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讀后感書評
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感想。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空城計》讀后感書評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空城計》讀后感書評(精選篇1)
我喜歡看歷史方面的書記,前兩天,爸爸又送給我一本《空城計》。
看到書名,我還真迷茫了,《空城計》?什么意思?應該是沒有人的城市里面發生的故事?還是……算了,還是讓我看看吧,猜不出來。
哦,原來,故事講的是,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鋒官馬謖誤失街亭,致使前線大軍節節受困。情急之下,孔明決意退守漢中。大軍盡去,時孔明身邊只剩五千兵馬駐守西城縣。一日,忽接探馬飛報,說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正望西城蜂擁而來。這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駐城的五千兵馬也已分出一半運糧去了。眾官聽罷盡皆失色,唯孔明鎮定自若,當即下令將旌旗藏匿起來,城門四開,每門分派二十軍校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其余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聲喊叫。一切準備就緒,孔明引二童攜琴登上高樓,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閑情愜意!
司馬懿引兵來到,遠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樓,笑容可掬,旁若無人,大感不解。整個城池寂靜一片,就跟什么事情也沒發生過一樣。看此情景,若換了旁人,大可無所顧慮,大手大腳的引兵浩浩蕩蕩殺入城中。說不定諸葛孔明早已授首就擒。可偏偏是司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說便下令退兵。孔明遙望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這就是著名的“空城計”。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人不光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過人的膽識,這也是所謂的“藝高人膽大”。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成為有用的人,俗話說得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空城計》讀后感書評(精選篇2)
前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這個故事,使我對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再一次體會到了諸葛亮的機智勇敢。
故事的大概是這樣的:因為諸葛亮錯用馬謖,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軍士駐守在西城縣。忽然,司馬懿引大軍15萬,來攻打西城。這時,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眾官員聽得這個消息,個個大驚失色。諸葛亮沉思片刻即傳令道:”將旌旗全部隱藏起來,軍士們各守衛在城上巡哨的崗棚,如有隨便出入城門及高聲講話的,殺!大開四個城門,每個城門用20個軍兵,扮作百姓,打掃街道。魏兵到時,不可亂動,我自有計謀對付。”
司馬懿來到城樓外,見諸葛亮在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彈琴,左右兩邊各站一個少年,。城門內外,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頭打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懷疑城中有重兵,連忙指揮部隊撤退。諸葛亮見魏軍遠去,哈哈大笑起來。諸葛亮說:”他料定我平生謹慎,從不冒險,見我們這樣鎮定,懷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險,只因為不得不這樣啊!”大家敬佩地說:”丞相的計謀,鬼神也不能預料啊。如果我們來指揮,必定會棄城而走了。”諸葛亮說:”我們只有2500人,如果棄城而走,必定走不遠,不是很快就會被敵人追上嗎?”
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才保住了西城縣,以后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也要像諸葛亮一樣臨危不懼,開動腦筋,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空城計》讀后感書評(精選篇3)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書中的人物個性特別鮮明,其中諸葛亮最吸引我,他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在《空城計》中尤為突出。
《空城計》顧名思義,就是諸葛亮想出的計策來對付司馬懿。主要講司馬懿興兵討伐蜀國,攻打“街亭”,而諸葛亮輕信馬謖自告奮勇,派他去防守,結果馬謖大敗,司馬懿乘勝追到西縣城。諸葛亮在這生死關頭,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用彈琴的方法,一副胸有成竹、自有雄兵百萬的樣子,讓司馬懿望而生畏,不敢攻城,退兵而去。
從這個故事中,我覺得諸葛亮太輕信馬謖。但是,他在生死關頭之所以能轉敗為勝,靠的是自信、智慧、臨危不懼和勇氣,這些面對危難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學習。
原來我數學考試總是失分,雖然我已經很努力了,但成績還是不盡如人意,因此我感到很糾結。后來,我針對錯題進行了分析,發現扣分的往往不是難題,而是基礎題,這是由于我做題粗心,求快,不認真審題而造成的。針對這些問題,我改進了方法,做題時穩定心態,看題一字不漏,計算后驗算。用了這樣的方法,我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又比如我打羽毛球時,總是想要快點取勝,經常用直攻猛打的方法來對付。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果然,用這個方法總是屢試不爽。但用智慧與耐心,保持鎮定良好的心態打對方的弱點,使我打贏了對方。
《空城計》很有意義,諸葛亮的優缺點使我受益匪淺,它告訴我要成功不僅要勤奮努力,而且方法要靈活多樣,用智慧和良好的心態來戰勝困難。同時也告訴我,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讀書真是我進步的階梯啊!
《空城計》讀后感書評(精選篇4)
諸葛亮派馬謖伐魏,結果大敗,只好帶著一兩千老弱殘兵逃到一個小城。那里易攻難守,司馬懿帶著幾十萬大軍追來,到城門口時,見城門四開,幾個兵士化妝的老百姓在城門口掃地,高高的城墻內,諸葛亮在彈琴。司馬懿想了想說,“里面一定有伏兵。”說完便退兵了。
原來,諸葛亮知道自己的一些老弱殘兵打不過司馬懿,便讓士兵打扮成老百姓,而自己彈琴,沒有彈錯,說明不緊張,就代表里面有伏兵。再加上城門四開,司馬懿更懷疑了,怕打不過伏兵,只好退兵了。
馬謖是軍師諸葛亮的學生,諸葛亮很信任他,可是馬謖后來卻驕傲了,軍師的忠言,王平的勸阻他聽不進去,結果大敗,諸葛亮流著眼淚把他斬了,看到這兒時,我看得出諸葛亮的心情十分復雜,痛惜、不舍、恨鐵不成鋼等情愫交織在一起。想一想每一個人都不容易。
司馬懿和曹操有很多相似點,比如多疑,曹操曾經怕有人殺他,制造出夢中殺人的論語,馬騰送來的酥,他讓下人們先吃,自己再吃,既做了好事,又能試出有沒有毒。司馬懿和諸葛亮是死對頭,打的仗總不分勝負,最后天助魏不助蜀,司馬家族先后把蜀和吳滅亡了,統一了天下,我喜歡司馬懿的聰明,但我不喜歡他藏著、掖著的性格。就連曹操也看出他的城府太深,所以曹丕名義上把靜姝給了他,其實是監視他,結果聰明的司馬懿還是看出了這一點,借著生孩子神不知鬼不覺把靜姝給殺了,盡管司馬懿不想要這雙眼睛,可既然成了自己的夫人,有了倆人的孩子,其中還是有感情的,沒必要非得剝奪了人的生的權利,我還是覺得司馬懿有點狠。
《空城計》讀后感書評(精選篇5)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空城計。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內容是:諸葛亮為了不讓西城的糧草落入司馬懿手中,親自帶領五千人馬到西城去搬運糧草。諸葛亮分出一半士兵搬運糧草,另一半守城。突然,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殺到城下。西城的文官都嚇得直打哆嗦。諸葛亮鎮定自若,命令士兵打開城門,每個城門口都派二十名士兵裝成老百姓,灑水、掃街。一切安排好了,諸葛亮披上道袍,戴上頭巾,帶著兩個書童,搬了琴在城樓上坐下來,點上兩柱香,悠閑地彈著琴。司馬懿來到城門前,見城樓之上諸葛亮笑容可掬,燒香彈琴。接著看城門,大約二十名百姓在低頭認真地灑水掃地。司馬懿越看越懷疑,越看越害怕。他只好下令撤軍,司馬昭對父親說:“也許是諸葛亮手下沒有士兵,故意裝成這樣,想要騙我們退兵”司馬懿很有把握地說:“諸葛亮辦事一直很謹慎,從不冒險。今天卻打開城門,城里面一定有埋伏。”城樓上的諸葛亮,臉上泰然,其實手心里捏了一把汗。官員們贊嘆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諸葛亮說:“我不是愿意冒這個險,實在是沒有辦法啊。這條計策只能冒險用一次,以后絕對不能再用了!”司馬懿在撤軍退路上,探馬來報:“諸葛亮已從西城撤退,他隨身只有兩千多名士兵和一幫文官,剛才城里沒有埋伏。”司馬懿聽后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啊。”
我讀完這個故事,明白了以后無論遇到什么緊急情況,我都要像諸葛亮一樣鎮定冷靜,積極尋找最好的辦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