《弟子規》讀書筆記1000字
《弟子規》中“弟子”,就是學生,當然不僅僅指小朋友,廣而言之,凡是想要學習古圣先賢文化的人,“規”即規范、規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書筆記1000字大全,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弟子規》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篇1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仿佛置身于文明當中,置身于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很多的人,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了《弟子規》,我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于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圣賢的教誨,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么多優秀的品德。
可是為什么有報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嘩”;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后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和藥家鑫”,為什么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馬加爵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西安音樂學院的大三學生藥家鑫在開車撞傷一名婦女后,為了避免這位婦女記下他的車號而引來麻煩竟殘忍地用刀將其捅死,這兩名大學生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也有很多,部分同學對于同學之間的一點小摩擦便會大打出手,甚至引發惡性事件;與父母發生爭執便離家出走,瀟灑走一回。這些問題引起了社會上對于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后,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這本書產生的時代畢竟是封建社會。有它的歷史局限性,我們要站在現今時代的高度評判學習這本書。有繼承,有摒棄,傳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篇2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的做人。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做人的一些規范和道理。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事勿忙,忙錯多,勿畏難,勿輕略。”這一句。意思是: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否則容易出錯,不要怕困難,也不能隨便敷衍了事。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簡簡單單的二十四個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規的內容。第一句話就點明了弟子規是圣人們對我們的教導。后面十八個字把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規本身就講的是做弟子,做學生,做兒女的規矩,于是我們便帶著這樣的想法,開始讀弟子規。
初讀弟子規,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感受,等讀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后,才琢磨出點意思來,我反復讀,感受越來越深,這時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講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講的是和大眾相處時要相互愛護,并且親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學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學習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了。整篇文章都在講應該怎么做兒女,應該怎么做學生,應該怎么做人。
我在讀弟子規,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于是,我們一起讀弟子規,理解弟子規,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機上看到一條短信,叫養生小專家。里面說修身養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寫毛筆字。因為我也寫毛筆字,所以我也深有體會,你在不靜心的情況下是寫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來寫一會兒,心就會靜下來。正如“余力學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說的一樣,你不好好寫字,心靜不下來,沉不住氣,在心理上就會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了。
在弟子規里,在家要孝順父母,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并要學禮、懂禮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在世上還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這些是我得到的啟發。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樣的語言來稱道這本書,覺得自己粗淺的贊美難以表過這本書內容之精致、意義之深遠。這是一本從古到今都讓人受益非淺的書,也是一本洗心凈腦的書。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言簡意賅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大愛、濃情、和諧、平實……生活在當今的時代,人們的內心浮躁,逐漸失去了那原始的寧靜和純真。在我看來,《弟子規》就是這樣一本能夠讓人返璞歸真的好書,在此推薦給大家閱讀,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讀完弟子規,理解完弟子規后,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發現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會繼續保持,并發揚光大,不好的我會改正并做到更好!,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篇3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是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啟蒙讀物,也是傳承數百年而不衰的人文經典。《弟子規》是由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文章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三字韻文,極易成誦;流傳甚廣,意義頗豐。
我初讀《弟子規》,是在上小學時,學校統一組織安排各班在下午上課前的唱讀時間學習背誦文學經典,《弟子規》便是其中一種讀物,我那時并未領會其中的深義,只覺三字韻文通順易背。后來上初中時,學校又要求背誦《弟子規》,因為練習背誦反復讀背的次數多了,我漸漸開始思考其中的意思和內涵。之后由于已經背過所以有許多句反復在心中縈繞,印象深刻。現在雖只記得其中原來經常背誦的幾句,但漸覺其中意義非凡,想來大凡經典便是常讀常新的。
《弟子規》除總敘外,共分為七個部分,我理解為對人的七個方面作出規范和要求。首先是談“孝”,中國人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宗族和家庭關系十分重視,所以對于孝道十分看重。歷史上知名孝子老萊子和李密等人孝親的故事廣為傳頌。這一部分短短數行將與長輩相處的方方面面寫得極為詳細,把幾千年中國人對孝子的期待化成對幼子教育的殷殷之言。
但是“弟子規”中間的孝是有理智的,是有節制的,不是盲目地孝親,更不是愚孝,里面寫道“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無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所以它要求的孝并不是簡單的順從,而是有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孩子明辨是非,能夠判斷父母的對與錯,其次要有勇氣指出父母錯誤的地方,第三還要注意勸諫時的技巧與方法以及耐心,所以《弟子規》對孝道要求很高。但它不僅僅是有要求,它還提供了方法和技巧,譬如“怡吾色,柔吾聲”“號泣隨”這些不僅僅可以看作是勸諫父母的要求,也可以看作是規勸父母的技巧和方法。
弟子規雖是出自清代的作品,但它的現世教育意義很高,以為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當時社會的要求,它也能體現出中國人幾千年秉持的那種優秀和偉大的思想觀念,如在“泛愛眾”部分中間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尚品質已經流行了數千年,再比如其中“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體現的謹慎端莊和君子慎獨的品質。可見其中體現的偉大品質不勝枚舉,還需我們不斷品讀和靜心思索。
《弟子規》短短數頁,字里行間無不體現著中國人幾千年積淀的大智慧和先人對子孫后代的無數期許。它是一本啟蒙讀物,但它勢必對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起著指導作用。朗朗上口,弟子成誦;寥寥數頁,紙短“道”長;諄諄教誨,化育人心;經典傳承,文化大光!
《弟子規》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篇4
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目標。
讀完《弟子規》后,我感覺它主要是規范了人的行為,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著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著許多做人的道理,對于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啟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要有責任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規》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篇5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這個世界是紛繁錯雜的,在爾虞我詐的名利競爭背面,究竟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泰然處之?又有多少人可以拋開一切物質追求,來尋找真正的精神慰藉?翻開一本《弟子規》,這里有你要找的答案。《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它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
讓我們追逐圣人的步伐,感受傳統文化的磅礴力量。
圣人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入則孝”做為本書的第一個章節,可見古人對孝道的重視。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但是當今社會追求平等,許多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同齡人來看待,甚至許多孩子對父母的管教不僅充耳不聞,而且還會頂嘴,這是有悖于孝道的。兩千多年前的人都奉行的孝道,竟在時間的推移中被消磨掉了。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
圣人說:“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 ,那就相當于偷竊的行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會有太多的困難。這些淺顯易懂的道理,孔子那個年代的人們都懂得,但是在現在的社會里,卻存在著許多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傷害他人的行為。我們應即知即行,掌握自己 ,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諧,創造一個身心調和的環境。
圣人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對于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正是應了他“泛愛眾而親仁”的言論。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關系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眾 ,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圣人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對于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說話不會故意隱諱 扭曲事實,臉色態度也不會故意向人諂媚求好。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進步,過錯也跟著減少。如果不肯親近仁者,無形中就會產生許多害處 ,小人會乘虛而入,圍繞身旁,事情就會弄得一敗涂地。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這個道理。
雖然說《弟子規》不是孔子的原著,但是根據他的言論改編的。可以體現出兩千多年前的他過人的社會感知能力。各位一定要拜讀《弟子規》,并且按照內容實行,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這個世界需要傳統美德,讓傳統美德成為一盞明燈,照耀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