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第一書記觀后感
我們要學習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為榜樣。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觀看第一書記觀后感 ,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觀看第一書記觀后感精選篇1
電影《第一書記》根據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優秀村黨委書記沈浩的真實事跡改編而成,沈浩2月從省財政廳下派至小崗村,兢兢業業地發展小崗,先后為村里修了公路、為散居的二十六戶村民集中蓋了住宅樓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紀念館。3年期滿后,被小崗村村民集體摁手印留任,直到11月6日,他因積勞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線,年僅45歲。
多么年輕的一位中國好黨員好干部呀,對于他的離去,我不禁為他扼腕嘆息,命運之神為何這么殘忍呢,在這個腐敗形勢日益嚴峻,官員丑聞頻發,可謂前“腐”后繼的官場生態環境下,我們急需向沈書記這樣的好干部,與邪惡之行為做斗爭,讓浩然之氣長存。
正如主題曲所演唱的:“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愿做棵禾苗深深扎根”,這不就是沈浩書記的真實寫照么?一開始,沈浩和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并無不同,一位在省財政廳一干十幾年的科級干部,生活安康,工作穩定,與妻子、女兒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可究竟是什么促使他離開家人,放棄安逸前往農村成就一番事業,又感動了村里樸實的農民三次按紅手印只為深情挽留?因為他是農民的孩子,他對農民有著最深沉的感情,對土地是發自肺腑的熱愛;因為他尚有理想和抱負,不愿在機關里度過余生,希望來到基層為農民們做一些實事;小崗村給沈浩提供了一個舞臺,黨和國家的農村政策給了他一個實施理想抱負的機會和最強有力的支持。更因為他有著堅不可摧的信仰,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干事創業,勤奮務實,勇于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在廣大干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人活著總是要有點信仰的,在這個浮躁,缺乏信仰的時代,我們穿梭于人群之中,抱怨著生活的乏味,卻不曾知道:信仰并不是個遙不可及的東西,而就在我們身邊,信仰總是能給人帶來正能量,中國共產黨的今日輝煌與勝利離不開堅不可摧的信仰。特別是在當今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今天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堅守著自己的信仰。
觀看第一書記觀后感精選篇2
"第一書記",沈浩同志,一個平凡的人,一個為群眾辦實事的村委書記,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他胸懷理想抱負,選擇下放基層,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干事業,以實際行動忠實地履行了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將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小崗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好準確地描述了他短暫的一生。
一座嶄新的大包干紀念館,一條開啟民心的通村公路,一場隆重特殊的葬禮,一頓熱鬧特殊的年夜飯,一次又一次挽留的紅手印……正是這樣的一個好人,一個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用他的執著與真誠,凝聚了小崗人的心,感動了小崗人的情。"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犧牲自己的一切,絕不叛黨。"沈浩同志做到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履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雖然沈浩同志已離我們遠去,但從他身上學到的,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正如影片結尾沈浩女兒說道:"你雖然走了,但小崗村還在,和你吃過飯、說過話的人還在,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也在……"
觀看第一書記觀后感5
《第一書記》這場電影我看了2次了,今天我還是不自主地來到電影院觀看第三次。也許是我一直在農村,一直在鄉鎮,那泥濘的路,那黃色的菊花,那純樸的臉,那熱情的期待,那真誠的心,對我異常的親切。那倔強的沖動,那憤怒的對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脈,那一條條只有用心才能開啟的民心綠色通道,沈浩真實面對了。
真誠讓我一直在流著淚,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我記住了;一只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臺鏟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自心底的愛的信息,一雙一雙牽手的 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么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什么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樣的人才能源
于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是60年代的大學生,是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是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干部。也許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里感受,總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期待與親切。我從第一書記里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干部的影子。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干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觀看第一書記觀后感精選篇3
縱觀電影《第一書記》,不僅展現了第一書記拋家舍親、義無反顧的無私奉獻精神,更反映了一種務實、實事求是、勇于開創的工作精神,同時也倡導了一種不放棄、堅持不懈的奮進精神,確是一部主題明確、思想深刻的教育大片。
仔細品味,與以往的主題教育電影不同,《第一書記》突破了一些原有的主題電影的窠臼。影片的開始雖然頗為傷感,但是,沈書記離世的那一刻,從書記手中滑落的手機上一條短信,已經稍稍打破了以往主題電影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無情。“寶貝女兒,爸爸不舒服。半夜醒了,想通通話,想到你要早起上學,爸爸是想你們了!”。多么溫馨的一條短信,多么普通的一條短信,多么可憐的一條短信,反映的是第一書記親情本性的一面,第一書記為工作無私奉獻,但是真正能對他心靈安慰的是親情,是溫情。從這里看到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逐漸淡化神化思想和階級思想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凸顯人情味,背后是人和道。
同時,沈浩的上任又是一個勵志短片,它告訴我們勵志不僅適用于企業和職場,同樣也適用于仕途。看看沈浩在拔河比賽中的投入,看看好幾座比賽的獎杯,與“基本稱職”的考核形成鮮明對比。別人可以當考核是年年如此的例行公事,但是沈浩沒有,在難得有的一次聽女兒彈琴的機會下,接到上級組織的電話時,陷入了沉思。當別人嫌三年太長時,沈浩考慮的卻是一年太短,干不成什么事情。思路不同,思想迥異,堅持努力,決定了沈書記的出現。沈書記的出現,絕不僅僅是因為去了小崗,是因為在去小崗之前已經鋪墊和奠定了許多東西,小崗只是一個機會和舞臺,對沈浩來說,小崗遲早會出現。鮮明的反映了一個主題,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成功。
影片中更多的是展現第一書記的做事,也似乎在提醒,做事是第一要義。從收車到修路,從蓋房到辦廠,從引資到重蓋紀念館,直到京九線雙向停車四十五分鐘。因為收車被打,修路需要跑資金,引資需要遷墳,跨京九線需要上北京。做事就要處理難題,處理難題就需要魄力和勇氣,需要堅持不懈。作為一個黨員的為群眾辦事的政治意義姑且不論,單是從一個純粹的人做事的角度考慮,沒有沈浩的事業觀,沒有對成功的執著和渴望,又怎能克服重重困難。不克服重重困難,又怎樣解決問題。所以,沈浩在事業的成功,基本與小崗的因素不大,換沈浩在職場,同樣是非常成功的人。做事成功,貴在思想。
影片中第一書記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做事的原則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回收鏟車先做楊德祿哥哥和叔叔的思想工作,再采取法律手段。為跨京九線帶著禮品上北京,站在鐵道部部長辦公室門口先是戰戰兢兢后徑直走入,到動情動理慷慨陳詞。為征地遷墳一事,影片中唯一的一次展現了沈書記發怒的一幕,最后為吳奶奶家人披麻戴孝。有了解決問題的思想,同時也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了第一書記的事業上的成功。從第一書記的獨白中可以看到:“身在小崗這個困難、敏感的地方,始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守法、廉潔、務實、勤奮、公平為民”、“為老百姓多辦事、辦好事、辦實事,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和贊口”。樸實的語言,反映的卻是大道理。
雖然影片的展現的沖突和矛盾不是很多,沒有過多的選擇矛盾手法塑造形象,更多是采用了人物對話和獨白、旁白等方式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多的是體現了一個“做人”的主題。因為回收鏟車被打,面對眾鄉親,無言的獨白更展現了人物的形象。因為征地遷墳,與老書記對話,點綴了萬世根本的主題。因為GLG集團引入而引發的征地遷墳,一怒之下,寧肯GLG不入小崗,也不能強遷墳地。獨白:“我不圖名、不圖利,受累受苦,有時連一個愉快的心情都沒有”。片尾一首譚晶演唱的《做人》更凸顯了做人的主題。萬世根本是什么,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萬事根本是做人,做人做大寫的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平平常常,認認真真,不求光環,不求繽紛。
當然了,做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做為一部電影,從完美的角度苛求,也不乏有瑕疵。沈書記離世瞬間手中滑落的手機與顯示短信的手機并不是同一部手機。因為回收鏟車而吊車入院,即便是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武器,但是拆墻的實際成本可能遠遠小于大動吊車的干戈,況且是否有私闖民宅的嫌疑。因為跨京九線拎著禮品上北京,是否也暗合了送禮的大勢。因為跨京九線,在沒有跑通手續的情況下,先斬后奏,是否欠妥,是否有可能成為有一個爛尾工程。但是,瑕不掩瑜,這也恰恰了增強了電影真實性的一面,也正是其針砭時弊的動機和目的,也正發揮了其警醒的作用。
對一名普通的職場員工,《第一書記》同樣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完全可以是一本生動、深刻的思想教育大作,是可以解決問題、排除困難的工具書,是讓我們時刻銘記做人和做事道理的豐碑。第一書記,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觀看第一書記觀后感精選篇4
學校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我拿到票時以為是說教式的宣傳片,但當電影拉開序幕,一張張純樸的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簾,感覺不是看電影,而是身臨其境,與沈浩同志一起走進小崗村,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
故事的原型是安徽省財政廳干部,被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的沈浩。他工作出色、群眾信服,小崗村群眾兩度在他三年任期屆滿時集體摁手印將他留任。積勞成疾突發心臟病不幸猝逝在工作崗位上,年僅45歲。
影片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故事本身并沒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在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片中沈浩的訪貧問苦、招商引資、建大包干紀念館、修自來水、新村規劃、經濟種植、土地流轉、遷墳建廠等事跡讓人無不為之動容。特別是這三個情節:第一個是沈浩被打,恰好被一大早趕來看望他的妻子和女兒看見傷痕,猛一看很好笑,仔細品味起來很是心酸、艱難。第二個是鄉親們留下他吃過年飯,鄉親們越聚越多,最后全村的人都搬上桌椅一溜排開,一起向沈浩敬酒,那場面真是干群魚水情深。第三個是沈浩去世以后,他的女兒在鋼琴考級時對爸爸的回憶,那恬淡寧靜的琴聲深深地打動了我。這是故事的高潮,讓人唏噓不已。
落幕的《做人》歌曲緩緩響起,我走出影院想著:人是要有追求的,需要做點事情。很多人在追求名利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生活是需要經濟基礎。可是反過來,如果你認真地做了點事,也許名利自然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