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行電影觀后感1500字以上
《釜山行》是由延相昊執導,孔劉、鄭裕美、金秀安、金義城、馬東錫、崔宇植等主演的災難片,你們看過這部電影嗎?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釜山行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釜山行電影觀后感1500字以上精選篇1
自從1968年喬治·羅梅羅的《活死人之夜》上映伊始,「僵尸(喪尸)片」作為一種亞類型的電影逐步登上了歷史舞臺。在迅速受到觀眾青睞的同時,也在僵尸片鼻祖羅梅羅后續幾部作品(《活死人之夜》、《活死人黎明》、《喪尸出籠》合成「僵尸三部曲」)中確立了本類型影片的一些固定套路:諸如僵尸沒有思想、通過噬咬傳播感染病毒、殺死僵尸的唯一方式是摧毀大腦、幸存者總是在狹小或密閉空間內勾心斗角、政府總是扮演無能的角色等等。
這一潘多拉魔盒一經打開,便成為了電影素材庫里最受歡迎的素材之一,各種有僵尸元素的恐怖電影層出不窮,還發展出了與懸疑、愛情、動作等其他元素混搭的作品。甚至在游戲領域,「僵尸」也是被折騰得最多的怪物之一,各大游戲廠商花樣百出,留下了許多金字招牌,而其中像《生化危機》這樣的大IP還能反哺電影。但相比在西方的繁榮昌盛,僵尸片在東亞文化圈里始終沒激起多少浪花(香港的僵尸電影非同一范疇),特別是在類型片體系最為成熟的韓國,也未有導演對其進行本土化完善,直到《釜山行》的異軍突起。
很難想象這么一部千萬觀影人次級別的現象級電影居然出自一個從無真人影片執導經驗的菜鳥導演。隨著《釜山行》在短短數月內的傳播、發酵和好評,延相昊這個名字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而非之前動畫電影的小眾圈。他特別有創意的一手是將兩部彼此聯系又相對獨立的作品以背靠背的形式推出,如此一來無論是前傳性質的動畫電影《首爾站》,抑或后篇性質的真人電影《釜山行》都得到了翻倍的宣傳效應,不得不說是相當聰明的商業安排。
我們常說如今過分工業化的電影環境扼殺了人們的想象力,亦連帶著使得某些類型片走向了衰落。別看僵尸片時至今日依舊不乏人氣,但不能否認大多數僵尸片在滿屏的血漿和暴力背后,很少會探討更深層次的東西,這其實已然背離了羅梅羅運用僵尸這一題材來隱射社會事件的初衷。《活死人之夜》批評政府無能、撻伐資本主義、為少數群體吶喊。而在《活死人之地》中,羅梅羅的諷喻更進一步:僵尸和人的界限模糊了,產生了思考能力的僵尸似乎比三觀陷入崩壞、終日縮在高墻后狂歡的人類更值得生存。
而從前人那里汲取靈感似乎正是延相昊和《釜山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這一點在以末世的人性博弈與社會構建為內核的美劇《行尸走肉》上也得到了印證。事實上,對《釜山行》的評價,更應同其姐妹篇《首爾站》放在一起來看。作為前傳的《首爾站》反而是在《釜山行》之后上映的,對后者中沒有交代的「僵尸是如何出現的」等問題作了解釋,但更重要的是對韓國政府、社會和人性進行了毫不留情的辛辣嘲諷。現實生活中常年在首爾市中心區域露宿街頭的流浪者人群成為了這部電影的焦點,病毒正是從這群人中間開始蔓延的。社會不同階層的隔閡、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疏離、執法者的無所作為被生動地一一還原。窮人生不如死,唯一的反抗途徑就是變成僵尸,這是多么大的諷刺!
相對于《首爾站》的黑暗走向和無所顧忌,更商業、更面向大眾趣味的《釜山行》顯然做了些收斂,同時也稍微削減了延相昊一貫偏愛的坎普風格。不過,批判政府向來是忠武路的「政治正確」,尤其近年來接連發生了「世越號事件」以及「MERS病毒事件」后,韓國電影人對政府的指控愈加激烈。在《釜山行》中,政府的狡猾無能依然存在,比如對于僵尸蔓延的處置嚴重滯后不力,為了維穩而謊稱是群眾游行而造成的混亂,既欺瞞了大眾,又將正當的游行污名化。
然而,相比「抨擊政府」和將「列車」符號化的隱喻,《釜山行》的重點還是在對人性的開掘上。本片沒有樹立絕對的英雄,從主角石宇、到所謂的反派金常務、再到幾個主要配角都有自私利己的一面,特別是在列車這樣的封閉環境中,人與人的信任和友善勢必變得異常脆弱,人性中最丑惡的部分亦勢必暴露無遺。僵尸為何令人恐懼?它不是毒蟲猛獸,也不是外星異種,恰恰因為它本就來源于人類自身的變異,看似普通的常人也許在頃刻間就會異化為擇人而噬的怪物。僵尸在某種意義上正是表征了人性中低劣的部分,這與以金常務為代表的極端利己者實無本質區別。
但延相昊在影片中仍然給人性留下了一點希望。雖然石宇在有限的電影時長里的轉變未免突兀,可是作為一種象征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后為了保護女兒,在感染病毒后的溫情閃回和躍軌自盡的慢鏡頭剪影,既符合韓國電影慣用的煽情手法,也預示著一種人性的「新生」。這種「新生」不僅體現在石宇身上,導演將幸存者設定為一名孕婦和一個小女孩明顯同樣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更何況影片結尾,狙擊手在聽到小女孩的歌聲后出現了遲疑和放棄,而非《首爾站》里的無差別射擊。
總體而言,也許《釜山行》因為B級感不夠而沒能讓血腥恐怖粉過足癮,但作為一部好萊塢風格的類型片,它的制作水準絕對是合格以上的,套路以內的東西該有的都有,且沒有什么很大的硬傷。包括《首爾站》在內,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延相昊賦予了這種來自西方的舶來品一些鮮明的韓式烙印,比如承擔起作為一種媒介的社會責任,反映韓國的現實狀況,并用電影為某些群體進行話語抗爭,這是非常值得贊賞的。正如喬治·羅梅羅在接受《時代》采訪時總結過的理念:「我希望能給僵尸們一點點身份認同,我只是覺得我們得時刻記住,它們就是我們。它們從一種生命形態中走出,進入了現在的生活。」
釜山行電影觀后感1500字以上精選篇2
對于此片,一開始我是拒絕的。即便好友先安利我此片豆瓣評分高達8.2。我看了預告片和拍攝花絮后依然提不起半點興趣。但我還是將其推薦給了萌媽。沒想到萌媽看完此片,大加贊賞,并深刻地剖析了此片的中心思想……
我:“老婆,這片子講的啥?”
萌媽:“人性!”
好吧,我可以原諒一個表達力嚴重匱乏的文科生,但我確實不能辜負好友的推薦,更無法壓抑自己對‘人性’兩個字的好奇心。所以昨晚,我一個人大半夜看完了這部韓版的‘行尸走肉’。 看完影片,我明白,好友是懂我的!向我推薦此片,是了解我的電影品味和愛吐槽秉性的。而且,萌媽的‘二字影評’也是中肯的。
在一個快餐經濟的時代,一切追求價值收益最大化是無法避免的。電影作為快消文化產品的代表,更是無法免俗。所以,我們能看到的電影越來越多,場面越來越大,特效越來越玄,面孔越來越美,但能被觸動、感動和銘記的卻越來越少。因為眾多編劇、導演考慮的是市場,是票房,是投資方的回報率,而很少有人關心這場文化盛宴被烹制成了一頓垃圾食品大餐。我一直覺得,一部好的電影,它首先要是一個好的故事,它可以主線單一,情節單調,人物單薄,但它必須能讓人明白它在講述什么,并能在你靈魂的最深處激起哪怕一絲漣漪。值得慶幸,《釜山行》做到了!起碼于我如斯。它的故事簡單俗套,題材也不新穎。說病毒擴散,前有《生化危機》;說喪尸題材,前有《行尸走肉》;說拍攝場景,前有《雪國列車》。所以,影片的各種元素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這也是我一開始提不起興趣的原因。而且通片的女性角色真的需要嚴重吐槽!讓我一再懷疑大韓民國的整容事業是否江河日下。小女生和老太太就不提了,女學生竟然還沒那個孕婦阿姨好看……全片的顏值就靠一個長腿歐巴和一個壯漢歐巴撐著。可惜俺不是哈韓小女生,對他們既不熟悉,也不迷戀。但說起敘事和鋪墊,導演還是比較老道,起碼不拖沓,無尿點,觸發淚點的包袱抖得恰到好處,最后小女孩的歌聲也做到了前后呼應。
為了不劇透,劇情就不過多分析了,畢竟自己也非專業影評人,功力尚淺,只是發發感慨,吐吐槽就好:)小時候,我覺得《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是對的;長大后,見了些人性的丑陋,陰暗面,年輕的自己又憤而覺得“人之初,性本惡”才是真理,貪婪、自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后天的教化才能馴服收斂。而現在,我只能說,人性是復雜的,即便一個殺人如麻的,也會有他‘悲天憫人’的一面,一個看破紅塵的高僧,也會在極端的情境下,動‘不可告人’的邪念。這是天性,是本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正所謂: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就《釜山行》一片而言,除了人性的丑惡與光輝,感動和觸動我的更多是一個情字。母子情,父女情,夫妻情,姐妹情,同學情,朋友情,同事情,甚至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一個偶然的突發事件,結成的生死情。當然最讓我為之動容的還是壯漢歐巴給孩子起名字和長腿歐巴把孩子鎖到駕駛室的兩個橋段,真的讓我一個三十多的老爺們不禁潸然淚下。
還記得兒時跟父母去電影院看《媽媽再愛我一次》,影片至感人處,整個影院里充滿唏噓抽泣,有人更不免失聲痛哭。那時小小的我,只誤以為,當眾哭泣是極丟臉的行為,所以即便難過,也忍著淚水,強顏歡笑。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年幼的孩子,沒有經歷過人生太多的痛苦,不知生離死別為何物。就像小時候把《大話西游》當喜劇來看,從頭笑到尾,成年了才知它是一出徹頭徹尾的悲劇。好多事都是如此,一部無厘頭的影片,一群嘻嘻哈哈的演員,演出的確是真實而嚴肅的人生。一部刻板正規的影片,一個格調高雅的晚宴,一個主題積極的會議,一群樂觀向上的人,卻無時無刻不在反映和演繹著一出出悲劇、鬧劇……真正可笑的不是那些loser,而是偽善、道貌岸然的所謂成功者;真正可悲的不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而是那些委曲求全、自欺欺人。就像真正可怕的,不是那些喪尸,而是人心!
釜山行電影觀后感1500字以上精選篇3
疫情剛開始的那段時間,還在寒假,每天打開手機就是鋪天蓋地的新聞,各種言論,索性關起門,也是響應了國家的號召,不走動,看書、烹飪、逗娃,偶爾有時間就娛樂下。關于電影,我不喜歡看不美好的科幻、動作、戰爭劇,所以一般只看文藝。經推薦,又因為這次疫情,我點開了《釜山行》。
影片講述單親爸爸石宇與女兒秀安乘坐高速列車去往釜山,列車上由一位少女身上帶來的僵尸病毒開始肆虐且不斷擴散,列車于傾刻間陷入災難的故事。一對孩子馬上快出生的夫妻、對感情深厚的姐妹、流浪漢、西裝革履的某高管、一群大學生~~還有更多素未蒙面的陌生人。大家和喪尸們斗智斗勇,但是也總是有人不顧其他人的安危自私惡劣。千辛萬苦打敗了喪尸,卻被同類拒之門外。電影以這種方式揭示人性的丑惡。
世界上不可直視的兩種東西一個太陽光一個就是人心。災難來臨時自私利己的嘴臉一覽無余毫不掩飾!而有愛的人通常是身邊有愛的人,他們也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沒了感情,怎可稱之為人!影片最為感人的莫過于最后男主為了女兒甘心被喪尸咬傷,并且在變異之前主動跳下火車的一幕,也可能是感同身受,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看的我淚流不止。如若是我,也是會毫不猶豫吧。
我不喜歡血腥和不美好,但是這個影片所傳達的濃濃的愛我強烈的感受到了。我們總是教育孩子說要分享,要善良,要互助...但是成年人的世界總是多了復雜少了單純。言傳身教,男主的女兒會幸福的活下去,因為他的父親除給了她生命以外,還教會了她怎么去熱愛生命和朋友,這也是我學到的,自己先做到繼而影響到孩子。除了熱愛生命和珍惜親情友情愛情,我還有個領悟就是愛我們的國家,也是這次疫情最大的感觸,國家穩定和富足是我們進行一切追求的前提,正所謂“大河里沒水小河干”,國家永遠是我們堅強的后盾,所以教育孩子熱愛生活的第一點就是愛國教育!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則國屹立于世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既不國,家何能存!”自勉,自己也會努力將這些情懷傳遞給孩子們。
釜山行電影觀后感1500字以上精選篇4
一輛封閉的車,一個封閉的環境,給了主角們一個可以暫時生存下去的理由。男主和女兒,準爸爸和準媽媽,高中生情侶,流浪人,高齡姐妹花,還有反派常務。一個奇怪的女人引發了一場災難,大家開始快速變異沒辦法阻擋,引發混亂,爭相尋找生路。男主差點害死即將有孩子的小夫妻,不過畢竟是正面角色所以良心發現開了門,就此主角都湊齊了。
大家都很恐慌,也各自想著活下去的辦法,車在大田站停了,安靜的異常就知道這只是高潮的開端,男主為了女兒活下去想自私的帶她走,小女孩埋怨男主。但是大田已經被感染了,關鍵時刻,準爸爸還是救了他,總是會有為了別人拼命抵抗的好人,但是人性是自私的,反派大叔慫恿開車,沒有上車的人們差點就死在大田站。人性流露,誰都希望活下去,可是強烈到用別人的命去換,也逃不過命運。
慶幸的是大家都還活了下來。(主角光環-_-#)雖然活下來了,但是已經被沖散。就此分成三派,自私派,解救派和被解救派。九號車廂內的男主,準爸爸,高中男生,還有那個流浪人為了解救被困在十三號車廂衛生間的親屬,必須穿越中間有被感染人群的車廂。因為這里的喪尸很低級,在穿越過程中,黑暗時且無聲狀況下,就不會主動攻擊。利用路上的隧道手機和強健的身體,成功解救了被困的親人,不得不提的是,其中有一節車廂全部是高中男生的隊友亦或是朋友,雖然已經被感染,但還是下不了手去攻擊。就在千鈞一發時,車廂變黑了。最終還是讓這個男生完完整整是個好人。總是這樣,救了別人也是救自己。
解救派和被解救派終于匯合了,并且度過了一點安靜的時光。歷經考驗吧,到達了十五號車廂,但是,卻被常務為首的自私派排斥,去到了別的車廂。其中一點,因為常務和其他人的排斥,本來可以活下來的兩個人死掉了。姐妹花的妹妹眼睜睜看著姐姐被感染卻無能為力,所以,就此除了主演們就全部“死了”。
車被逼停了,必須要重新選擇逃生的路,常務依舊自私,為了活,害死了僅剩的四個人后逃離。高中生情侶依舊死在他手里。看到那個小男生絕望的抱著女朋友。不辜負這個女孩子在被排外的生死危險情況下選擇這個男生的心。這是真愛。流浪人為了男主的女兒和已經死掉丈夫的準媽媽,選擇面對,選擇保護。
壞人終是被感染,但是卻也是個內心強大的壞人,自我意識很強大,想要活下去的意識很強大。男主不幸被咬到,知道自己很快會失去理智,所以最快時間內告訴女兒和準媽媽怎么操作系統。然后關了門,站在車尾。最終我也還是哭了,就在男主變異后腦海里浮現著初次抱著女兒的畫面,畫面很柔,光線也很柔。
停在了釜山,女兒,準媽媽相依走向封鎖線。走進隧道,前面沒有光明,后面也沒有光明。
比喪尸更可怕的是人心,躲過三節車廂的喪尸,卻躲不過一節車廂的人心。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它真實。如果同樣發生在我的身上,我可能會和他們一樣,人性的弱點本就自私。太過真實,所以深得人心。很有共鳴。以前總覺得自己自私,原來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人心太可怕。有句話說得好,世界只有倆樣東西不能直視:人心和太陽。
釜山行的觀后感3
韓國電影《釜山行》是以高速列車上喪尸暴發的公共安全事件為題材的一部佳作。說喪尸事件是試金石,它到底試出了什么?回答是:試出了大災難面前的人性。
現實生活中,人往往善于隱藏自己,其實骨子深處確有善惡之分,尤其在突發危難之前,本性會抖落得淋漓盡致。本片之所以能抓住人心、贏得市場,首先是對主要人物塑造出色,典型性凸顯。一方是鋪天蓋地、攻擊力超強的喪尸群,另一方是倉惶迎戰、各揣心腹事的臨時團體。男一號石宇(孔侑飾)是證券公司的組長、基金管理人,疏于維護家庭關系,加之性情自私冷漠,與妻子處于冷戰狀態。此次登上釜山的列車就是送女兒秀安到妻子那里。石宇平時工作壓力很大,公司對員工的壓榨明顯,他沒時間參加女兒的家長會,也不懂得當今孩子喜歡什么,女兒生日之際,他向下屬打聽到今年流行電子琴就買回了一臺,卻不記得兒童節時已經買過同樣的禮物。列車上秀安給老奶奶讓座,他卻私下提醒女兒, “威難時期,不必如此”。當獲知乘客到大田車站將被隔離時,他以“推薦保賺的基金”為條件向部隊大尉換取到“從分廣場側方路可以離開”的內部消息,并隱秘不發,相反倒是女兒秀安提出“我要去告訴其他人”,并且批評他“所以媽媽才會離開你”。石宇后來在大量事實教育面前,逐漸把內心中“善”的一面發揮出來,跟其他人一起抵御喪尸的進攻,并且發揮聰明才智判斷出喪尸不會開門、怕黑暗、能夠捕捉追逐聲音等特點。直至最后因為感染尸毒為保護整列動車僅存的二人,主動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一人物形象突出弘揚了人在危難關頭的正確抉擇。
列車上有對夫妻,丈夫是個魁梧的摔跤手(馬東錫飾),對有身孕的妻子言聽計從,對小孩子友善,但對惡人和喪尸毫不客氣。在營救被喪尸阻隔在對面的婦女孩子時,他勇敢地沖在最前面,在躲避喪尸追擊時他殿后保護大家。后不幸被喪尸咬傷,但他堅持到最后一刻阻擊喪尸,為其他人贏得了逃離的時間。這一人物突出了其愛憎分明的性格。
影片中另一“著墨”較多的人物,是千里馬高速運營公司的一位常務主管,完全是個“大反派”角色,影片沒有為其設計姓名,似乎表明:當災難來臨時,此類人絕非少數。常務一出場就顯得高傲獨斷、專橫自私。發現廁所里躲著一個乞丐時,常務就帶著教訓的口吻對秀安說:“看看吧,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是這個下場。”秀安當即反駁他:“這樣說話的才是壞人”。常務在喪尸暴發之初,就自明身份,威脅列車長扔下眾人,開著火車頭帶他離開。成功逃進一所安全的車廂后,煽動大家拒絕接納穿越喪尸群趕來會合的石宇等人。在逃難的最后關頭他卻接連把對他言聽計從的列車員、不顧自身安危下車救他的列車長、無辜的女學生秀熙當作擋箭牌,抵御愈迫愈近的喪尸,以犧牲他人生命的代價換取自身平安。但最后他也難逃被喪尸咬傷感染的結局,在與石宇搏斗中被扔下列車斃命。這一形象意在表明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而被常務比做“社會累贅”的乞丐,在與喪尸搏斗中用自己的衣服蒙住喪尸面部,幫助同伴逃跑;在列車顛覆前為保護孕婦及女童獻出了生命,他的行動與常務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相當于給某類慣戴有色眼鏡的人一計響亮耳光。
女學生秀熙為了愛情,選擇跟穿越喪尸群歸來的戀人在一起,她說“留在這里(指那節安全車廂)更可怕”,深刻揭示了自私的人類帶給她的傷害。此前,為了拒絕戀人進入此車廂,她被殘忍地捂住嘴巴不讓發聲呼應,手機因接到戀人的求救電話也被踹碎。影片中還有一對乘車的老姐妹,姐姐沒來得及進入安全車廂被喪尸咬傷,妹妹東吉目睹車廂里諸人為了個人茍活致他人生命于不顧的不齒行為,憂憤之下打開車廂放喪尸進來跟大家同歸于盡。這些人物的表現無不在指引著人們學會辨別善惡,用良心調整各自的行為。
本片除了出色地刻畫了人性之外,巧妙地運用了一些電影手段,設計了一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或者使用一些“副線”,起到了提供線索、增強情境表達、揭示主題的作用。比如,事發之初,韓國政府隱瞞事實、防御措施不及時,導致喪尸大面積泛濫;列車上,秀安奶奶突然打來訣別內容的電話,秀安媽媽的手機也突然關機等,昭示著危險已蔓延到不同的城市;石宇手下匯報:喪尸病毒是證券公司不惜犧牲散戶利益拋售股票保下來的一艘運油船攜帶進來的,讓人感慨“金錢至上”觀念對社會民眾帶來的惡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開頭和結尾設計頗見匠心。影片開頭有防護嚴密的防疫人員檢查過往車輛并消毒,當司機詢問事態時,檢查人員輕描淡寫地說“僅是發生了泄漏”。而這名司機隨后撞死了一頭麋鹿,麋鹿隨后渾身抽搐并站立復活,眼睛詭異地變成了藍色。看到電影中間,觀眾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彼時喪尸病毒已經悄悄侵入,被喪尸感染的人眼睛全是這種顏色。開頭的細節,如古代白話小說卷首的“入話”功能,事先揭示了正文故事的主旨。影片結尾,列車上全部乘客僅存孕婦、秀安二人,此時韓國政府為保安全,在鐵道口設置了軍隊,對災區過來的人實行“寧錯殺三千、不放過一個”的清洗政策。士兵扣動扳機的剎那,小女孩唱起了準備在家長會上獻給爸爸的歌(喪尸已經失去人類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兩人獲救,觀眾懸著的心也放下了。這個細節在提供希望的同時,又會即刻聯想到政府殘酷手段帶來的陰影。
影片《釜山行》在豆瓣獲得8.3的高分,并參展戛納電影節。影片里的喪尸事件在現實生活中雖不一定發生,但赤裸裸的人性表演卻無時不刻不在,提醒著人們在公共事件突發時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