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的讀書心得個人
費孝通先生是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他將自己對中國傳統農村社會的長時間實地調查和感悟體會匯成一書,即《鄉土中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鄉土中國》的讀書心得個人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鄉土中國》的讀書心得個人【篇1】
通讀《鄉土中國》讓我明白了不少道理,見識頗長。說實話,以前并不怎么關注這方面的書籍,但初讀這書后有太多的感受。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也應該多去讀讀這方面的書籍,不讀你無法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它會讓我們對鄉土社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這本書最開始就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書中所說的“鄉土中國”,并非指的是中國的鄉村或者說中國鄉村具有鄉土性,而是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土地的影響。盡管,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出現了許多很發達的城市,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到了沖擊,但中國社會的文化仍然是鄉土性的。一直有種疑問,為什么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為什么中國人不太懂的反抗?很多時候,當我們與別人產生并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通過細讀此書,才發現:原來是因為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深以為然,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于祖祖輩輩的
順應。其實,這只是中國社會鄉土性的一部分。
通過通讀《鄉土中國》,我發現: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等很多東西都可以從土地里找到,比如,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再如我們追求穩定、保守、安于現狀,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泥土的氣息,有著文化的投影。突然發現,我們中國人是有根的,這個根已深深扎在土里,其最本質的內容很難改變,這就好像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關于這本書的一些思考就到這里淺嘗則止。其實這本書可以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本書創作于1980年代,當時已經有人發現中國這樣的社會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其中原因又深深根結于中國這上下五千年的土地,費老就將他于之的思考寫了下來。到了現在,中國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一個陌生人社會了,平等和契約必然代替道德來管理社會。那么,中國究竟何去何從?這些問題都一一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
時過境遷,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費老的所思所想依舊在啟迪著無數后輩讀者,費先生以睿智的眼光透視傳統的中國社會,用辯證反思的觀點觀察中國社會,這樣的方法在新時代的今天理應被繼承,被發揚。
《鄉土中國》的讀書心得個人【篇2】
《鄉土中國》一書是費孝通在深入考察了中國鄉村社會的背景下,由其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輯錄而成。由于農村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基層單位,其對于了解中國人的行為和思想有較大的研究意義。
該書由農村因為向土地討生活而形成的不流動的本質為在此基礎上發生的一切思想和行為找到了皈依,并由文字下鄉的困難這一新穎的論點入手,逐步分析了中國農村社會中的社交、道德、家族、政治等現象及其原因,從中可以見到費孝通先生獨特的透視社會的眼光、觀察社會的方法。
我認為由文字下鄉的困難入手這一觀察的角度非常精妙。眾所周知,文字的出現是因為人們發現了傳統的聲音傳播沒有跨越時空的能力,而這一點與費老在本書中提出的觀點一致,也就是說文字是有時間和空間的隔閡才會有的。而在農村這種大家相互熟識、熟知,而且社交圈子小、固定并且封閉的社會的日常中,面對面的交流是常態,這種習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并不需要文字。而用“詞”來代表的文化是抽象系統的經驗,是人們在文化傳承中為了記憶才產生的,而在農村生活中的世代相傳的生活經驗和方式并不需要記憶,所以不需要文字,就好比費老在書中舉出的他女兒生病靠的是誰也不知道原理的“土方法”而康復的例子,經驗的繼承考的是耳口相傳,用到文字的地方少之又少。但是,農村由于其封閉拒絕了文字的普及,而拒絕文字的普及又反過來加劇了農村的封閉,這種惡性循環在現代中國是不提倡的,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便開始了掃盲運動,我認為掃盲運動的意義在于提升政策的上傳下達的效率,擴大城市與農村的聯系,提升農村發展潛力。而在當代中國,隨著城市化和農村土地承包制的廣泛推行和逐漸規范,更加需要培育新型農民,建設新型農村,發展新型農業。農村在新時代要是一個開放與充滿活力的地區,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以便使農村在新時代充當一個重要角色,同時可以通過文字將農村治理的創新與成功經驗系統地書寫出來,為后來者鋪路。
而費老由文字下鄉所引出的整個中國農村的面貌除了封閉這一個特點之外,還有的是由個人間情感而緊密聯系起來的關系。這一點可以籠統地概括為我們所熟知的“鄰里情感”。我們由親密的家人、朋友所推出去的關系網仿佛是水波的波紋,將我們與農村這個小社會串聯起來,而正由于農村的小而封閉,導致了我們與這層關系網中的每一個人都緊密聯系,我們在這種關系網中,有著隨著關系親疏而有分別的私人道德,但是歸結于孝悌忠義信等傳統道德因素,我們在農村社會中,由于與這些因素的結合,形成了和睦友好的關系,而且更有人情味。但反觀現代社會,我們感到陌生人,甚至是鄰里和朋友之間,人情味在消退,這種人情味淡的原因又可以反過來證明費老的觀點。在現代社會,且不論城市,就連在慢慢受城市文化影響的農村里,人們在學習、工作中,會隨時置身于完全陌生并且各異的團體之中,單位、公司、社團、班級等,我們進入這些團體,并且受到不同團體規范的制約,而出了這些我們接觸頻率甚高的團體,比如碰見鄰里,我們便不受到道德和規范的約束,更多地受利益地驅使而選擇不去接觸,這種不浪費時間在感情上的行為看起來能夠讓社會運轉的效率達到最高,但是這可能會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降低,從而不利于營造更加有活力的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和引導人們友善待人,實際上是在如今的社會重新提倡我們傳統社會中的精華價值觀,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富有人情味,這將有利于長遠以及大范圍社會合作的進行。
本書是對中國傳統農村社會的剖析,讓我們現代人能夠找到我們的根,了解我們本來的樣子,但是隨著我們接受外來思想和自身社會的變革,我們必須根據具體的變化來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取舍,才能更有利于中國社會的長遠發展。
《鄉土中國》的讀書心得個人【篇3】
《鄉土中國》中談到的“鄉土”其實是一種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在中國廣大鄉村非常常見,但卻極少被人認真的談起或者論證。費孝通先生通過自己大量的社會調查,附加上生動的例子,將鄉土社會中所包含的“熟人的社會”“差序格局”“維持鄉土社會正常運行的四種權力”等,較為普遍的社會關系一一進行解釋。
相互熟悉的耕作模式是中國鄉村傳統的生活模式,構成這種生活模式的每一個角色,彼此之間都是互相熟悉的。在這種熟悉的環境里,有一種叫做“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產生了,一個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建立自己的社會關系網,其中最為普遍的,就是通過婚姻,來建立并且擴大自己的關系網。想要維持這些社會關系的運轉,必須要依靠各種各樣的權力,有四種權力是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橫暴權力、同意權力、長老權力、時勢權力,而“同意權力”直到今天還沒有過時。
由此可見,《鄉土中國》雖然是費孝通先生考察當時鄉村的社會生活、生產狀況所總結出來的內容,但是書中的內容并沒有因為時代前進而失去意義,相反,在今天,國家大力改革農村運行模式,新政策與舊傳統相互碰撞的背景下,而變得更具參考價值。
《鄉土中國》的讀書心得個人【篇4】
大家小書,獲益匪淺。同時,這本書對我來說也難以“有感”,更多的是獲取知識,通過費孝通先生的引導進入中國社會現象的內心,找尋到一些難以理解的現象,背后是怎樣一種文化傳統。
用差序格局的概念來解釋“公”與“私”的界限問題,解決了一些曾有的困惑。度娘解釋的詞條其實并不明晰,只有讀過完整的論述才能真正了解它在說什么。這種富有彈性的伸縮關系網絡,可以跟隨境況來判斷公私,奪定取舍,看來有趣,實際也是如此。費老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如果說西方是“個人主義”,文化傳統里有平等與憲法的觀念,那么我們則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都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想來有時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雙重標準大致就是這樣的一種自我主義作祟。
與父母長輩的觀念之爭也能找到一些合理的說法。過去的家族承擔著政治、經濟、宗教等多重復雜的功能,不僅生育一則,大家族是榮辱與共興衰并在的。因此在教化之中,孝就是“無違”,在長老的經驗下循規蹈矩延綿香火。文化與政治的區別在這里是這樣:“凡是被社會不成問題地加以接受的規范,是文化性的;當一個社會還沒有共同接受一套規范,各種意見紛呈,求取臨時解決辦法的活動是政治。文化的基礎必須是同意的,但文化對于社會的新分子是強制的,是一種教化過程。”因此在如今社會劇烈變遷的時代之中很多東西留存著,很多坍塌了,也有很多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分裂地掙扎著。所以也不能太貪心,借用一句網絡流行語做個自我批評,不能一邊向往著西方的自由,一邊眷戀著傳統的關懷。
一本值得一讀又讀的書。
《鄉土中國》的讀書心得個人【篇5】
一、底色的“土”,本色的“鄉”
中國社會“鄉土性”的根源在于土地,人們生于斯、長于斯,最后老死在這塊土地。在《鄉土本色》中,費孝通先生開篇提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里的“鄉土性”,是針對中國傳統社會而言的,不單指鄉村社會,還應包括傳統的城鎮。
費孝通先生首先從人地關系的角度,把傳統基層社會的“鄉土本色”概括為“鄉土性”。何為鄉土性?鄉土就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土的本意是泥土,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因為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長期以往,增大了人對土地的粘附性。由于受到土地的束縛,人們安土重遷,過著生于斯,長與斯,死于斯的社會生活。緊接著,費孝通先生分析指出,人地關系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就是人與人在空間排序關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在時間上的“熟悉”,而人與人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締結的生存狀態,又直接構成了中國基層社會獨特的習俗和生活方式的規定性。費孝通先生進一步分析道:“這自是土氣的一種特色,因為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這些生了根在一個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清每個人的生活。”在費孝通先生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交流方式、交往方式也發生了巨變。但是鄉土社會的特征沒有完全褪去,而是將“鄉土性”的特點適應性的保留了下來。
這種適應性,不但對于人,對于物,也是具有熟悉性的,因為每天都要面對同樣的事物,不免產生熟悉之感。所以,從感情上說,這一“適應性”容易培養人們之間熟悉的感覺,“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但在劇烈的社會轉型期間,鄉下人所認識到的個別原,則不能適用于在陌生人面前。因生活方式的不兼容,社會問題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結局,如此,“土”成了罵人的詞匯,鄉也再也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二、回得去的“故土”,回不去的“故鄉”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是哲學的三大終極命題。長大成年,背井離鄉,回不去的地方變成了故鄉。相比車水馬龍、物欲橫流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漸漸成為我們生命世界中,最干凈的一片土地,那是我們根所在的地方,是源頭活水。
我出生在鄉村,生于斯、長于斯,相對來說比較熟悉農村社會。農村民風淳樸,敦厚善良,沒有城市里人的黠變。鄉村比較閑適,農忙時候全家人忙里忙外,閑下來時全村湊在一塊談天說地,時光仿似靜止。恬淡自適的寧靜生活,不像城里人那樣行事匆匆。《老子》第十八章里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正是鄉村生活的真實寫照,雖然也會有村村之間的交流甚至是長距離的貿易往來。但在總體格局上來講,卻保留著農村的地方性特征,活動范圍有其地域性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村子里的人都是互相熟悉的,老一輩的看著小一輩的逐漸長大,在一輩輩的代代相傳。可以說是一個熟悉的社會群體,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村民們對這塊土地的氣味,堆這塊土地上的每一道溝、每一片葉,都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作息不用思考,是下意識的行為。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曲靖的那個鄉村生活是這樣的:田間地頭,以種地為生的村民在除田埂草、犁地、插秧、割稻;當我起床的時候,看見父親從不遠處的小路扛著鋤頭回來,腳上沾滿泥土,顯然剛剛下地除草翻土歸來。這樣的景象,多年以來,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之中,這是一幅和諧、清新、愜意的鄉土美景。然而,對于故鄉,我卻日益陌生了起來。她正在一步步遠離我而去,我熟悉的土地越來越不熟悉了起來。
隨著時間的流逝,故鄉那些過往的記憶已然朽爛,那些熟悉的人已然飄落,當熟悉變為陌生,我只剩下我。故鄉與我,一個留在原地,逐漸消逝;一個長在心里,日漸豐盈。故鄉內在的歷史意蘊,可能就在這種意味深長的記憶中“瞬間顯現”,給人以驚鴻一瞥之感。這種感覺,是一種無法訴說的可貴和疼痛——隨時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留意我們的鄉土,我們的根。
三、“這不過是知識問題,而不是智力問題”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常常會想,為什么在我們嫌棄鄉里人老土時,卻有人不斷地想要離開城市回到鄉村,做一個“鄉里人”?又或者為什么人們覺得鄉里人“愚笨”時,我們卻在回到老家時,一次一次感到無知和挫敗?為什么中國是這樣一個深刻的人情社會,那么多的糾紛只因在中國而特殊?為什么中國強調無為,強調穩,強調將許許多多的問題掩蓋禁止而不是公開來解決?為什么在傳統社會中,人們都有一種安土重遷的情懷?為什么總有那么多的糾結、生活的交叉集中在“因為我們是親戚”之上?這些疑問或長或短,或偶爾或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我也曾深思這些問題,卻得不出一個有力的結論。
在《鄉土本色》一文中,費孝通先生用簡單明了的語言,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讓現代的我們從過去的“鄉土本色”中明了我們發展成如今這個模樣的根本原因。費孝通先生為鄉下人正名,“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極好。”是的,因為鄉下人離不開土地,土就是人們的根,就是生存之依,對土地的崇拜和熱愛千百年來從未改變。因為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是從依賴農業發展成長而來的,所以費孝通先生說“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
因此,“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也因此我們成就了一個“熟悉”的社會,依賴習俗習慣而成的社會,也就是禮俗社會而不是西方的法理社會了。而我們說鄉下人“愚”又是建立在他們不了解城市,沒見過世面之上,但卻解釋說:“這不過是知識問題,而不是智力問題”。在鄉村的人們,不需要知曉汽車(當然這還是說的舊社會),不需要很多城市的“必備品”,因此,在不是他們日常混熟的環境里,他們自然表現的拘泥而茫然,既然只是知識問題,我便也明白了每當回鄉時,便覺得自己無法生存,充滿無知的原因。不識蔬菜水果模樣,不懂鄉間自由自我的生存方式,不會那些看似簡單的爬樹游泳等游戲,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環境造就人,既然如此,我們又怎能輕視鄉下人呢?
社會學家齊美爾認為,“大城市生活的復雜性和廣泛性迫使生活要遵守時間,要精打細算,要準確,克服非理性的、本能的、主觀獨斷的性格特點和沖動。”即,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變得越來越理性了。這固然有一定的好處,可是在我看來,更值得追求的其實是非理性的生活。人性本追求自由,本有愛恨情仇,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是的,人,因為了他自己的一些虛榮攀比之心,總是生出許多的區別心來。
四、“因為理解,所以悲憫”
蘇格拉底說過,“人啊,認識你自己!”讀《鄉土本色》,讓我清楚的認識了傳統鄉土,讓我有了一份理解,也更好的認識了自己。在這份理解之上,我產生了一種悲憫:我們形容一個農村人,常常會用到“老實”“淳樸”等字眼,而形容城里人,卻往往想到“冷漠”、“自私”等偏向貶義的詞。但殊不知中國正處于大變局之中,我們的城鎮化正在打破鄉村與城市的界限,熟人社會被迫轉型,許多原本可以一輩子“自來自去”在鄉村“遨游”的人們,失去了自己最熟悉的環境,因為不適應陌生人社會這一“非常態”而迷失自己,走向毀滅,成了“大變局”犧牲品,想到這里,不由得憂從中來,其實想想自己,我又何嘗不是呢?
學者黃燈在《大地上的親人: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一書中寫道:“我本想通過寫作舒緩內心的焦慮,但隨著對親人命運更為深入的了解,不但沒有緩解這種焦慮,反而因為直面了許多被遮蔽的細處,變得更為不安和憂心。”地理載體,無所不載。落實到土地上,我們才能感受到對土地泛濫無邊的熱愛——一份按捺不住的社會責任,一份重新理解鄉土中國的能力與信心。我真心希望,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片“天地”是留給鄉村的。這片“天地”讓我們看到的,絕不僅僅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景象,更多的秘密,或許隱匿在厚重的土壤中,又或許深藏在每一個農村人民的心里。雖然我們無法阻擋城市化的洪流,可我們應當做的是相互包容,懷著一顆悲憫之心去更好的認識自己,并在此基礎上放下身子、適應潮流,身體力行、做出改變,與他們重拾信任,彼此接納。
正是因為彼此的接納,那些平淡卻藏著希望的日子,才總能讓講者黯然神傷,讓聽者淚滿雙頰。當我再回頭審視鄉村的時候,“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這,不是很好嗎?我想,這或許是閱讀《鄉土本色》一文給我的最大啟示。在此,僅將艾德勒的箴言作為結語:“一本好書能叫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