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時代電影觀后感1000字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自導自演的最后一部無聲電影,是一部十分優秀的美國喜劇。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摩登時代電影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摩登時代電影觀后感3
在這部影片中,卓別林演繹了一個衣衫襤褸、窮困落魄的流浪漢的形象。他生活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當時跌美國對外面臨著克服全球經濟危機,對內面臨著整治大量工人失業造成的混亂治安的沉重任務。國內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治安混亂,工人大量失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特別是美國的下層階級更是難以承受資本家夜以繼日的赤裸裸的剝削。卓別林演的夏洛克就是這樣混亂時代下層小人物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因為他在再也受不了工廠里不斷加快的傳代式的工作線,最終被弄的精神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出院后經歷了很多事與愿違的事情,使他覺得最好的容身之地竟然是監獄。我覺得,他想法設法的想要警察把自己抓進監獄的一系列場景設計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這是一個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場景設計啊。可笑的是卓別林那無奈的表情和行為舉止,可悲的是當時可以稱得上是新興強國的美國竟然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本來監獄的開設是為了減少犯罪,穩定社會治安的,現在竟然反而成了那些向夏洛克一樣飽受欺壓、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心儀向往的好地方。夏洛克從一個被壓迫的工人到精神病者,最后成為要為溫飽而甘愿進監獄的流浪者,這不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嗎?從一個受盡壓迫的小人物身上反映的是社會的黑暗,資本主義的罪惡。而這部電影正是選擇了這樣特定的時代,特定的人物,特定的角度來詮釋流浪者的悲哀,透視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角度雖小,給人的震撼力卻很強。這樣的設計真是一針見血,令人俯首佩服。
然而,結局并不是悲劇,流浪者夏洛克因為好心在一次次幫助了一位身世可憐的女孩之后贏得了女孩的芳心,結局部分他因為幫女孩偷食物被抓再次入獄,當再次出獄時,他和女主角一起向著遠方走去,留給觀眾兩個弱小卻充滿希望的身影。他雖生在亂世,雖受盡壓迫,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與追求。他一遍一遍的克服失敗的痛苦,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也會氣憤的用他的小拐杖進行還擊,即使最后希望和夢想再次破滅,他還是只要輕輕聳一下瘦弱的肩膀,轉身離去,繼續尋找下一個機遇。在我看來,他這是多么堅強而又充滿智慧的流浪者,只是生活在了那個罪惡的制度下,飽受煎熬。盡管他的眼神里充滿了迷茫,但是他那種不會輕易放棄的精神和毅力,不僅僅激勵了當時的很多掙扎在社會底層的人們,而且更成為感動觀眾,震撼熒屏的一股精神力量,至今我們在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仍會情不自禁的發笑之余,為夏洛克的精神和毅力而心生敬佩和感動。
故事的結局留給觀眾無限想像的空間,不知道究竟夏洛克和女主角后來過得怎么樣?但是看著他們充滿希望的背影,我知道結局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卓別林演的夏洛克的流浪漢的形象已經深深的引入觀眾的腦海里,事實證明,卓別林的名字已經永遠留在觀眾的心中。
摩登時代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2)
1936年 2月5日,《摩登時代》在紐約利沃里劇院首映。當時正置世界經濟危機后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普遍失業,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在如今資本主義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影片,亦可看出資本家為了獲得剩余價值不擇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壓榨無產階級工人。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這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它讓人們在笑聲中看到資本主義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已使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相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干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因為剩余價值才識資本家最終想要獲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價值。
在影片開始的鏡頭里,先是羊群擁護在一起走過,緊接著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接近,給人一生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機械化”的社會形態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的一個。再如影片還通過豪華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里,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饑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饑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己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我永遠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機器卷進卷出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鈕扣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一開始的大鐘內部齒輪運轉的特寫,便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里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雖然其電影所敘述的歷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資本主義逐漸走向壟斷的時代,那個時代對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低層階級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
摩登時代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3)
黑白片、默片,似乎離我們這個時代很遙遠了,但找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一看,依舊被沖擊、被震撼,這種來自身體語言的表述似乎更能震撼心靈。這部電影,無疑是最經典的老電影之一,它帶給人們工業革命的思考,促使人們關注社會。工業革命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今天,再來觀看這部幾十年前的老電影,除了思考歷史,我更想探尋一些現實意義。
第一點,我想講的是事業慢慢摸索。年輕人都太著急,以為所謂“三十而立”就是要在三十歲到來之際事業有成、腰纏萬貫,其實不然。卓別林所飾演的角色,在電影中從事過很多種職業,在那個個人命運被社會大潮所裹挾的時代,他也隨著時代的大潮就業、失業、就業、失業……但,我們可以觀察到,他的幾次失業,摒除時代的因素,他自身也是造成失業的重要原因。他大大咧咧、做事毫無章法、不按常理出牌、充滿滑稽,這樣的特點,或許決定了他不適合從事中規中矩的、需要遵守規則的職業。
他做產線工人,被壓迫導致精神病;做造船廠助手,把船放出了海,自己灰溜溜走了;做百貨商場守夜人,第一天晚上便在一堆衣服中睡著了,并被警察帶走;做餐館服務員,進錯門撞到同事,搞不清楚客人點的餐是什么……最后,他在餐館唱歌,因為既記不得歌詞,又把袖子上的歌詞弄丟了,只能即興發揮,但就是這種即興發揮,使他獲得了陣陣掌聲,觀眾和上司都認可了他。經過很多嘗試,他滑稽的特點,讓他找到了適合的職業。這個過程告訴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在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干什么、適合什么樣的職業,根據自身的特點,慢慢摸索,找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揚長避短,總能找到合適的位置。
第二點,伴侶要互相扶持。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人陪伴,互相扶持,能走得更遠。片中的女主角美麗、大方、善良、樂觀。男主角剛從監獄出來的時候,曾一度接受不了現實的殘酷,想方設法想回到監獄,因為女主角,他才和女主角一起逃過警察,避免再次進入監獄。后來,他積極找工作,積極面對困難,這和他想與女主角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不無關系。來自愛人和家庭的動力一直鼓舞著他。
再來說女主角,她父母雙亡后,一個人孤苦無依,不知道怎么維系生命,遇到男主角后,他們一起努力的生存下來。在她成為餐館的舞蹈演員、男主角也得到認可可以做一個固定的歌手,眼看好日子就要來臨的時候,兩個以她是逃跑的少年犯為由要逮捕她的人出現時,她和男主角雖然暫時成功逃脫,但是,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心。這個時候,男主角鼓勵她,讓她重新找回對生活的信心,最后,他們一起扶持著走向遠方。一個人的戰斗總是孤獨,有了伴侶,互相鼓勵、互相扶持,生活將更有信心和希望。
追溯歷史,我們給這部電影賦予一個宏大的背景;回歸現實,我們在這部電影里體會人物經歷的起伏跌宕,找尋對個人生活的引導。
摩登時代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4)
影片《摩登時代》是描寫人和機器之間的沖突。故事是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當時美國工業因為轉用機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事業浪潮,主角夏爾洛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還有出毛病的吃飯機器……這些反應了機器時代所帶的恐懼與打擊。后來夏爾洛失業了而且進了監獄,因為他在監獄立了功的原因在監獄受到好待遇,出獄后他認為唯一不用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獄,為了進監獄他不惜主動替人頂罪,然而事與愿違監獄進不了,不過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助的那個女孩的愛。
這部電影以喜劇的手法突出了世界經濟危機給失業工人帶來的痛苦,揭示了工人遭受資本家欺壓,榨盡他們最后血汗的嚴酷現實,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群起反擊。工人在這種情況下忍受著生活和工作各方面帶來的壓力,引起精神方面的問題,造成社會問題,這實質上是個引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告誡各位企業家在創造利潤時不要忘了顧及工人的利益,工人是創造利潤的最重要工具,沒有工人的付出企業的利潤就不會存在,應該提高工人的待遇有利于創造更多更大的利潤。關注和提高工人的待遇是解決這個社會問題的根本做法。
影片最后時夏爾洛找到一份很好很適合自己的工作但因為女主人被便衣警察發現她是通緝犯,而他們繼續他們的逃亡生活,女主角知道他們逃亡代表著他們什么都沒有了,但夏爾洛給予女主角鼓勵與微笑,他們互相鼓勵一起微笑向前走,給人內心以強烈的震憾,它給了人們繼續奮斗向前的勇氣和生存的信念……
摩登時代電影觀后感1000字(篇5)
二十年代的美國處于經濟蕭條時期,失業率居高不下,工人受盡壓榨,成為了大機器生產中的一顆螺絲釘。查理(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飾)就是一個底層市民,他在一個機器隆隆的廠房里日以繼夜地工作,以賺取微薄的收入。重復繁重的工作壓得他喘但是氣,他把人們的鼻子當成螺絲釘來擰,卷入流水線機器的皮帶里,令人哭笑不得。查理盡管貧窮,但卻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齊生活,家里破爛卻又溫馨。每次身無分文的查理為了找到吃的,都會故意犯事,以便進入監牢。光景一時光有了好轉,流浪女成了歌舞紅星,然而好景卻太短暫
《摩登時代》中的查理是這一個樂觀善良、機智幽默的流浪漢。卓別林透過這個倍受欺凌的失業者形象對資本主義工業化進行了強烈的質疑和控訴:他被變成機器的奴隸,他被無數次的炒魷魚,他為了溫飽而試圖犯罪回到監獄。即便這樣,他也沒有放下對幸福的追求,對現實的抗爭。在影片結尾處,查理牽起女主角的手,兩人一齊向著遠方走去,留給觀眾兩個充滿期望又弱小的背影。
觀眾在被這些滑稽諷刺的喜劇場面逗笑的同時,也感到了心酸與悲哀。因為“他們(觀眾)在這個穿著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載無數靈魂的大靈魂,他們就是大靈魂中的一點一滴”。查理就是觀眾中的每個人,他們來自社會底層,被資本家或者殘酷的命運所壓迫,他的快樂就是觀眾的快樂,他的痛苦就是觀眾的痛苦。
工業社會與人性的沖突,資本家對工人的壓榨,經濟危機對失業工人帶來的痛苦,就這樣被卓別林寫在了《摩登時代》中的查理悲戚驚恐的臉上。他從來就沒打算只是為了把觀眾逗樂而拍喜劇。對社會深刻的思考、對問題尖銳的諷刺、對小人物命運的關注,才是卓別林致力表達的內涵。他以前說:“所謂幽默,不僅僅僅是來自只有玩笑性質的痛苦,而是我們在貌似正常的現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現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還增強了我們生存的好處,使頭腦清醒。由于幽默,我們在變幻無常的人生中能夠較少受到打擊。幽默促進了我們調和的意識,同時讓我們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態嚴重性的話中內含荒謬可笑的成分。”卓別林的幽默,區別于其他的喜劇演員的單純搞笑,它來自對生活痛苦的理解,對荒謬的戲謔。他的喜劇往往有著濃重的杯具色彩,其中的歡笑總是與淚水相伴,用丑代表美,用笑代表淚,用蠢代表真,用傻代表愛,這是卓別林對于世界無可奈何的諷刺。
影片透過對資本主義工業時代小人物的辛酸生活的描述,運用夸張滑稽的行為動作,讓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也陷入一種對社會殘酷現實的反思。看過影片之后,我開始感到我們此刻的生活的多么的幸福。雖然我們沒有經歷資本主義時代,然而我們此刻的發展也沿用了很多資本主義的模式。比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這天,仍然存在某些程序的流水線生產,存在長時光運用同樣的模式工作,也存在巨大的失業危機,很多民工的生活環境也十分的惡劣。因而《摩登時代》所體現出來的好處就應使每個人都要反思。雖然說不上居安思危,但是我們也就應為了創造出完美和平的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