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毛片生活片,国产真实系列在线,国产一级淫片免费视频,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匯得文網 > 作文 > 觀后感 >

看完因父之名電影觀后感

時間: 小龍 觀后感

我特別喜歡《因父之名》這部電影,它具備了高度的政治性、父子親情、司法機構的弊端、人性的陰暗等等,尤其是最后杰瑞以父親的名義,捍衛個人的尊嚴,保護家人朋友,這些都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因父之名電影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看完因父之名電影觀后感精選篇1

電影《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后的幾點反思

這是英國當代歷史上,最為可恥一出司法丑劇,重重黑幕之下遮掩著掩蓋著所謂民主制度下的虛偽和對人性的壓榨。一個浪蕩的愛爾蘭窮小子,蒙冤入獄,在英格蘭的鐵窗下一呆就是十五年,和他一起獲罪的還有他的父親,一位安分守己的老人,但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他的兒子,他也自愿走進監獄,即便到了臨終前,還在為洗刷兒子的冤案而操勞著。

本片雖然與大家熟知的《肖什克的救贖》題材相近,但由于《因父之名》由真實的歷史事實改編而來,且與轟轟烈烈的北愛獨立運動密切相關,因而更具歷史感和震懾力。

這部片獲1994年德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西方人眼中,它所揭露的黑幕無疑是令人震驚的,結合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駐伊、阿富汗美軍虐囚事件、黑獄事件以及美國國內的竊聽事件等一系列熱點問題,這部片中所揭露的強力部門對人權的野蠻踐踏著實令人深思。

而在中國人眼中,我們能夠看到什么?

首先,是北愛的獨立運動,影片的開頭便是愛爾蘭動蕩的街頭,騷亂的人群與武裝到牙齒的警察激烈的對峙著。鬧獨立,這是一個令中國人非常敏感的字眼兒,幾乎是全民對此保持著血脈僨張德狀態,反獨和抗日的言論一樣,充斥著網絡各個論壇之上,游行示威等也都有過發生。這種情況下,個人的言行上的不慎,很容易將他推向人民公敵的位置,在不殺之不足以平民憤的情況下,司法的獨立與公正,人權的保障都顯得有些弱不禁風。社會輿論的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當輿論可以決定人生死的時候,悲劇便要發生了。

電影中的英國司法制度縱然黑暗,可無論怎樣,受害者也始終堅持按照司法程序,以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而我們的民眾,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里面有沒有人”,有沒有所謂的“青天大老爺”替自己說話。實際情況也往往是這樣的案例,行政部門、強力機構使用不正當的手段侵害了老百姓的某種權益,后者告官無門,要么吃啞巴虧,要么捅到媒體,被曝光后引起某相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作出批示,要求妥善處理。這樣的步驟極不正常但卻早已被習以為常。

我們平靜地窩在家中的沙發坑里,看著新聞,對美國的政壇、歐洲政壇、臺灣政壇等上演的各種鬧劇指指點點之后,有沒有想過站在人家的角度上看咱們自家的院子是什么的樣子?百姓的言論真的得到了表述了?司法的公正真正得到執行了么?行政和立法真正做到分離了么?我的政府官員真正被監督了么?輿論的導向真的全都代表著正義么?無錢無勢的人們的權益真的被維護了么?

《因父之名》是西方對自身司法體制的一次自省,也是我們審視自身的一面鏡子。

看完因父之名電影觀后感精選篇2

影片敘述很自然,像一碗水緩緩流動。最后以字幕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主人公后來的情況。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974年愛爾蘭四青年被捕作為____爆炸案替罪羊判罪到1989年無罪釋放,時隔15年。15年,卡露李察生17歲入獄,等到沉冤得雪已經32歲,這15年,是人生中最最燦爛輝煌最最美好最最值得懷念的十五年,如果說17歲是如花朵盛開般的年紀,那32歲大概就是結果的年紀,17歲以前我們更多的要依靠家庭的資源和庇護,32歲以后可能人生方向并不會發生太多的變化,而這些被冤入獄的人和被牽連的家人們,卻在最丑惡骯臟如地獄一般的地方消磨掉了本該熠熠生輝的生命,身陷囹圄,有口難言,何談青春?何談理想?我們拋開對無辜人受到戕害的憤慨,撥開面罩會發現這其實涉及到了司法公正的問題,為什么警察長明明從一開始就知道這些人是冤枉的,但卻一直隱瞞真相,把他們關進監獄?因為上級的壓力,政府的壓力以及民眾的輿論壓力,爆炸案物理殺傷力大,心理殺傷力更大,會影響民心。

上級要求他盡快找出真兇,可是真兇哪有那么好抓?會投放炸彈的人會那么容易被抓到嗎?不會的,除非自首。這個時候最容易的做法就是找幾個沒身份沒地位的“社會小青年”做替罪羊,這樣做成本低,見效快,副作用還小,所以警察長嚴刑逼供,幾個社會小青年嘻嘻哈哈稀里糊涂就進了監獄,在警察長看來,任務完成了,不僅得到上級的表揚,還安定了民心,甚至還可能覺得自己處理了一些“社會毒瘤”而沾沾自喜。所以我們看到即使后來抓到了真兇自首還是沒有放出那些清白的人,在警察長眼里,他們只不過是他保住自己權利和地位的工具,只不過是一群可有可無的螻蟻罷了。

從某些程度上看,他們其實很幸運,至少他們被洗白了,被公眾知曉了。他們遇到了執著堅毅的律師,正直威嚴的法官,明辨體察民情的女王,而又有多少不公,被蓋在桌布下面,沒有見光的機會?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也講述了一個被冤枉的銀行家如何憑借自己的技能和智慧在監獄自強自救的故事,這部電影里后來真兇也被抓到了,而且供出自己曾經殺了肖申克的妻子和情婦這一事實,大家都知道了肖申克沒有殺人,他是冤枉的,但是肖申克還是沒有被放出來。是司法不公正嗎?不,是執法不端正。執法者腦子里想的不是維護法律公正,而是維護自己的金錢,權利,地位。

他們從一開始就站錯了跑道,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一條是“therightway”,一條是“theeasyway”。容易走的路上寫著四個大字:一己之私,這條路上琳瑯滿目,滿是欲望和誘惑。正確的路上不僅沒有金銀財寶,溜須拍馬,還可能荊棘密布,險象叢生,但這條路上也寫著四個大字:法律尊嚴。最后,還想說一個事兒,專業分流我給我爸爸打電話,我說我想去信管和物流,但是現狀是我績點太低,信管估計是兇多吉少,順便狠狠夸了信管一通。我爸聽我這么心動,冒出一句,要不咱們找找關系,把你弄進最好的專業?我當時又想笑又無語,記得我小升初,初升高,甚至上大學好像都聽過我爸說這樣的話,我爸爸總是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你覺得路不好走是因為你沒有疏通道路”。我承認這話有道理,我也不想過多埋怨他,也沒有覺得他俗氣。只不過因為啥呢,在我們家鄉那樣的小農村,人脈和關系的確非常重要,因為他就一直生活在關系社會,對關系形成了一種依賴。而關系社會往往就會造成很多不公平,老師家的孩子不論分到哪個班都會得到“特殊照顧”,不去班任的補課班就會遭冷眼,座位調到后排……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而且司法不公和我說的行政不公不太一樣,司法不公大多源于利益,私利大于公利,是必須堅決抵制的。

行政不公也可能來源于利益,或者關系,很難評判是好還是壞。畢竟人都單純地希望利益的天平更多地偏向自己,這無可指責,但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有追求又有堅守,順風順水時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面對考驗時有“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覺悟,面對挫折時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一般情況下,我們直面法律的機會比較少,因為法律是告訴我們怎樣做一個合格的人,但我們的心里應該還有一條線,這條線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堅持,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善心善意,是我們每一個人對于法的信仰,良知是最好的法律,執法于心,守法于行,讓我們守護心中的良知,用行動去傳遞正義的力量,共同撐起法律的這片天空。

看完因父之名電影觀后感精選篇3

英國電影《因父之名》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十年后重睹,法庭辯論一幕,仍不禁熱血沸騰。

這個案子被稱為英國司法史上黑暗的一幕。從1974年愛爾蘭四青年(著名的“Guildford Four”)被捕并作為替罪羊判罪到1989年無罪釋放,時隔十五年。2月9日布萊爾首相向受害家庭正式道歉,又在十六年之后。

黑暗的背后必有黑手。《因父之名》中警方延時拘壓,刑訊逼供,編造偽證,隱藏不利證據;甚至當真兇坦白后仍堅持不還人清白。法官更表現出極端的仇恨,只恨不能以叛國罪將他們施以絞刑。人性之惡不足以解釋一切,人類發明的制度顯示了它的漏洞,給黑手以可乘之機。即使是在近代理性發源地英國。

人性之惡,我們向來不遜色于英國人,而制度,所謂“法網恢恢”,網豈能沒有漏洞。前有林昭張志新,今有湖北佘祥林,山西聶樹斌。佘祥林在殺妻案入獄十一年后有幸等到妻子偶然歸來,冤案不攻自破;聶樹斌則在被槍斃十年后真兇歸案才得以洗刷罪名。中國的黑手,如果不比英國的更黑,實在是并無二致。

假借正義之名,乃黑手慣用手法。七十年代的英國政府通過反恐怖主義法案,電影中的“Guildford Four”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做成替罪羊的。今天的美國人重新拾起這套英國的老把戲,卻愈加無賴。與美國的《愛國法案》相比,我們只好夸英國人理性了;更不要說美國政府公開支持虐待囚犯,無限期拘留了;關塔納摩海灘,CIA的黑獄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其遭遇卻是可怕的,喪失青春的傷痛將伴隨他們終生。電影故事的主人公們在十五年后一無所有,正如幫他們重獲自由的Gareth Pierce所言,“他們出來以后沒有錢,沒有人幫助。由于缺乏信用,他們甚至開銀行戶頭都有困難,更別說購房貸款了。他們沒有歸屬。”更可悲的是,劍橋犯罪研究所的精神分析學家診斷,包括主人公Gerry Conlon在內的許多受害者都多少遭受了不可逆轉的腦部及精神損傷,這直接傷害到他們與旁人正常相處與生活。

這樣的遭遇最終換來的是五十萬英磅的國家補償。這是討價還價的結果,卻沒有選擇。

《因父之名》中的女律師Gareth Pierce是個執著勇敢又十分細心的人權維護者。若不是她及同行們的不懈努力,受害者或許永無見天之日。“Guildford Four”一案揚名之后,她辦一個案子,人們的目光便緊隨其后。如今她的視線已經盯上了關塔納摩海灘,那個美國人無限期關押外國囚犯的地方。讓我們拭目以待。

占著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東方國度,誰在維護他們的權益?

看完因父之名電影觀后感精選篇4

20歲,他被作為致使五人死亡、多人受傷的爆炸案主犯,被判終生監禁;35歲,此案重新審理,他當庭無罪釋放;60歲,他因癌癥去世,匆匆走完一生。

蓋瑞·康倫(Gerry Conlon)人生的四分之一在冤獄中度過,此后近半生則反復被這段經歷折磨:兩次精神崩潰,多次自殺未遂,長期沉湎于酒精與毒品。

他的案子是英國法律史上最著名的冤案之一。所謂“吉爾福德四人組”(Guildford Four),即他與另三位嬉皮士伙伴(最年輕者當年17歲),被當作愛爾蘭共和軍(IRA)的危險分子,被控1974年10月5日在倫敦吉爾福德地區的酒吧放置兩枚炸彈,實施無預警恐怖襲擊。事實上,四人從未加入IRA,與爆炸案毫無關聯,甚至,爆炸當晚都有不在場證明。

如此荒唐的冤案是如何發生的?大的背景看,當時倫敦地區恐怖事件連連,均是IRA所為,人們對該組織早就痛恨不已。自上世紀60年代末起,隨著北愛爾蘭民權運動的發展,一度沉寂的IRA重新興起,要求南北愛爾蘭統一并獨立。共和軍內部分裂為兩派,其中臨時派堅決主張暴力,不斷制造恐怖事件,以此給英政府施加壓力。“吉爾福德爆炸案”后一個月,烏爾威奇爆炸案發生,2人死亡;11月21日,伯明翰爆炸案發生,21人死亡,180多人受傷。英倫三島顯然是IRA的主要襲擊目標,民眾恐慌不已,要求英國警方盡快破案。

從小的環境看,正是由于當時的局勢,英國法律更改了有關條例,規定如涉恐怖事件,警察可無理由關押嫌疑人七天,而不是此前的48小時。這為警察刑訊逼供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吉爾福德四人”后來都在法庭審訊時聲稱,自己受到了警方的恐嚇與毒打,被迫在假口供上畫押。他們甚至抱著嬉皮士的精神,供認自己的親密朋友為同案,好在法庭上讓陪審團看看這多么荒謬,卻沒想到在龐大的、無限制的國家機器面前,一切荒謬都可以成真。

法庭上,警方刻意隱藏了他們的不在場證明,陪審團毫不猶豫判他們有罪,主審法官則義憤填膺地稱:“可惜你們的罪名不是叛國罪,不然我馬上判你們死刑。”(1964年英國基本廢除死刑,除了叛國罪于1998年廢除。)

更不可思議的是,蓋瑞·康倫的父親朱塞佩·康倫(Giuseppe Conlon),次年來倫敦為兒子奔走,與蓋瑞的姨媽安妮·馬奎爾在家中商議時,被警方一舉抓獲。當時在場的七人全被定罪,罪名是“負責制造和運輸炸藥”。他們被稱作“馬奎爾七人案”(Maguire seven),分別被判4年到15年徒刑,其中包括馬奎爾的兩個孩子,較小的只有14歲。

1980年,在服刑五年后,朱塞佩·康倫于獄中病逝,也是60歲。這成為蓋瑞·康倫終生的痛,他認為是自己害了父親,盡管他根本什么都沒做。

蓋瑞·康倫1954年出生于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父親是當地的畫家。上世紀60年代起,北愛爾蘭問題發端,街頭暴力活動不斷,英國政府派軍直接鎮壓,社會秩序日趨混亂。1974年8月,康倫決定逃離那種暴力環境,到倫敦尋找工作,不料12月即遭抓捕。在發表于《衛報》的一篇文章中,康倫寫道:“到現在我依然很難描述那種感覺:你什么也沒做卻被判終生監禁。”

1989年出獄后他曾寫過一本自傳,《證實無罪》(Proved Innocent),1993年被愛爾蘭導演吉姆·謝爾丹拍成電影《因父之名》,由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康倫。此片獲得當年奧斯卡電影節七項大獎提名,也令此案被全球所知。

康倫因此獲得12萬英鎊版權費,但一個半月就都揮霍光了。當年奧斯卡典禮期間,他飛去好萊塢,卻在酒店里閉門不出,與朋友抽了三天可卡因。他也曾從英國政府處獲得20萬英鎊補償,結果仍是一樣。“我還沒準備好過一個名人的生活,事實上,我根本沒有準備好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他飽受牢獄生活回憶的折磨,常常從噩夢中驚醒。他譴責英國政府,沒有為冤假錯案的受害人提供必要的心理創傷咨詢與治療。

他的余生致力于為無辜蒙冤者奔走呼號,為“馬奎爾七人案”和“伯明翰六青年案”鳴不平,為被囚于關塔那摩的英國人說話。前者在1991年,即康倫出獄兩年后,得以昭雪,此時七人都已服刑完畢。“吉爾福德爆炸案”的真兇始終未被起訴。盡管在康倫四人服刑期間,兇手便已被捕,警方為了維護面子,壓下了這一信息。

因國家安全之名,多少人生被犧牲、斷送。此前有人問康倫,類似他們這樣的遭遇在今天是否還會發生,他毫不猶豫回答:“當然會。”他期待自己的經歷可以給人們一個提醒:不管案件性質如何,永遠不要著急下結論;不要忽略那些努力想傳達自己聲音的人。

看完因父之名電影觀后感精選篇5

《因父之名》是由美國環球影業制作的劇情片。該片由吉姆·謝里丹執導,丹尼爾·戴·路易斯、艾瑪·湯普森等人主演,于1993年12月12日上映。影片講述了蓋瑞康倫是個不知深淺的小賊,無意間得罪了當地政府。之后他逃往英國,卻被警察誣陷為罪犯并被判無期徒刑。其父親為救兒子,但卻也被關入牢。多年之后一位英國女律師才為康倫父子洗刷罪名。

豆瓣的影評說:“這是英國當代歷史上,最為可恥一出司法丑劇,重重黑幕之下遮掩著掩蓋著所謂民主制度下的虛偽和對人性的壓榨。”

也許是我看得匆忙,或者是對中國“輿論中”的司法現狀的麻木,我覺得這部影片給我帶來的震撼,遠遠不及當年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也沒辦法撼動《肖申克的救贖》在我心中TOP1的地位。但還沒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在默默對比這兩部作品了,《因父之名》中,司法制度縱然黑暗,可無論怎樣,受害者也始終堅持按照司法程序,以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在《肖申克的救贖》中,主角本來是想靠司法來還原真相給自己一個清白,但是監獄長不想放過一個能給自己帶來的利益的注冊會計師,把重要的證人殺了。

兩部電影一對比,好像后者的結局更好,因為主角靠著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最終給監獄長挖了一個大坑,逃了出來,但他依靠法律了嗎?最后給人一種玩味的感覺,你要是相信什么法律,就在監獄等一輩子吧。依靠偽造身份和各種逆天的大機緣逃出生天,在當今眾多越獄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始終找不出更精妙的設定。說到底,《肖申克的救贖》已經對法律徹底絕望,而《因父之名》最后還能依靠法律還一個清白,不管國家賠償還是白白坐了多少年的牢,更不提主角的父親用盡余生的力氣,最后,總算是清白了。可能是中國人的“氣節”觀念的問題,我始終覺得,只要名聲還在,所有的付出都不是白白浪費,當然,大好的青春和一條鮮活的生命是最慘重的代價。

老師說可以參考下豆瓣的影評,但是又不能寫得一樣,那我就發散下思維寫點別的,當然不能以一個專業的角度去寫,畢竟我的法律常識還不夠。

關于里面“警方延時拘壓,刑訊逼供,編造偽證,隱藏不利證據”,讓我想起一個人,那就是薄某某。我聽說薄某某是這樣打黑除貪官的:先抓再審,抓完再取證,一抓一個準。想起網上有個人說,某縣正科級官員里面只有三人沒情婦。這意思是,現在當官的,有幾個不吃葷的?或者說,是官都貪,不貪就不是官。其實有些官是例外,就是像薄某某那樣的大官。薄某某差錢嗎?其實根本不差錢,所以其實是沒必要貪的。最后的罪名,其實也沒查出來個所以然,他所謂貪的那萬還是他媳婦收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嘛,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這就是因果報應,你看你怎么搞人家,國家就怎么搞你。

問題的關鍵在于,那些先抓后找的證據到底能不能證據?其實我不太懂這個,但我聽說過美帝的“辛普森案”,這個案子據說就是在取證的時候出現問題,導致讓鐵證如山的案子居然審成了無罪,這到底是司法的黑暗還是光明?實際上犯罪分子沒有落入法網,但是長遠意義是,嚴格遵守了司法程序。我想這個案子這么判的最主要背景是美國是“英美法系”,也就是以判例法為主,前面怎么判后面還怎么判,這樣出現嚴重司法紕漏的案子,當然更加要按照程序走。很多時候我在想,如果中國什么時候也能引用判例法,那現在很多案子就不會那么黑暗,至少在判的時候法官會更加小心,因為你每判的一個案子都是給后人做標桿。不過據說現在很多法官是完全沒有法學背景的人,他們純粹是從別處調過來的,估計這個實施難度很大。按照大多數沒有法律背景的人的看法,先抓人再取證是合法的,尤其是對于貪官,我們心中把法律搞得像會計,“實質重于形式”嘛,不過我覺得,這個還是不可取,難度我懷疑你就可以無憑無據去搜你家?從這個角度看,會計和法律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會計自然有一套準則,怎么玩看你的本事,玩來玩去還是玩準則,做出來的賬五花八門;法律從某種角度講,它里面內在的一些邏輯是無法被標準化的,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法學家學派之爭。會計涉及到的是錢,而法律要嚴肅得多,是關乎性命的大事。

說道傳言中的薄某某的那套搞法,我又想起了一個八卦,是上學期通識法學院一位老師講的。說當年武漢市要修高架橋,過街道口附近,不能過省領導大院的那個小區,要改道穿過武漢大學正門。武漢大學不能忍,根據什么風水學的觀點,門前出現比自己大門還高的建筑,而且還是橫穿,那不是斷武大的風水?于是校長堅決不同意。于是我們親愛的滿城挖書記就開始查,于是武大副校長與副書記落馬,正校長像驚弓之鳥一樣,馬上讓步了。看看,只要我想查你,你就跑不了,你認不認慫?雖說你是武大校長,名義上被教育部直接領導,但是你得看看武漢是誰的地盤,在我地盤這你就得聽我的。后來我去武大的時候,老正門已經被拆了,就是那個寫著“國立武漢大學”牌子的石門。再后來又在很遠的地方又重修了一個石門,里高架橋有一條街那么遠。事情的真實性我不太清楚,不過這能反映點中國的現狀。官員是如此,老百姓就更慘了。

還是豆瓣影評區,我看到一個短評:“最可恥的司法黑幕?呵呵,那是因為導演沒來過中國。”標題中我說這不是最壞的結局,因為中國有最壞的結局,聶樹斌就不說了,死也死了,法院還堅持原判,就算王書金跳出來說人是自己殺的,對不起,證據不足,你讓法院改判,怎么下得來臺!“死刑保證書”案也是有代表意義的,你說法院副院長憑什么能和原告家屬簽這種東西?案子一拖十年,是好事還是壞事?想來沒直接判死刑,是好事,但是人生又有多少個十年呢?還有個逼供破案的神探,號稱沒有什么案子能在她手上撐三天,效率奇高,我百度了下,有個叫楊建文的“破案大王”干過類似的事情,但是印象是我記得有個女警察更出名,記性不好,已經找不到了,據說此人為了政績每次都是快速破案,直到某次弄出大冤案才慢慢浮出水面。破案真的越快越好嗎?看看《因父之名》里面那些警察,干的是人事嗎?人本性都是自私的,所以很多人也沒耐心去關注別人,對于那些警察而言,怎么省事怎么來,我抓到你了,你犯事兒了,趕緊定罪,對你不利的證據擺出來,有利的不管它。這簡直太恐怖了,完全把別人的人生當兒戲。這部電影中確實有很多精彩的法庭辯論,但是對于一個法律門外漢來說,我看到的不是法律,也不是律師的正義性——律師本來就是一個中性的詞匯——我更多看到的是人性,特別是情,父子之情。我想跳出來老師設定好的這個主題,看電影寫影評,一定要去寫法律相關的,從一開始就從法的角度來看。但是這樣看電影,目的性就太強了,反而容易忽視電影所要表達的一些本質的東西。跟法律沾邊的電影我看過一些,因為我上過《電影中的法律》,印象很深的有《被告山杠爺》、《刮痧》、《秋菊打官司》等,它們的主題表面上都是“法”,但是側重有所不同。《被告山杠爺》講的是法實施過程中的一些現實問題,看完之后我能理解為何美國各個州的法律不一樣,因為每個地方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法律未必就是最好的工具,未必適合所有的情況;《刮痧》講對中醫的誤會,導致撫養權都被剝奪,但最后突出的還是一個親情;《秋菊打官司》這個應該最經典,一場蛋疼引發的血案,我以為是農村婦女為捍衛自己的性生活權利的斗爭,結果是給我們普及《行政訴訟法》來著。

扯遠了,以一個東方人的角度來看,《因父之名》或許是難以理解的,體制的差異讓一個中國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覺得很奇怪,但是又說不出奇怪在什么地方。冤假錯案,中國老百姓早就麻木了,在網上一搜“中國冤案”,出來一大堆,各種坐牢多少年真兇出現,國家賠償多少萬了事,諸如此類。我有理由推斷,絕對存在比電影中主人公慘很多的冤案沒有昭雪,建國來誤殺多少人估計數也數不清,據說在80年代左右的時候,中國掀起一股法律風暴,貌似每年因為“流氓罪”入獄的都不少,我真不知道啥是流氓罪,好像現在法律上也沒有這一說了。當然了,黑我天朝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太憤青,知道就行了,一笑而過。

除此之外影片中有一些細節讓我覺得,這確實是地道的英國電影,因為主角和主角的父親都長得是典型的英國人的模樣(腦補了下最近很火的夏洛克,Gerry跟夏洛克長得太像了)。影片有兩次大的法庭辯論(不知道這么說是不是正確,就是出現審判的場景),第一場是一小時左右的時候,各種偽證各種誣陷,而主角忍不住破口大罵作偽證的人,作偽證的也是一臉冷漠。我個人認為,這里表現得太傲慢了,主角也不夠冷靜,完全是電影式的結局——主角鋃鐺入獄。第二次也就是結尾的時候,法官說,女王陛下宣布誰誰誰一案撤銷。主角當時激動了,要從正門走,警衛說為了你的安全請你走后門,他根本不管,說:我是自由人,我要走前門。他出去后,對著所有人說,我是無辜的,卻被關了15年!我看著我父親冤死在英國監獄里,政府仍然說他有罪。我要告訴他們,除非我父親平反,所有蒙冤的人得平反,而有罪的人受制裁,否則我要斗爭到底,inthenameofmyfatherandofthetruth.至此整部影片的主題推向最高潮,這也就是《因父之名》的內涵吧。

而這是最壞的結局嗎?這放在中國是無法發生的吧。老百姓們,有多少相信法律的?如果你打官司,你覺得找一個好律師靠譜還是法官有關系靠譜?說到底,司法的不健全,可能不在于法條的不健全,在于制度和法律的執行力如何。并且,在中國,真有多少法庭相見的呢?出了問題大多數想到的是私了。我這么說是因為刑事案件畢竟少,民事的多點,但是民事訴訟上法庭的我都沒見過多少,這是習慣問題嗎?還是老百姓認為,法庭不過是走走過場,那些律師在法庭上互相辯論的場面只可能出現在《法網狙擊》這種電視劇中吧!要是法律在中國真的很普及,那法學的學生找工作也不會這么難吧?

這部電影真不是最壞的結局,至少冤屈得以昭雪。這就夠了。

13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