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題材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
《死亡詩社》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影片,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死亡詩社》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題材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精選篇1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課上,我們欣賞了一部美國的片子《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著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說著校訓: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里莊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里泄露了出來。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
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基丁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群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情節的安排行云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很純凈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郁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后一個場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自以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傳統。然而這傳統,是來自于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成人社會中,出于他們的本能,把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性格灌輸于學校教育的諸種體制之中,并且,作為師長,作為父輩,他們自以為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護孩子的目的。他們認為,唯有一個在貫徹了實利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能夠免受傷害。
于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我們也許會成為一名合乎他們設計的會計、醫生、律師、政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在沒有遇見基汀老師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宿命;在遇見基汀老師之后,我們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擴張了。也因此,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人生所面臨的,竟然是怎樣的一出悲劇!
如果說,這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征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里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里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并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于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向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于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著,但這里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也許正好像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里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
教育題材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精選篇2
這是一部干凈而純粹的電影。
校園、青春、成長、人生,這些在無數電影中用濫了的主題,卻在彼得?威爾的《死亡詩社》中再一次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一個傳統教條的預備學院。1959年,美國威爾頓預備學院。廣袤的原野,清澈的河流,茂盛的樹木,古老的鐘樓,金色的霞光中像暴雨一般席卷天空的鳥群,洋溢著歐陸風情的建筑,明麗而富有山野氣息,而這里恰恰卻是一個古老、傳統以凝重嚴格教學風格著稱的教會式學校。
一群懷揣夢想的學生。他們有著良好素質,他們有著優良血統,他們純真、高貴、英俊。在他們文質彬彬、循規蹈矩、成熟老到的外表下,藏著的是內心的激情與骨子里的離經叛道。“傳統、榮譽、紀律、優秀”的校訓被他們篡改成了“嘲弄、恐怖、頹廢、排泄”。隱隱的,一場反叛蓄勢待發。
一位心懷自由的老師。基丁老師的到來給學院帶來一絲生氣。他是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回校接替退休的老師。他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他崇尚以自由的心靈選擇人生,他教學方式的大膽改革,亦是一種對傳統教育理念的背叛,卻讓學生們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與震撼。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影片的前半部輕松歡暢,頗有喜劇味道。“船長,我的船長”,基丁老師以惠特曼的詩句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帶領學生在校史樓聆聽“卡匹迪恩”的教誨,他讓學生們在綠茵場上訴說自己的夢想,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以全新的視角去俯瞰世界,他向學生介紹那一首首有思想的詩歌,在他的啟發下,學生們重建了基丁老師當年在校時曾積極參加的一個秘密團體——死亡詩社。于是我們看到,學生們點燃了自己的青春激情,自由、智慧、勇氣、激情一點點注入他們的心靈,他們開始勇敢的面對自己新的人生,開始成為真正的人。
如果僅僅到這里,浪漫主義者的斗爭似乎勝利了,可現實卻是殘酷無情的,四處碰壁撞的是頭破血流,影片的后半段并沒有采用好萊塢慣用的大團圓結局,而是將悲劇的內涵淋漓盡致地顯露出來。“死亡詩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華”,浪漫詩人以死亡作為了慘痛代價。尼爾的《仲夏夜之夢》在那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成功上演,他面對的仍舊是拒絕,來自他威嚴頑固的父親的義正嚴詞,像專制的國王,權威不容挑戰,殘酷而現實地拒絕。尼爾臉上的狂喜和激情僵硬黯淡,被沮喪和頹廢所取代,走投無路的他面對父親緩緩坐下,眼中閃爍著淚光和絕望。沉悶的夜里,槍聲響了,尼爾用父親的手槍讓自己的靈魂飄向了遙遠的天國。“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尼爾的死訊震驚了整個威爾頓。校方迫于壓力,決定調查導致尼爾自殺的原因。
影片的最后五分鐘里,故事達到高潮。基丁老師不得不離開威爾頓,“船長,我的船長!”托德?安德森朗誦著這熟悉的詩句,高高地站在自己的課桌上。情感與力量在壓抑中完全的爆發出來,男孩子們開始一個接一個站到了課桌上莊重地注視著他們所熱愛的老師。除了卡梅倫等幾個膽小鬼以外,幾乎每一張課桌上都站著一個挺直了的男子漢的身軀。“謝謝你們,孩子們!”基廷深情地留下了一個微笑。這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力量,浪漫主義的激情讓每一個觀眾都深深為之動容。
故事留給我們的是浪漫主義者在精神上的勝利,可是,澎湃的青春為什么又會被現實殘酷的拒絕?這又何嘗不是浪漫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的雙重悲哀?一面是束縛與壓力,一面是激情與夢想,總想尋找一個平衡的支點,這個支點上,是生命的真諦,是人生真正的意義,可是這樣的一個平衡點又在哪里呢?
我喜歡基丁老師。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一個自由主義者。或許我們曾經都這樣幻想過,能遇見一個如摯友般的老師,他跟你笑談文學,鼓勵你發揮個性,給你以人生的啟蒙。基丁老師便是這樣,有著一種獨特的睿智、風趣和詩意。羅賓?威廉姆斯的表演很出色,甚至剛出場時哼著小曲一露面,便已得到大多數觀眾的喜愛。他是現實世界里的老師,但他更是引導學生青春航程的船長。如果拜倫和莎士比亞被僵化的理論所遮蔽,那么就把這些理論從教科書里毫不猶豫地撕掉,他教會了學生敢于向傳統權威和世俗規范挑戰,獨立思考,充滿熱情自由不羈地追求夢想。基丁老師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學生,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向往飛翔的激情。可是我依舊疑惑,縱使風箏渴望飛的更高,更遠,它終是被一根線系住,秩序、強制性的規則和體制下,基丁老師是否太過于理想化了些?學生們需要的僅僅是浪漫主義嗎?面對現實,理性何在?基丁老師的失誤在于并沒有教會學生們如何珍惜自己可貴的生命,冷靜、理性、謹慎地做自己。影片的結尾,基丁老師離去時,他那深情的微笑里是不是還帶著幾分悵然?是不是還懷著幾絲自責?
我喜歡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上尼爾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被點燃,他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母參與他夢寐于求的話劇的演出,《仲夏夜之夢》,他光芒萬丈。然而當帷幕落下,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現實和夢想之間,他無路可逃。他的自殺讓人措手不及。飛雪的寒夜,他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我們看到背負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無奈和呻吟。可是,我依舊疑惑,尼爾在現實中碰壁后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祭奠自己夢想中的青春是否明智?死亡使他解脫,那么他是否想過他的逃避首當其沖的會殃及他最最熱愛的基丁老師?如果他知道基廷用心良苦的啟發被曲解為教唆、慫恿、迷惑和誤導,他還會選擇自殺嗎?
我喜歡托德。他活在他那優秀的哥哥的光環下,沉默寡言,內向的外表下激情卻在默默流淌。在課堂上,忐忑的托德無所適從,“我不懂咆哮,我不會表達,站在這讓我覺得難堪,但老師為什么讓我做這些”,基丁老師用獨特的辦法讓他釋放了自己潛在的激情。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話語脫口而出,一種堅定已經從托德的心底油然而生,自信的驚喜籠罩在他的臉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影片的結尾,他站在桌子上高呼“船長,我的船長”,身軀依舊柔弱,目光卻是格外堅定。可是我依舊疑惑,校長又怎會善罷甘休,父母又怎能不失望氣惱?退學的威脅,父母的逼迫依舊需要面對,是承認“錯誤”,還是堅持己見?基丁老師終究是離開了,還會有人像基丁那樣鼓勵他,挖掘他的潛力并給予他力量嗎?托德那剛剛燃起的夢想與激情是不是會被殘酷的現實扼殺?
尼爾死了,托德以及其他的學生并沒有放棄對夢想的追求,基丁老師走了,那些學生們的臉上,寫滿了不甘,寫滿了惜別,可也許,一曲新的夢想詩篇即將奏響。縱使現實的殘酷會磨平許多鋒芒的棱角,可深藏于內心的心靈之光將永遠不會被禁錮。一部《死亡詩社》,讓我們從死亡中醒來,我們的眼里噙滿熱淚,我們感到無奈的悲哀,因為我們熱愛這個故事,當我們的生命里有了夢想,有了自己,一切便開始不同起來。
讓我們記住這位基丁老師的扮演者:羅賓?威廉姆斯。
讓我們記住這部電影的導演:彼得?威爾。
教育題材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精選篇3
一次偉大的壯舉,一次傳奇的革新,一位顛覆傳統的老師,一群為傳統教育所毒害的學生,在一所地獄般的學校,有一個主旨為“汲取生命力量,只為證明自己存在過”的死亡詩社。
在里面我最喜歡的人是多爾頓,因為他相當幽默,而且在片中扮演著一個革新者的角色,雖然我不太贊賞他的沖動,但是那打在詩社叛徒卡梅倫臉上的那一拳叫人相當爽快。
本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名叫基廷的老師帶領一群學生認識到人生真實意義的故事,片頭叫人認為這是一部喜劇片,而片尾則相對悲劇,基廷老師離開了課堂,詩社成員尼爾死了,而死亡詩社也被校方發現,面臨解散的危機,但我認為,在最后一刻,這一切的悲傷都煙消云散了,因為在基廷老師的一堂課上,他叫學生站上講臺,讓他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叫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問題,而在片尾,基廷老師離開時,學生們站上了講臺,學會擔負起自己應付的責任,基廷老師的目的也達到了。
總之,劇透不做多,不然看片沒意思。
教育題材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精選篇4
《死亡詩社》的背景是美國五、六十年代的一所優質教會學校——威爾頓預備學院。這是一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為信念的優質學校。
開始場景:“再復習一次,你的蠟燭點燃后……”這個每年都會在開學典禮上重復的程序,那位老教師還是被再一次的提醒,顯示了這個學校辦事非常嚴謹、傳統、細致的特點。管風琴的配音:知識之光……點燃蠟燭……讓人對開學典禮心懷敬畏。學校創始時只有5名學生,今年畢業51人中有75%的學生升入常春藤名校”,校長自豪地說“這是積極力行本校所教授的信念的結果。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
特寫鏡頭:一對夫婦同時轉臉微笑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滿臉的自豪感。然而,在華麗高貴的外表下,這個優質學校的教育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它就跟咱中國的應試教育下的學校一樣,統一課程,統一標準,統一管理,以升學率為目標,繁重的作業、重復單調的拉丁文課、嚴格的作業要求,壓抑著學生的本性、欲望和自由的思想。
新學期開學了 ,學校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老生之間親熱地聊起了暑假話題,新生,插班生以及他們的父母既興奮又期待地與老師們進行交流。這一年,應該延續以往的傳統,每位畢業生心無旁騖地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令人艷羨的名校名專業,繼續演繹名校輝煌。但是本學期新來了一位教師——約翰·基丁,卻使得這個學校差點走向崩潰的邊緣。這是怎么回事呢?
基丁是一位教學方法很特殊的老師,他一反傳統的教學方式,用獨特的做法激發學生的思想活力,讓其釋放壓抑的心靈,渴望神秘的事物、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開始認識自己。但他的這種教學理念與方法卻與學校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方式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并不被認可,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讓人唏噓不已,又陷入沉思。
整部影片中可供挖掘的元素非常之多: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沖突,親子溝通問題,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學校育人理念的堅守與突破,小組合作學習、暑期實踐活動、貴族精神本質探討、戲劇課程開發……甚至是山洞、時鐘、飛鳥、大雪的隱喻,人物性格分析等等,都值得分析與玩味。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討我的同行——約翰·基丁老師的教育方法走向失敗的必然性以及帶給我的啟示。
基丁老師有著超越常人的素養與眼界,但他的個性特征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格格不入”!
首先是長相的格格不入。羅賓·威廉姆斯天生的喜劇演員的長相讓他與嚴肅、嚴謹、寧靜、優雅的校園氛圍、學究氣息濃郁的年老同事形成鮮明對比。無論是在開學典禮的莊嚴時刻,還是他對學生教學時的夸張表情,或是他在啟發學生時的微小動作(豎大姆指、挑眉毛、擠眼睛),都富有喜劇、鬧劇色彩。
基丁的教學方式也是與傳統格格不入。出場令人咋舌:吹著口哨(老柴的1812 序曲,我想應該是代表自由和解放),教室里慢慢蕩了一圈,在學生驚異的眼光中,又晃出了教室。接著主角又發揮了喜劇演員的天分,在門口一探頭,甩了一句:“Well,come on!”搞得學生們一頭暈菜,不知道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幾個膽大一點的猶豫不安地站起身,其余的人也只有亦步亦趨地跟著走到了校史陳列室。他第一句是“哦,船長,我的船長!。以后可以這樣叫我。”于是通過幽默的講解和夸張的動作讓學生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并且牢牢記住了這個單詞“CARPE DIEM”抓緊時間(采擷你的花蕾)。
如果說出場還算引人注目的話,撕書就顯得離經叛道了。我聯想到了《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的情結,代表了晴雯性格中的某種桀驁不馴和反抗的意思。這里的場景同樣也反映出基丁的教育哲學是對權威敢于挑戰。“這是一次戰斗!戰役!學會自己思考,學會語言和文字。
我們讀詩寫詩并不是為了好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基丁興奮地咆哮著,周圍的孩子們跟著一起瘋狂。之后他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的詩句,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周圍的一切;鼓勵并默認他們成立死亡詩社,違反門禁,在山洞里聚會念詩、表達隱秘想法 …… 上述的種種做法必然會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的追棒:孩子們終于興奮地發現,他們有一位與他們一樣有點叛逆、有點頹廢、充滿激情,不乏幻想的理想主義老師。他自由地散發著對于獨立、浪漫生活的渴求。于是開始崇拜他,親近他。“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基丁隨口拈來的詩句又是多么令人興奮與神往。浪漫總是吸引人的。這也正是導致他自己與學生們的悲劇所在。谷歌公司的企業文化中有一句名言:不要相信河馬的話!鼓勵員工獨立思考,發揮創造性。之所以被各大企業模仿與推崇,那是因為它是在當代這個自由寬松的崇尚自由的環境當中。但放在影片中的那個時代卻是萬萬不應該,然而基丁這樣做了。讓人為他擔心。
影片中尼爾的成長與抗爭的發展主線恰似基丁的自由哲學與傳統教育理念的抗爭。尼爾,一個聰明、富有活力、領導力、學習優秀的學生。出于對基丁老師的好奇,從校友紀念冊中查找到基丁曾是死亡詩社的成員,于是興奮地鼓勵同學加入死亡詩社并恢復它的秘密活動。順便說下,我認為《死亡詩社》的題目,就預示著詩社被打壓、出賣與解體的結局。懲罰的板子不僅僅是打在了紐旺達身上,更是開始打向了死亡詩社及其每一個成員。尼爾的戲劇表演,受到父親的強勢打壓:不好好讀書,去演什么戲?苦情記: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才讓你到這兒來讀書。于是基丁鼓勵尼爾回家跟父親再談一次,尼爾照做了,但這次的談話顯然是沒有成功,所以尼爾惶惑不安地向基丁表示已經跟.父.親.談.了.,.想.來.父.親.會.同.意.的.,.只.不.過.是.要.出.差.四.天.。.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明顯在撒謊。他們肯定大吵了一架,父親是不同意的。所以在兒子演出之后,即使是那么成功,父親也提出必須讓兒子轉學。沒有對話,沒有溝通與交流,也沒有欣賞。只有強權與服從。上軍校——再考上哈佛——當醫生……生命容不得出一點差錯……遺憾的是,基丁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看不出尼爾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所以在演出結束后他搶到尼爾面前說的話被他父親搶白,搞得很失落。最終尼爾的自殺讓人陷入沉思,這本來是個可以圓滿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因為基丁的理念沒有錯,尼爾的興趣值得保護和鼓勵,但恰恰與事實格格不入,所以必須有人為此付出代價。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人學會走自己的路,有獨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不斷成長。影片有兩次表達了對教育目的的思辨:場景一:好心同事的友情提醒:“你鼓勵他們成為藝術家是很冒險的。他們不再滿腦子胡思亂想,我也就放心了”。基丁反駁:“不是成為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思想者。只有在夢想中,人類才是自由的”,這次的思想交鋒,基丁打了個小小的勝仗;場景二:校長批評基丁的做法,他僅回了一句:“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就被不耐煩地打斷“是教給他們傳統、紀律。送他們上大學,其余的就不用管了!”這次是基丁的力量過于渺小,反襯出傳統勢力的頑固。所以悲劇就發生了。如同《蒙娜麗莎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動聽》,《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結局一樣,這些優秀的富有教育眼光的老師還是被學校開除了。但正是他們存在過,所以導致了教育的不斷進步。
分析完基丁的失敗的必然性后,我們需要思考為師之道。我們需要向基丁的教育中吸取什么教訓?基丁顯然不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比如他過于激進,他的觀點“及時行樂”有一定的負面性,他單方面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卻沒有告訴他們如何“正確理解生命中的各種沖突,并理性地作出抉擇”。他自身也沒有意識到尼爾父母及校方的“合理性”并在復雜的情境中尋找更好的發展可能,這也許就是基丁浪漫情結、激進思想導致了他的教育最終受挫。他必然沒有考慮到與傳統教育單打獨斗之后,他自身難保,他勸尼爾跟父親再交談一次之前沒有了解清楚尼爾的家庭情況以及尼爾的個性特征就盲目地加以鼓勵……
基丁所持的對教育的目的認識目前看來還是正確的,甚至他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這個過程中有矛盾沖突是必然的。但尼爾的死卻不是必然。所以基丁的思維方式有其局限性,亟需改進。生活并不只是充滿激情與感性的,不能過于詩化。
除此之外,生活還是數學的、科學的、理性的。雖然詩意生活不可缺少,但在教育中教師一定不能有單科獨大的觀念,必須盡可能地對其他學科減少影響。對生活充滿激情沒有錯,但激情需要引導,需要感性與理性結合。 “盡可能地避免引導學生到一種過度瘋狂的激情中——這種過度的激情只有在偶爾的聯歡、詩會上才可能,但人生不能長久處于那種狀態,否則……就會陷入納粹式的狂熱中。這樣,生命中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處于了一種激烈的對抗狀態中”(干國祥)。電影《浪潮》就是涉及此種持續不斷的激情最終導致了狂熱和混亂。
著名的教育家顧泠沅先生提出過:尋找教育的中間地帶,就是很好的觀點。教育改革需要中間地帶。過于激進,走得太快,來不及思考。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平衡。找到兩個極端的例子,比如杜郎口教學模式和“以教為本”的單調授課模式。然后,通過自身的教學內容進行不斷調整,走向自己的平衡。“教育永遠是平衡的藝術,在不確定的河流上尋找最佳航線。前面有平衡,盡頭有平衡,中間不斷地來回擺渡。”(魏智淵)。
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于基丁的義無反顧的教育實驗,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偉大之處,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影片最后有最動人的一幕:學生們站到桌子上,呼喚他:“船長,我的船長”。為什么不是所有學生都站到桌子上?因為這樣的結局才是完美。盡管你有激情和勇氣去做,去實驗與探索,但還是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妥協(或者是暫時的妥協)。這就是基丁教育理念的成功之處——每個人都具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與想法,哪怕現在是不成熟的。
教育題材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精選篇5
誰壓抑了我們,誰讓我們的青春默默的死往?
最初以為《死亡詩社》是一部關于詩·詩人的電影,看完后才發覺與詩無關。
這是一部關于青春、自由、生命的三維命題。一群十七八歲的高中生,為了追求他們的獨立思想,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個自殺,一個被開除,其余的放棄自己堅守的陣地。
《死亡詩社》反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征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傳統,榮譽,紀律,優越”被作為校訓長期鉗制著學生的思想,而與之相對的,則是學生私下的反叛“承諾,恐怖,頹廢,排泄”,一個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世界,那么,作為這兩個世界聯系點的基丁老師,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翱翔的勇氣和向往翱翔。但對傳統與紀律的顛覆并不是這部影片所要宣揚的主旨,影片以尼爾自殺,基廷被革職,死亡詩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而告終.這說明基廷向傳統教育制度挑戰的行為是秩序所不答應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基丁最后被開除的命運似乎也折射出那些對于敢于挑戰傳統教育模式的人,面對于現實世界的一種無奈。 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只能永遠背負著惡名,默默舔犢著自己的傷口。他被傳統打敗,卻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
該片固然拍攝于1989年,但在今天看來仍然對于教育工作者們有著現實的教育意義。它揭示了各國教育的一個共同弊端:過分注重應試結果,和對既成刻板的教育體制的固守。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學校在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里需不需要重新呼喚教育的人文關懷?教師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是做一個體制內的灌輸者,還是做一個導引青春航程的船長?這些題目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答案。
相信所有觀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都很喜歡這個基丁老師,由于他的教育聰明;由于他對學生的理解和欣賞;由于他的敢于反傳統勇于創新。我想這一切都源于他對教育的熱愛。一名優秀教師并非意味著一定偉大。偉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賦,這是無法傳授的。然而偉大的教師一定是優秀的教師。教學是個人行為,是與教育工作者承擔的義務和責任相一致的現實行為。我們經常把熱愛孩子、熱愛教育事業掛在嘴邊,但真正像基丁老師那樣全身心地甚至是全靈魂地投進又有幾個?對待孩子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責任感,有沒有靜下心來往發現他們的美好和可愛?世事的繁瑣似乎已經讓我們忘了體驗美好,開釋美好。孩子體會不到我們的熱情,自己體會不到其中的成就和快慰。
生命是什么?也許我們每個人曾經在心底問過自己的題目。有人說:生命是絢麗的詩,生命是跳動的音符,生命是跌宕起伏的戲劇,生命是對于這個世界的狂野的愛。生命的美在于對自由的向往與自身價值的體現。 固然我們都在過著并不如我們想象中那般完美的生活,固然在傳統的精致的教育體制下我們正逐漸麻痹,逐漸被生活的壓力腐蝕,我們也要避免讓自己成為不是自己,永遠不要讓自己變成一個冷漠的騙子,一個自欺欺人的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