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300字讀后感
人生讀后感300字是一種相對較短的寫作形式,要求讀者在閱讀某部關于人生的作品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現在隨著小編一起往下看看《人生》300字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1)
我相信很多熱愛學習的同學,在這個寒假里一定讀了一些很有趣的書吧!我讀得津津有味的是《寬容獲得精彩人生》。
我愛讀這本書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書中講的人都有寬容大度的心。二是這本書里有很多名言名句,金玉良言,成長哲理。比如雨果說的“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毛 澤 東主席說的“意志堅如鐵,度量大似海。”紀伯倫說的:“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屠格涅夫說的:“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雨果還說過:“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從這些名言名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成功的人與寬容有關。
《變淡了的鹽水》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它主要講,從前有一個小男孩在學堂里和同學發生了矛盾。于是,小男孩跑回家向母親哭訴。母親告訴小男孩,要學會冷靜地對待。母親讓小男孩把鹽放到旁邊裝水的碗里,小男孩喝了一口這碗里的鹽水,馬上就皺起了眉頭說:“太咸了,太咸了……”之后母親又抓了一把鹽放進了旁邊的水缸里,小男孩喝了后說沒有上次那樣咸了。這時母親說:“孩子,同學之間的矛盾其實就像這把鹽,它的咸淡是由裝它的窗口所決定的,對于同學之間的矛盾,如果你用狹窄的心胸去面對,可能矛盾會很大,可是如果你用寬廣的胸懷去面對,那么矛盾可能就消失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在交際中,人與人之間難免發生摩擦,這個時候一定要學會寬容,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耿耿于懷,遇事應當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換一個角度未嘗不是一種智慧。
讀了這本書,我最大的啟示就是做人一定要學會寬容,不能斤斤計較。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2)
翻開《小學語文閱讀新干線》這本書,我就深深的被這本書的內容給吸引住了。從這本書中,我開拓了視野,學到了許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感受到了世界文學的博大精深。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從容人生》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位老人不慎掉了一只鞋子,然后她把另一只也扔了出去,為的`是讓撿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那位老人從容面對人生得失的豁達心態,令人頓生敬意,也令人深思。每個人都是命運的掌握者。如果你學會了掌握命運,那么你也就掌握了人生。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風華正茂時不珍惜時間,不懂得追求,到老后就感嘆上天的不公。也許有人相信“天意難違”,其實命運不是上天安排的,而是掌握在你的手中,那就得看你如何生活的了。
聽母親說,我小時侯很小氣。自己喜歡的東西誰都不給,如果別人跟我搶,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就是我的脾氣,因此,我很不討人喜歡。然而,當我讀了《從容人生》這篇文章后,我醒了。與那老人相比,我自愧不如。
記得有一次期末考試,我沒考到前幾名,因此也與“三好學生”失之交臂,想想自己每年都是三好生,就今年不是,感到十分沮喪。母親當時就開導我說:“沒什么,下次努力爭取,沒有常勝的將軍嗎。”可是我的心里卻一直憤憤不平。現在想來不禁覺得好笑。在人的一生中失去是必有的,然而老天是很公平的,當你失去一樣東西的同時也會得到屬于你的東西。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會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失去。當失去時,我們不能懊悔、嘆息,我們應該去體味它,從中我們會發現生活的樂趣。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3)
人生,什么是人生?我依舊不能完整回答。但通過《人生》這本小說,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生路上的選擇是何其重要。當我們整日為理想生活奔波時,請偶爾放慢腳步,回顧一下,在這條路上,我們是否被名利蒙蔽了雙眼?這條路,真的值得我們繼續嗎?
當我們保持清晰的頭腦,我們才能做出理智的選擇,莫不能讓一時的沖動放棄最珍貴的東西,落下高加林的下場。
生活低沉、暗淡無光的高加林在劉巧珍的無私陪伴下,生活有了希望,有了熱情,于是他們之間開始了眾人反對的熱戀。因為叔父的關系,他進城了。他的私心、他的貪夢使他開始討厭那個處處為他,黑暗中陪伴他的劉巧珍,因為他想趁機討好黃亞萍,與她一起去南京,去大展宏圖......
生活總在不經意間改變了軌跡。他是走后門才有工作的,正當他自以為是,飄飄然肆意快活時,他被告了狀,他的夢頃刻間破滅了,他不得不回鄉做一輩子農民。巧珍的出嫁使他最后的美夢也化作泡影。他悔恨,他是該好好悔恨。曾經有一份真愛擺在他面前他沒有珍惜,肆意賤踏,如今當他一貧如洗時,那個真愛仍處處為他考慮,只是,他們回不去了。
我討厭高加林,雖然在高家村人眼里,他是一個高尚的`人,可在我看來,他不高尚,甚至卑鄙。他將別人的情感玩弄于手掌,眼前的美好讓他忘記如何去后悔。他辜負了生活,也終將被生活所辜負。可憐的巧珍,心像土地那樣寬廣,容納一切,為了心中的摯愛,犧牲一切。
人生就是這樣,一旦做出錯誤的選擇,就要做好承擔選擇帶來的后果的準備。人生路漫漫,選擇的機會何其多,一步錯,莫不可步步錯,我們能做的就是及時止損,將不好的后果降到最低。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4)
誠善良的巧珍,堅毅勇敢的高加林,高傲美麗的黃亞萍,熱愛生活的的德順老漢,八面玲瓏的高明樓……構成了農村與城市的生動畫卷。
我最愛巧珍,愛她的質樸善良,雖然她沒有讀過書,但她有著自己的追求,她不喜歡權貴,偏偏愛上了一個普通的'民辦教師高加林。當高加林被辭退時,她的安慰,她鼓起勇氣的表白,讓高加林重燃對生活的期望;當高加林讓她刷牙學習文化人的氣質時,她拋棄所謂的偏見,蹲在河畔下刷著牙,豁出了臉;當高加林提出分手時,她對高加林的行為給予體貼和理解。她愛高加林,但她不會失掉自己的尊嚴。她執著愛情,但她也是自卑軟弱的,她認為自己沒有資格與那個學識淵博的城市女孩黃亞萍爭一爭。
而文章的主人公高加林,他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他向往城市,但他并不認為鄉下人就該低人一等。書中的高加林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每一次的波折,每一次的抉擇不過是一個平凡人述說著平凡事。‘‘他雖然從來也沒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正高度概括他的一生,也是他做出無數抉擇的源頭所在。
人活一世,不能處處叫人滿意,但時刻懷著謙虛與熱情,便會得到很多。
正如路遙所說:‘‘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
我們應該真正看清生活中無數不合理的東西,不能帶給自己和他人無窮的悔意。生活固然會讓我們迷失自己,但每條路的走向,是自己的抉擇。
我們的人生都像是高加林和巧珍,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我們人生中每一個抉擇都極為重要,正如學習,高考,選擇大學……我們要堅定當下,仔細做好每一個選擇,懂得寬容和理解自己,繼續努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5)
他們沒有手,卻狠抽命運耳光。他們沒有腿,卻攀著人類巔峰。他們看不見,卻能怒視著黑暗。奧運會選出了人類巔峰的軀體但殘奧會決出了人類巔峰的靈魂!
8月26日,東京殘奧會舉重項目首個比賽日,第一次參加殘奧會的中國選手郭玲玲奪得女子41公斤級冠軍,為中國代表團斬獲第六枚金牌。對于剛在日本過完生日的郭玲玲來說,這也是給自己送上的最好的生日禮物。
作為該項目的世界紀錄保持者,第一舉,郭玲玲輕松舉起105公斤,打破此前104公斤的殘奧會紀錄;第二舉嘗試108公斤后失敗后,她迅速調整狀態,在第三舉中成功舉起108公斤,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之后,郭玲玲又申請進行第四舉,并成功挑戰109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紀錄。雖然根據比賽規則,第四舉不計入本次比賽成績,但郭玲玲的`實力得到了見證,引發現場一陣歡呼。
郭玲玲一歲時因小兒麻痹落下殘疾,自此走路只能靠挪,后因體型適合練習舉重而被發掘。當時的郭玲玲本將踏入“結婚生子”的安穩人生但抱著對命運的不甘,郭玲玲踏上了職業運動員的道路。
身體的不便讓郭玲玲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20_年全國殘運會奪得銅牌后,她曾回歸家庭,但對舉重的熱愛讓她選擇產后復出,繼續追逐夢想。
為了達到參賽的體重標準,作為一個還在哺乳期的媽媽,郭玲玲以強大的毅力在兩三個月時間里減了16。5公斤,其艱難程度非常人所想。有媒體如是評價郭玲玲:“命運束縛了雙腿,她用雙手舉起未來。"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6)
一本好書是可以讓人細細品味,每一頁都會散發出陣陣書香韻味。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人生》的書,它那一個個激勵著人們的小故事讓我感悟至深。
看書前,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一幅和諧又溫馨的插畫:一位老人回頭看著自己走過的路,地上的腳印還依稀可見。非常符合書名。
這本書分為八個章節,分別是:生命芳華、浮世彩繪、真愛琉璃、人間暖情、梳理心靈、智慧流光、品茗得失和善心清泉。每一個故事背后都一個令人嘆為觀止、五彩繽紛的美景,你能感受到不同的風味。
我第一篇看的是智慧流光中的《人生》,這個故事非常簡單,可是他背后折射的而是一種社會現狀。
一位中學生被老師布置了一個采訪父親的作業,問題是:“你最想實現的三個愿望是什么?”,這位中學生的父親的回答讓這位中學生驚訝萬分:第一:吃得下飯、第二:睡得著覺、第三:笑得出來。當我讀到這里時也很奇怪,難道這位爸爸沒有自己的夢想嗎?這可是要交到學校的作業呀!這三個只不過是生活中的小細節而已,這也能成夢想嗎?可是,下文給了我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解答:“實現這三個愿望時最不容易的”
現在,大城市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上、家庭上、學習上、社交上等一系列的壓力將每個人弄得精疲力盡,要想每天達到“吃得下飯、睡得著覺、笑得出來”確實不容易,學生可能還好,可是家里的大人呢?他們需要支撐這個家庭,照顧晚輩。
讀完這篇文章,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人生最簡單的快樂不外乎能吃能睡能笑,往往也是最不容易實現的。
這本書中還有像這樣一個個豐富多彩的哲理故事,它們就像閃爍的智慧星星,當你閱讀完并真正讀懂它想告訴你的人生哲學時,這些星星自然會被收入你的智慧流光中,這就是這本書想告訴我們的道理~。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7)
剛剛看了《人生》,我感觸很深,影片中的男主角——基度,我到現在都不能忘懷。他是一個多么樂觀的人啊!俗話說,一本好的電影能改變人的一生,基度就是一個能改變我的人,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啊!——是父愛。那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啊!——是樂觀。
他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擔心害怕,就巧妙地編出了一個幾乎完美的故事,他的故事,在我看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他的故事,使得所有人都會心一笑,讓所有人那繃的緊緊的神經都突然間放松了下來,我也覺得開心了許多。其實從一開始基度就是一個非常搞笑的人,比如他和他的朋友開的汽車突然剎車不靈了,他們就從山上徑直開到了山下,還被一群人誤認為是他們所要歡迎的人,嘻嘻,真好笑;還有他去應征時靠在窗戶上,不小心把花盆給推下去了,那盆花剛好砸到了一個人的頭,雖然他還跑到樓下去給那個人道歉,可到了后來,他們還是仇人,其實還是情敵;還有就是他聽到自己喜歡的人黛麗要和別人結婚了,就心不在焉的,好幾次摔倒,還打翻了盤子。不過最后黛麗還是和他在一起了,他們還有了一個孩子。但好景不長,后來他們一家三口都到了納粹集中營,天天干活,但基度一直在騙他兒子說是個游戲,又因為他的那份勇敢聰明,使他兒子躲過了好多劫。他用廣播對妻子說話,他用喇叭放音樂給妻子聽,但最后,他卻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妻子和兒子的自由和幸福。
基度是一個樂觀,勇敢又聰明的人,他讓我深深的喜歡上了他,他改變了我的思想,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太多太多的東西。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8)
誰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天之驕子尚且有不為人知的辛苦,更不用說常人。我一直認為,聰明人能夠更為準確自己的定位,分得清楚什么才是重要,拜讀路遙先生著作《人生》之后感覺尤為明顯。
主人公高加林是不幸的,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在縣城教書的工作被別人因走后門頂替;同時高加林是幸運的,在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時候,就得到了善良的巧珍一心的愛慕,一個喜愛他、崇拜他、心疼他甚至愿意為他付出一個年輕女子最寶貴的情誼的女子,在他最低落的時候給予他愛情的甘霖。可是終究高加林還是不幸的,他失去了巧珍,失去了一個擁有金子般內心的姑娘。
看完書之后思緒萬千,一度覺得高加林十分可恨,一切的天道有輪回都是源于人本身的咎由自取,高加林在叔父幫助下走了后門,可終究還是被人揭發,因此也再次丟掉了自己的工作,甚至于也失去了自己真正心愛的姑娘。
他可以向往城市的熱鬧與喧囂,可是他卻不該被熱鬧迷了眼。細數書中人物,都是可悲可憐可嘆,黃亞萍拋棄了克南,高加林拋棄了巧珍,可是最后他們都幸福了嗎?沒有。克南母親恨高加林搶走自己兒媳而告發他走后門,高加林失去工作,與黃亞萍分開,巧珍最后也嫁作他人婦。
他拋棄了平靜的山村、拋棄了做人的原則、拋棄了一斷真摯的感情,也最終為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所拋棄。這是幾個人的悲劇,卻是現實社會一類人的縮影。
最終,高加林發現他的歸屬還是融入他骨血里的鄉土,當他明白過來自己真正地情感所在,只可惜佳人卻也不在,他的佳人即使到最后也還是盡力地去幫助這個負了她的人,只是他把金子當做土圪丟掉了。悔之晚矣。
高加林最后會從自己的良心里走出來嗎?誰知道呢?終究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只是他與巧珍的故事永久地畫上了不完美的句號。
“人不能因為虛榮要拋棄做人的原則”,這是德順老漢對高加林說的話,大概也是路遙先生對世人說的話吧。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9)
這是一個關于重新開始的故事。關于愛、勇敢與成長。
你們覺得,人生,能用一紙清單來規劃嗎?
布里特瑪麗,一個超級無趣的63歲的女人。她從未出過遠門,每天6點準時吃飯,打掃一定要用菲克新牌的小蘇打,每天都要列一張清單,不允許有任何的波瀾。但是,一個讓她50多年都沒有取下過左手無名戒指的人——肯特,卻出軌了。她開始害怕,自己死掉的時候,就像新聞上那些老人一樣,沒有人注意到。于是她來到了博格,找到了一份工作。博格是一座足球小鎮。這里有一群野孩子,一群小混混,一個酒鬼和一個盲人。這些人,這些事,讓她的生活開始脫離了正軌。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是這本小說的作者。他十分擅長用細致入微的文字,把這個人物的一切都扎根在你的心中,控制你哭,控制你笑,仿佛有一種魔力。比如說,這一段:“推購物車的總是肯特。布里特瑪麗會走在他的身旁,扶住購物車的一角。并非為了掰直車子指引方向,而是因為喜歡抓著肯特也正抓著的東西。正因如此,無論去哪里,他們基本都會在一起。”讀完這一段,很真實,但是也讓人很心疼:為了別人而活呀,也許自己看來很快樂,但是卻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人生》這本書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于一切未知的東西。我們不需要為了別人而活,也不需要籠罩在別人的陰影下面。每個人的心中都得有一個信仰吧。為它而活吧!像布里特瑪麗一樣,盡管已經63歲,也要重新開始,一路駛向人生的遠方。也許,會在一個轉角處遇見更好的風景,或是直接抵達自己的心之所向。沒有人可以指揮你——只有你,緊握著生活的方向盤,嘴角咧開。就算你已經老了,踩下油門,向前吧。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10)
這是我讀完《人生》的第四遍,看書時的熱情與讀完后的震撼絲毫不減前幾次,只可惜內心的波瀾與寫作的沖動并不等于寫作能力,在短暫的掙扎與痛苦的嘆息后我決定暫緩寫讀后感。對我來說看書是很爽的,寫東西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我又看完了《活著》與《天堂向左,深圳往右》,這時該寫的讀后感已堆積起來迫使我不得不動筆了。辦公室里靜悄悄的,我對著電腦,已經找不到一丁點讀這本書時的感覺,盡管只過去了三四天。我試著找找其它線索,翻開手機的便簽,讀《人生》的那段時間只記錄了這么一句感悟:
“只有等我回頭再看《人生》時,才知道它對我的影響有這么大。”
我曾這樣總結自己:四五年前,我一邊抓一把干吃面扔進嘴里,一邊埋頭往網吧跑,而現在作為一個創業者,一個有理想有追求年輕人,盡管仍然沒有可拿出來說的成就,倒是累積了一肚子失敗的經驗,但我始終堅信我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會成功的,依然能夠很坦然的面對生活。
“這就是我的人生”我想,我內心里把失敗當做一種不錯經歷,我把生活中的影響自己情緒變化的事情記錄下來當做一筆“財富”等等,這些應該屬于價值觀或人生態度等精神層面的東西,這些東西絕不是隨著年齡與時間增長而必然產生的,我以前以為是創業這幾年豐富的經歷的原因。當我再讀《人生》時,才感悟到所有的一切與這本書是息息相關,冥冥之中受著書里的鞭策與指引,它的教育意義絕對可以與書名相匹配。
作家往往的情感豐富,感悟很多,而他們總結出的生活感悟奧妙不會直接說出來,往往會夾雜在描述的故事中間,有些必須是從故事情節里自我感悟,有些會直接描述出來,路遙就屬于后者。我讀第四遍時,就摘抄了不下六十句環境動作等的描寫以及作者想要說的告誡年輕人的話,現引用一句《人生》里的句子:
“對待社會,我們常說要向前看,對一個人來說,也要向前看。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
剛聽到《人生》這本書的名字時,我還在想是什么書敢叫這么大的名頭,最后一看是路遙寫的,我便覺得理所當然。那會我剛看完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遍沒怎么感覺,只是了解了故事的大概。但其實已經影響了我。舍友讓我給他推薦書時,我毫不猶豫的說“看路遙的《人生》吧,篇幅短,語言樸素又文采十足,而且意義非凡”
后來他讓我簡單給他講講書中的故事,我之前沒有準備,但還是斷斷續續講完了,那會哪能想到這些東西。我也與阿丹也爭論過主人公高加林,她說她不喜歡高加林,喜新厭舊,幾乎每個人都喜歡巧珍,我曾為他辯解過,具體怎么辯解的記不清了。反正我是很喜歡這個角色……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11)
在這次暑假期間,我讀了路遙的一本名為《人生》的書,令我感受頗深。
路遙筆下的高加林,是一位雖有一身才華但無用武之地的人,本過著平凡安逸的生活卻被他人所打攪。這怎會不令人惋惜,不心痛呢?在他人生最低落的時候,一位善良的女孩——巧珍走進了他的世界,并給他原本暗淡無光的生活帶來了一束光,讓他撿回來了失去的那份信心。
兩人本會攜手平平淡淡的走完這一生,但偏偏老天又給了高加林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野心本就大的他怎么會放過?于是,憑借著記者這一職位,他總算是混出了頭。可自命清高,愛慕虛榮的他,卻為了與自己尊貴的身份相稱拋棄了那位陪他走出低谷重振旗鼓的女孩,轉而去選擇了一位在他眼里飽讀詩書的黃亞萍。他靠著這段關系攀上了更高的地位。可惜了,老天又怎會讓這樣有著骯臟思想的人幸福美滿?他那與黃亞萍靠著利益而維持的愛情又怎會長久?最終高加林靠關系的事情敗露,不得不重回以前那個小小的村落,沒有了錢和權的他理所當然的被黃亞萍所拋棄,回到了那個小小的村落后他去找回巧珍,可物是人非,巧珍早已成為別人的新娘。一切都是高加林咎由自取罷了。
讀罷全文,我不禁感嘆:世界上有太多的如同‘高加林’一般的人,當你選擇了某件你認為更有利更美好的事物的同時,必定會丟下那些原有的可能真正適合你的事物。當然,如果你追求的那些美好事物是真正屬于你的那必然是最好的,可若是你的選擇沒能讓你走上你想要的那條路時,回過頭你會發現,最初所擁有的便是那些羨煞旁人的,所適合自己的啊,可那些早已被你丟棄,又怎么有資格去后悔呢?
反過來看巧珍,她是一位受條件限制讀書較少的農村女孩。她淳樸自然,善良的心地如同一片清澄明亮的湖水。少年時期的她就對高加林有了愛慕之心,本以為毫無色彩的她這輩子都不會和他有任何的關系,但在高加林處于低谷時照顧他的巧珍,第一次有了對愛情的憧憬和渴望。巧珍用他她最深沉的愛陪著高加林走出低谷。就算最后她被拋棄了,對他也沒有任何的怨言,而是及時的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這時的她,依舊是善良而令人惋惜的。
最后,無論是“高加林”也好,“巧珍”也罷,人生總要面對大大小小的選擇,在做出這些選擇前,總歸還是要好好地衡量選擇后的舍與得。無論選擇的結果如何,不違背自己的初心,不會讓自己后悔就好。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12)
時隔多年,當人生再次步入十字路口,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厚重的著作,試圖從中尋找一些夢想的痕跡。每個人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部《人生》,盡管沒有了高加林,現實生活中的90后大學生們又何嘗不是新時代的楊加林、武加林、薛加林。你以為你考上了大學,學習了經濟、檢驗、護理似乎就真的可以為祖國的衛生事業及金融行業貢獻你當初的宏偉大志,你以為這個社會就應該是尊重知識、崇尚自由、注重公平,實則既不是知識欺騙了你,也不是時代辜負了你,其實我們不得不如同高加林面對黃土地一樣,對待自己現在的生活,只有真正將自己的根在黃土地中扎穩扎牢,你才能在自己澆灌的樹頂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小說通過高加林的幾起幾落,及其與黃亞平、劉巧珍的愛情糾葛來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它所反映的絕不僅僅是小說主人公的人生起伏,更是對當時陜北農村現狀及變化的情景再現,是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沉痛思考,是對國家未來的隱隱擔憂。
“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變成死狗了”(德順給高加林說)。“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小說中類似的論述不勝枚舉,無論是通過人物對話還是穿插于篇章之中的對理想、對青年、對人性的闡述無不字字珠璣,讀來如夢初醒、當頭一棒。無論你身處何地、心在何方,更無論你年長年青、事從何業,一本《人生》都能讓你不再感念生活的艱辛,不再模糊心中的理想,不再荒廢流逝的時光。
從現在起改變不容撼動的習慣,停止刷動抖音的手指,戒掉想要吃雞的沖動,不要再讓手機擠占你本不寬裕的時間。時間不等人,青春在流逝,活在當下,人應該對得起自己的青春,對得起曾經的十年寒窗,對得起自己曾經的初心和理想,是《人生》給了我新的人生。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13)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路遙《人生》
情,兩個人一起在田間地頭唱信天游,兩個人一起在夜晚降臨時在一起聊東談西,兩個人同騎一輛自行車逛街,他們墜入了愛情的海洋,巧珍想著便可收他一生。其實劉巧珍也是對的,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那就是愛這個文人高加林。
可是有些事說變就變,生活能把夢想變成現實同時也能把現實變成夢想,高加林的二叔從新疆轉業回來當了縣勞動局局長,而副局長馬占勝為加林私底下在縣城謀了一份職業—縣委宣傳通訊干事,后來加林慢慢的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城市姑娘黃亞萍好了起來,一方面是他喜歡和她談古說今,討論國際問題,一方面他也想隨她去南京工作,去更大的城市發展自己,但后來張克南的母親不滿高加林把自己的兒媳婦黃亞萍搶過去,于是向地區紀委揭發了高加林走后門獲得工作的情況,于是高加林又回到了農村。
在高加林個人看來,自己是對的。但在整體的環境和巧珍、黃亞萍、張克南、德順、高玉德、巧珍父親看來,他是錯的,他不應該拋棄深愛他的巧珍,他不應該搶好同學克南的黃亞萍,他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出身,他不應該斷了根。
巧珍不希望加林離開他去城市謀求生路,她的加林哥有文化又寫的一手好文章,可以遠走高飛,但走出去以后會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愛她。而黃亞萍只是我個人覺得是在利用加林的心理弱點,使加林和她在一起,她心里清楚,高加林是個志向遠大的人,將來隨她父母去南京工作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黃亞萍是自私的。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拋棄了張克南,也讓加林違背自己的內心放棄巧珍和她在一起。
巧珍是善良的,無論是電影當中給人的一種感受還是路遙在作品中所表現的那種巧珍的形象,都是非常可愛,活靈活現的,不論任何一個人都是特別喜歡她的。她最大的悲劇就是沒有上學,不識字。她也試圖靠近自己的加林哥,也讓自己的妹妹巧英教她寫漢字,其中包括“高加林”這三個字
文中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就是大馬河橋,他第一次被下了教師后因不習慣體力勞動,她母親給蒸了一籃子饅頭去縣城賣,由于他的羞澀不敢張口向市井那樣喊叫“賣饃了”,在文化館呆到將近傍晚時才回家,現實情況是饅頭一個都沒有賣,可就在這兒巧珍幫他把饅頭賣了,一個也不剩,同樣也就是在這兒—大馬河橋,他狠心在半路拋棄了的巧珍,也就是在這兒,他又一次回到了土地。
在農村,在土地上可以釋放自己的天性,而在紛繁的城市之中,人性、人格會被扭曲,渴望走出農村,向往城市,又懷念農村的那份人與人之間的純凈。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14)
人生,什么是人生?我依舊不能完整回答。但通過《人生》這本小說,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生路上的選擇是何其重要。當我們整日為理想生活奔波時,請偶爾放慢腳步,回顧一下,在這條路上,我們是否被名利蒙蔽了雙眼?這條路,真的值得我們繼續嗎?
當我們保持清晰的頭腦,我們才能做出理智的選擇,莫不能讓一時的沖動放棄最珍貴的東西,落下高加林的下場。
生活低沉、暗淡無光的高加林在劉巧珍的無私陪伴下,生活有了希望,有了熱情,于是他們之間開始了眾人反對的熱戀。因為叔父的關系,他進城了。他的私心、他的貪夢使他開始討厭那個處處為他,黑暗中陪伴他的劉巧珍,因為他想趁機討好黃亞萍,與她一起去南京,去大展宏圖……
生活總在不經意間改變了軌跡。他是走后門才有工作的,正當他自以為是,飄飄然肆意快活時,他被告了狀,他的夢頃刻間破滅了,他不得不回鄉做一輩子農民。巧珍的出嫁使他最后的美夢也化作泡影。他悔恨,他是該好好悔恨。曾經有一份真愛擺在他面前他沒有珍惜,肆意賤踏,如今當他一貧如洗時,那個真愛仍處處為他考慮,只是,他們回不去了。
我討厭高加林,雖然在高家村人眼里,他是一個高尚的人,可在我看來,他不高尚,甚至卑鄙。他將別人的情感玩弄于手掌,眼前的美好讓他忘記如何去后悔。他辜負了生活,也終將被生活所辜負。可憐的巧珍,心像土地那樣寬廣,容納一切,為了心中的摯愛,犧牲一切。
人生就是這樣,一旦做出錯誤的選擇,就要做好承擔選擇帶來的后果的準備。人生路漫漫,選擇的機會何其多,一步錯,莫不可步步錯,我們能做的就是及時止損,將不好的后果降到最低。
《人生》300字讀后感(篇15)
也許是因自己生活的經歷還少,大二的時候,第一次讀路遙的書《平凡的世界》,只是感到他寫的是那樣的樸實,一幅幅鄉野山村的場面如同身臨其境,跟隨人物的悲歡離合感慨世事無常,卻不曾如此感同身受。《人生》讓我百感交集,不只是同情各個人物的崎嶇的經歷和結局,也提醒了我不要遠離了自己的根!有人說人生如戲,而我卻覺得人生如夢。
因為樸實,所以熟悉。《人生》讓我感到的分明是自己生活中的事。對于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我來說有著更加深切的感受,小說里人物命運和我們這些農村孩子何其相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的兒子高加林,生活似乎跟他開了個玩笑,由于社會的不公,為了生活,昔日為人師的他要提上籃子到集市上叫賣。然而“一切毫無辦法,嚴峻的生活把他趕上了這條塵土飛揚的路。”當他狠狠咽了口唾沫,閉上眼怪叫一聲:“白蒸饃哎——”時,我感到自己清清楚楚的聽到了在耳邊不斷回響,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難看、悲哀。我想起我的爸媽,在集市上為了一毛兩毛錢而和攤主討價還價,為的就是多省下些錢不讓我們姊妹在外受委屈。“生活的變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差別甚遠!三年前這樣的夜晚,他或者在明亮溫馨的教室里讀書;或者在電影院散場的人群里,和同學們說說笑笑走向學校。現在,他卻拉著茅糞桶,東避西躲,鬼鬼祟祟,像一個夜游鬼一樣。”
人生,常常都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他比別人付出更多,
釀下的苦果。不論何時,人都不能丟掉了自己的根本:“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于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一時的絢麗或許激動人心,卻比不上一生平平淡淡的幸福。“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柳青
希望這段話能啟發我們的人生,在未來的生活里,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的岔道口。我們在保持生活熱情的時候,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高加林的人生像一場夢,夢里詮釋了人生。人生就是一個未知數,不要計較得失,所謂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即是得。努力過奮斗過,結果還是那么重要,不懈追求的過程就不精彩嗎?讓一切隨性吧,保留朝氣蓬勃的激情,保持理智清晰地頭腦,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源自內心最真誠的印記,或許遺憾,卻不懊悔;即使曲折,也要不懈的堅持,走出自己別樣的幸福:堅強、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