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語電影血戰湘江觀后感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這部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情懷的電影精品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贊譽。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血戰湘江電影觀后感,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血戰湘江電影觀后感1
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制作的電影《血戰湘江》,將于6月30日在全國公映。該片全景式描述了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展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譜寫出一部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公映前,該片已在全國很多地方,為部隊官兵和社會各界觀眾開展了巡映活動。根據巡映期間觀眾的反映和評價,電影《血戰湘江》有三大看點最令人期待。
細節具有極強的真實質感
電影《血戰湘江》用現代觀念和視聽語言呈現戰爭,每個細節都具有極強的真實質感。片中,伴隨著此起彼伏的槍炮聲、轟炸聲和喊殺聲,指戰員說話時幾乎都是聲嘶力竭;持不同觀點爭辯時,幾乎都是在吼叫,尤其是毛x與李德、博古爭辯時,臉對臉、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當時的血戰狀態更加真實,也為領袖形象的刻畫帶來了新的風采。在服裝和造型上,摒棄華麗色彩,留住真實自然,所有紅軍指戰員都穿戴著破舊衣帽,渾身沾滿泥水,頭發紛亂不堪,臉上帶著血污……
這部影片的真實感還在于對批判教條主義的刻畫描寫,讓觀眾深刻認識教條主義的危害。比如,博古、李德只知紙上談兵,使部隊陷入蔣介石的圈套,輜重大搬家的決策使紅軍行動緩慢,選擇走大路致使部隊在敵機轟炸中傷亡慘重……占據了很大敘事篇幅的激烈血戰和慘重損失成為認識教條主義巨大危害的有力證據,讓人觸目驚心。
在電影中,毛x說:“戰士抬輜重走,走得慢還累吐血。”博古說:“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說:“走大路,遇轟炸,傷亡嚴重。”李德則說:“紅軍不是膽小鬼。”毛x質疑李德、博古的決策,博古竟然說:“李德是共產國際派來的,他能錯嗎?”通過這些對話,進一步揭示出,比一個個教條主義行動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也使對教條主義的批判變得鋒利而具有現實的啟示意義。
高強度的戰爭場面非常震撼
《血戰湘江》這部軍事題材力作,以真實的戰爭歷史為依托,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湘江戰役的真實戰況。僅看預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連天、焦土四濺……每個鏡頭都做到了對戰爭場面的真實展現。在重火力猛烈轟炸中,紅軍指戰員騎馬飛奔于戰壕間、眼神堅定扣動扳機、高喊“沖啊”等景象無一不讓觀眾感受到震撼。
歷史上,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途中打得最慘烈的一仗。影片一開始是雷口關血戰,接著是新圩爭奪戰、楓樹腳爭奪戰、蔣家嶺突圍戰等。不管是阻擊戰還是突圍戰,無論是中近距離攻守還是近身搏殺,都拍出了慘痛,拍出了真實,讓觀眾身臨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攝影機位在之前戰爭片中較少見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觀機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機位,讓觀眾瞬間感受到人類渺小,從而突出戰爭的殘酷。
影片全長116分鐘,高強度戰爭場面就占了近70分鐘,全程充滿強烈而獨特的震撼力。據悉,整個攝制過程中戰爭場面完全是真實場景,沒有特效鏡頭、3D和綠幕,近萬名部隊官兵參演,使用了2噸多TNT炸藥、80多噸汽油,片中隨處可見滾滾硝煙和槍林彈雨的畫面。幾乎所有演員都是在進行著真實的戰斗,身上自然呈現出緊張感,為觀眾展現出的是一幅熱血爆棚的戰爭場景。
紅軍犧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個紅軍犧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營長林有國血戰中殲敵無數,中彈后與給他當槍架的父親林裁縫一起倒地,他給父親整好軍帽,兩人為是紅軍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師長陳樹湘受重傷,腸子流出,竟親手扯斷,誓死不當俘虜,捍衛紅軍尊嚴……他們每個人都為偉大的長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紅軍戰士穿梭在樹林里,唱著不知名的家鄉民謠,滿懷希望地向前走……當歌聲響起的那一刻,會讓人有無限感慨:也許這些紅軍戰士在想家、在想念遠在家鄉的親人,但什么時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許,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條不歸路,但他們卻義無反顧。
“現在是危急時刻,沒有退路,我們必須英勇獻身!”影片中,大戰在即,彭德懷給指戰員作戰前動員的場景撼人心魄。上萬將士齊呼:“誓死保衛黨中央過江。”陳樹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個人,也要與陣地共存亡。”大家高喊:“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
在電影《血戰湘江》中,類似的鏡頭和故事還有很多,常引人落淚。觀看這部影片,我們收獲的不僅有震撼與感動,更有啟迪,那就是偉大的長征精神和忠貞信仰,在任何時代都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愛國主語電影血戰湘江觀后感(精選篇1)
電影《血戰湘江》終于上映,期待已久,自然不可錯過。可惜,附近的電影院排片超低,而且還有被包場,讓你無法選擇,于是只好來到七公里外的電影院觀賞,國產的戰爭電影實在是不應該受到這樣的禮遇。
看得出來,電影《血戰湘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八一廠過去的戰爭電影風格區別不大,戰爭場面一絲不茍,相當認真。電影的主線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戰役中的不斷抗爭,最終湘江戰役的慘敗導致了領導層思想的改變,通過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時轉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圍。
這部電影中我感覺耿樂扮演的耿飚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人。張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實際上并不是很像,但是感覺張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勁在演。何健雖然臺詞寫得很兇狠,但是實際上的何健還應該更加殺氣騰騰,的確,正如電影里所說,他不僅殺了很多的革命者,還有他們的家屬,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楊開慧。白崇禧的篇幅雖然不少,但是并沒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戰役中,白崇禧還是很好的把握了戰役的主動權,避免了與紅軍鷸蚌相爭,讓蔣介石漁翁得利。周恩來演得相對來說很拘謹,與偉人風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員不是很放得開。蔣介石、楊開泰都塑造得比較表面化,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紅軍渡過湘江之后,蔣介石會有縱虎歸山,后患無窮的感覺。電影雖然給的戲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內心,才能打動觀眾。
這部電影和我預想的還是有差距的,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要塞入太多的元素,必然會導致整部電影內容不清晰。如果是拍攝成三個小時的電影,應該會更加合適。
這部電影描述的場景主要集中三處:紅一軍團在林彪的領導下,打響覺山鋪狙擊戰,阻擋從全州沿桂黃公路南下的湘軍。紅三軍團在彭德懷領導下進行的光華鋪狙擊戰,全力阻擋從桂林沿桂黃公路北上的桂軍。還有一個重要的戰場,就是新圩狙擊戰,由李天佑師長指揮,防止桂軍將中央紅軍截斷。這三處主要的狙擊戰,在電影中均有表現,篇幅還不小。此外還有中央縱隊行軍,紅三十四師在楓樹腳狙擊桂軍。這些戰爭場面在電影中都表現得非常多,很詳細。只是感覺每次都靠字幕來提示,似乎需要更好的梳理一下。
作為一部戰爭電影,雖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是仍然可以努力制作得更好,而不僅僅是槍彈橫飛的戰爭場面。這部電影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戰爭的起因沒有介紹清楚,也就是缺少應該有的鋪墊。湘江戰役的起因非常清晰,蔣介石要在湘江合圍中央紅軍,調動50萬軍隊進行伏擊,毛主席與彭德懷,面對困境,曾經提出多套方案,但是被否決。李德的固執己見導致紅軍進入了包圍圈。
此外戰爭進行過程中的瞬息萬變和萬分驚險沒有得到很好的提現,紅軍陷入重重包圍本來無望突圍,但是因為瞬息萬變的戰機,尤其是紅軍進攻龍虎山,導致桂軍誤判后撤,湘江出現了防御缺口,這在電影中沒有提現。林彪左權在指揮戰役的過程中,指揮部差一點被湘軍端了,這也沒有描寫。
桂軍、中央軍、湘軍之間矛盾重重,尤其是白崇禧,雖然是軍事天才,但是也要面對廣西貧瘠和兵力薄弱的窘境,對于他而言,防蔣甚于防共,也正是因為諸多的矛盾,才使國民黨沒有團結一致,在湘江戰役中沒有做到完勝紅軍,這些在電影中被弱化了,實在是可惜。
紅34師的命運在電影中有交代,但是顯然筆墨太少,實際上它的遭遇是撼動人心的,因為整個師團5000多人,被整建制打掉,讓人心痛,而師長的自殺是湘江戰役中的最驚心動魄的一幕,可惜電影里一筆帶過,過于倉促。還要再一次糾正一個錯誤,就是陳樹湘師長,不是扯斷自己的腸子自殺的,而是咬斷自己的腸子自殺,相當慘烈!
在電影中,整個湘江戰役的過程比較模糊,如果讓一位沒有研究過湘江戰役的觀眾來看這部電影,他很難描述出前因后果,而湘江戰役復雜而分散的現場,都需要時間節點和地圖來輔助,否則看完之后會一頭霧水。
我從5月開始研究湘江戰役,一直在構思這部戲的電影劇本,我的思路與目前看到的電影出入還是比較大的,對于戰爭題材電影的把握,八一廠還是延續了大決戰的風格,戰爭場面震撼,情節和人物刻畫簡單,我感覺挺遺憾的。我曾寫過話劇劇本《血戰湘江》,因為受到場景限制,視覺縮小,主要描寫了白崇禧,陳樹湘,韓偉三個人物,所以我自己總覺得不夠滿意,一直期待著寫電影版劇本。-8底我還專門去了興安,去了光華鋪和腳山鋪兩個戰場實地考察,此外還去了三官堂,在界首的湘江邊,我站立了好久……因為我構思的電影劇本正是從這里開始的,1949年11月,李天佑路過界首渡口,在此停留,他面對平靜流淌的湘江,思緒萬千,久久無法平靜……而話劇劇本《血戰湘江》則是從韓偉病危開始的,他去世前交代兒子京京要埋葬在閩西,讓兒子難以理解,因為韓偉將軍是湖北人,話劇最后的結尾是京京終于了解了父親的初衷,他安葬好自己的父親,決定和妻子再去湘江走一遍……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何我對湘江戰役如此費心,實際上它有很多吸引我的元素:
首先,湘江戰役中勝負明顯,但是意義深遠,國民黨表面上贏了,大獲全勝,但是中央紅軍主力卻突圍了,僅僅15年后,紅軍就打回來了。紅軍可以說慘敗,出發時的8萬多人,剩下只有三萬多,但是這場失敗卻喚醒了領導層,尤其是一代偉人周恩來,更不計較個人得失,支持毛主席回到最高的軍事指揮層。而再度出山的毛主席力挽狂瀾,開始了他的軍事傳奇。
其次,這場戰役將星閃耀,國共雙方很多的著名將領都經歷了湘江戰役,例如: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彭德懷、朱德、李天佑、耿彪、楊勇、楊成武、李聚奎、陳光、羅炳輝(電影《從奴隸到將軍》的原型)、張震、左權、韓偉、白崇禧、何健、劉建緒等等,他們經歷了慘痛的湘江戰役,各有得失。楊勇和楊成武都曾經在湘江戰役中負傷。
其次是戰役的瞬息萬變:戰機的成敗就只在轉瞬之間,如果紅一軍團能夠搶先占領全州,那么就可以保證紅軍安全渡江,可惜只是在猶豫之間,湘軍便迅速占領全州,而且可以沿著桂黃公路直接南下,封堵湘江。最后紅軍從四個渡口過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此外,湘江戰役被掩埋了四十多年:也許是過于慘痛,也許是那么的不堪回首,當事人都很少提到湘江戰役,以至于八十年代之前,很少有資料記載這場戰役,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漸漸披露。
不少將領后來都寫了回憶錄或者回憶的文章,例如之前提到的李天佑,就曾經寫過回憶文章,耿飚也和電影中描寫的一樣,雖然患有瘧疾,但是一樣拿起大刀與湘軍肉搏。還有張震也寫了回憶湘江戰役的文章,這些文章至今讀來都感覺相當悲壯,讓人久久難以平靜……
因為血戰湘江過于悲壯,在制作完《血戰湘江》PPT之后,我拒絕了其他網友的邀請,他們曾經約我一起再研究皖南事變或者西路軍,我想一個人的人生所能承載的痛苦還是有限的,就把其他戰役的研究工作交給更多的有心人去完成吧。
當然我也有一個心愿,希望有朝一日,將話劇版的劇本《血戰湘江》認真修改好,然后公開給高校劇社去排練和演出,這部戲寫作之初就考慮到了高校話劇低成本的特點,只是我一直想寫得更好。
電影《血戰湘江》對于我而言,是一個很多年來的期待,用電影來展現這段悲壯的歷史,是非常合適的,它凝聚了無數電影工作者的心血,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誠摯地希望院線能認真對待這樣一部心血作品,好好地做好它的發行工作。
漫漫長征路,滴滴紅軍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紅。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對犧牲在湘江戰役中的烈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血戰湘江電影觀后感3
以往在課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很重要的一戰,是打得最慘烈的一仗。但是究竟當時場景是什么樣,以往影視作品對湘江戰役表現得很少,自然沒有可借鑒參考的相關影視資料。
此次,《血戰湘江》用電影鏡頭向觀眾講述了83年前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正面表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傾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慘痛損失,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赴后繼、勇于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這是導演陳力繼成功執導《周恩來四個晝夜》和《海棠依舊》等影視劇后,再次迎難而上的力作。作為向黨的十九大、紀念建軍90周年獻禮影片,陳力直言:“接拍這部‘命題作文’時壓力很大,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確定拍攝后,隨著前期走訪老區、查找資料、采訪人物等,越是走近這段歷史,越是感到震撼,紅軍戰士們堅決服從、大無畏的精神令人感動,深刻詮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5萬英烈的身影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他們太年輕了,平均年齡才20歲左右啊。”陳力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必須拍好這部影片,讓更多觀眾熟知這段歷史,紅軍在湘江血戰七天七夜的歷史不應被忘記,也不能被忘記。”
血戰湘江電影觀后感4
《血戰湘江》塑造了紅軍領導人的光輝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傾”錯誤給紅軍造成的慘痛損失,生動反映了紅軍將士特別是34師官兵顧全大局、勇于犧牲,奮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的英雄事跡。
“紅一師”具有光榮革命傳統,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屢建功勛,著名的“大功三連”就在這支隊伍。春節前,國家主席視察陸軍第六十五軍集團軍時對這支隊伍給予了高度稱贊。82年前,“紅一師”將士參加了決定中國命運的湘江戰役,82年后,官兵們又協助八一廠參加了反映湘江戰役的影片《血戰湘江》。該部某炮團政治部主任周宇說:“讓我們紅軍傳人在影片中還原這段英勇悲壯的真實故事,是對我們最好的傳統教育。”
放映中,官兵們一直是在興奮、感動中觀看的,不少人不停地抹著眼淚。放映一結束,導演陳力和演員王霙、徐箭、孫維民等與官兵們現場交流。博士教導員孟非凡說:“看了影片《血戰湘江》,使我們對國家主席提出的革命軍人要‘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國家主席視察該部時曾組織戰士召開座談會的排長趙斌說:“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識、什么是核心意識、什么是犧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讓我們從中很受教育。《血戰湘江》就是對國家主席要求的生動闡釋,我們要把影片作為學習長征精神的生動教材。”“大功三連”戰士劉冠華說:“看了影片,我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確實來之不易,是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必須百倍珍惜,做好老紅軍傳人,為“大功三連”增光添彩。”紅一師的官兵們紛紛表示,當前軍人的隊伍正在進行體制改革,我們要以先輩們為榜樣,發揚紅34師英勇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積極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中作出新的成績,交出優秀答卷。
八一廠把學習“紅一師”好傳統、好作風作為這次放映活動一項重要內容。利用晚上時間,專門組織創作人員參觀了“紅一師”史館,并與官兵們進行座談,重點學習了“大功三連”的先進事跡。著名導演陳力說:“參加這次放映活動很受教育,這既是一次靈魂的凈化,也對今后創作反映隊伍官兵生活題材的作品很有幫助。”
河北省委對影片《血戰湘江》高度重視,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田向利親自派有關領導參加影片在“紅一師”的放映活動。同時,田向利專門向省委書記趙克志作了匯報。趙克志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迅速聯系八一廠調看影片《血戰湘江》。最近,河北省委將對影片《血戰湘江》在全省宣傳發行工作做出部署。
負責影片《血戰湘江》宣傳發行的北京亞細亞影視制作發行有限公司,為這次放映活動作了大量的服務保障工作。安徽影星銀幕廠連夜趕制了一塊10米長的大銀幕,廠長蘇演親自帶車從安徽專程送到放映現場。
八一廠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向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獻禮的重點影片,我們將繼續搞好影片《血戰湘江》的巡演放映活動,不僅隊伍放,還要到井岡山、遵義、會寧、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區放映,讓偉大長征精神在新時期發揮重要的教育作用。
愛國主語電影血戰湘江觀后感(精選篇2)
凡是經典戰爭電影,必須有大場面和真實性,觀眾必須能夠在電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種沖擊,那才是一個過癮!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喜歡看戰爭片,尤其是國產戰爭面,不是因為它的殘酷畫面,而是看起來很無聊,不真實,缺少了戰場感,缺少了身臨其境覺。
但是,《血戰湘江》是一個例外,年輕的老干部張一山和保劍鋒,終于還原了一次真實而殘酷的戰爭。
影片的戰爭場面,操作的實在是太勁爆了,以頓計數的炸藥,只為還原真實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無論是張一山、保劍鋒還是王大治,在后來的采訪中提到拍攝現場,無不苦不堪言。
正因為有了演員在片場的賣力演出,才換來了電影院中的視覺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個巨大的紅色驚嘆號,完全刷新著他們的觀影體驗。
還有一點難能可貴《血戰湘江》不避諱血腥,不避諱血腥場面,不避諱血腥鏡頭,鏡頭下的戰場猶如血海,毫無保留地還重現長征中最悲壯一役的慘烈卓絕。
在慘烈的背后令人驚奇的是片中,既沒有使用CG技術來做特效,也沒有三維軟件來做虛擬場景,完全用炸藥、汽油轟出戰爭片的澎湃激情,這一點是是絕對大多數好萊塢電影做不到的!真實的炸藥轟出來的戰爭場面,不夸張的說,在電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煙的氣味,直接把觀眾帶進了戰場,親歷了83年前的殘酷。
《血戰湘江》是一部有著血性與剛烈的硬派戰爭片,絕對是一部熱血戰爭片,那年戰爭中的紅軍都還年輕,年輕觀眾的感覺會更深刻!
槍炮聲、爆炸聲、喊殺聲,聲聲震耳不絕;陣地戰、遭遇戰、白刃戰,戰戰驚心動魄。
高空航拍可見硝云彈雨的宏大場面;攻防大戰通過中景展現兩軍集團式沖鋒的排上倒海之勢;短兵相接的密集對射、流矢紛飛則有近景表現出來。
人物特寫細膩顯露殊死血搏的。鏡頭語言始終在繪聲繪色地呈現著戰場的殘酷與血腥。
燃燒的戰旗、軍人的吶喊,更是前輩們的熱血青春。
四個戰場,四次殊死阻擊戰,兩軍進行著慘絕人寰的戰斗,講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習慣了和平生活的我們,被拉進近距離的戰爭中真的有點不適應。
密集的炸點連續引爆,制造火光四起、焦土飛濺。雙方無休止的拉鋸戰猶如血肉磨盤,讓陣地前尸橫遍野、戰壕里血水倒灌。硝煙炮火混合著揚起的塵土,匯成遮天蔽日的戰云。渡口上空飛機肆無忌憚的俯沖投彈與射擊,讓江面上無數水柱沖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橋之上,殷紅的鮮血將碧綠的湘江變成了“赤水河”……
戰爭的慘烈實在不忍描述。
戰爭絕對夠硬,歸功于影片的精良制作、精心拍攝,還有演員們的精湛表演。
浴血覺山鋪、酣戰光華鋪、鏖斗新圩、死守楓樹腳,緊湊有序的敘事節奏之下,各個戰場慘烈戰斗的場景不時地穿插出現。
保劍鋒、董勇、張一山、耿樂等當紅明星演技在線,紛紛化身驍勇善戰的鐵血將領,在槍林彈雨之中、炮火連天之下,或是堅毅、或是狂野、或是剛強、或是生猛,在戰斗中一個個身先士卒,顯現著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無畏,體現著英雄的字典里沒有寡不敵眾。
正是得益于他們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靈魂,才給慷慨悲壯故事加重著迷人的魅力。
統而言之,《血戰湘江》堪稱給疲軟已久的國產戰爭片注入久違的激情。既把女人看濕,悲壯場景引得她們淚水漣漣;更能把男人看硬,瘋狂的戰斗讓他們感到熱血感爆棚。
在國產電影過度快餐化、嬉皮化的當下;在好萊塢超英肆虐、奇幻當道之時。我們太需要這樣雄渾有力的電影來提振精神了,而非綿弱無力的小確幸來麻醉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