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能彌補記憶的不足,就像是建立資料的“儲存庫”。怎樣寫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這里提供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分享,供大家參考。
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篇1
又是一個炎熱的下午,我拿起我的《三國演義》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寫的古代成就最高的章回體小說,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說的思想傾向是擁劉備反曹操,表現出了封建正統觀念,把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當作小說的中心人物來描寫。
在《三國演義》里,許多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征,例如:關羽面如重棗,唇若涂丹,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諸葛亮綸巾羽扇,身披鶴氅,素履皂絳,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之姿。
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空城計。馬謖違背諸葛亮將令,丟失街亭,致使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逼近西城。當時諸葛亮僅有一班文官及老弱病殘的軍士兩千余人,形勢十分危急。然而諸葛亮鎮定自若,從容布置,大家各執其事。司馬懿來了,見諸葛亮把城門打開,他自己還悠閑地彈琴,想著諸葛亮一生小心謹慎,從來不會冒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便傳令退兵。這個故事表現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不過要是換一個人來估計他就不會唱空城計了。
《三國演義》里有好多這樣的精彩故事,很好看,希望大家也喜歡。
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篇2
讀書筆記是關于一本書籍的心得和記錄,這個周末,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寫了一篇讀書筆記。基于對原著的感觸和心得,尤其是對于諸葛亮這個人物,覺得非常佩服,所以這篇讀書筆記里記錄了很多關于諸葛亮的故事和評價。
諸葛亮的一生可謂充滿了傳奇,28歲時經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在博望坡一戰成名,以幾千老弱殘兵擊敗了夏侯惇五萬大軍,并收復了關羽、張飛、趙云三大將軍的疑竇之心,讓他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隨后便游說江東孫權,以達到聯吳抗曹的目的`,最后巧妙的化解了多次兇險危機,避過了東吳大將周瑜的謀害。
自赤壁一戰,諸葛亮以全面的掌控讓劉備為首的集團獲得了荊州這一塊棲身之地。從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隨后便是提議西進謀取西川,最終也成功實現,自此三分天下的計策已經完成。
讓我感到最不安的事情是,諸葛亮謀劃的先伐魏,后取東吳的戰略。劉備為了一己私仇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名將陸遜采用火攻落得大敗,這一次讓劉備集團元氣大傷,最后才有了劉備的白帝城托孤一事。
我在想,歷史沒有如果,但歷史上很多大事件都發生的很奇妙,若是劉備真能對諸葛亮的戰略言聽計從,恐怕歷史將必然改寫,當然凡是沒有萬一。
劉備病逝以后,諸葛亮殫精竭慮,最后在益州得以短暫的休養生息之后,領兵南征,平定了南方,就是穩定了大后方,于是有了領兵北伐的條件,但是諸葛亮六出祁山但功敗垂成,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都在憂慮中度過,令人唏噓不已,這篇讀書筆記可以說是對諸葛亮一生大致的概括。
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篇3
電視劇三國演義激起我看原著的興趣,讀完厚厚的三國演義,不禁感嘆作者的偉大,真不愧流傳百世的明珠之稱。我也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曹操一生屬于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胸懷大志,目標明確,終成大事。不敢茍同的一點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離他而去,曹操后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如此為人,就難怪曹操誰也不相信,深受多疑之苦了。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深得百姓擁戴。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劉備身上還有一大優點就是非常注重人才,他懂得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才是成功之道,由此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
三國演義中刻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個個都個性鮮明,性格迥異,作者的語言也是豐富多彩,行文如流水,戰爭故事更是跌宕起伏,迂回轉繞,有很多我還沒弄明白,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我想我還不知要讀多少遍呢!有時間在慢慢讀吧!
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篇4
小時候,我并不喜歡讀書,像四大名著這類圖書,更是讀不懂的,只知道他們是一本本極好的書,很著名的那種。直到現在,我才喜歡讀書,沒想到以前讀都讀不懂的名著,竟然成了我最喜歡的書之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與《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合稱“四大名著”。
“空城退魏兵”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同時,也是讓我受益最深的一段。諸葛亮為實現劉備夙愿,率領大軍北伐曹魏,但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只有些文官和兩千五百名士兵,處境十分危險。諸葛亮命令藏起旗幟,打開所有城門,讓士兵們裝成百姓,在城門前灑水掃街。而他自己則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樓頂上悠閑彈起琴來。
司馬懿見狀,知道諸葛亮平生謹慎,怕上了當,連忙退走。
諸葛亮只用空城計,將15萬大軍嚇退,他的從容鎮定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如今,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誰能像諸葛亮一樣臨危不懼呢?很多突如其來的事情會讓人一時慌亂,不知如何應對。而諸葛亮卻在極短的時間內想到了空城計應付司馬懿的15萬大軍,保住了文官與士兵的性命和小城,不得不讓人欽佩,讓人叫絕。
這段故事也讓我明白了,在任何困難前,絕不能低下高貴的頭,要勇敢地去應付,鎮定地思考,才能渡過難關。
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篇5
三國是戰火紛飛的時代,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是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在我的眼中三國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東漢末年,烽火連天,民不聊生,東有張魯,西有劉璋,南有孫堅,北有董卓,他們各自擁兵自重。當時,朝廷昏庸無能,無法掌握天下局面,正直的大臣也被董卓殺死,只留下一此宦官執政。有多少英雄在這亂世中大顯身手叱咤風云,他們都想把分裂變成統一,把亂世變成治世,他們招攬天下賢士,采用他們的計謀,消滅各地的諸侯,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正所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形象地刻畫了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如:仁慈、忠厚的劉備,義薄云天的關羽,沖動、粗魯的張飛,武藝高強、勇猛的趙云,陰險、狡詐的曹操,心胸狹窄的周瑜,還有愚蠢、滑稽的蔣干……這么多形象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他足智多謀,決勝千里,他心胸寬闊,對孟獲七擒七縱,直到孟獲心悅臣服。諸葛亮策劃的計謀不計其數:什么空城計,反間計、連環計……他都用過。他曾經幫助孫權草船借箭,幫助劉備水淹七軍,招來寵統,巧取荊州,他還建議劉備孫劉聯盟,大家一起打曹操,赤壁之戰,他借東風,獻火計,讓曹操這一仗大敗,損失慘重,曹操還當眾出丑,曹軍全部丟盔棄甲,孫劉兩軍大獲全勝。
我喜歡三國演義的理由是:《三國演義》里的人物個性鮮明,切合歷史實際,而且用了許多戰略計策,十分適合小學生和中學生閱讀。
希望大家少看對自己無益的漫畫書,多翻閱增長自己知識的名著。
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篇6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近,我讀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我感受良深。
《三國演義》是由羅貫中根據魏晉時代的史書與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國戲和羅貫中自己的思想合并在一起的小說。
《三國演義》主要記敘三國時代的群雄爭霸的故事。在這個群雄爭霸的時代有許多英雄豪杰。例如:德才兼備的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勇有謀的關羽,直爽豪邁的張飛,老當益壯的黃忠,老奸巨猾的曹操等。
對于《三國演義》我還有別的看法。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劉備寫得十分仁義,還攜民渡江,依我看,就是他攜民渡江是真的,他也不一定是仁義君子,只是為取得民心,這樣他就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劉備太喜歡哭,簡直是“哭神”。在《三國演義》中他不知哭多少回,一遇到喪氣事就哭,這樣他也好不到那里去。最重要的是,劉備太依靠諸葛亮,什么事情都交給諸葛亮。人們說劉備“三顧茅廬”是重視人才,依我看,他就是想找個依靠,找個有才能的人幫自己管理而已。
《三國演義》說曹操是奸雄,可我認為他才應該是大英雄。他很重視人才,許攸來投靠他,他連鞋子都沒穿就去接待他。劉備只是依靠人才,而曹操是聽取人才的意見,結合自己的才智來管理軍,他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篇7
我用了近一個星期讀完了《三國演義》一書,真是受益匪淺。書里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本書開頭一句話是這樣說到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書上有上百個人物、軍事謀略家。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講述對人的忠。孝。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書中描述了如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一些人的無能,周瑜的心胸狹窄,勇者張飛,義者關羽。。。。。。。
書中關羽是給我留下了印像最深刻的人物之一。書中是這樣描述關羽:“丹鳳眼臥蠶眉面如棗青龍偃月刀赤兔馬”。他的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華容道義放曹操等等一些義舉都讓人稱贊有加。在我看來關羽雖然為了嫂子降了敵人,而后得知大哥在哪還是千里走單騎回到大哥身邊。在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更是展現了他的勇猛。赤壁之戰中在華容道義放曹操更是突出了關羽一種難能可貴的義氣和友情。在神醫華佗的刮骨療毒中表現出了他的勇敢。在和黃忠一戰中展現了他的智慧。像他的這種所做所為更是值得我們后人學習。
書中還許許多多的故事,戰爭。其中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還有軍師諸葛亮的智慧與謀略。與東吳合作的赤壁之戰等等讓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名著!《三國演義》不愧是一本名著。值得我們大家去閱讀。
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篇8
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從諸葛亮三出祁山到六出祁山。重新關注了兩個人物:魏延和李嚴。
我從小就看《三國》卻看得支離破碎,不解為什么孔明臨死遺言說魏在其死后比反,并定計除之。現在看來,其實從魏殺韓玄歸順劉備時,孔明便因其叛主而欲殺之。我所不解的是:其他城池的從將也有殺主將而獻城的,卻沒有讓孔明懷疑什么。
從首出祁山魏延便有一些戰術思想與孔明不合。孔明更是對他日益不滿,說此人生有反相,常有不平之意,因念其驍勇善戰而用之,日后必為禍患。我看“反相”之說純屬無稽之談,不過是找一個迷信的借口。有人說因為在諸葛亮臨死前禳星祈壽時,最關鍵的時刻,魏延闖入導致主燈熄滅,祈壽失敗,所以諸葛亮才要殺他。又是迷信!因為根本原因是司馬懿察覺出了蜀營的異常判斷諸葛將亡,因而挑戰試探。魏延是因為緊急軍情才闖帳的,這件事該殺的是司馬懿,可惜殺不著。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諸葛亮不能正確領導魏延,甚至有時讓人覺得有點小肚雞腸。當然諸葛亮確實比較喜歡老實聽話之輩,話又說回來了,哪個中國的領導骨子里不是呢?而魏延的悲劇其實也就是性格悲劇:他太自大了。自始至終,他都是想轟轟烈烈的建功立業的,至死都是因為不聽諸葛亮的遺命,想自己去接著和司馬懿打仗才落了個身首異處。
覺得諸葛亮死了就沒人限制得了他了,可以由著性子建功立業了。可諸葛亮多么老謀深算呀,怎么能給他機會?但是他雖然“反”了諸葛亮的遺命,卻并沒有對蜀國變節,比起時下受到大肆爭議的施瑯還是好很多的。我對魏延是并不討厭的,實在是覺得可嘆!
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篇9
這個寒假,懷著對悠悠歷史的向往,我翻開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公元三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讀完這本書,我被曹操這個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吧!曹操詭計多端、多疑,歷史多以“__雄”而論之,為何我不愛“英雄”而獨愛“__雄”呢?“__雄”顧名思義__而雄者。曹操最被大家所詬病的無非兩點:一是誤殺呂伯奢一家后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敝之拙見:第一點可從史書找反駁,第二點曹操之所以那么做是時事所迫,不得已而為之。而且在董卓進京后群雄都無動于衷,只有曹操挺身而出,難道這不是英雄所為嗎?曹操為人誠實、親民、從不陽奉陰違,這樣的人在現代也是值得尊敬和學習的。
看到曹操的這些品質,聯想到生活中,我們還好意思說他“__”嗎?馬路上老人摔倒了,圍擁而觀、拍視頻、發朋友圈已成常態,扶與不扶早已不是重點,甚至連報警都不愿動動手指。如果我們都能像曹操一樣挺身而出,那么社會的負面新聞會少之又少。工作中領導提出一個并不完善的方案,拍馬__、阿諛奉承聲聲不斷。如果我們能像曹操一樣直言進諫,那么公司的業績會是蒸蒸日上。說到我自己,每次都是能言善辯,卻總是不屑于去實踐,結果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啊!
讀懂了曹操,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爭做一個現代“英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__雄”,我們正值治世,讓我們做能臣吧!
三國演義550字讀書筆記篇10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出名著作,它講評了從東漢末期到晉朝一統一段時間的政治軍事斗爭,小說刻畫很多個性鮮亮的人物,主要人物有劉備、曹操、孫權、曹丕、曹植、曹彰、張遼、徐晃、關羽、張飛、趙云、諸葛亮、魯肅、周瑜……那里面最令我感動的兩位英雄人物是:劉備和諸葛亮。
劉備深受老百姓的敬愛、將臣的忠心。他愛民如子,寧可錯過生命,也不愿遺棄汗室老百姓;他最器中的將領勝子,看著趙云抱著劉禪殺出曹軍的重重的包圍,舍不得將軍,竟至將親生骨肉劉禪棄之于地;他更尊重人材,三顧茅草屋,請出天下奇才諸葛亮,戰曹操,抗東吳。正是劉備這種善良而高尚的質量博得的臣民的完全一樣擁護,博得三分天下。
諸葛亮是書中最富裕智慧的人,他清楚知道天體地理,陰太陽歷算,排兵布陣,安頓撫慰老百姓,可以說能文能武,智勇雙全。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敵兵……在一場場斗智斗勇的較量中,他是那樣子的胸有成竹,處之泰然,真是令人羨慕。諸葛亮更一個盡責盡職的丞相,他“鞠躬盡瘁,死然后已”的神魂激發鼓勵著一代又一代熱愛自己的國家志士。
讀完《三國演義》,我知道了做人要有道理想,有志向,寬大為懷,學問精深多才,這么能力成事件,能力變成國度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