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錢學森的觀后感
作為新世紀的技術工人,我們更要學習錢學森的精神,更要繼承錢學森的精神,愛國、堅毅、執著、勇于創新。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錢學森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看電影錢學森的觀后感(精選篇1)
今天早上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讀完了《建黨大業》這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導彈之父》這篇文章。
錢學森自小就受到家庭和學校良好的教育,立志長大后獻身于祖國的科技事業。上世紀30年代中期,他從交通大學畢業后,赴美留學,師從航空動力大學馮。卡門,獲得航空博士學位,成為美國知名的火箭專家。
新中國成立之后,錢學森急切盼望回到祖國,但受到美軍的強烈反對,因此他遭到多年的軟禁,失去了自由,甚至被關押在一個孤島上15天,作為普通人誰能忍受得了呀!但錢學森回國的夢想從沒有破滅,進過他不屈不撓的長時間斗爭,以及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不斷努力——甚至不惜釋放15名在朝鮮戰爭中俘虜的美軍高級將領作為交換,錢學森終于沖破種種阻力,回到他一心報效的祖國,之后,他一心撲在中國科技事業中,他所從事的火箭、導彈研制獲得巨大的成功,被譽為中國的“航天之父”、“導彈之父”。
錢學森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去醫院拔牙,我死活不讓媽媽帶我去,經過媽媽的一番打罵后,我才進了醫院,拔牙之中,我疼得哇哇大哭,我成了牙齒的俘虜,一顆小小的蛀牙竟把我“打”得哇哇大哭。我和錢學森相比真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啊。
當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我感慨萬分,但今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那天,媽媽帶我去醫院掛水,醫院里的阿姨提著兩瓶水準備幫我掛水,那筆直而又細小的針頭把我嚇了一大跳,但想到了錢學森受的種種代價,我心里想:錢學森面對外國人的迫害,都不害怕,著細小的針頭又能算什么呢?于是,不顧一切的伸出手臂,掛完了水。
作為一個小學生,我們要努力地去學習,當面對險阻的時候,我們要不屈不撓,要與困難作斗爭,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們不要怕,因為如果你害怕,就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如果你不怕的話,還可能會有一線希望,所以,我們要勇敢的與困難作斗爭,這樣我們就能戰勝它。
看電影錢學森的觀后感(精選篇2)
下午,按照學校的預先安排,在縣影劇院看了電影《錢學森》。開始時片頭走得快,只注意到陳坤主演,黃建新執導,連漂亮的錢老夫人蔣英是誰演的也不知道
在影劇院看電影和網上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劇場的燈光一滅,大廳頓時灰暗,像進入了沒有月光的晚上。寬長的影布上現出畫面,音樂響起,把人帶入藝術的氛圍。轟隆一聲巨響,火箭從高高的發射臺上插入云霄,猶如我旁邊的墻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著震顫。畫面,音效的質感太強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熱戀中的人兒不惜花錢買票到電影院中消費,那是不一樣的藝術享受啊。
陳坤的明星范十足,白面書生,臉型稍長,面孔冷峻,氣質形象沒得說,豈能一個“佳”字了得。飾演錢夫人的女角色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讓我的眼睛絕無挑剔之處。只是我潛意識里的像錢老這樣中西貫通的天才科學家,應是比較沉穩、內斂,比較有內涵,個人感情方面并不喜張揚的形象。故事一開始很浪漫:蔣英在上海某個劇院開個人演唱會,粉絲很多。一曲完畢下臺來受到圍堵,而此時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見了夢中的白馬王子。遠在大洋彼岸的錢學森拋開繁忙的工作,專程觀看女友的第一場演出。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跟我走吧。沒有夸獎她的演藝水平,沒有過多的熱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熱情都埋在了心底。女友說剛從歐洲回來,下面還有很多演出,但年輕后生只有一句話,跟我走吧,緊緊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后蔣英就義無返顧地隨著男友踏上了美國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馬上就出發”。我沒有看過錢學森更多的傳記,只覺得這個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說蔣英學的是藝術,骨髓里有浪漫的因子,這個故事發生的有因緣,那么我有點不相信,同樣的故事會發生在錢學森身上,卻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錢學森受了多年的美國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這樣對女生大膽追求示愛本來就很很正常。總之,這么嚴肅的一個題材的電影,看起來很有時代感。加入了錢氏夫婦年輕時愛情的花朵,讓人的眼睛變得很輕松,很美好。這和我去年看過的幾部反映新中國建設時期的幾部電視劇感受是不一樣的。(也包括兩彈一星鄧稼先、錢學森的)
對錢學森的愛國精神,令我感動。當年年僅35歲的他已成為加州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在美國有房有車,有漂亮的妻子,可愛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該是多么優裕。更重要的是那兒有他的事業,他在美國的軍界、科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已是名動世界的火箭專家。當得知他回國的訊息時,他的老師馮·卡門先生,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里奇先生極力懇請他留下,為美國的航天事業做出貢獻。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辭懇切。說回到中國能做什么,當時的中國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個剛剛誕生不久的建立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的新中國,他沒有施展才華的舞臺。“你在那兒種蘋果嗎?”這一個看似幽默的詰問其實何嘗不是當時的事實,相信勤于了解祖國新聞的錢學森不會不知道。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種蘋果樹。”錢學森的報國情懷是多么的真摯,他回國的決心是多么的堅決,哪怕是忍痛割愛離開了他摯愛的科技事業,被美國移民局軟禁了五年之后,都沒有動搖回國的信念。我想,錢學森幼年肯定受過傳統的中國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親一定把愛國的中國最傳統最優秀的文化知識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則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堅定,寧死不屈。這是胸懷坦蕩、高風亮節、寧折不彎、誓死報國的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品格在錢學森身上的映現。聯想到前幾年電視報紙上的報道,說好多中國的優秀外出留學人才學成后不愿歸來,說中國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端,沒有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說白了,都是些借口,無非是貪戀國外的優越的物質生活,不愿為報效祖國忍受一丁點的委屈。如果讓他們面對錢學森,肯定無語。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幾個受過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沒有中國文化的血液,讓他們怎么發自內心的愛國?
多年以后,當錢學森躺在酒泉發射基地的一間小土塊房子里仰望著矗立在發射臺上的東方號導彈時,想起臨回國時老師說過的話,不禁喃喃自語:老師,這就是我種的蘋果樹。此時他的心里應是百味雜陳,他終于實現了報效祖國的夙愿。
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兒都是也應該成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連錢老的老師馮·卡門先生都說,讓這么一個科技天才回國,就等于讓中國有了與西方大國相抗衡的力量。馮曾說,錢雖是我的學生,但若背叛美國,那就是我的敵人。這句話固然反映了馮·卡門先生的愛國情感,當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他對人才的重視。美國海軍次長的話更直接:一個錢學森,就抵得上美國海軍陸戰軍的五個師。我更細微的感觸到美國人對科學的重視,對人才的重視。聯想到眼下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何嘗不是與對重
視科技人才有關。
錢老與蔣英的結合是美好的,浪漫的。我理所當然的理解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智慧與美麗的結合。片末鏡頭很有意思:錢老夫婦相互攙扶著行走在林蔭小道上,錢老略帶歉意的對夫人說:這輩子你如果不嫁給我,很可能成為一個知名的歌唱家。你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賦。你后悔嗎?蔣英的回答饒有興趣,用了一個小故事:說有人采訪丘吉爾的母親,問她有什么遺憾?這位女性自豪的地說,我很驕傲,我為英國生下一個丘吉爾。然后,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對錢老說:“中國可以少一個蔣英這樣的歌唱家,但不能沒有這樣錢學森這樣一個科學家。”這樣一對執子之手白頭偕老的老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持、恩愛,讓人動容。
影片在錢老98高齡躺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前的一句斷斷續續的話中結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學,技術,……,還要學文化,藝術。……相信這句話能給當下中國的千萬個家長和教育者中的有心人更多的啟示。我愿意相信,科學插在藝術的土壤里,才能開出更絢麗的花朵。
后記:好長時間沒寫東西,感覺不是正常的日子啦,覺得虧欠,負罪于我的習慣和性格。教學中的事有時也想記下來,但都被以改作業和自己的懶惰為由推辭了。今下午看完這場電影,我是含著淚出來的,搭乘小何的摩的上給他說,回去得趁熱打鐵,寫點感受。從6點半開始敲鍵盤,兩個多小時才完事,看著洋洋灑灑兩千多個字,覺得欠賬還了一部分了。
看電影錢學森的觀后感(精選篇3)
4月20日午時,本院組織全體干警職工開展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主題黨日活動,觀看愛國主義教育電影《錢學森》。
電影講述了:錢學森,留美博士,在美國生活了20年,曾任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名氣和優越的生活條件,然而在祖國建設的召喚面前,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樣優越的待遇,并且經過了美國政府的重重險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之后,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錢學森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對我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離我們實際生活確實有點遙遠,我們日常生活中、工作中都用不上。可是,錢學森的愛國精神、民族意識卻深深地感動了我。作為基層公務員,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挫折、生活中的紛繁瑣事,我們對某些社會現象不滿,對某些政策制度有意見,對某些公務人員有看法,皆是因為我們的潛藏于心的愛國情懷,因為我們期望這個國家更好,期望政策制度更貼合實際,期望每個人都受到尊重與重視。既然我們的是愛國的,那就把這種情懷展現出來吧,展此刻平凡的工作中、生活中,說不定在某天,我們身邊也會出現一位愛國偉人,受世人愛戴,被歷史銘記。
看電影錢學森的觀后感(精選篇4)
錢學森,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個令全中國驕傲的名字;一個讓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個令我們一輩子難忘的名字!
錢學森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他由于刻苦學習,和驚人的天賦,很快在美國擁有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新中國成立,錢學森與妻子蔣英決定回來報銷祖國。1950年8月,正當錢學森一家準備回國之際,美國政府竟以莫須有的罪名扣留了他們,長達五年之久。整整五年,在美國軟禁的生活,并沒有消磨掉錢學森和蔣英夫婦返回祖國的堅強意志。在這段灰暗的日子里,錢學森一邊做研究寫書,一邊想辦法回國。在這期間,他寫出了堪稱經典的《工程控制論》。無論在美國的條件多么好,無論美國政府怎么勸誘他,他都毫不動搖。最后,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錢學森終于回到了祖國。
他回國之后,為我國的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制造出了中國第一枚導彈和原子彈。還做到了兩彈結合,他培養出了大量可及尖端人才,讓中國科技迅猛發展,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住在一間破房子里。錢學森在中國的生活條件和在美國的時候沒法比,為什么他要放棄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呢?因為他心中始終牽掛著祖國呀!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國為重”!……
錢學森這個名字我會永遠記在心里,因為他那樣熱愛祖國,我也要向他學習!
看電影錢學森的觀后感(精選篇5)
他,歷經坎坷,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曾獲得“兩彈一星元勛”“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的榮譽稱號;他,便是我國導彈的奠基人——錢學森。
錢學森早年留學美國,在美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豐富的待遇,但是,他一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便立即決定回國工作。他說:“我是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回到祖國,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不料,他的這一決定遭到了美國移民局的百般阻撓,因為他們看中了錢學森的能力,不愿意看到他為中國所用。為了留住他,美國甚至派間諜將他逮捕,關在牢房里。錢學森受盡折磨,然而,他沒有屈服,他不斷提出要求:我要離開美國,回到祖國去。就這樣,他與美國移民局堅持斗爭了5年,最終,他還是登上了歸國的輪船,含著幸福的淚花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回國后,錢學森很快地投入科研事業中,開始忘我的工作。每個項目他都親力親為,一絲不茍,容不得出半點差錯。1960年11月,他帶領著其他科研人員嘗試導彈發射,結果屢試屢敗,不少工作人員都灰心喪氣,失望至極,而他卻詼諧地說:“不就是天上掉下來個東西么?今天掉下來,明天我們把它給射上去!”在他與同事們的刻苦努力下,一年后,我國第一枚導彈試發成功。錢學森接著又承擔起了研制火箭運載原子彈進行遠程攻擊的任務。他帶領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等困難,完成了兩彈對接。1966年10月在羅布泊靶場成功試射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在錢學森的眼里,發射的不僅僅是導彈,而是中國的尊嚴。錢學森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他具有精益求精,永求上進,開拓創新不斷直前的精神。
新中國成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特別是國防現代化基礎薄弱。為了我國國防力量的提升,為了證明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為了洗刷東亞病夫的稱號,錢學森嘔心瀝血。這種情懷是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所應該學習的,我不禁想起周總理說的一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難道我們讀書人不應該有這樣一種氣魄和理想嗎?如果問我看完影片后收獲到了什么,那我一定無可置疑地回答:“志向,進取,鉆研,拼搏,奉獻,為了祖國!”
最后,我用錢學森的一句名言來勸導同學更是對自己的一種勉勵:“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會有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