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與人影片觀后感
比起整個宇宙的歷史,人的生命是短暫的,猶如劃過夜空的流星一樣轉瞬即逝,是選擇碌碌無為還是選擇充滿追求,是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時刻不忘的問題。前者的命運,直如同一顆宇宙塵埃,在生命終結的一剎那,將無聲無息地消沉在這無邊無際的宇宙之中。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宇宙與人影片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宇宙與人影片觀后感精選篇1
當觀看完《宇宙與人》這部影片之后,我對這個浩大而又茫茫的宇宙越來越感興趣了,“事物的普遍聯系”的觀點深深的吸引了我。
高中的時候,政治老師就說過“事物聯系的普遍性”的哲學觀點。我真的想不明白天空中飛揚的塵埃和我們人類有什么關系,按我的觀點,如果硬要把我們人類和塵埃來上關系,那就是,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影響。無機界又怎么和豐富多彩的有機界拉上關系呢,實在令人費解。
浩茫宇宙,包容了一切事物,包括可能的,不可能的;現在的,未來的;而人,一個小小的生物,落足于一個宇宙中的小小的塵埃――地球上,二者根本沒有可以比較的余地。然而,人的思想卻比宇宙還大,比宇宙還廣,于是便比起來了:宇宙,人,孰為主宰?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存在大約200萬年了,而200萬年之前,甚至更久遠――以至于地球形成之初的情形,我們都無法具體了解,就更不用說不知道年齡的宇宙了。據說存在宇宙大爆炸的歷史,但宇宙為什么爆炸,爆炸之后的物質何去何從,如何形成宇宙的各個部分,至今仍無確切說法。宇宙的空間之大,其物質之多,也許真和人類的思想有得比。在太陽系之外,存在著銀河系,而銀河系之外還存在著河外星系,而河外星系之外呢?也許,一個沒有概念的空間。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話“自從人類發現了這種叫基因的機構之后,就可以相信,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特別精致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并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一句多么蘊含科學哲理的話啊。再看看影片,我們知道宇宙的開端并不是那么的豐富,而是極端的單調,只有氫元素和極少量的氦元素。我們都知道,沒有重元素的參與,我們的這個生物大世界肯定不會這樣豐富多樣!而這些重元素必定就是靠氫、氦兩種元素演化而來。
所以,物質是普遍聯系的,說的俗一點,他們就像有同樣的祖先。當然,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并不能只是追溯到它們都是有氫、氦演化而來的。但這恰好能說明“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特別精致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并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所以,我們人類和塵埃的聯系并不只是限制于“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同樣,無機界和有機界的聯系是那樣的緊密,我們清楚,萬物由氫、氦演化而來,無機發展到有機,過程是那樣的漫長。這個世界,不會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宇宙中發生的事很多都出于我們的知識范疇,或是我們無法做到的、看似不可能的事。如《宇宙與人》影片中所介紹的太陽與木柴燃燒的原理:在本質上,木頭的燃燒只是原子們互換位置放出一些化學能,燃燒后,原子核的質量一點沒有減少。而太陽的燃燒和篝火原理完全不同,它在讓原子核燃燒。 愛因斯坦用著名的質能轉換的公式計算出,核能量能達到普通化學能量的20__萬倍。宇宙中最高效的核能是氫聚變成氦,也就是4個氫原子聚變成一個氦原子,這個過程可以有千分之七的物質轉換成能量,雖然只有千分之七,但物質的能量太大,如果把1000克氫原子中千分之七的物質轉換成能量,就相當于4000噸石油和6000噸煤。在一節只能燒幾分鐘的樹枝中所蘊藏的核能,足以把一盞100瓦的燈泡點亮100萬年。
我們一直以為太陽會一直“照顧”我們,永遠沒有消亡,然而這錯了,大錯特錯。影片中提到,太陽終究不是永恒的能源。太陽只有2次核聚變,90億年的氫聚變和大約10億年的氦聚變。當氦燃燒完的時候,太陽的引力會繼續塌縮而且將沒有抵抗,此時,它的力結構將會出現一些不穩定而噴出一些外圍的物質,然后這些物質會形成艷麗的光環。在宇宙中有許多這樣的氣體光環,這些都是類似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恒星的死亡符號。如果它們之中有被孕育過的生命,不知它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化到智能,并且在它死亡之前尋找到新的居住地,幸運的是,人類有至少40億年的時間來做準備。
星系并不是宇宙最大的物質集團,它們有更大的組織,我們的銀河系就同大約20多個星系組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大星系團。在這個星系團中,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其中的最大的兩個星系,它們各有幾千億顆恒星,相距3000萬光年,就是說每秒30萬公里的光,在它們之間旅行一趟都要3000萬年。
宇宙與人影片觀后感精選篇2
教師讓我們觀看了一部科教片《宇宙與人》。在將近一個小時里,我經過這部科教片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到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這個星系,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雖然這些了解都是很淺層的,可是卻讓我掌握了一些關于宇宙包括物種起源的基礎知識。身為一個人類,一個大學生,也許這些有關宇宙的知識對我們的學業,生活沒有任何幫忙,可是我還是覺得自我很有必要擁有這方面的知識,它們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人生觀,世界觀。
比如,在科教片中介紹到陸地物種起源于海洋物種的時候,曾說到,那些古老的海洋生物,它們之中大無畏的勇敢者爬上了陸地,勇往直前,最終就進化成了各種陸地生物,人類就是其中某些勇敢者的后代,所以人類的身體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
其實,之前有關勇敢的勵志故事或者勵志名言,可是還是遠不如這句“人類的身體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來得有感染力。勇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所以我們要激發這種天性,去應對那些橫亙在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才不愧對那些造就了我們的勇敢者的饋贈。
行星,恒星,宇宙的生命長度都是動輒以億年來計,而人的生命長度最多可是區區百多年,相比而言,人的生命長度能夠忽略不計。雖然,人類的生命長度是有極限的,可是生命的寬度卻沒有人明白它的極限所在。所以,我們人類所該追求的不是如何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拓寬生命的寬度。生命的價值不在其長度,而在其面積。所謂生命的面積,在我看來,是指其對這個社會或者這個社會的某個組成部分所產生的影響。當然,所謂的影響必然是推進社會發展的正面影響。
人類在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是極其渺小的存在,但我們的出現卻是宇宙的饋贈。我們應當珍惜,珍惜我們的生命,珍惜孕育生命的地球。
宇宙與人影片觀后感精選篇3
在我看到許多的科教片里,我最喜歡《宇宙與人》。科教片《宇宙與人》如同油畫一樣映入眼簾,充滿著詩情畫意,使人身臨其境般的感受著宇宙及人類的過去,此刻與未來。
這是一首大氣磅礴的宇宙史詩,同時還是一首人類贊歌,這部影片經過電腦特技,向我們介紹了宇宙和人類:我們的宇宙是一個絕頂聰明的物質“大作坊”,它最值得驕傲的產品是人類,太陽是能源的“億萬富豪”,它給生命供給了巨大的能量,月亮使旋轉速度轉慢,由12小時變成24小時,給地球以穩定,給我們睡眠和氧氣。
宇宙是一首偉大的物質演化的史詩,宇宙把智能和物質交給了我們人類,而精神和道德卻要靠我們自我去完成。
珍愛生命,珍愛自然,這是這部科教片給我的最大感受。
宇宙與人影片觀后感精選篇4
在前幾天的一節馬哲課上,我們觀看了一部十分有教育意義的科普片《宇宙與人》。電影中詳細的介紹了人類的起源:人類是從宇宙中的核子結構產生核聚變,構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們人類就是由基因組成的。
既然是宇宙給了我們生命,是小小核子給了我們生命。我們應當感激它們,應當讓它們繼續去創造比我們更偉大的生命。也許保護宇宙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可是,保護地球是我們應當做的,是我們能夠做的,更是我們必須做的。
科學家已經證實: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謂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制品等。而這些白色垃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夠經常看到的,比如:在某個巷子里,幾個人推著車子買盒飯,那些飯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場里買東西,或在菜市場買菜他們總會給你一個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為什么我們不采取保護措施呢?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我們的環保為什么還遠沒有一些比我們小得多的國家做的好呢?
在芬蘭,商場買東西不會給你塑料袋,為了環保;在意大利,鋁和塑料的再造能夠節省能源、鋼和紙的再加工可節省能源、玻璃的再生產可節省能源;在日本,每一天都有白色垃圾處理車,收集各大商場,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車內處理,他們把橘子汁燒到必須溫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鐵一樣的東西,再經過特殊的處理,變成了纖維,又把纖維經過紡織,織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場上去賣,這樣廢品再利用了,并且沒有給大自然帶來一點污染。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嗎?這些方法,極大的保護了環境,甚至,有的還能夠贏利。
而中國呢?目前國內城市垃圾處理主要采用填埋法、堆肥法、、焚燒法極少,由于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開展較晚,全國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嚴重不足,僅有少數城市借助國際援助建成一些到達無害化處理標準的現代化垃圾處理設施。國內自行設計的衛生填埋場,大多因資金不足,設計、施工標準不高,加之無害化處理技術不完善,設施簡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監測手段,距無害化處理標準有必須距離。異常是垃圾填埋場防滲措施不力,填埋氣體和滲瀝液引排不暢,難以保證長期安全性,成為遠期的污染源。
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世界的環境。我期望在新世紀里,人們的觀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顧眼前的發展,忘了長遠的目標。不要讓加拿大工廠排出的廢氣,飄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類的事情在中國發生!我們已經長大成熟了,讓我們一齊為善待和奉養我們的地球母親,貢獻我們的力量。從我做起,從此刻做起!
宇宙與人影片觀后感精選篇5
高中的時候,政治教師就說過“事物聯系的普遍性”的哲學觀點。我真的想不明白天空中飛揚的塵埃和我們人類有什么關系,按我的觀點,如果硬要把我們人類和塵埃來上關系,那就是,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影響。無機界又怎樣和豐富多彩的有機界拉上關系呢,實在令人費解。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話“自從人類發現了這種叫基因的機構之后,就能夠相信,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異常精致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并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一句多么蘊含科學哲理的話啊。再看看影片,我們明白宇宙的開端并不是那么的豐富,而是極端的單調,僅有氫元素和極少量的氦元素。我們都明白,沒有重元素的參與,我們的這個生物大世界肯定不會這樣豐富多樣!而這些重元素必定就是靠氫、氦兩種元素演化而來。所以,物質是普遍聯系的,說的俗一點,他們就像有同樣的祖先。當然,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并不能只是追溯到它們都是有氫、氦演化而來的。但這恰好能說明“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異常精致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并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所以,我們人類和塵埃的聯系并不只是限制于“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同樣,無機界和有機界的聯系是那樣的緊密,我們清楚,萬物由氫、氦演化而來,無機發展到有機,過程是那樣的漫長。這個世界,不會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恩格斯說過“當我們深思熟慮地研究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此刻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有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
是啊,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的聯系是多樣的,就塵埃與基因的聯系而言,我們能夠去嘗試演化出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相信,聯系必定有可取的一面,我們得好好利用那種本質聯系,為我們這個生物世界,為我們的宇宙發展供給加速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