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
寫讀書筆記可以促進學習,因為它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小編給大家分享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參考,方便大家參考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怎么寫。
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篇1
人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于自己想要做的時,想要完成的夢想,不能、不敢、也不會去做,結果只能寄托于文字、音符、甚至是一些外在的東西,到頭來,心里還是痛苦。
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人兒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對于幸福與不幸的深入了解從另外一方面說明托爾斯泰內心真的很渴望幸福,但是直到臨死前的最后一刻,他還是沒有正真的幸福過。
作者是俄國貴族,主人翁聶赫留朵夫也是俄國貴族。聶赫留朵夫以前是怎樣的墮落,怎樣地紙迷金醉、放浪荒唐,沾染了俄國貴族闊少的&39;種種劣根性,那么作者就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之中成長,并變得日漸麻木、日漸墮落,他看不慣的一切仿佛是生命的枷鎖,無以復加。
聶赫留朵夫的故事是從他利用權貴和必須的才能當成審判員審判一名偷盜并殺害嫖客的案子開始的。聶赫留朵夫是復雜的,這時候的他已然從一個貴族闊少成長為一名標準的俄國貴族成員。
但是之后的他,在不斷的深入調查之中,他漸漸地發(fā)現自己的罪惡。是他,聶赫留朵夫,在少年時引誘的瑪絲洛娃,讓她從此走上了的道路。
他頓時有了些悲憫,有了些后悔,有了些內疚。他的內心,在一次次的調查之中被一次又一次地剖開,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一切,開始否定自己的一切,他覺得這些年他的雙手沾滿了罪惡。在俄國貴族之中所受的那些官場和金錢的誘惑使他變得迷離,在不斷的泯滅自己良心之中獲得所謂的成長。
他開始厭惡自己厭惡自己的一切,像極了列夫托爾斯泰他自己,托爾斯泰就是正因厭惡自己的以前的所做所為,身為一個俄國貴族對人民,對無聲階級的壓迫的行為的厭惡而多次自殺。聶赫留朵夫看到平常所見的人們:將軍、貴族、、仆人、貴婦人、士兵、商人、公爵、貧民……都是一副或麻木或虛偽的面孔,他看不到期望,覺得這個世界是那么的黑暗,那么地不公平……但是這種狀態(tài)沒有持續(xù)多久,他的內心又開始變化了。正因他發(fā)現造成這一切的是不公平的農奴制度,是已經僵化到無可救藥的貴族階級制度。然而對于這樣一個根源,所有他見過的人以及他本人都無法去改變什么。他能夠改變的只是自己手上的幾分田地,讓那些佃農有一時的土地,當然,很快就會被地主給侵占了。
但是不管怎樣,他后悔并反思過了,他不再是以前麻木不仁的他,他復活了。他變得有思想有靈魂,他全力去拯救深陷圇圄的瑪絲洛娃,然而不幸的是,瑪絲洛娃最后還是死在獄中。他的發(fā)奮顯得那么單薄,那么無力,即使他已經復活了。
以往人們看到的只是《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年最杰出的作品,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復活》是史詩性的長篇小說,真實而又富有藝術性地反映了農奴制改革的前期,沙皇統(tǒng)治下貴族制度的腐朽與頹廢。人們看到的是只是作者期望更多的人們醒過來,看清這個世界,讓更多的人復活,而不是整日如行尸走肉般地活著。
但是誰又看到托爾斯泰和聶赫留朵夫心里的痛苦與悲哀呢?他們是復活了。他們知道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他們懂得用心向上,他們能夠為了自己的追求而真正地有好處地活著。但是,我們忘了,他們畢竟是少數人,他們所付出的發(fā)奮是那樣的勢單力薄,他們沒有戰(zhàn)友,沒有同行者,他們是堅定在一條孤獨路上的殉道者,最終的發(fā)奮總是正因時機、正因人力、正因制度而付諸東流。聶赫留朵夫分再多的土地給農民又有什么用,最后還不是會被地主給壓榨掉;他再怎樣發(fā)奮去就瑪絲洛娃,她最終還是死了。他的愿望是這樣難以實現,聶赫留朵夫能夠選取繼續(xù)去發(fā)奮,去爭取更多的人一齊去改變,去讓更多的人復活。但是托爾斯泰呢?他已經老了,他的一生已經快要結束了,但是還是難以實現自己這樣一個令更多人醒悟的愿望。他的悲哀只有在《復活》里面得到滿足和實現,他做到了,完成了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但同時,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注定是要以悲哀來結局的。
不久以后,人們發(fā)現,在一個俄國的暴風雨天里,托爾斯泰荒涼地死去。
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篇2
托爾斯泰的這本小說,就語言風格而言,讀起來簡明易懂,讓我感到輕松。而小說要表達的意義,卻不是那么輕松,而是很嚴肅的,并且我認為是多重的。這本小說應該說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圍繞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托娃之間的故事展開的,帶有主人公個人的感情色彩。這是一個曲折感人的故事;另一條則圍繞著男主人公對于這個社會法制和道德的思考展開,有著普世的意義,作者在此對全人類拋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也借主人公只口,給了我們他自己的思考和答案。當然,除了最重要的這兩部分,我認為還有一些穿插于其中的一些關于人類的其他問題的思考(例如人的個性、信仰等問)
托爾斯泰為這部杰作起名叫《復活》,書中寫到聶赫留朵夫的日記里有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她的內心在變化,連我都不敢相信,可是我覺得她就是在復活。“看到這里,我就明白了為什么書名叫做”復活“。作者指的便是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托娃兩個人的復活,這是”精神“的復活。從在法庭上認出瑪絲托娃,羞愧得回憶起自己做過的無恥的事情,包括發(fā)覺自己目前生活圈是多么的卑鄙無恥,決定與之完全斷絕關系;從他決定幫她上訴,到最后堅定信念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來幫助她,為她的內心一絲一毫的波動,變化而感到憂慮,到最后明確自己是真的又像當年那樣愛著瑪絲托娃。這整整三個月的時間,他在一點點,一步步地完成自己”復活“的過程。瑪絲托娃的“復活“,也是前而易見的:一開始她痛恨聶赫留朵夫,認為他將她當成玩樂的工具后,又想把她當成救贖自己的工具,但她也在內心里發(fā)生變化,她發(fā)現他的真誠,便開始愿意做任何一件讓他滿意的事情----為了他她不再喝酒;去醫(yī)院里認真工作;不再與男人有任何關系; 在監(jiān)獄里關心,幫助獄友;在與政治犯同赴西伯利亞的路途中被感動,被影響;她原本的善良純真又凸顯出來;她寧愿犧牲自己的愛情,不愿意因為自己曾經的妓女身份讓聶赫留朵夫受苦而最后拒絕與他結婚。她表現出的一切都說明她已經不再是那個賣弄風情,自甘墮落的瑪絲托娃。
在聶赫留朵夫為瑪絲托娃的案件上訴而奔走的過程中,他四處求人,見到了各色人物如數位將軍,公爵,還有將軍夫人,小姐,他們丑惡的嘴臉,不光明的勾當讓他生理上感到惡心,心里上感到鄙視。書中好幾處有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到聶赫留朵夫一覺醒來,就立刻開始對自己昨天做過的事情和昨天的思想進行自我反思和鄙視,批評。他就是這樣在這段時間里不斷地悔過,不斷地審視自己,慢慢將心里的疑慮和困惑解開。
他在各大監(jiān)獄里見到了太多的囚徒,監(jiān)獄里陰暗殘忍的一切使他思考起這個世界的法制和道德問題。書中那些監(jiān)獄外的官員,所謂的正義的人,說起監(jiān)獄里那些“有罪”的人,都是用“他們就這號兒人嘛”,并且說起來還帶著蔑視和嘲笑。好像他們自己本身是有多正義,多光明磊落。殊不知這些制定法律,將那一號兒人繩之以法的人,其實也沒什么差別,只不過他們隱藏得好,在官銜的庇護下,在上頭“指示”下,他們也一樣干盡壞事,甚至更加地殘忍。就本書前半部分描寫的陪審團審理案件這一情節(jié),就很諷刺。順便說一句,這讓我想起《十二怒漢》這部電影。書中情節(jié)和電影里一樣,陪審人員就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這個決定對被告意味著什么。還有庭長大人,由于急著去與情人約會,而想草草結束案件的審理,即使陪審團提交的結論有矛盾之處也想不了了之----這樣的法庭,這樣的裁決體制,從上到下都充斥著對人性的蔑視!
描寫案件審理這一段還只是用間接的諷刺手法,讓讀者暗自感受到這樣的荒謬。而本書的高潮和結尾部分,就是托爾斯泰借主人公之口,提出了自己對這種畸形的社會道德和漏洞百出的所謂法制體系的抗議。這樣本身也有罪,本身也不正義的一部分人,怎么可以去定另一部分人的罪呢?(而因為社會上的各種腐敗風氣,很多人根本是無辜的,卻進了監(jiān)獄)而把這樣一群人集中到一起,關押起來,那樣惡劣,殘酷的環(huán)境恰恰會使這一群“罪人”變得更加墮落,離光明越來越遠。所以作者在擔憂,要知道這樣是根本不可能根治犯罪,使百姓真正幸福的。
最后,那個英國人到監(jiān)獄里去傳教,作者便讓一本福音書解答了聶赫留朵夫的所有疑慮,給了他一個肯定的答案。那就是要無數次的寬恕人。因為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書中作者也多次寫到有關宗教,信仰的問題。他諷刺而氣憤地寫道,人們利用了宗教。官員利用宗教馴服百姓,愚弄百姓。這個問題在人類歷史上存在了很久很久了。可以看出托爾斯泰贊同的是宗教本身,他贊揚宗教的圣潔思想,并且深信宗教思想里宣揚的真善美能夠“拯救”全人類,讓大家都像主人公一樣能夠“復活”,但不幸的卻是,自從宗教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人打著它的名號,為自己斂財;甚至是為自己消滅敵人,以上帝的名義進行各種圣戰(zhàn),實則為了自己的利益荼毒生靈。
聶赫留朵夫弄明白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他復活過來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但是,在現在,我們的社會中還在不斷地涌現只為自己享樂的行尸走肉,托爾斯泰憂慮的問題,到現在也沒能在全人類范圍內解決。
另外,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太多的信息量,很多其中的道理,我還需要時間慢慢吸收。
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篇3
聶赫留朵夫凝視著那盞油燈的火光,想得出神。他想到生活里的種.種丑惡現象,又設想是人們能理解這些箴言,咱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怎樣。于是他的心充滿了一種好久沒有感受到的喜悅。
替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寫出這話,我也是思緒了很長時刻的。這本書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復活,尤其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他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完美追求的青年,在姑母家度假時,于美麗純潔的少女卡秋莎戀愛。等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后,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并誘j了卡秋莎。這也是卡秋莎之后墮落,成為妓汝的主要原因。直到在法庭上相遇,聶赫留朵夫良心發(fā)現,在為瑪絲洛娃(卡秋莎)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后就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聶赫留朵夫的行為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地位,瑪絲洛娃拒絕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合。兩個主人公都到達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
在我讀這本書時,一位律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見他們不能不感激涕零,正因我沒有坐牢,您也沒有坐牢,咱們大家都沒有坐牢,那就的感謝他們的恩德。至于要唬奪咱們每人的特權,流放到不很遠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但是的事了。”其中的“他們”就是檢查官和有權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這話真是讓我深思,如果“他們”能夠為所欲為,那還要法院干什么呢?同時,聶赫留朵夫與卡秋莎的愛也讓我感動。她愛他,認為自我同他結合,就會毀掉他的生命,而她和西蒙一齊走開,就能夠使他恢復自由。她由于實現了自我的愿望而感到高興。
這部作品具有高超的藝術性,高度的真實性,深厚的人性。反映了沙皇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要克服使人們飽受的駭人聽聞的罪惡,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認自我總是有罪的,因此既不該懲罰別人,也無法糾正別人。當我遇到了一切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狀況。那就是我起初覺得古怪、荒誕甚至可笑的思想,卻不斷被生活所證實,有朝一日我會忽然發(fā)覺這原是及其平凡的無可懷疑的真理。
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篇4
《復活》概要:小說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yǎng)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x奸后遭到遺棄,復活讀書筆記1000字。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達八年之久。之后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后,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發(fā)奮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皇帝恩準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盡管還愛著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復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體現了一位偉人暮年心靈的穩(wěn)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俄-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名作。《復活》是俄-國有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堅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閱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戲劇家田漢和夏
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fā)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后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凈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丑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說情節(jié)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tài)度、鎮(zhèn)靜的聰明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它高于《悲慘世界》,正因那里沒有一點幻想的、虛構的、編造的東西,全都是生活本身。在那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到達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資料的嚴厲性是相貼合的。在那里,應對人類的苦難,作家持續(xù)了高超的鎮(zhèn)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那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夠說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
到達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方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jiān)犯、革命者、醫(yī)生、學生……里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那里,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yōu)椴恍艺呷鲆晦錅I,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當我們打開這本書,我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些完美的感情卻毫無所覺。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沉睡的心嗎?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長出新綠,人類需要博愛與同情才能繼續(xù)不息、日進無疆。抑或這就是使《復活》
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篇5
人為誰而活?為自己?為親人?為朋友?為同事?為領導?
如果我們認真而又細致地思考這么一個問題,你或許會發(fā)現,還真得需要仔細地想上一想!而想一想的結果,你就會發(fā)現,其實,人是自私的!
古人就說:“養(yǎng)兒防老”。當我們在熱情謳歌父愛如山、母愛如海之時,我們的父親、母親也許正看著孩子可愛的笑臉,為自己完成傳宗接代之任務,也為自己能夠老而有所養(yǎng)、無后顧之憂而正自鳴得意、沾沾自喜呢。是的,悠悠說得可能是太現實了一點,講出了一句大白話,朋友們看著也許不舒服。然而,現實又是如此地不容置疑。
其實,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待事物,則任何事物都有其雙面性。我們不能否認人有敢于犧牲、無私奉獻的陽光一面,同樣也不能否認人有自私自利、欲壑難填的陰暗一面。
用《復活》作者托爾斯泰的話說,所有的人都是“由兩個人合成。一個是精神的人,自己追求的只是也能使別人幸福的幸福。另一個是獸性的人,所追求的僅僅是自己的幸福,而且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犧牲全世界一切人的幸福”。(第一部,第十四章)所謂獸性的人,在悠悠看來,更廣義地說應該稱之為自私的人。悠悠認為,托爾斯泰對人的雙面性分析是很透徹的,也是相當到位的。
《復活》中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自私的人。他毫無顧及地利用瑪絲洛娃對他朦朧而又純潔的愛意,無情無義地誘奸并隨即拋棄了她。聶赫留朵夫滿足了自己的獸性的欲望,卻將終身的痛苦留給了年輕而又無助的瑪絲洛娃。最終,瑪絲洛娃因不幸懷孕而被聶赫留朵夫的兩個姑媽趕了出去,從此,走上了出賣肉體的悲慘的人生之路。
其實,對于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的貴族來說,像聶赫留朵夫這種獸性的行為是“常有這種事嘛。申包克跟家庭女教師有過這種事,是他自己說的。格里沙叔叔有過這種事,父親也有過這種事,……既然大家都這樣做,那么,可見這也是必要的”。(第一部,第十八章)一旦獸性的人占了上風,人的思想就會被無恥的陰暗所蒙蔽著,靈活也就會被私欲所籠罩。
好在聶赫留朵夫心靈中還保留著那片圣潔的家園,精神的人還能蘇醒于他的心間,使他的人性得到“復活”。他開始用他的行動為他的“獸性的人”贖罪。他拋棄了衣食無憂的貴族生活,將自己所繼承的土地分給了農民,他為無辜服刑的人奔走呼號,想方設法為瑪絲洛娃爭取無罪釋放。雖然,他為瑪絲洛娃所作出的努力沒有得到圓滿成功,瑪絲洛娃最終還是被判苦役,后改成流放。但他的努力顯然贏得了瑪絲洛娃的原諒與認可。也正是對他這種行為的認可,使瑪絲洛娃沒有接受聶赫留夫的愛,因為“她愛他,認為如果同他結合,就會毀掉他的一生,而她跟西蒙松一起走了,就使他完全解脫了。”
無疑,《復活》讓我們讀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復活”是如此之不易。
“人性復活”的過程中痛苦的!為了讓人性復活,聶赫留朵夫經常進行“靈魂大清掃”。“往往過了一大段時間之后,他忽然覺得內心活動不通暢,有時甚至完全停頓,他就開始清除堆積在靈魂中的而成為停頓的原因的種.種污垢。”(第一部,第二十八章)然而,即便如此,聶赫留朵夫也時常經受不住各種誘惑的考驗,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就陶醉于醉生夢死的貴族生活,并以此為樂。
由此可見,要真正能經受得住各種誘惑的考驗,人必須要經常進行“靈魂大清掃”,讓“精神的人”時刻保持著活躍的精神。
世界充滿誘惑。面對誘惑,我們也許真得應該做一個“精神的人”,而將“獸性的人”囚牢在人心的深處,永遠不將之釋放。盡管,這或許是一種長期的痛苦!然而,我們應該有這種作出犧牲的勇氣!
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篇6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花費大量心血寫成的一部長篇著作,《復活》講述的內容是托爾斯泰聽到的一個故事:一次,法院審理一個妓女被控偷竊嫖客一百盧布并將嫖客殺死的案子,在陪審團中有一位男士,發(fā)現這個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個親戚家做客時誘奸的養(yǎng)女。于是他良心發(fā)現,設法去營救,并表示愿意和她結婚。最后,這個女犯在牢獄中病死。而那個男士也不知去向。
讀完這本書后,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著崇高志愿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后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己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惡,便對于自己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
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fā)現后,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在書中有一對梅尼紹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縱火而被關押。最后在聶赫留朵夫的幫助得到清白釋放,雖然最后被釋放,但是既然無罪為什么當初要受到關押?只因真正縱火的人有財,便可以將禍栽贓到他人身上。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于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huán)境而變,所以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保持真正的自我。
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篇7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fā)展的高峰。我讀過之后深有感觸。
《復活》主要寫了一個出身于貴族家庭的少年聶赫留朵夫,誘奸了姑媽家的女仆卡秋莎,之后又將她拋棄了。卡秋莎的命運就此改寫。多年以后,卡秋莎被人冤枉,說她毒死了客人,而身為公爵的聶赫留朵夫正好是法庭的陪審員。當她得知了卡秋莎的悲慘命運后,感到非常愧疚。于是,他為她四處奔走,后來還跟她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卡秋莎,卡秋莎再一次愛上了他。不過為了他的名譽和地位著想,她拒絕和聶赫留朵夫結婚,最后,她和西蒙松結為連理了。
聶赫留朵夫曾經在年少的時候,犯下了錯,導致了卡秋莎的不幸。當他再一次見到卡秋莎時,他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便下定決心,幫助她脫罪。期間他遇到了很多挫折:家人的埋怨,朋友的不解,甚至還有外人的嘲笑,但這些都沒有阻止他拯救卡秋莎。在聶赫留朵夫身上,有一個獸性的人,還有一個善良的人。當他犯下錯誤時,便是內心獸性的人占了上風;當他無怨無悔地幫助卡秋莎時,他的純真的、正直的靈魂便占了上風。同樣,對卡秋莎也是一樣,一開始,命運打到了她柔軟的肩膀,使她過上了醉生夢死的生活。最終,她又重新愛上了他,但此時此刻,卡秋莎不再自私了,她拒絕和聶赫留朵夫結婚,決定和西蒙松在一起,而得知卡秋莎拒絕原因的聶赫留朵夫,也沒有為她流淚,因為他善良的靈魂已經統(tǒng)治了他整個身體。
這部小說展示了法庭、監(jiān)獄、官僚機關的腐敗,抨擊了統(tǒng)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農民極度貧困的現狀,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已經走到崩潰邊緣的俄國封建社會。
我覺得當時的法庭簡直太不公平了,他們冤枉了一個本應該無罪釋放的女孩,并把真正應該坐牢的人放了出去。當時的法官遲到了卻還擺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裝模做樣地宣判。當時的法官用錢就可以買通,他可以宣布一些無聊、無謂、的假話,他的一舉一動都展現了他大腹便便的心理,每一句話都可以使一些公正的人遭到懲罰。所以當時的俄羅斯為什么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就是因為社會太腐敗,當時人的心理太陰暗。人的心理陰暗,誰還來把俄羅斯變美好呢?人類是高級動物,不靠我們,難道還靠動物們嗎?直到現在,還有一些貪官會拿著民脂民膏養(yǎng)肥自己,但還好現在的治安越來越緊,大家的心理越來越清醒。要不然,中國得成什么樣子,會有多少的人受到不公平的審判,從而因為法庭而走向了監(jiān)獄。想想當時的天肯定也越來越灰暗。
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篇8
人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于自己想要做的時,想要完成的夢想,不能、不敢、也不會去做,結果只能寄托于文字、音符、甚至是一些外在的東西,到頭來,心里還是痛苦。
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人兒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對于幸福與不幸的深入了解從另外一方面說明托爾斯泰內心真的很渴望幸福,但是直到臨死前的最后一刻,他還是沒有正真的幸福過。
作者是俄國貴族,主人翁聶赫留朵夫也是俄國貴族。聶赫留朵夫曾經是怎樣的墮落,怎樣地紙迷金醉、放浪荒.唐,沾染了俄國貴族闊少的種種劣根性,那么作者就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之中成長,并變得日漸麻木、日漸墮落,他看不慣的一切仿佛是生命的枷鎖,無以復加。
聶赫留朵夫的故事是從他利用權貴和一定的才能當成審判員審判一名妓女偷盜并殺害嫖客的案子開始的。聶赫留朵夫是復雜的,這時候的他已然從一個貴族闊少成長為一名標準的俄國貴族成員。
但是后來的他,在不斷的深入調查之中,他漸漸地發(fā)現自己的罪惡。是他,聶赫留朵夫,在少年時引誘的瑪絲洛娃,讓她從此走上了妓女的道路。
他頓時有了些悲憫,有了些后悔,有了些內疚。他的內心,在一次次的調查之中被一次又一次地剖開,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一切,開始否定自己的一切,他覺得這些年他的雙手沾滿了罪惡。在俄國貴族之中所受的那些官場和金錢的誘惑使他變得迷離,在不斷的泯滅自己良心之中獲得所謂的成長。
他開始厭惡自己厭惡自己的一切,像極了列夫托爾斯泰他自己,托爾斯泰就是因為厭惡自己的曾經的所做所為,身為一個俄國貴族對人民,對無聲階級的壓迫的行為的厭惡而多次自殺。聶赫留朵夫看到平常所見的人們:將軍、貴族、妓女、仆人、貴婦人、士兵、商人、公爵、貧民……都是一副或麻木或虛偽的面孔,他看不到希望,覺得這個世界是那么的黑暗,那么地不公平……但是這種狀態(tài)沒有持續(xù)多久,他的內心又開始變化了。因為他發(fā)現造成這一切的是不公平的農奴制度,是已經僵化到無可救藥的貴族階級制度。然而對于這樣一個根源,所有他見過的人以及他本人都無法去改變什么。他能夠改變的只是自己手上的幾分田地,讓那些佃農有一時的土地,當然,很快就會被地主給侵占了。
但是不管怎樣,他后悔并反思過了,他不再是以前麻木不仁的他,他復活了。他變得有思想有靈魂,他全力去拯救深陷圇圄的瑪絲洛娃,然而不幸的是,瑪絲洛娃最后還是死在獄中。他的努力顯得那么單薄,那么無力,即使他已經復活了。
以往人們看到的只是《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年最杰出的作品,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復活》是史詩性的長篇小說,真實而又富有藝術性地反映了農奴制改革的前期,沙皇統(tǒng)治下貴族制度的腐朽與頹廢。人們看到的是只是作者希望更多的人們醒過來,看清這個世界,讓更多的人復活,而不是整日如行尸走肉般地活著。
但是誰又看到托爾斯泰和聶赫留朵夫心里的痛苦與悲哀呢?他們是復活了。他們知道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他們懂得積極向上,他們能夠為了自己的追求而真正地有意義地活著。但是,我們忘了,他們畢竟是少數人,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是那樣的勢單力薄,他們沒有戰(zhàn)友,沒有同行者,他們是堅定在一條孤獨路上的殉道者,最終的努力總是因為時機、因為人力、因為制度而付諸東流。聶赫留朵夫分再多的土地給農民又有什么用,最后還不是會被地主給壓榨掉;他再怎么努力去就瑪絲洛娃,她最終還是死了。他的愿望是這樣難以實現,聶赫留朵夫可以選擇繼續(xù)去努力,去爭取更多的人一起去改變,去讓更多的人復活。但是托爾斯泰呢?他已經老了,他的一生已經快要結束了,但是還是難以實現自己這樣一個令更多人醒悟的愿望。他的悲哀只有在《復活》里面得到滿足和實現,他做到了,完成了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但同時,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注定是要以悲哀來結局的。
不久以后,人們發(fā)現,在一個俄國的暴風雨天里,托爾斯泰荒涼地死去。
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篇9
《復活》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其實很簡單,描述了原本心靈純潔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誘j了瑪絲洛娃以后拋棄了她。后來他們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引起了聶赫留朵夫心靈中善良的一面開始復活。覺醒的聶赫留朵夫為了彌補他所犯下的錯誤,幫助瑪絲洛娃洗脫她的罪名。而在這個過程中,聶赫留朵夫接觸了許多他平時都瞧不起的低下階級的人和奴隸,發(fā)現了許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發(fā)現了自己在墮落的期間是那么虛偽與令人討厭。而且也發(fā)現瑪絲洛娃因為自己當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淪為妓汝卻不知羞恥。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讓自己心靈美好的一面復活了,也幫助瑪絲洛娃改過自新。
有錢并不代表一切,靠自己雙手爭取回來的東西。雖然你是有權活或富有的,說就是衣食無憂,但是或許你心里是空虛的,因為你所做的事都是違背自己的良心的,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便成為了一種惡習。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義和大眾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錢而已,所以誰也不會關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動都是按照上級的指令,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原因僅此而已。
在故事的最后,聶赫留朵夫成功地為瑪絲洛娃洗脫了罪名,并使其所受的懲罰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蘊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聶赫留朵夫也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他從幫助那些可憐的人洗脫罪名的期間終于明白到了,社會和社會秩序大體上能夠存在并不是因為有這樣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審判和懲罰別人,而是因為盡管敗壞到如此地步人與人還是互相憐惜、互相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護的。
“我們抱著一種荒謬的信念在生活,認為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可是,要知道既然我們被派到世上來,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為而來的。”對于這句話,對于信奉上帝的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解釋。
復活,人性的復活指的是對自己進行反思后改過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會有新的看法,對于善與惡的區(qū)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靈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復活才能換來的。
摘抄復活讀書筆記感想篇10
《復活》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其實很簡單,描述了原本心靈純潔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誘奸了瑪絲洛娃以后拋棄了她。后來他們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引起了聶赫留朵夫心靈中善良的一面開始復活。覺醒的聶赫留朵夫為了彌補他所犯下的錯誤,幫助瑪絲洛娃洗脫她的罪名。而在這個過程中,聶赫留朵夫接觸了許多他平時都瞧不起的低下階級的人和奴隸,發(fā)現了許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發(fā)現了自己在墮落的期間是那么虛偽與令人討厭。而且也發(fā)現瑪絲洛娃因為自己當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淪為妓女卻不知羞恥。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讓自己心靈美好的一面復活了,也幫助瑪絲洛娃改過自新。
雖然說整個故事時間發(fā)展并不長,作家只是寫了聶赫留朵夫幫助瑪絲洛娃撕脫罪名這一件事。但是這短短的一個故事里穿插了許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當時在沙皇統(tǒng)治時期人們的生活在不同的階級有著天淵之別。小說可以成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眾的喜,并使列夫·托爾斯泰成為名作家,我認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還有要表達的主題。書中所描述的內容決不是作者自己憑空的想象,他通過描述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們看出在當時階級觀念是如此的可怕。從書中的人對待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聶赫留朵夫公爵的態(tài)度以及對待農民、犯人、傭人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這個階級關念。
有錢并不代表一切,靠自己雙手爭取回來的東西。雖然你是有權活或富有的,說就是衣食無憂,但是或許你心里是空虛的,因為你所做的事都是違背自己的良心的,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便成為了一種惡習。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義和大眾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錢而已,所以誰也不會關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動都是按照上級的指令,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原因僅此而已。
在故事的最后,聶赫留朵夫成功地為瑪絲洛娃洗脫了罪名,并使其所受的懲罰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蘊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聶赫留朵夫也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他從幫助那些可憐的人洗脫罪名的期間終于明白到了,社會和社會秩序大體上能夠存在并不是因為有這樣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審判和懲罰別人,而是因為盡管敗壞到如此地步人與人還是互相憐惜、互相護的。“我們抱著一種荒謬的信念在生活,認為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可是,要知道既然我們被派到世上來,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為而來的。”對于這句話,對于信奉上帝的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解釋。在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著某種關系,看上去我們每一個人是一個個體,但是事實上我們卻又是一個整體。很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都是人類而不是別的。一種互助互就連動物也能夠理解和去執(zhí)行,為什么我們擁有高智商的人類卻無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間上很難分辨人的善與惡,因為沒有一個定義去劃分出這兩種不同的人,即使有,也是自己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和理解而造成的。世間上的事物都會有正負兩面,而且人也不會有完美的人。上帝說人有罪惡,那么說我們都應該從善。時間的流逝使我們的觀念都改變了,善與惡已經無法再以從前的標準來區(qū)分。隨著社會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是這樣越拉越遠。由一個總體而分成了一個個小的單位,就是這樣,人之間的關系只建立在以一個人為中心向外擴張的狀態(tài)上了。
復活,人性的復活指的是對自己進行反思后改過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會有新的看法,對于善與惡的區(qū)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靈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復活才能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