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毛片生活片,国产真实系列在线,国产一级淫片免费视频,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匯得文網 > 作文 > 觀后感 >

看完芳華電影的觀后感

時間: 小龍 觀后感

《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看完芳華電影的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完芳華電影的觀后感篇1

《芳華》是由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領銜主演,苗苗、鐘楚曦聯合主演,楊采鈺、李曉峰、 王天辰出演、王可如、隋源等參加演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芳華觀后感,歡迎閱讀!

電影芳華觀后感1

只是聽說《芳華》電影下架了,才找來小說的。也剛剛知道,《芳華》和《陸犯焉識》的作者是同一人——嚴歌苓。讀她的文字,伴著一種隱隱的疼痛,如讀蕭紅,伴隨的是無邊無際的寒冷。

《芳華》講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群文工團的少男少女青春的故事,以及以后人生的故事,有快樂也有煩惱,有幼稚有成熟,有光明磊落也有陰險狡猾……或許,誰的人生都如此,人生百味都會嘗遍。

作者是以瀟穗子的口吻,重點講述了劉峰和四個女文藝兵的故事,作者慢慢道來,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但是有令人震撼的心理活動描寫,入木三分地對人性的剖析,讀之,會浮想聯翩。讀這部小說,讓我想到張愛玲寫的《小團圓》,字字句句真真實實地刻畫了辛酸往事,對自己,毫不“憐惜”。同樣,在《芳華》中,作者對幾個年輕人也是毫不留情的,對社會的一些怪狀,人性的諸多弱點都是一針見血地刻畫。

故事的主角是劉峰,又名雷又鋒,這個名也昭示著劉峰和雷鋒的相似之處——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因此,在部隊他獲得了各種各樣的榮譽,這些榮譽,都是他的“雷鋒精神”換來的,并不是本職工作干得多么好。作者也調侃了,要想獲得嘉獎,不用本職工作干得如何出色,而是在本職工作外干一些有“奉獻”意義的小事,會更討巧。劉峰就是這樣一個人,團里上上下下的事都是他的忙碌,不管誰有了困難,他都會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因此,當時團里的人都用高標準來要求看待劉峰,只因他是“圣人”。

劉峰愛上了林丁丁,一個會唱歌的女孩子,但是林丁丁不愛他。劉峰和丁丁獨處的時候,受不了“誘惑”,摸了丁丁的后背,結果,丁丁大喊“救命”。頓時,劉峰頭上所有美好的光環消失了,一個英雄,一個楷模怎么能隨便“猥褻”女孩子呢?劉峰有了各種各樣的罪名,被下放,開始了他“慘淡”的人生。

劉峰其實不是個名義上的“雷鋒”,而的的確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這是瀟穗子多年后才明白的。

當時有個強主任專門占女兵的便宜,大家給他取了個外號“q奸副主任”,這話被傳到了強主任的耳朵里,然后就開始追查,這個缺德名到底是誰取的。查到劉峰這里,劉峰寧可自己挨罵,寧可自己得罪上司,也不供出戰友。做這樣的好事,是不會得到嘉獎的,劉峰也做了。

文工團里,大家都歧視何小曼,男文藝兵都拒絕跟她合作,劉峰自告奮勇地跟何小曼合作。也就從那時起,何小曼愛上了劉峰。劉峰不愛何小曼,他只是想給當時孤苦無依的小曼最純真的幫助,僅此而已。但是,劉峰好比一道陽光,照亮了何小曼灰暗的時光,所以,她愛上了劉峰。

在戰場上,劉峰受傷,被一個護送給養的司機發現了,他發現劉峰危在旦夕,想以最快的速度送去救護站,但是,劉峰指路的時候卻指向了接受給養的部隊駐扎處,文中寫不知劉峰是不是有意,但是,讀者都知道,劉峰是故意的,他早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那場戰爭在作者筆下只是輕描淡寫地寫了一寫,但是管中窺豹,戰爭極其慘烈,劉峰他們的部隊僅在一夜之間尸橫遍野,除了劉峰幸免。

何小曼作為醫務兵也上了戰場,她背著一個受傷的戰士徒步走了很遠,成了英雄,到處演講作報告,她卻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病。就是今天,我們身邊也會出現這樣的英雄,只因時間地點和事件都對了。她的新婚丈夫,也在這次戰爭中犧牲了。小說中,幾乎沒有提聽到丈夫去世的噩耗之后,何小曼的反映,看來,何小曼根本不愛這個丈夫。形成反差的是,小說中,濃墨重彩地描寫了小曼在死人堆里找劉峰的情景。

劉峰,不只是個“好人”,還是個忠于愛情的人。他愛林丁丁,但是,林丁丁一心找一個高干的子弟。丁丁最后如愿以償,嫁入“官家”,但是備受歧視,最后分道揚鑣。看來,人生僅僅有目標還不夠,還要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斷努力,哪怕目標實現之后,還要不斷提升自己。

劉峰被告發后,命運發生改變,但是,劉峰依然愛著林丁丁,沒有因丁丁的告發而懷恨在心。

轉業之后,劉峰找了個農村女人,結婚生子后離婚。生活窘迫,劉峰在海南做小生意,找了個風塵女子同居,那風塵女子跟著他走了幾年正道,后來又重回風塵。他和風塵女子在一起,不是因為愛,或許也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能幫幫這個風塵女子走上正道。但是,現實的殘酷,有時不是個人的渺小的力量能對抗的。

劉峰患了癌癥,為了不給任何人增加麻煩,他守口如瓶。在他去世前的幾天,瀟穗子去看他,他還說自己的病沒事,好多了,他只是不想讓穗子為他擔心。

最后的時光,他和何小曼在一起,他們之間不是戀人關系,因為劉峰認為自己的心不在小曼身上,不能對不起小曼。劉峰的心,自始至終沒有變過,他愛丁丁。小曼呢?愛了劉峰一輩子,卻沒有得到劉峰的愛,但是她卻得到了劉峰最無微不至的照顧,劉峰能想到的,能幫的,都在臨死前幫小曼做好了,安排了。小曼大概也是幸福的,愛不是得到,愛是陪伴,她陪伴劉峰走完最后的時光。在《陸犯焉識》中,愛也是陪伴。我想,這大概也是作者所理解的愛吧。

這是我最喜歡的愛情結局。劉峰堅守愛情,小曼用愛陪伴,他們都是值得敬佩的。

最后說說瀟穗子和郝淑雯吧,瀟穗子和一個男文藝兵寫情書,手都沒拉過,這也不是真正的愛吧,是在那個壓抑個性的時代,自我“解放”,或者說是“抗議”吧。但是,郝淑雯橫刀奪愛不說,還慫恿男文藝兵將情書交上去,揭發瀟穗子,結果瀟穗子被批判。哎,多么荒誕的時代啊。郝淑雯最后跟一個比她小的“二流子”結婚,改革開放后,她的丈夫抓住機遇,家財萬貫,但是,最后還是各走各的道。三觀不同,還是難將就一輩子。

故事讀完,我的心里依然隱隱作痛。或許,為劉峰,為小曼,也或許是為另外一些會唱歌會跳舞,充滿了青春氣息的文藝兵。命運多舛,且富有戲劇性。讀小說,似乎就是讀人生的過程。

看完芳華電影的觀后感篇2

“青春年少,我們都曾排擠,討厭過他人,也曾被他人排擠,討厭,但是幸好,我們都順順利利的度過青春,長大成人。經歷歲月的磨礪,你沒有變的更加現實,而是變的更加溫柔,這是你的幸運。”

這是看完《芳華》之后我最大的感想。我為何小萍和劉峰最后的經歷感到傷心,也為整個歌舞團的命運感到心痛。芳華易逝,令人傷心,更令人傷心的是連青春的寄托都也蕩然無存,隨風而去。

以前在天安門廣場散步的時候,碰到過一對白發蒼蒼的老人讓我幫他們拍照,后來聽他們說,他們年輕的時候剛好是趕上“”,在北京讀大學的他們遵循當時的號召,參加紅衛兵。剛好就是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毛主席的檢閱,就是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他們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而天安門廣場也是他們尋找青春寄托的地方。

想到這兩位老人,他們是多么幸運啊,青春的寄托可以永遠留在世上。又想到芳華里歌舞團的戰友們,真是令人感傷,最后青春的寄托都不知去哪里尋找。雖然歌舞團解散了,但是在歌舞團的時光以及帶給他們的影響,這輩子都會難以抹去。特別是劉峰,特別是小萍。

02

青春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的確是太可貴了,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但恰恰是在這段最美好的時光里,我們太容易被一個人一件事所吸引,總想把自己的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他們。

《芳華》的男主劉峰不就是這樣一個人嗎?作為“活雷鋒”的劉峰,本來在受傷之后,有被保送軍政大學進修的機會,他卻把這個機會拱手讓人,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留在歌舞團,更重要的是為了留在林丁丁身邊,留在這個心愛的女人身邊。

但是一切不盡人意,林丁丁并不喜歡他。到最后因為“摟抱”事件,劉峰被下放到連隊,再到最后參加對-爭,再到最后得到一個比較凄涼的生活。

在看完電影的路上,朋友們也一直在談論這個話題,如果劉峰選擇去軍政大學進修而不是選擇留在歌舞團,這又會是什么樣的一種結果呢?那他生活的一定會很好吧。但是答案是如果可以重來,他也一定會再次做出同樣的選擇,因為這就是青春。

高中的時候有一位同學沒有等到參加高考就提前退學了,原因很簡單,他喜歡上了同班的一位女同學,并且和她好了,但是后來不幸被雙方的家長知道了。

女同學的家長嫌棄自己的女兒在學校丟人現眼,讓她輟學回家打工去了,而男同學的父母也把他暴打了一頓,但是男同學堅持要和女同學在一起。后來追趕女同學的步伐,也打工去了,這一走就是多年。

幾年后在同學聚會上我們又見面了,此時的他早就已經結婚,但是新娘并不是當初他愛的那個死去活來的女生。我也小心翼翼的問他后不后悔當初做的決定,如果當初選擇繼續上學,或許他現在也上大學了。

同學說,沒有什么后悔不后悔的,這就是我的青春,為自己喜歡的人做的決定沒有后悔不后悔。

是啊,這就是青春,這就是我們最好的芳華,無論當初做的決定對于現在的影響是好是壞,我們都不應該感到后悔,自責。因為青春,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抉擇。

03

“善良的人不一定都被善待,但是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和珍惜善良。”這是《芳華》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保持善良很容易,但是一生善良卻很難。

《芳華》中剛剛來到歌舞團的何小萍以為自己脫離了不接納自己的家庭,就是脫離了苦海,孰不知她又進入了另外一個苦海。整個歌舞團的人都拿她當笑話看待,大庭廣眾之下嫌棄她有異味,集體翻她的東西,還要撕她的衣服……

但是自卑而又敏感的何小萍全都忍了,因為自卑,因為敏感,更因為沒人了解和愛戴自己,但是除了劉峰。正因為如此她才最明白劉峰的善良,當劉峰被處理走掉時只有她來相送。

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的青春呢?以排擠嘲笑他人為樂,看到別人落荒而逃,滿臉囧迫的樣子時一起哈哈大笑,仿佛這就是我們的笑料。孰不知這樣已經把一個人的自尊心踐踏的一文不值,還要加上一萬只腳。可是誰叫那時我們年輕呢?誰叫我們不懂的理解萬歲呢?

以前上學時有一個女同學的腿有點跛,走起路來稍微快一點就會一瘸一拐的,而那時候調皮的男孩子們總是故意拿她的東西逗她,然后她就會生氣的追,看著她一瘸一拐的樣子,整個班級就回轟堂大笑,而每每她都會滿臉通紅,慢慢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兩眼淚汪汪,但是我從來沒有見她的眼淚掉下來過。

后來的某一天,我偷偷的看到她竟然在用自己的生活費買東西給學校里的流浪狗吃。在那個年紀面對流浪狗不躲著走就不錯了,而她竟然對它們如此溫柔,看到那一幕我竟然感到了無比的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可恥。同時我也在想她的內心深處該是多么善良啊。

保持一顆始終溫柔的心是一種能力,這是一種愛的能力,擁有了這種能力無論人生經歷多么大的苦痛也會安然度過。就如何小萍經歷了人生最大的起伏之后依然可以回歸生活。

04

經歷青春的種種還能保持一顆純凈的心無疑是最高尚的一件事情。

在電影的最后蕭穗子說到: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原諒我不愿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就讓熒幕,留住我們芬芳的年華吧。

當初經歷最多,不被善待的兩個人最后卻雙雙保持了當初那棵善良的心,這無疑是青春對他們最好的饋贈。

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青春,這個青春或是苦澀,或是甜蜜,不過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曾經擁有過,是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或者說是自己選擇的方式度過了它,這就足夠了!

看完芳華電影的觀后感篇3

看了《芳華》后感觸頗多,也是現實社會真實寫照. 感覺社會階層分化越來越嚴重.

有錢有勢的后代依然有錢有勢,善良淳樸的窮人的后代依舊是窮人. 好人一定不會在財富上富有;物質生活上富有. 想要做好人除了得有能力本事外還得經得起誘惑,受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和守得住名節.

電影《芳華》看到男主角劉峰聽了鄧麗君的歌曲《濃情萬縷》后深有感觸,感覺是在說自己一樣,把自己多年藏在心底某處的潛意識(濃情愛意)給點燃了,向女主唱丁丁表白并擁抱丁丁,不幸被人撞見,最終丁丁為了自保而告發劉峰,從而使劉峰受到處罰去了前線戰場丟了一條胳膊. 在當時鄧麗君唱的這類逆天的情歌毒害了不少有志青年,某種程度上可以幽默和嘲諷地說劉峰是被鄧麗君的情歌給害的.

想想現在社會離婚率那么高,多少與五花八門現代情歌有關,夜深人靜的時候很多人聽著聽著好像就是在唱給自己的故事,然后不少已婚男女就開始覺得自己的生活好像真的是歌里寫得那么一回事,把藏在心底某處的潛意識給挖掘出來了,一根筋地認為“我要為自己活一次”或者“我想再活過一次”,忘卻了自己此時的身份和責任,也不記得社會還有條無形道德底線,它比法律的懲罰還要惡毒. 寂寞的夜晚聽了幾遍情歌后只想著如果不按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意識行事的話,活著也就沒意思了。于是他們思想和行為開始走向背叛,出軌,婚外戀,最終以付出的2的N次方代價而告終.

電影《芳華》還有一幕:當說到劉峰道德敗壞了后進行審判他的時候,一定要他說出或者寫出摸了哪里?怎么摸的時候? 讓我感嘆不已,甚至有些當代45歲以下的人都很難理解為什么導演要拍這一幕呢?是啊,為什么要拍這一幕呢?

這讓我想起作家王小波寫得一篇小說《黃金時代》也是寫得《芳華》里演的那個年代的事情,里面的男主角是因為男女之間的事情被抓去審問,那些審問的人也是要男主角寫出他和女主角發生關系的一切細節,那時還讓男主角重寫了好幾遍,作者王小波說:那些審問的人是自己沒用嘗試也不敢去嘗試的那種帶有既擔心害怕又刺激的性愛過程,只能在讀了他們的描寫性愛過程的細節里獲得快感,讓這些所謂的道德敗壞的男女改寫了一遍又一遍只不過是文字表達沒有達到他們想要的高潮,然后改寫幾遍后雖然文字上達到他們想要的高潮后,他們還要不斷地折磨這些所謂作風不良的男女的精神和肉體,摧殘和踐踏他們的自尊,是因為看了這些“偷情人”的性愛細節后而他們自己沒法享受這種刺激而興奮的過程,他們只能站在所謂的道德至高點上濫用職權在他們的精神上肉體上發泄,從而使得心理上達到平衡。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他寫得這些東西有點過了,現在終于能理解了他的用意了。只能說這一幕故事情節是那個年代帶給某些人的一種特色的社會迫害吧。

看完芳華電影的觀后感篇4

一千種芳華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同樣的,不同人以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角度看完《芳華》之后,想要表達的東西也不盡相同。有人懷念已經逝去的青春年華,有人憤然詰問世事的不公,有人悲憫人性的涼薄,有人哀傷戰爭的殘酷,有人無奈情愛的苦澀,有人敬佩軍人的奉獻與偉大,有人從頭到尾淚流滿面,仿佛每一個畫面都是情節還原、每一句臺詞都是往昔對白,也有人干脆默不作聲,像月夜草地上穿著病服獨自跳舞的何小萍……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思想潮流,一個時代的思想潮流也會塑造一代人的性格特點。好友說,性格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深以為然。電影里的男主劉峰,那個學雷鋒的標兵,品行和作為沒有半點瑕疵,讓人深深敬佩,但又讓人無法成為。我一直記得《士兵突擊》吳哲對袁朗說:“我成不了許三多,但他也取代不了我”。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獨立完整而又唯一的個體,劉峰是個大好人,他的善良與奉獻令人動容,社會需要有劉峰這樣的人,他們的默默付出應該被歌頌和銘記,而不是被漠視。當電影演到他們在食堂吃餃子,劉峰最后只打了些煮爛的餃子,還沒有吃兩口又被叫去幫忙抓豬的時候,我就隱隱感到這個人物最后是要悲劇了,只能無奈的搖頭。這個世界不是全部都是好人,善遇上惡,受傷的往往都是善。所以,一旦有人把你的付出當成理所應當,那么你的付出也就有些一文不值了。到這里,就應該能夠明白了,林丁丁不是適合劉峰的人選,他也不可能成為林丁丁的歸宿,只有從小不被善待的何小萍懂得那份善良的珍貴,最后讓他們勝似親人的相依為命。也幸虧,還有何小萍!

問我,看完《芳華》最喜歡誰。我給了難以取舍的答案,何小萍和蕭穗子。何小萍的善良和堅定打動人,但是悄悄拿林丁丁的軍裝去照相,不被認同但又能被理解。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性格,以及童年時受盡欺負的那些經歷,讓她在那一刻選擇了逃避,直到真相被拆穿,不善于語言表達和問題處理,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的傷害。這是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心理上的失衡造成的,最后只能把那張滿心歡喜的照片撕碎了塞進地板縫里。我欣賞她的抗爭,她大聲喊出要去送劉峰的話語,她裝病拒絕在關鍵時刻補臺,她告訴穗子轉告林丁丁一輩子不會原諒她……雖然這些事情有些顯得不夠成熟,但是她的眼睛一定還是清澈的。蕭穗子的付出與釋然讓人欣賞,可偏偏就不能得到。勁濤在飯桌上嘲笑我,說“如果看完《芳華》還喜歡蕭穗子,只能說明你已經可恥地老了,”這句話讓永博和我大笑不止。老不老的暫且不說吧,但是穗子應該是劇中接近善良的那一撥,她喜歡陳燦就認認真真地喜歡,陳燦門牙被撞碎的時候也舍得拿出媽媽給她的金項鏈來讓他做牙托,迷迷糊糊被派去做前線記者,回來后悄悄把自己寫的第一封情書放進陳燦的樂器盒里,還沒一會就聽到了小郝告訴她,陳燦和他好了。那份感情和傷心難過只能隨著撕碎的情書一起隨風而去,只是電影沒有交代,穗子到底知不知道為什么在小郝知道陳燦是高干子弟后,她在演出期間就被抽調去前線做記者了呢?所以,愛與不愛一定是兩個人共同的事,除非其中一人甘心情愿,但那種甘心情愿十有-是要被辜負的。可以去守護但不能去強求,淡然一些才能長久一些。

關于這部電影,還有一些觸點和想法。文工團解散時的聚會,那個場景倒讓我想起了8年前的襄樊,也是那么大的餐廳,那個中午還允許喝酒,一波一波地走、一個一個地送,從此天南海北,有些人真的是再也沒有見過了。穗子醒來的一剎那,我在手機上寫了一句話,曲終人散,第一個清醒的和最后一個離開的最是最苦的。劉峰在墓地說,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看得跟誰比。聽著是看透世事的睿智,其實在這個不斷變化和進步的時代,必須要努力讓自己好,因為活著總歸是自己的事,那么多的同情也只是同情,因為在邪惡那里一條煙和哀求換不來英雄應有的尊重,所以要有自衛的精神和能夠打出去的拳頭,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網上和網下,對《芳華》點評紛紛揚揚,褒貶不一,似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話說,這也是電影的一個成功之處吧。

看完芳華電影的觀后感篇5

馮小剛把嚴歌苓的《芳華》拍出了比小說更有視覺沖擊的震撼力,電影院里,看哭一眾看客,霧眼朦朧處,皆是寫滿故事的臉。是啊,沒有故事的人,是不會哭的,馮導不愧是擅長用畫面敘事打動觀眾內心隱密的大導演,包括他的《老炮兒》,彼片一出,激起多少隱在市井煙火里的老炮兒的唏噓。

那個年代的青春,太過清純,可那個年代的風云,太過詭異,于 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就有了比這個年代出生就霓虹的人,多了一層更跌宕的人生起伏。就像小說《芳華》里,作者所說的:黑色,最豐富,最復雜,最寬容的顏色,它容納了最冷和最暖色譜,由此把一切色彩推向極致。

聽說,編劇時,嚴歌苓起了至少三個片名,馮導一眼就相中“芳華”二字。馮小剛是那個年代的過來人,真知道他要表達的是什么,多好的名字:芳華。不由就讓人想到青春的美,花一樣的年華,芳香,易逝,剎那的珍貴。因為短暫易逝,也就成就了永恒。因而,看完電影的我,淚光爍爍里,沒有感慨自己的芳華曾經滄海難為水,卻腦海里不由冒出幾個清晰的人影,引出埋在少年記憶里的他們帶殤的芳華。

我出生的山鄉,或許離齊國故都近,臥虎藏龍者眾多,雖相對別處,物質生活要貧寒一些,可老百姓吃煎餅就咸菜,啃地瓜干喝玉米糊糊的日子里,卻有著一種耐琢磨的文化底韻。 有一例可尋,那就是,在那時不時還添不飽肚子的窮山僻壤處,竟還有一個二胡揚琴嗩吶鑼鼓等家伙什和演戲行頭齊全的戲班子。我們老家有一傳統戲種“呂劇”,這個戲班子就專唱呂劇。

這個專唱呂劇的戲班子,也不知成于何年何月,啥人組織發起的,單知曉 ,舞臺上那些化了漂亮的戲妝,著了抖抖索索的戲衣,媚眼橫飛,俊秀倜儻 ,唱腔婉轉的演員,可都是四鄰八村的農民;可他們的穿著打扮,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絕不輸當下電視里那些科班出身的演員。在我很小的記憶里,趴在父親背上去聽戲,似乎到現在想想,也感覺是最幸福最浪漫的事。

那些上了妝的小姐公子,把我迷的,看完戲,久久不肯離去,還曾央求父親帶我去后臺看看,那戲上的小姐公子下臺后都是什么樣子的;回家后則意猶未盡,穿了父親 的白襯衣揮著長長的衣袖,咦咦呀呀的一個勁瞎模仿。唱戲的感覺,有點飄飄若仙。

我那時候,最喜歡扮相上的一個脆生生的公子,無論是戴著白色書生帽,穿著白色戲服,上面繡著一叢新綠的竹子;還是頭發束在頭頂,綁一個粉白的長綢帶,穿同粉的上面繡著一叢墨蘭的戲服;那丹鳳眼微微上吊,顧盼生風,五官闊朗,妝容精致,一點兒不馬虎,一出場,氣宇軒昂,一開腔,字正腔圓,音宇宏麗,從內到外凝然一股英氣。不用說把富家小姐迷的后花園私會,就是我這六七歲的小丫頭,都眼睛追著他的身影,整個晚上,心再容不下旁個。

回家心心念念不忘這位“公子”。一日,與母親去供銷社買東西,出來,碰上一位穿著黃底子白碎花襯衣,青的確良褲子,干凈的青布鞋,一對麻花辮垂在兩肩上,眉眼少女子的弱態而多一些男子英氣的俊秀女子,跟母親打招呼,然后低頭沖我和氣的笑了笑,我看到那凈麗的笑臉,總覺的有點眼熟,可就是想不起在哪里見過,等她與母親說了會話,兩下散去,我才問母親,那位大姐姐是誰,母親說,你不是天天念叨那戲里的公子嗎,怎么,演他的人到眼前不認識了?哎喲!聽母親如此說,當時就瞪圓了眼睛,女的扮男的竟這么英俊!

后來,這位在臺上女扮男裝,傾倒一眾看客的女青年,出嫁了,嫁到我們村,那男的在公社木器廠上班,眉眼舒朗,與她倒也般配,但不知為么,我小小年紀的心里卻莫名有些失落感。之后時常看到她,全然一副農村婦女的打扮,不是肩上扛了農具要去地里干活,就是胳膊肘挎了盛糧的簸箕與石碾上碾糧,不過落在一眾灰頭土臉的女人堆里,還是難掩她獨特的氣質,而在我的腦海里,浮現的,總是她在戲臺上那飄逸俊秀頗有英武之氣的公子貌。后來看《女駙馬》不由的就會想到她。不知煙火深處的她,夜里輾轉是否夢回舞臺,那里可盛著她一世芳華啊!

腦海里依稀還有這么一位麗影。那芳華正貌的她,可稱得上是大家閨秀。人不僅長得端莊秀麗,穿戴整潔,凝脂般的膚色,在那個山里一群還穿補丁衣服的女孩子中,真是鶴立雞群,且巧笑倩兮,言語溫婉得體,很不像是出生農家。我常癡想,她若演戲,不用化妝就是一位極美的小姐。還曾為此問過母親:那位娟姐姐長得那么美,怎么不去演戲呢?母親說,她們家家風嚴謹,父母比較傳統,可不會讓她拋頭露面的。

我知道她住的房子有高高的門樓,我進去過,一個院落套一個院落的,最外面的院落,還曾養著一頭毛驢,有一盤石磨,就像書中描述的解放前的大戶人家。她的母親,也是位皮膚白皙,中年的眉眼里,還透著美人影子的女人。她的父親,似乎在公社里任什么職,個子很高,有些瘦,穿的藍布中山裝,左側的上衣口袋里總是別著鋼筆,走路衣服后擺搖來晃去的,瘦削的臉上有著不茍言笑的素寂。

上學的路上有一條寬寬的四季河,常年有清水從山里流下,成了河兩岸村民漿洗乘涼孩子們玩耍的好地方。這位娟姐姐是位極愛干凈的女子,我們放學上學,經常見她獨自在河上游,離橋挺遠的地方,洗個不停。有時候,我吃完午飯去上學,會看見放學就在這里洗衣服的娟姐姐,還在那洗衣服,只是,她旁邊多了位著青布裝的男子,遠望去背影非常魁梧;此時的娟姐姐,似乎是快樂的,燦爛的陽光下,看到她因笑而前仰后合,那男子似乎喜歡看娟姐姐笑,手里擰著衣服,頭卻朝向娟姐姐。有段時間,經常看到這一幕,我覺得這是放學上學路上最有趣讓心情最愉悅的一景。有時候路上碰到娟姐姐,總見她眉含情唇含笑,走路都是輕盈的似河邊的楊柳。那時刻,我真有種想快快長大的感覺。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這溫馨浪漫的一幕再沒出現過。小孩心頭便有了惦記,留了心,終有一日,問母親,怎么好長時間不見那位愛干凈的娟姐姐去洗衣服了?母親說,她被她父母軟禁起來了。為什么?!少年的腦海里,聽到軟禁一詞頗為驚訝。因為她和河對岸那個村的一個男青年要好,她父母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呢?那家實在太窮了,那男青年除了會唱兩句戲,平時就是個種地的。又過了一段時間,娟姐姐出嫁了。聽說嫁了位軍人。那個年代,嫁軍人是時尚。再后來,見過一次出嫁了的娟姐姐,頭發燙了卷,穿戴洋氣,襯得人少了清麗而多了少婦的嫵媚,只是臉上不見那盈盈笑意了,眉眼間似乎氤氳著一種說不上來的情愫,感覺人呆了不少。不過,她應是幸福的。后來聽說她去了南京,做了官太太,有一雙兒女,只是不怎么回山里來了。現在的她,也應是奶奶輩了,不知魂牽夢繞里,有沒有家鄉那一條小河,還有那河水倒影里一對純情男女?

這是無疾而終的愛情。只不過在他們青春的畫布上,有可能滑下了深深的墨痕而已。可有那性子剛烈的,就沒有這么和風細雨的惆悵;那是小學三年級的秋天嗎,有些記不清了,但清晰地記著的是,玉米長勢最旺的時候,一對熱戀的男女,因為雙方家里阻撓,而喝了劇毒濃藥,相互抱在一起,慘死在密不透風的玉米地里。這事,當時,轟動不小。大人們邊議論著此事時,邊嘆息不已“唉!真是可惜了兩個年輕人!”

我聽說此事時,駭得好長時間不敢走夜路,腦海里,總是縈繞著他們在戲臺上飄逸的身影。少年清淺的心里,對死還是有天生的恐懼感的,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們怎么就那么無畏于死亡?!男青年長的一表人材,他弟弟我認識,是父親單位的司機,虎頭虎腦,機靈能干,中等個,性格開朗;女青年長的也是百里挑一的俊,戲臺上常演女一號的角,倆人是鄰村的,在戲班里唱戲唱出感情了,只是好像兩家成分不好,雙方父母互相瞧不上,就苦了這對相愛的人了。想起他們,正當青春年華,卻以那么一種方式結束了生命,我小小的人兒也不禁在心里,一個勁地惋惜,年紀輕輕的就這么死了,太不值得了!怎么不會學戲里的人物,出逃呢?逃哪里也比死了強。我那時候,正迷《水滸傳》。

現在想,那時候人小看的書不多,還不會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去看看這么豪邁的話,要不,我或許說的更豪情。但我沒有說得出的豪情,卻真有人去做了。在我腦海里,這位女子,最突出的一點,不是她相貌個子在一幫山里女孩中都特別出挑,而是她的一對烏黑油亮的大長辮子,著實讓也是女孩的我羨慕的不行。她秀眉大眼,鼻梁端正,皮膚成健康的紅潤色,挺撥的身姿,若放在現在,絕好的模特,山里的女孩,從小什么活都干,所以,很少豆芽菜。她是學校的運動健將,長跑,跳高,虎虎生風,生氣勃勃,常拿第一;走路都一陣風似的,風風火火,聽說在家一眾五個兄弟姐們中,也是最能干的一位。上學晚,到初中就成十六七的大姑娘了,自然情竇大開,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有婦之夫,父母知曉后,打罵,圈禁,她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被關在家里的她,撬開窗子跑了!在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還相對貧窮落后的山里,這一做法,頗有些驚世駭俗,所以轟動也不小。

這轟動可比那轟動要讓人興奮的多。因為,這樣跑出去,還有后續的故事,讓大家期待。聽說,跑出去的女子,真有點“闖九州”的架式,什么工都打,任憑道聽途說的鄉親們渲染,反正她的青春,真是折騰地夠精彩,雖然最后也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并與父母和解,過年過節提了大包小包,帶了孩子老公風風光光回來。她之所以在我腦海里留下了印象,也許就是她活力叛逆的青春,呈現出的,灑脫率性和稀有的膽量,讓少年孤陋寡聞的我,又見識了一段不一般的芳華故事吧?

都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可戲哪有人生精彩。后來也融在精彩人生里的我,卻越來越懷念那小時候看戲的時光,和那戲臺子上鑼鼓嗩吶催唱的虛幻故事,以及臺子上他們繽紛的芳華。我常想,他們大概最后都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農民,那戲臺子上的時光,是不是就是他們一生最美的記憶?就像電影《芳華》里,那幫年青人在文工團的時光。而這一舞臺穿綾羅戴珠冠,咦咦呀呀浸在一種虛化的美好里的演員,又是如何與殘酷的現實生活轉化的呢?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那都是帶殤的芳華,除卻時代不同,思想有所不同,人性亦沒變,美好的東西也一直都在,所以令人懷念。就像我的父母念念不忘他們的偶像嚴鳳英,“”被迫害至死的黃梅戲名角一樣,我之所以想到他們,也或許是因為他們的芳華,既鮮明又短暫,給一個成長路上風景太單調的少年,留下太驚心的感觸。當走過多少寒暑,那些生命的凜冽,早已在斑駁的陽光下釋為軟甲,青春的原色系里,暖色調少得可憐,尤其令人珍視。等時光機慢慢穿梭,那點暖色被放大,就被時光細細打磨成懷舊二字。

1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