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影片郭明義觀后感
郭明義這個平凡的人、普通的黨員就是用他的實際行動來實現著他的價值。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影片郭明義觀后感 ,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教育影片郭明義觀后感篇1
近日,觀看了主旋律電影《郭明義》。這部影片取材于鞍鋼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一名普通的采場公路管理員郭明義人生的真實片斷,藝術化地表現了他幾十年如一日,愛人如己,甚至愛人超己,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影片為郭明義這樣一位普普通通卻光彩照人的中國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樹立了一座樸素的豐碑。
“他總看別人,還需要什么;他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幣、每一滴血都滾燙火熱。他越平凡,越發不凡;越簡單,越彰顯簡單的偉大。”,“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里對他如是評價。
郭明義平凡的、簡單的舉動,閃爍的都是人性的光輝。走近郭明義,我們可以發現無數的感動。他堅持幫助身患重病的小女孩籌集醫藥費,到航空公司乞求負責人幫助小女孩完成當空姐的夢想;他不辭辛苦,歷經3年時間為身患白血病急需換腎的小男孩找腎源;三次將家里的彩電送給村小學的孩子們;幾次將單位分房的機會讓給他人; 15年來累計獻工15000個小時,先后資助180多名貧困學生讀書,參加了54次義務獻血和捐獻血小板……,這些感動里,都彰顯人性之善。
先賢孟子認為人性具備天賦的善端,人的重要特點是高于禽獸的一種自覺德性。一個人如果張揚道德屬性、自覺性,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如果無盡張揚自然情欲,就會成為一個禽獸。我以為,郭明義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時時、處處都彰顯道德的自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物質極大豐富,思想卻日漸荒漠。這些年來,充斥的負面新聞實在太多,“小悅悅”事件折射人情的冷漠,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折射誠信的缺失,還有被打下來的“老虎”和“蒼蠅”身上更是滿是斑斑銹跡。于是,立著的郭明義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更令人感動、欽佩。
林清玄在《心的菩提》里講了一個父子圍繞蠟燭心對話的故事,其中一句,“沒有心的人與沒有心的蠟燭一樣,不能照亮別人”,無疑是對人生價值的一次生動描述。是呀,人活著最大價值就是照亮別人,郭明義正是如此。他之所以能15年如一日,把善心化為善舉,我愿意將其歸為一個“立”字,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最好的注解。人立于天地之間,總得有追求,有理想,郭明義用樸素的話語表達了他的選擇:當孩子問他為什么總能發現比自己家庭更困難的人的時候,他淡然地回答,只要心里有,就能看得見;當妻子責怪他對家庭照顧太少對別人關心太多的時候,他會略顯慚愧地回答,看到別人比我們更苦更難的時候,我總不能把頭扭過去,裝作沒有看見吧?……他的價值觀就是這樣樸素,一方面是一種道德關懷,愛人如己;一方面又是一種政治信仰:做一個共產黨員,就要能夠讓人看得出來!
郭明義就是這樣一個立著的大寫的人,金庸在小說中將大俠定義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明義就是這樣的“大俠”。生活中,做轟轟烈烈大事的人,自然是英雄,像郭明義這樣,也是英雄。
作為一名工作在職業教育一線的普通共產黨員,我更愿意對照這樣的英雄來修已身,正已職。高震東說,“你往講臺上一站,下邊的學生就是你的國家”,一個正直的人,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就應該時時讓自己懷揣“國家”,謹于言,慎于事,勤于職,以道德的自覺努力做正直的自己。
教育影片郭明義觀后感篇2
平常的報紙、新聞中沒少聽說過郭明義的事跡,但從來沒有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這次通過立體的形象在腦海中刻下牢固的印跡。
郭明義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的人。在擔任兩年的翻譯工作中,面對強勢的外國專家不卑不亢,敢于堅持原則,為集體挽回了十萬美金的損失。在暴風雨交加的夜晚,帶領職工搶塌方路段。
郭明義是一個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人。面對著比自己住房困難的職工,他多次把單位分給自己的房子讓給了別人,而一家三口擠在狹小的房子里蝸居。當看到龍門小學的孩子們渴望看到電視的強烈愿望時,他把自己家買的第三臺電視捐獻給了貧困山區的小學。他在16年的時間里向社會捐了12萬元,相當于自己工資收入的一半。
郭明義是一個樂于助人、替人著想的人。面對承受病痛折磨的付苗苗和一個熱愛跳舞的男孩,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給她們以希望了生命。他為付苗苗捐款;帶著女兒關愛苗苗,給她帶來了歡笑;他通過廣播呼吁社會各界捐獻骨髓;在得知苗苗即將離開人世時最大的愿望是想當一回空姐時,他多次找到航空公司求人家實現了苗苗最后的愿望,放飛她人生最大的夢想。為了救助熱愛跳舞的男孩,他堅持不懈地苦苦尋找骨髓配型合適的李國華整整三年。為了一個毫不相干的人,為了實現別人的愿望,他放棄了多少個假日,當他找到骨髓相配的人時,他那激動的淚水,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內心。
郭明義,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普通的中共黨員,他為什么能夠成為我們新時期學習的楷模?他做的只是平常的事,別人也能夠做到的事。然而別人沒有去做,而他做到了。因為他內心永遠想的不是自己的事,他的心里永遠裝著別人。如果我們每個黨員都能做到他這樣,何愁不興黨興國呢?
教育影片郭明義觀后感篇3
20年的時間里,他堅持無償獻血,累計獻血6萬毫升。從1994年開始,他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群眾捐款10多萬元,先后資助180多名特困生,自己家中卻幾乎一貧如洗。x年,他先后8次發起捐獻造血干細胞倡議,號召了1700多名礦業職工的積極參與。以來,他發起的希望工程捐資助學活動,已有2800多名礦業職工參與,資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萬元。
他的事跡雖不驚天動地,但點點滴滴卻是可歌可泣;他雖是個小人物,是廣大無產階級中普通的一員,但他的精神卻是偉大的: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始終把“為人民服務”這一理想放在自己生活的第一位,用自己薄弱的力量震撼著周圍的人們。他用自己的事跡證明:他是時代的先鋒,國人的楷模 。同樣身為共產黨員,我深明自己與榜樣的差距。我不僅因為他的先進事跡而感動,我更要去領悟那一種心底無私、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要學習他那一種敢為人先、持之以恒的堅定覺悟。
很多人認為在這個21世紀新時代里,“雷鋒”這樣的人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郭明義的事跡告訴我們,“雷鋒”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向往和追求!
教育影片郭明義觀后感篇4
在經濟利益至上的今天,受到金錢沖擊的人們漸漸的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日趨冷漠、復雜。而郭明義正是用他那種熱心助人、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再一次催生出了雷鋒精神的傳承。
郭明義用自己的真心換來了家人從不理解到理解的支持,彰顯出人性的心理變化。無數次的獻血,無數次為了需要幫助的白血病患者而四處奔波,無數次的心靈輔導,彰顯出來的是人對生命無助與渴望。同時,也體現出郭明義一個共產黨員的平凡生活和崇高境界,他是當今一個真實的活在我們身邊的新世紀的雷鋒。
郭明義的事跡體現出來的是共產黨人一種博愛的精神,他讓人感知到一個共產黨員最真誠的一面。是的,只要心里裝著,就能發現比你更困難的人,就能遇到需要你幫助的人們。在跟女兒的對話中,郭明義用一種樸實的語言回答了女兒的疑問。因此,作為共產黨員,我們更應該要向郭明義學習,要心里時刻想著為人民服務,要時刻想著只有大家幸福了才是真的幸福。
時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不僅僅是要用理論武裝頭腦,更應該是要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我們要把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那種放任、逃避、漠視的人性轉換成關心、幫助、奉獻;要用大愛去關心、幫助我們身邊每一個人。同時,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要做到愛崗敬業,自覺的把自己的利益與集體、企業、國家的利益聯系起來,以實際行動為企業的發展,為黨的事業,為國家的富強,為人民的幸福做出最大的奉獻。要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內容作指導,從而緊跟時代的節拍,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企業服務。
教育影片郭明義觀后感篇5
我們身處一個需要英雄而又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中,有為國家經濟發展、國防建設、科技創新做出特殊貢獻的杰出人物,也不乏在平凡崗位默默奉獻、在服務群眾中書寫輝煌的普通人。遼寧的郭明義無疑屬于后者,他只是鞍鋼集團礦山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采場的一名公路管-理-員,但他的先進事跡一經宣傳迅速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就在于這個有著金子般品德的人可敬、可親、可學,他與我們尋常在街頭巷尾碰到的人沒什么兩樣,普通得像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一樣毫不起眼,但他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操守,他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深深感染和打動了億萬人民。
將這樣一個有著廣泛社會影響的英模人物搬上銀幕,是群眾的期盼、社會的呼喚,是當代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必要性緊迫性顯而易見,關鍵是如何進行藝術呈現、如何展現出郭明義精神的內涵,從而產生預期的效果,這是最令每個關心郭明義題材文藝創作的人牽掛的問題。看完影片《郭明義》,人們松了一口氣。看得出,影片創作嚴格遵循藝術規律,有著明確的思路、清晰的理念,其創作在忠實于主人公郭明義的先進事跡的基礎上進行,善于調動各種藝術手法開掘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著眼于彰顯這位當代英雄的楷模作用、示范作用和價值引領作用。看得出,其拍攝緊緊抓住郭明義這個產業工人一員的精神實質,立足準確把握和詮釋一個普通人不凡的精神品格,深刻挖掘他決心持之以恒地做一個好人的內在動因,影片所成功塑造的郭明義形象,對于目前這樣一個價值選擇多樣多元,價值標準容易偏移,價值尺度不時變異的現實,無疑具有振聾發聵的引領作用。影片通過幾組極富代表性意義的具體故事,形象地展示給人們,郭明義幾十年如一日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光大著我們民族幾千年來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他身體力行,不遺余力地實踐著、體現著社會主義制度下人際行為的新規范,在這個從不說大話的人身上,一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是個把道德信念的堅守與人生的充實、快樂、幸福統一起來的人,是把助人為樂變為使命、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人,他用自己的人生選擇和價值追求,有力地啟示著人們認真思考“怎樣做人、為誰活著”這個看似簡單實則絕不簡單的問題,引導著人們深入思考怎樣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何對待自己的國家,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從根本上體現著一個人的思想境界,以國家的利益為重,自覺把自己的本職工作與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這是當代中國人在跟隨祖國走向偉大復興道路上最值得珍視的價值選擇。影片《郭明義》首先從主人公的價值選擇入手,以寫實的手法濃墨重彩地表現了郭明義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敬業奉獻、時刻準備舍小家為大家的價值追求。郭明義日復一日地沿著道路延伸的方向走上自己的崗位,他在辛勞的工作中得到無窮樂趣,工作給他帶來的滿足增強了他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他的嘴里不曾有過豪言壯語,但他所做的一切表明他甘愿在時代進步的熔爐里錘煉自己,通過電影看得出他立志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獻出自己全部智慧和力量。他以自己的勞模父親作為第一榜樣,全身心地做好本職工作。工作在他眼里沒有高低貴賤、重要次要,他干一行愛一行,總是踏踏實實地從每件小事做起,在普通工作崗位上發出光和熱。他在當翻譯的時候全心全意,為國家挽回了10萬美元的損失。組織上安排轉崗他二話不說,而是以“甘當礦石”的奉獻精神對待礦山公路管-理-員這份工作。他風雨無阻、吃苦耐勞,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捍衛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真正做到了把個人遠大理想與日常生活、平凡工作完美統一起來。在我們這樣一個張揚個性、彰顯個人價值的時代,如何處理好個人與時代、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影片《郭明義》為我們無疑提供了形象的范本。
助人為樂、甘于清貧,是中華民族最為推崇的美德,能否安貧樂道、善于舍己為人,是衡量一個人精神境界的重要標尺。影片《郭明義》以細膩的手法展示了一個工人以實際行動接力傳承雷鋒精神的崇高境界,熱情弘揚了郭明義助人為樂、以苦為樂、“追求純粹”的價值觀。郭明義家徒四壁、兩袖清風,將自己的物質生活享受降到了最低。從影片我們可以看到,郭明義總是發自內心地做每一件好事,他把幫助別人得到的快樂當成自己的最大快樂,最讓人欽佩之處在于能夠自覺地把道德完善與人生的充實、生活的快樂和家庭的幸福統一起來。在他那里,助人為樂不是偶一為之的權宜善舉,而是自己的使命、習慣和生活方式。女兒郭瑞雪說他總能看到生活得不如自己的人,是的,他歷來不以善小而不為,眼睛最見不得貧困的人、生病的人、不如意的人。他看到生活得不如自己的人就坐立不安,就要下決心想方設法去幫助。郭明義把應該得到的住房讓給比自己更困難的同事,他為社會上自己相識的、不相識的人無私地送去溫暖,他助人為樂,以能夠幫助別人為最大幸福,他堅信奉獻使人快樂、助人使人快樂,影片十分形象地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影片還具體展示了郭明義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恒心,這才是最可貴、最了不起的,比如,他每天都提前兩個小時上班,15年中累計獻工15000多小時,相當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1990年以來,他堅持20年無償獻血,累計獻血6萬毫升,相當于自身總血量的10倍。他累計捐款十幾萬元,花3年時間為一個素不相識的白血病患兒尋找合適的配型,他在這些善舉中獲得巨大精神滿足。影片《郭明義》是安貧樂道、助人為樂幸福觀的一曲嘹亮頌歌,它能夠形象地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幸福的含義、追求博大的幸福,也啟迪我們以自己的愛心和善舉,在幫助他人、溫暖他人中找到真正的快樂、獲得人生的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