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后感心得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的經典著作,是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讀傳統中國文化生活的經典之作。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最新《鄉土中國》讀后感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鄉土中國》讀后感心得精選篇1
費孝通老先生著述的《鄉土中國》,篇幅短小精悍,文字飽含深思,讀來使人受益匪淺。文中講述的鄉土中國,并不是中國社會的具體素描,而是包含在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色體系,支配著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本書開篇一句話,便揭示了中國社會的特性,這樣的特性是由中國千年歷史發展決定的。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農業大國,中國人過著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像植物一樣在一個地方扎根,在悠長的歲月里,熟悉環境、養成習性,世世代代互相傳遞經驗、互相學習,最終形成中國文化。
在《文字下鄉》一篇中,作者講到現代社會對鄉下人“愚”的固有認識。實際上,“愚”是智力問題,而鄉下人真正的問題是“文盲”,即知識問題,這兩個問題并不相同。知識的欠缺是鄉土社會的本質導致的。作為面對面社群,鄉下人反復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空間阻隔和時間阻隔小,比起對文法和藝術要求高且意義不完善的文字,直接接觸的語言更勝一籌。簡言之,需要決定存在。單從文字和語言的角度去批判鄉下人的“愚”是不恰當的,因為文字和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并非唯一工具且有缺陷,其表情達意的功效是有限的。作者也指出,只有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文字才能下鄉。
本文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差序格局”的概念。差序格局是我國社會的基層機構。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作者做出了精辟的比喻,差序格局就像是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而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他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與之不同的西洋格局,是團體格局,像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中國人在相似的環境中有著相似的經歷,接觸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著了同一意義。他們代代相傳,創造、學習和記憶社會共同的經驗。文化正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記憶而維持著的社會經驗。社會結構格局決定社會特有的文化。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里,“倫”即差序,私人聯系中維系著孝、悌、忠、信的道德要素,要求克己復禮、推己及人。而中國社會中“攀關系、講人情”的社會文化現象與差序格局也是息息相關的。
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等方面展開敘述,介紹了一個“鄉土本色”的中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這本書具有高度的理論素養和洞察力,極富鄉土氣息,讓我感觸良多,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
《鄉土中國》讀后感心得精選篇2
有這么一句話,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你想了解中國就一定要先閱讀《鄉土中國》。因為它可以讓你了解清楚什么是中國。
這本書回答了中國是如何崛起與什么是中國特色。《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鄉村實質的作品。全書有12篇,涉及鄉土社會的人文環境、傳統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文章共十四章,一環扣一環,所以當我在第一章感到疑惑時,我就知道我注定讀不懂這本書,但好在堅持讀完一本書后還是獲得了一些感悟。
在閱讀過程中,費孝通的觀點一點一點地滲入了我的腦海,像是有一只小蟲子不停地在心口挪動。整本書以通俗的語言闡述了中國人的社會操作系統,其內涵遠遠流長,十分經典。所以就連外國人都在費盡心思地研究這一本書,研究這個作者。《鄉土中國》是一本很成功的書,雖然頁數不多,僅有100來頁,但它的內涵確實是很深沉,所以這么多年來它不斷更新出版,越來越多的人去閱讀它,更有的人反復閱讀這本書,以求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也好在每一遍都會有新的感悟與思考。
人們總在口頭上喊著中國崛起、中國模式、中國特色和中國制度,倘若讀不懂這本書,不明白中國的本質,大多都是空想。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從基層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土人才是中國的基層,可現在的人們卻是帶著幾分蔑視的意味去看待鄉下人。書中講,鄉土社會是相對靜止絕對運動的,所以它的發展就相對比較緩慢,盡管一直在變革但是社會性質還是沒有改變,土氣就成了鄉下的一種特征。因為鄉下人的生活是固定的,早起勞作晚上歸家,也沒有別的活動,更不會想到其他。因此鄉下人的生活被局限在了泥土里,鄉下人熟悉了根植于土地的所有習慣,加上輩輩相傳,無需其它就足以支撐他們的一生。從鄉土社會轉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也出現涌入的東西無法進入鄉土社會生活的情景,免不了冒出一些笑話。所以鄉下人被罵做老土、愚蠢,難以成為衣錦榮歸的去處。
書中作者表達的觀點是,在鄉土社會里不會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蠢的表現。我也是十分贊同這個觀點的。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拋離鄉土社會。文字已成為現代化的工具,處處都離不開文字。鄉土社會中出現的文盲,并非出自鄉下人的愚蠢,而是鄉土社會的本質。單純以文字和語言的角度去批判一類人是錯誤的,因為文字和語言只是傳達情意的一種工具,并非唯一工具,鄉下人不是學不了文字,而是根本不需要文字,文字在鄉下,沒有絲毫的生存空間,所以文字下鄉是很難對鄉下人產生大的影響的,但這絕不是因為鄉下人愚蠢,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沒有用文字來幫助他們日常生活的需要。
書中也提到文字下鄉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是建國后的社會改造,大規模發展工商業,中國完成了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型,商品經濟和城鎮化的發展打破了空間和時間上的阻隔,打破了鄉土社會的基礎,文字才能成為大眾的需求,所以才能帶來真正的文字下鄉高潮。
其實談到中國社會的特點,讓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中國人的關系,與其他國家相比較起來是最最特別的。對于書中的差序格局,闡述了消除社會結構的特征,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聯系成了社會關系,會隨著個人的實力而伸縮,代表一種自我主義,一切價值以己出發,所以會產生自私。中國人“自私”的印象也一直為外國人詬病。
我認為中國人的做事準則是挺含糊的,不像外國那么嚴厲執法,中國是一個盡人情的國家,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的伸縮。這是我們從小生活環境就可以感受到的,一切普通的標準并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所以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找關系辦事,找親朋好友捎根煙塞紅包也成了屢見不鮮的現象。當然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舊時代。
中國人同情被動的人們,所以真正地執行起司法來,一旦被懲罰,違法者擺出楚楚可憐的姿態,就會得到廣大人民的原諒,而在國外,一旦被抓到,違反了法律絲毫沒有情面可講,這就是中外很大的不同,這從占用應急通道的處罰便可以看出。中國在之前管得是非常的松了,因為中國人總是不忍心發狠不下心去,好在中國的規章制度一直都在不停完善,到現在21世紀中國的規章制度已經相當的完善了,即將到來的,現在也可以預見它的輝煌。
很多的鄉土性都被慢慢地被新型法所代替,現在的社會已讓相同社會那種融合的事情體系認證淡化,以前最重要的人情已經難以維持相互間的權利和義務的平衡,現在的社會朝著更科學更秩序的方向發展。
總之,舊社會沿襲下來確實會對祖祖輩輩產生影響,但在社會不斷更替制度的同時,總會貫徹那么一個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社會學永遠不簡單,社會的發展問題,永遠不會有一致的意見,人們會一直研究,一直爭論,一直改進,一直進步。中國朝著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在小學作文中的20__年馬上就要到來了,預定的計劃已經大概完成,雖然沒有幻想的飛船,但中國確實正欣欣向榮,全面前進!
總之,社會學是一個非常深奧的東西,是一個復雜的綜合學科,要想了解社會,也得多了解,多關注,從客觀實際出發。
《鄉土中國》讀后感心得精選篇3
某天,我得到一本書。
封面是莊嚴而古樸的紅,歷史將它裝點得如此沉重,時代和鄉土的氣息縈繞著它,讓它顯得那樣嚴肅,我有點望而卻步。
扉頁間卻傳來陣陣的邀請聲,是沙啞的鄉音,是熱情的方言……封面上的費孝通先生微笑著,那似乎也是一種誠摯的呼喚。
《鄉土中國》_它邀請我去重新了解一個我所謂熟悉的社會,而我,欣然前往。
我本是農村的孩子,但卻生活在城市。記憶中的鄉村,只剩下時間潦草勾勒的幾筆,勉強留存下了一些淺淡的痕跡。
《血緣與地緣》_它將我塵封的記憶喚醒,那個熱鬧的熟人社會在我的腦海中生動起來。費孝通先生的語言十分專業,對于我來說不免有些障礙,但又恰恰給了我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像文中作者寫到的他的'女兒一樣,我也在“籍貫”上填寫那個其實并不怎么熟悉的地方,我從未細想過這個問題,更從未將其與“血緣”掛鉤。作者邏輯分明的論證,公式化的語言,卻彌漫出一股淡淡的人情味兒。
隨著閱讀的深入,一個喧鬧的鄉土社會在我的眼前逐漸放大、清晰,它帶著親切的鄰里,帶著繁華的集市向我走來_那是我的家鄉。
我的心開始不能平靜,也許這就是血緣,會在某個時刻勾起根植心底的對鄉土的眷戀。無論我在哪兒,都永遠屬于那片土地,并隨時會為之感動。
《禮治秩序》至《長老統治》系統地展示了中國鄉土社會的規則;《文字下鄉》科學論證了文字下鄉應注意的問題;《差序格局》清楚地展現了中國鄉村的社會結構。還有很多很多,《男女有別》《從欲望到需要》……
《鄉土中國》這樣一本學術著作,不僅讓我了解到了鄉土社會的許多知識,也帶給了我情感上的諸多觸動。
掩卷,手里的書又“厚重”了許多。
《鄉土中國》讀后感心得精選篇4
《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家費孝通的代表作,現在是作為高中生整本書閱讀的必備書目,也是我們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然而,如果僅僅以高中生的閱讀來看待它,顯然是低估了它的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全書共14張,從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到權力結構,從中西方文化的對比等多個角度著眼,探討了中國文化形成的基本形態。
作為一個從泥土里摸爬滾打長大的泥娃娃,鄉土帶與我的,是清新的芳草味與幽幽的炊煙香;但除卻那些自然的饋贈,鄉里人與鄉土的陋習則帶給了我無盡的反感。
鄉里人不識字,也沒見識。明明沒讀過幾份報,沒看過幾本書,卻要裝成高深莫測的樣子聚在一起聊民生談天下。
鄉里人斤斤計較,睚眥必報。今天這家的鴨子闖進了自家的田,明天就必須把自家的鵝趕到他家的地里去;明明是雞犬相聞的鄰居,偏偏結了八輩子的仇;婦人們沒事就愛串門,對別家新嫁過來的媳婦品頭論足,又說說自家的婆婆的壞話,咒這家笑那家,樂此不疲。
鄉里人迂腐講究,忌諱多。作為堅信科學的二十一世紀唯物主義者,倒不是我不尊重祖宗的規矩,只是有些太過離譜,損人不利己的東西,早早拋棄才好。鄉里人不僅要求自家人遵守,還要別人認同,遭到了否定還擺一副臭臉色。
難怪城里人會嫌棄鄉下來的,沒見識、自私、膽小懦弱、迂腐落后。書中講的有道理。沒見識是因為不識字,不識字是因為沒必要識字;自私是常態,是為了更小的“公”而自私;陳腐規矩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那些講究如同印度妻子殉葬,緬甸成年禮殺人一樣,是傳統。這些能成為鄉土社會不適應新格局的原因,也能當做鄉土社會幾千年沉淀的結果,但絕不能成為鄉土社會就此止步不前的理由。
“從土里長出過的光榮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
鄉土的落后已是現存的事實,如要正本清源,須得下一番狠功夫。面對泥沙俱下的鄉土社會,在好的改革也會出現漏網之魚。我愛這一方鄉土,也希望它能改頭換面。而都市在前領跑,鄉土卻止步不前。鄉土改革進行得熱火朝天,重點放在了發家致富上,但私以為,思想的改革著實是刻不容緩呀!
正如艾青所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依然深愛那片田地。那片讓我馳騁其中的,留下爛漫笑聲的天地。
如今,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階段,城市化進程有條不紊逐步推進。但是,我們的文化卻長久地承襲于鄉土中國。研究鄉土文化,就是研究我們國家和我們自己。我們從何處來,所以將向何處去。
我生于田壟,長于稻泥;我愿環住一灣秋水,擁緊一簇稻花;我在烈日之下奔跑,于長空之間遨游;我躺在雨后的泥土上,嗅著新雨的清香;我與跳水的鯽魚作伴,我以偷食的斑鳩為友;我同乖巧的家犬嬉戲,我隨回程的水鴨同歸。我守在這一方泥土上,傳訴著濃厚的鄉情,所以,鄉土呀,怎可拋棄得下!
《鄉土中國》讀后感心得精選篇5
在近期的語文學習中,我進行了《鄉土中國》整本書的閱讀。在老師的指引下,我不僅懂得了如何構造思維導圖,更對中國的鄉土社會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根據“鄉村社會學”的講義整理修訂而成,它代表著中國的鄉土社會,同時也是中國鄉土生活的真實寫照。
《鄉土中國》是田野調查研究的產物,是一個實地研究者借文字來描摹中國基層社會結構的文稿。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文字,都流露著作者最真摯的情感,也抒發了對理想中國鄉土社會的熱切盼望。換言之,中國社會學有今天之繁盛,是費孝通教授及其同事們艱苦創業、辛勤耕耘的成果。
在這本書中,作者根據自己對鄉村社會學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對鄉土社會進行了全面而又深刻地剖析與解答,深入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與內在聯系,將一個淳樸的中國社會展現于人們眼前。我們細細品味,不難讀出費孝通老先生勇于為科學獻身、不斷付諸實踐的高貴品質,這是他畢生的學術追求,將永遠激勵我們參與到中國現代化的宏偉事業中去。
“經驗是實踐的源泉”。費孝通先生雖然不是文學家,但是從他富于變化的語言中同樣可以體會到中國社會變與不變的辯證,切實感受到鄉土社會真正的存在價值,而這恰是《鄉土中國》這本書的永恒魅力之所在。
當今時代,社會正處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中國在不斷得到書寫。有誰可以否認,數千年的農業文明所構筑的中國意識能夠離開“鄉土”這兩個字去獲得一種額外的理解呢?這又恰是《鄉土中國》這本書的另一價值所在。
“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_這不僅是費孝通老先生所固守的原則,更是每個鄉土中國人的心聲!
憶鄉土,憶中國,憶文明之魂!讓我們共同展望鄉土中國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