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觀后感1500字
《八佰》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電影《八佰》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八佰》觀后感1500字(篇1)
從去年上影節,到13個月之后,管虎導演的《八佰》大概是國產電影在疫情壓抑下一次振奮人心的重啟。對照真實歷史,管虎增強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殘酷性,在描繪敵強我弱的情況上是客觀公正的。
影片中無論是鄭愷飾演的陳樹生拉著身上捆滿手榴彈的導火索縱身跳下與敵同歸于盡,租界民眾為守軍送電話線因中槍而倒在橋上的尸體,還是撤往租界時子彈擊中每個士兵后從他們身上迸出的血;
甚至是隔岸觀火的張教授拿起一支獵槍朝對岸的日軍開槍,蓉姐在租界民眾迎接“八百壯士”渡橋時拿起斧子碰碎墻壁拿出兩箱嗎啡的一幕,無一不說明戰爭的暴力在于它抹去個體的社會角色,然后把他們變成一個統一的稱謂“士兵”。
在管虎的影像里個體敘事是重要的因素,他往往放棄對宏大敘事的追求,鏡頭逐漸對準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卻從不放棄抗爭的小人物和反叛舊制度規則的邊緣人物身上。
《八佰》延續了這種視角,人物身份置換到底層的國軍士兵,更偏重“散兵游勇”而非“正規軍”。
歐豪飾演的端午和張俊一飾演的小湖北只是“想來上??纯础保砣霊馉幍乃麄冏罱K和那些“被歧視的雜牌軍”一起成為緊密的團體。
還有當日軍來襲,那些敲鑼打鼓喊話、舉大字牌子以提醒對岸戰士敵軍主攻方向的民眾,以及平日里嘮嘮叨叨在關鍵時刻并未阻止丈夫捐贈貴重財物的教授夫人、在冰天雪地中排隊捐款并說出“我的父親是中國人”的混血妓女Eva,都生動詮釋了片名的意思——“八佰”是一個虛數,卻象征著參與抗戰的全體中國人。
此外,影片有多個人物都將情感表達訴諸于戲曲:
小湖北多次幻想哥哥端午是騎在白馬上趙子龍式的人物;李晨飾演的山東兵喜歡唱皮影戲,當端午把撿到的皮影修好還給他時,兩人聊起趙子龍和“光復漢室”等三國演義話本;蘇州河對岸的戲臺上,起初一直唱《走麥城》,倉庫鏖戰后給換成《長坂坡》。
傳統戲曲作為中國市民階層的通俗文化到清末民初在全國范圍內達到較高的普及程度,到了抗戰初期,戲曲、評書等傳統文化自然調動起國人的國家認同感。
因此,片中的“光復漢室”成為日常對話之外渲染情緒的有力武器,是面對日本侵略的文化心理反應的外化,民族與國家的身份認同因戲曲元素的構成而得到另一種形式的確立。
9月1日,“八百壯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盡管有看法認為1937年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作秀之戰”,用《八佰》導演管虎的話說,“世界第一場直播戰爭”,黃曉明在片中的兩句臺詞也殘忍地道出真相:
所有戰爭的背后都是政治,不要把這場壯舉淪為一場更大的笑話。這是現實對于影像的投射,電影把這場戰役背后的曖昧展示在了銀幕上。
但從影像和歷史的雙重意義上看,四行倉庫戰斗的全過程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租界民眾和外籍人士眼中,既重新提振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士氣,又讓整個西方對中國有了更好的認識。
其次是影片映現了當時無數中國人命運的真實寫照,從軍閥混戰時代的分散狀態,或主動或被動地卷入到民族的現代化轉型中。在抗戰初期各派系各自為戰的狀態下,“八百壯士”以自身的鮮血和生命喚醒一種有關“民族與國家”的現代性。
這種被群體統一的愿望覆蓋充斥所形成的共同體,注定“八百壯士”的不朽英名將永垂青史。
電影《八佰》觀后感1500字(篇2)
媽媽家吃完飯回來,女兒在老公的指揮下,直接將車開到了幸福藍海,時隔八個月,我們終于再一次坐進熟悉的影院,看一場最近風靡的《八佰》。
不愛戰爭片,受不了炮火硝煙的嘈雜,非死即生的殘忍,血肉模糊的恐怖,之所以愿意前往,一是老公的竭力推薦,二是想好好享受一下疫情過去,掛職結束,一切回歸正軌的自在和輕松。
影片取材于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孤立無援,與日軍奮戰4晝夜的悲壯故事。
這是一場真實的戰斗,也是中外戰爭史上的一幕奇景。一條不寬的蘇州河隔開南北兩岸,天堂地獄,迥乎不同。南岸是英美租借,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北岸是被日軍蹂躪的國土,槍林彈雨,血肉橫飛。
特殊的地理位置,強烈的視覺反差,讓這場戰斗變得奇幻、怪誕、很不真實,像拍攝于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主題、不同色調的兩部截然不同的影片,經過高手剪輯拼接而成。
這是一場注定失敗、毫無懸念的戰斗,不僅由于對陣雙方實力相差太過懸殊,更因為當時蔣介石政府的消極抗戰、國軍主戰場的節節敗退。之所以嚴令524團區區幾百人誓死堅守四行倉庫,原本只想用一場近在咫尺的炮火,一幕自殺的慘烈來博取英美大國的同情和干涉。
四行倉庫保衛戰之所以震驚中外,正是由于它獨特的地理位置而引起的全世界圍觀!在只有膠片機和電話的時代,它獲得的關注是空前的。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就是個大大的戲臺,上演著一場真實的浴血奮戰,呼嘯的槍彈、淋漓的鮮血、號稱“八佰”實則才四百余壯士的英勇頑強。南岸則是視野良好的看臺,觀眾是西方各色人等,還有或生活或逃難到租借里的國人。
我相信其中不少人會這么想:既然注定失敗,這樣的堅守又有何意義?既然早晚要失守,早一小時晚一小時又有何不同?都是鮮活的生命哪,都是父母的孩子,這樣白白送死究竟是為了什么?原諒我也這么想,因為我也只是個看客,隔著大半個世紀的風雨,隔著電影屏幕,站在蘇州河南岸的人群里。
然而,當我看到一群誤打誤撞進入死地、如你我一樣的普通人,在這場殘酷的戰斗中,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克服人性的怯弱和對死亡的恐懼,勇敢地舉槍反擊,成為別人眼中英雄的時候;當我看到南岸的國人在這場血戰里漸漸紅了眼睛、群情激奮,紛紛以自己的方式聲援對岸壯士的時候;當我看到曾揚言“三個小時”就結束戰斗的日軍將領因久攻不下而惱羞成怒的時候;當我看到飛艇上的各國觀察員訝異的神情漸漸變得凝重,繼而被一種敬意和畏懼所取代的時候。我清楚地看到這場戰斗的意義:不是用慘烈去博取同情,而是用鮮血去喚醒愚昧初醒的國人,用生命來展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抵抗外侮的堅強意志和不屈精神!
電影著力刻畫那些普通小人物在這場戰斗中的成長和蛻變,老鐵、老算盤、端午、小湖北、方記者、賭場馬仔、戲班班主、舞女、學生,他們都是普通人,有缺點,不完美,自私怯懦,貪生怕死,一心只想過自己的小日子。但一場近在咫尺的戰斗,讓他們從“小我”中掙脫,激起內心深藏的民族“大義”,煥發出耀眼的人性光輝,像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
很自然就想到了另一場叫“抗疫”的戰斗,如果不是無數平民英雄的勇敢逆行、為挽救別人生命而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又何來我如今自由地坐在影院里,呼吸干凈的空氣,看一場精彩的電影。感恩英雄,感恩所有壯士的大愛和付出。
電影結束,我們回到五樓的停車場取車。女兒說:站在這里,就有一種想升旗的沖動。起初不解,待掃一眼高高開闊的平臺,我瞬間仿若置身于四行倉庫的樓頂,看到槍林彈雨中,壯士們用肉身和鮮血澆筑的旗臺。我問女兒,你會沖上去護旗么?女兒說:會!聲音堅定,毫不遲疑。我想,我也會。這也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意義,一部精彩的國產影片——《八佰》的意義。
電影《八佰》觀后感4
今年的七夕節我們家人一起去電影院觀看《八佰》。之前一直宣傳造勢熱度不減,很好奇劇情到底如何。隨著兩個鐘頭的電影結束,一切都得到了答案。
電影是根據歷史真實進行改編,歷史的大背景是1937年8月13日爆發的“八一三事變”亦稱淞滬會戰。歷史原型是1937年10月26日-11月1日發生在上海閘北(已撤銷該地區并入今上海靜安區)的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由德械第88師524團中校副團長謝晉元率領424名士兵進駐四行倉庫掩護全軍撤退,在西方記者問起中國軍隊有多少名士兵時,謝團長挺胸自信的回答800人于是八百壯士的名稱就這樣流傳至今。
電影有幾處細節,就是日軍攻擊四行倉庫時,兩隊日軍士兵交替掩護成戰斗隊形前進,從各個士兵不同的分工可以看出日軍士兵訓練有素,還有日軍的那個大佐,身上的軍服一塵不染,嶄新的肩牌掛在肩上,臉部肌肉繃得像塊鐵板,像是對四行倉庫的一絲不屑或是志在必得。但是沒想到中國軍人的戰斗意志如此頑強,日寇數次攻擊都被打退。而國軍士兵的軍服被戰火硝煙熏得漆黑,臉上的血污也沒有洗凈,手臂還有臉部都纏著繃帶。這里看出國軍是一支疲憊之師,沒有后援力量,只能以八百人來抵抗日軍進攻。
日軍士兵裝備的單兵裝具和國軍士兵的裝備形成強烈的對比。兩方士兵的戰斗裝具就是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戰爭打的就是工業和經濟。當時的日本經濟總量是中國的三倍不止,人均GDP更是20倍之多,如此巨大的國力對比。兩國軍事力量更是云泥之別,日本擁有絕對的海軍優勢和航空兵優勢(當時日本沒有真正意義的空軍),日本陸軍也有不少坦克加入淞滬會戰。反觀中國軍隊能投入到戰場的有70萬人,沒有堅實的后勤補給和制空權只能忍受日軍的狂轟濫炸,我們投入的4個精銳的調整師(36師、87師、88師和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創,中國軍隊的最高統帥無奈下令全部參戰部隊撤出上海,524團留在四行倉庫阻擊日軍。
那么,中國軍隊的最高統帥為什么要獨留524團在四行倉庫阻擊日軍呢。因為四行倉庫緊鄰蘇州河南岸,南岸為外國租界,不少西方記者或者領事館等涉外人員聚集地,在這里留下一支部隊抵抗日軍可以告訴國外,中國政府和軍隊沒有完全放棄上海,我們還有最后一支力量在堅守??梢詾榻窈笳匍_的國際會議爭取外援。電影在這里也形成了很大的對比,蘇州河北岸是斷壁殘垣,到處是戰爭的遺跡。而南岸是萬家燈火、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導演大概是想告訴我們那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前行。南岸的燈紅酒綠全靠著北岸是士兵流血犧牲換來的。
還有一處戰斗場面,日軍準備夜襲四行倉庫。南岸觀戰的百姓敲鑼打鼓或是打開探照燈用著自己的方法提醒我軍士兵。另一處是南岸的百姓舉著大牌子寫著西墻這兩個大字在提醒日軍主要進攻的方向。每當國軍士兵擊斃日軍南岸的百姓歡呼叫好給我軍加油,還有戲班子唱《長坂坡》激勵我們的士兵各個都是趙子龍。上海的市民有的拿起獵槍朝著北岸射擊,雖然并無效果但是他用這個方式告訴日本侵略軍我們中國人沒有投降的。普通百姓也捐錢捐物,力所能及的幫助北岸的國軍。甚至青幫也加入到后援的行列,從南岸架起電話線使得國軍能夠保持對外聯系。這場戰斗可能日軍必勝,但是這場戰爭日軍未必能贏,南岸的普通百姓就是中國四億五千萬人民的縮影,樓頂升起的國旗激勵著八百壯士,他們的身后有無數百姓的支持,不是孤軍奮戰。
在電影的最后一幕,八百壯士接到上級的命令準備撤出倉庫,退往蘇州河南岸。撤退之前,特派員和謝團長的對話令人深思。軍人不怕犧牲,害怕他們的犧牲毫無意義,他們堅守的這么多天卻換來國際社會無關痛癢的深切慰問,而我們的政府害怕得罪西方大國只能忍氣吞聲,他們疑問堅守的意義何在。陳樹生將手雷綁在身上不惜以自爆的方式阻止日軍爆破西墻,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524團即將撤出倉庫時,留下敢死隊掩護全團撤退。羊拐、老鐵、小湖北、齊家銘班長等等留下做敢死隊員,還有許多傷員自愿留下來用鐵鏈與機槍鎖住自己的身體。老鐵在坐著電梯登上樓頂,舉起大刀唱著《定軍山》的選段為自己壯膽,小湖北腦海里幻想著自己是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每個人都流進了最后一滴血。中國軍人只有戰死的沒有投降的。
導演拍這部電影是想告訴我輩,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先輩的流血犧牲。銘記歷史,吾輩當自強。
電影《八佰》觀后感1500字(篇4)
這是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在觀影過程中我幾度落淚。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也向八佰英魂致敬。謹以此文紀念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的中國軍人。
以往的戰爭電影,特別是以抗戰為背景的戰爭片,幾乎以八路軍為主,日本軍隊在影視劇里總是表現的又白癡、又無能,比如前些年的手撕鬼子,手榴彈扔天上炸飛機的無腦劇情,那些影視劇沒有起到一絲一毫的愛國教育目的,反而把中國觀眾當傻子,一方面侮辱歷史、一方面侮辱觀眾智商。戰爭是殘酷的,日本軍隊也不是弱雞,否則也不會抗日戰爭打14年,也不會幾千萬同胞流離失所、家破人亡。電影《八佰》取材于真實歷史故事,從電影劇情來看是很簡單的,講述了淞滬會戰后期,中國軍隊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四百余名官兵死守閘北四行倉庫的戰事。這不僅僅是一場防守戰役,更是為當時的國民政府布魯塞爾和談爭取機會。弱國無外交,正面戰場屢次潰敗,這份壓力讓謝團長心情沉重。
戰爭片的第一要義就是尊重歷史,在抗戰中我們今天應該銘記的是中國軍人,而不是具體哪個部隊番號。優秀的戰爭片,不會矮化敵人、不會粉飾太平,更不會宣揚戰爭,它是讓和平年代的人們銘記歷史的真實和英雄的壯舉。蔣介石在正面戰場上雖然是經常吃敗仗,但是我們也得記住老蔣發揮的一定作用,畢竟沒有正面戰場,哪來的敵后戰場。我們今天應該辯證的看待當時的歷史,畢竟接受日本投降的是國民政府,那個年代為國奮戰的軍人都是中國人,不論他們是什么信仰,分屬什么陣營和黨派,他們都為危難的中華民族貢獻熱血。
影片的高潮我認為有兩個,一是守護“青天白日旗”,二是結尾帶隊撤離。一個是為國守旗,一個是保存有生力量?;仨鴼v史,幾百人的防守戰役比比皆是,國人們知道二戰時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也知道諾曼底登陸戰。但我們更應該知道,中國軍人在亞洲戰場拖住了日軍侵略的步伐,為歐洲戰爭的反攻與決勝爭取了寶貴的戰略時間。如果不是中國廣袤的國土,日軍就能占據亞太戰場的主動權。與此同時,歐美經濟制裁讓日本這個彈丸小國后繼無力,兵行險招發動珍珠港事件,美國加入二戰可以說是助推了軸心國走向滅亡的速度。
歷史說一會兒,我們談回電影,這部電影更加閃爍著人性的光芒。早些年特別是再老一點的戰爭片,我方總是英勇無敵、足智多謀,敵人總是傻瓜白癡,打仗就像砍瓜切菜那樣??墒菤v史不容開玩笑,日軍沒那么弱小,信奉武士道精神的日軍,相反戰斗力是非常強悍的。近一兩年的戰爭片,開始重視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的作用,我感覺這是尊重歷史事實的表現,換位思考,一百多萬國民黨正規軍都打得連連潰敗,只能說明戰爭的殘酷啊。國軍的潰敗,失敗的黑鍋背不到國軍軍官和士兵身上,究其根源在蔣介石。一是老蔣天生疑心病嚴重,用人疑惑不明。二是老蔣最喜歡遙控指揮,讓手下的將軍們無所適從,經常被忽悠。三是老蔣總寄希望于歐美列強,與強盜談生存豈不可笑。可以否定一兩個人,但不能否認國民黨的軍隊,畢竟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英雄是我們對那個時代英勇無畏軍人的贊美。片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形象,這部電影嚴格意義上說沒有男一號、男二號,畢竟他不是主打劇情,因為劇情就是取材于歷史,沒什么發揮余地。里面有幾個士兵,姜武飾演的士兵是個老兵游子,老算盤是軍隊里管理賬目的文官,參加四行倉庫狙擊日軍的還有一部分新兵蛋子,是來自湖南的。歷史總會記住英雄,因為英雄就來自于人民群眾。沒有誰不怕死,影片也描述了真實的人性,那些提槍上戰場的普通士兵,并沒有多么偉大的信仰,他們參軍的目的并不完全一樣,有的是提槍殺敵報仇,有的是為了吃軍餉有口飯,還有一些地方保衛部隊的,他們本來沒有扛著槍打日軍的職責,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也參與戰斗了。片中有個鏡頭,橋一邊是倉庫,另一邊是租界區。租界區的老百姓捐款、捐物支援倉庫的壯士,還有的冒著生命危險沖過橋去支援守軍,更有一個英勇無畏的女學生給守軍送旗幟。這些人都是民族的脊梁,
《八佰》在中國守軍沖上租界的橋就戛然而止了。之后謝晉元團長率部進入英租界,被英軍繳械,進“孤軍營”隔離近四年。1941年4月,謝晉元團長在“孤軍營”被叛徒刺殺身亡。之后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英租界,將尚存的將士送去南洋甚至新幾內亞做苦工。
一座橋象征著生和死,但橋兩邊都是中國人,有婦孺老人,也有青壯年。我這里談一個電影干貨,就是看似和電影主線無關的戲班子,他們在唱戲,那戲中國人都知道就是趙子龍七進七出長坂坡,電影里也說關二爺是兄弟情義,而趙子龍是家國情懷。真實戰場上,幾乎沒有人能一以敵百,現代戰爭中到處的飛彈手雷,趙子龍不太可能出現在現代戰爭。但影片通過電影里套一個長坂坡趙子龍單槍匹馬面對千軍萬馬的鏡頭,就是對,謝晉元團長和所屬部隊士兵的最高贊揚,贊揚他們就是鎮守著一座和平的大橋,他們用血肉身軀筑起了鋼鐵長城。
今天這篇文字嚴格意義上不是影評,由于電影還在上映期,我也不會講述電影內容。我寫這些內容,僅僅是為了寫下這些文字而已。今天的國際局勢風起云涌,貿易摩擦升級為爭端,新冠疫情帶來世界經濟的大剎車,飽受難民問題困擾的歐洲國家再造雪災,黑幫盛行的南美亂成一團。世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差不多100年前,也有大流感,有薩拉熱窩事件,就像今年被美國刺殺的伊朗將軍。也許今天,大國之間發生戰爭不太可能,但是我們所幸生活在一個強大的國家,局部戰爭和沖突冷戰結束后愈演愈烈,但我始終相信偉大的中華民族一定能一往無前,不論什么樣的災難和困難,都不會打垮中國人民,我們只會愈戰愈強。
電影《八佰》觀后感1500字(篇5)
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數度熱淚盈眶,腦中時不時想起羅輯思維第 142 期節目題眼的那句話:
八年抗戰就像一把鐵錘,為中華民族打造出了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底座。
據說《八佰》的創作過程耗時十年,不知道主創人員是否聽過這期節目,但在我看來,整部耗資逾十億的影片,不過是在詮釋這一句話而已。
在抗日戰爭之前幾十年發生的甲午戰爭,日軍進入中國東北之時,還有地方上的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只不過是尋常的改朝換代,更替一下統治者的身份而已。
彼時的底層民眾,只是把國家視為皇帝一家一姓之私產,毫無民族國家的概念。
而這種局面,到抗戰時期才開始真正有所改觀。
淞滬會戰的雙方,一邊是經過明治維新奮發圖強已數十載的日本,另一邊則是自鴉片戰爭以來屢戰屢敗、受盡列強欺凌、四分五裂的中國,勝敗之數,顯而易見。
自九一八、盧溝橋乃至淞滬會戰,為什么中國軍隊屢戰屢敗,坐擁四萬萬國民的華夏大國,面對日本這樣的蕞爾小邦卻毫無還手之力?
究其因,無非是當時的中國尚無法將國內的力量和資源有效整合起來。
古人類學界有個共識,我們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從所有的智慧種族中脫穎而出,一路滅絕其他原始人類和諸多大型哺乳動物,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就是由于基因突變的原因,導致他們具備了想象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比如神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
《人類簡史》把這類概念稱為主體間 (intersubjective),還有個更通俗易懂的說法叫“想象共同體”。
是的,神、宗教、貨幣、公司、民族和國家等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其實都是實際上并不存在、經由我們共同想象出來的概念。
但因為有了這些大家彼此認同的虛擬概念,人類才能聚集起很多人的力量,去實現少數個體無法實現的宏大目標。
《八佰》全片的劇情就是在逐漸追尋“民族”和“國家”這兩個想象共同體的意義的過程。
影片開始時,在湖北保安隊潰兵端午和小湖北、東北兵老鐵、陜西兵羊拐的角度來看:
我只是普普通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到大上海來打仗?
大部隊全都跑球了,憑啥我們就該戳在這?
蘇州河那邊就是燈紅酒綠歌舞升平的租界,為什么我就一定要守在河這邊等死……
至于河對岸租借里的同胞們,起初只是慶幸能在英法等歐美強國的庇護下得享太平,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則絲毫無感。
然而隨著慘烈戰事的不斷進展,一切都在慢慢發生變化。
河此岸的戰士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犧牲并非毫無意義,所以前赴后繼,銳身赴難,死不旋踵;河彼岸的市民們也因看到戰士們的英勇無畏而激起了同仇敵愾之心,所以有妓女為將士捐款,有女童軍冒死渡河送國旗,有道上小混混為接通電話線付出生命的代價……
外國女記者問謝晉元團長:你們做這種無謂的堅守,意義何在?
謝團長和麾下四百余將士用行動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湖北、陜西、山東、廣東、遼寧各種南腔北調的方言,中國地圖、皮影、國旗各種散碎的意象,無不在潛移默化地營造著共同體的印象:
無論我們來自哪里,此前處于什么社會階層,但此時此刻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中國軍人,我們在守護著同一片國土,同一群同胞。
無論何時何地,躬身入局者的實際行動,永遠是最具有說服力的。
抗戰十余載,正是像楊靖宇、謝晉元、張自忠、狼牙山五壯士和許多不知名的抗日英烈們,用自己的行動和犧牲激勵了更多的國民,逐步強化起人們心中“中華民族”和“中國”這兩個想象共同體的概念。
謝晉元團長最后對小湖北的那句話道出了真諦:
單憑我們這四百人擋不住日本鬼子,要靠我們身后四萬萬人團結起來才能做到。
涓滴匯流,百川到海,無數國人點滴力量的匯集,才最終推動了歷史的飛輪,讓我們免于亡國滅種的災難。
影片結束后播放片尾曲和演職人員名單時,我看著身旁邊喝飲料邊注視銀幕的兒子,他今年十三歲,和影片里的小湖北正處于同樣的年紀,但我無法、也不敢想象他身處影片中的戰場是何種景象。
一寸山河一寸血,先烈的犧牲和付出換來了我們今天和平的生活,好好生活,好好守護他們曾經用生命守護過的東西,應該是最能告慰他們的實際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