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南京大屠殺電影觀后感
最近我觀看了愛國主義優秀電影作品——《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觸。雖然只有整整130分鐘時間,但是我深感壓抑。搖晃的鏡頭晃得我想吐,很長時間都沒有過這種窒息的感受了。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南京大屠殺電影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小學南京大屠殺電影觀后感(精選篇1)
影片講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與此同時,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來,在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展開了慘烈的抵抗。在抵抗最終失敗之后,在數十萬中國人的鮮血終于染紅長江之后,南京全城淪落,一系列慘無人道的的瘋狂舉動在無恥的日本人的手下展開……最后,角川把幸存的兩名中國人送出南京城,而自己選擇了自殺。
影片留給了我很長時間的思考。是,人慫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當我看到鏡頭里那一張張痛苦的臉、無奈的臉、絕望的臉……便心如刀絞;又看到日本鬼子用人力把孫中山的塑像拖倒在地,我又是多么憤怒!淚水、痛苦、憤怒編織在一起,便是《南京!南京!》的最好觀后感。
當我看到日本人拉著一車死去的慰安婦,把我們中國人當貨物一樣宰割,我是多么想站起來,流著淚,向這些慰安婦致敬;我也要用盡一切惡毒的語言去咒罵這些無恥的日本人,他們失去了最起碼對人性的尊重!
“ 日本婦女五元,中國、朝鮮婦女兩元。”在日本,一位軍官這么說。他們的做法就是對我們極大的侮辱,極大的傷害!我們不是羊!這一點,中國不會忘!
是的,南京大屠殺,中國不會忘!
華夏大地曾經多么慷慨的給予我們,它給予我們熱情、善良、堅強,卻忘了給予我們平安。炎黃子孫享受著這一切。但是,當別人攻擊我們之時,有無還手之力,這是莫大的悲哀啊!
我覺得《南京!南京!》這個名字更像是一句口令。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勿忘國恥,發奮圖強。
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從現在起,認真學習,長大以后,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的更昌盛,更繁榮,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
小學南京大屠殺電影觀后感(精選篇2)
當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或許很難理解、領悟抗日戰爭年代的悲慘和傷痛,也難以感同身受侵略戰爭的罪惡和災難。讓我們追憶上世紀三十年代那段痛苦的歷史吧。
13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電影《南京!南京!》撕開了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傷疤把血淋淋的傷口展現在世人面前。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城后,進行了六個星期的血腥大屠殺,三十萬條生命無一幸存。燒、殺、奸、淫無惡不作,這些罪行只是日本侵華戰爭的一部分,在中華大地上燃遍了戰火,使飽經滄桑的中華民族傷痕累累。從“九一八事變” 到“七七事變”,從“八一三事變”到“南京大屠殺”,從殘忍的細菌戰到對革命根據地的瘋狂掃蕩,中華大地在侵略者的蹂躪下痛苦呻吟。在亞洲其他國家同樣深受日本鬼子的欺壓。
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終于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偉大勝利。抗日戰爭勝利整整七十年了。作為二戰侵略國的日本應該承認對中國和亞洲犯下的罪行,與軍國主義劃清界線,放棄征服亞洲乃至世界的野心,爭取中國及亞洲人民的諒解;而且應該像德國一樣向受害國家認罪并且賠款,對漏網的戰犯嚴懲。但是,歷屆日本政府不但反省歷史,不對侵略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歷史事實徹底賠罪悔過,還極力否認這段歷史,并且把篡改、歪曲后的歷史編進其國內教科書,甚至把中國的土地——釣魚島列入日本的版圖內,真是侵吞中國之心不死啊!
面對日本這些行為,我們中國人民決不答應,決不能讓歷史重演!我們要牢記歷史,以史為鑒;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身上肩負著“振興中華”的重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我們要建設強大的祖國,堅固的國防,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和平貢獻力量。
小學南京大屠殺電影觀后感(精選篇3)
關于生和死的辯證,是通過那個日本兵的嘴里說出來的,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人不如畜牲,對戰敗者來說,對戰勝者來說都是一樣的,最后那個叫角川的日本兵也自己結果了自己。導演在片子里用了很多隱喻和暗示。
在觀影中,觀眾大多時間是是安靜的,有些鏡頭甚至是大氣不出的安靜。在日本兵說南京女人很漂亮時,我聽到了后排年輕女性的“市罵”,在最后老照片的人物交待中,那個活下來的孩子照片下寫著“至今還活著”的幾個字出現時,我聽到了影院里的掌聲。
看這部片子,就不得不和《辛德勒的名單》作比較,都是一樣的苦難演繹,都是一樣的黑白處理,但《辛德勒的名單》記得最后勝利時轉成了彩色膠片,而《南京!南京!》不同,自始至終都是黑白,連最后那個孩子生還后的開懷大笑,吹春天蒲公英的花蕊也是黑白處理,這也是導演的暗示嗎?抗戰還遠沒有結束,后面又是內戰,中國人的苦難還得延續,在這個片子里還看不到光明來臨,如此處理,還是貼切的吧。
片子結束出來時,我和兒子說了一句:你看,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如此下賤的欺凌,對國家對民族對個人都是一樣的,你學習,你努力不是僅僅為你自己,也是為國家富強,為民族振興呢。兒子低頭不語,我知道,他會想很多,這部片子的記憶,將會跟隨他一輩子。
我想說的是,我記得在過去參觀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想到的一句話,至今也沒忘記,意思是:和平不是弱者的祈求,而應該是強者的覺醒。
這個片子,看完很沉重。過后的幾個小時,都沒能完全從這種沉重中解脫出來。
小學南京大屠殺電影觀后感(精選篇4)
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70余年了,《南京!南京!》影片上映時,久違的黑白畫面依然清晰地挖掘出人們記憶深處的沉淀。這次與以往的紀錄片或者電視不同,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視角的戰爭和屠殺。黑與白,簡單的對比如同大腦里面塵封的記憶,清晰而又持久;失去了色彩,卻增加了想象的空間;失去了血色的恐懼,卻增加了對戰爭的恐懼。黑與白,不在乎視覺上表現戰爭的血腥,而在于通過戰爭的原態趨引領大家對戰爭的思考。所謂立意,往往是一部藝術作品的靈魂,是一部作品所希望表達出來的內在含義,立意高下,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格調高下,《南京!南京!》從一個日本兵的眼中來觀察這個戰爭,通過戰爭的表現,去挖掘戰爭的實質:一個施暴者尚有痛苦和崩潰,那么受害者的痛苦更有多少呢?
假若是從一個受難者角度來看這場戰爭,我們是不是會被悲情所纏繞,被屈辱所充滿,忘卻對戰爭本身的反思呢?影片通過表現施暴者的痛苦、絕望、崩潰,反差形容受害者的極度痛苦和災難。
第一次拿著刺刀刺死手無寸鐵的人,會有緊張和不適,當看到尸橫遍野,習以為常以后,神經麻木了,殺人變成了一種習慣。但總有醒來的人,總有麻木后醒來的時候,看到人如此輕易的被殺死,對人生存的意義便會開始懷疑,這個人類固有的道德力量雖然弱小,但尚未泯滅。
“活著比死難受”角川自殺前跟自己同僚的最后一句話,反映出一個普通人在戰爭機器的驅動下,草菅人命后對生命的反思。
如果說,它僅僅是掀開陳年的傷疤,僅僅是在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僅僅停留在展現三十年代末中國人不堪忍受的屈辱,那么,電影在立意方面便容易出現缺失。
然而所幸的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恰好在立意和新意方面表現翹楚,令人回味,將這部悲情作品升華到了新的高度,用新的視角俯瞰了這個歷史的劇痛:我們不再停留在控訴和仇恨的層面,我們不再膠著在屈辱和反抗上面,我們從人性的內在良知面前重新看到人類自身道德的力量,正如小豆子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人類的道德的力量雖然弱小,卻始終活著,并希望有一天強大起來,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拒絕所有的戰爭!拒絕所有的殘暴!
小學南京大屠殺電影觀后感(精選篇5)
我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電影院,是的,我觀看了《南京!南京!》。
影片講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與此同時,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來,在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展開了慘烈的抵抗。在抵抗最終失敗之后,在數十萬中國人的鮮血終于染紅長江之后,南京全城淪落,一系列慘無人道的的瘋狂舉動在無恥的日本人的手下展開……最后,角川把幸存的兩名中國人送出南京城,而自己選擇了自殺。影片留給了我很長時間的思考。是,人慫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當我看到鏡頭里那一張張痛苦的臉、無奈的臉、絕望的臉……便心如刀絞;又看到日本鬼子用人力把孫中山的塑像拖倒在地,我又是多么憤怒!淚水、痛苦、憤怒編織在一起,當我看到日本人拉著一車死去的慰安婦,把我們中國人當貨物一樣宰割,我是多么想站起來,流著淚,向這些慰安婦致敬;我也要用盡一切惡毒的語言去咒罵這些無恥的日本人,他們失去了最起碼對人性的尊重!“日本婦女五元,中國、朝鮮婦女兩元。”
在日本,一位軍官這么說。他們的做法就是對我們極大的侮辱,極大的傷害!我們不是羊!這一點,中國不會忘!是的,南京大屠殺,中國不會忘!華夏大地曾經多么慷慨的給予我們,它給予我們熱情、善良、堅強,卻忘了給予我們平安。炎黃子孫享受著這一切。但是,當別人攻擊我們之時,有無還手之力,這是莫大的悲哀啊!我覺得《南京!南京!》這個名字更像是一句口令。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勿忘國恥,發奮圖強。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從現在起,認真學習,長大以后,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的更昌盛,更繁榮,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