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西游記150字觀后感
寫下觀后感并與他人分享,可以拓寬視野和思路,了解別人的想法和見解。想知道如何寫出優秀的關于西游記150字觀后感嗎?這里為大家分享關于西游記150字觀后感,快來學習吧!
關于西游記150字觀后感篇1
《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而我讀了很多遍后,便開始感悟其中的精神,竟然有所啟發。
在我看來,雖然西游記有這么多回,但最重要的還是一點:人性的磨礪。還記得第五至第六回孫悟空大鬧天宮嗎?那時候的孫悟空脾氣還很大,只因為嫌官職小把天庭打得雞犬不寧,被如來鎮壓500年,被唐僧收服后還是原來的樣子,剛陪唐僧走了一段路就打死了攔路的強盜,還是緊箍咒治住的。可是到“真假孫悟空”那集,孫悟空被唐僧誤會還忠心耿耿。從孫悟空出世,到取經完畢,我們可以發現,孫悟空他的所作所為,尤其是他的忠心耿耿,可以說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為什么在三個徒弟當中收到唐僧的懲罰是最多的,這是為什么呢?這和他的性格有關。他總是認為“我總是對的,我是忠心耿耿的。所以,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結果他受的苦最多,還被唐僧數次趕回花果山。這說明,我們做事前都需要三思后而行,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做事的氛圍,才會真正的少折騰。這就是“人性的磨礪”。
其實,孫悟空還算不上最典型的例子,讓我們把視線轉到唐三藏這里來。唐三藏受皇帝委托,一路向西天進發,不知受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命懸一線更是數不勝數,但他還沒有放棄,硬是靠著那雙腳,和三徒弟一起走到了西天。但是,唐三藏一心向佛,忠奸不分,人妖不辨,所以在取經的路上多次誤解、錯怪孫悟空,幾乎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又何談成功取經。
從孫悟空和唐三藏來看,他們的人生取得了成功,但是,所經歷的磨難與磨礪卻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當然這種磨難和磨礪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有些是他們本身的原因所造成的。我們在讀這本《西游記》的時候,應該從中受到一些啟發:第一,我們必須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然后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不管前面有多少曲折多少坎坷,都應該經受磨礪,才會實現自己的目標。第二,在朝著目標前進的時候,我們要善于收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盡可能把問題考慮的全面一些,這樣的`話,我們的目標實現得會更好,更快,少走彎路。第三,在我們的目標實現以后,我們切記不要好沾沾自喜,要及時總結,設立更高,更好的目標,才不會回到原點。
磨礪,是西游記的精華所在,也是我們人生的必修科目。
關于西游記150字觀后感篇2
讀過不少古色古香的中外名作,有些如蜻蜓點水一般,只在腦子里留下了一點痕跡,但有那么一本書,讓我印象深刻,它就是《西游記》。
這一本名著出于吳承恩之手,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正果。我想,現在的科技多發達呀,幾個小時便能到達印度,而唐僧師徒四人不遠萬里,徒步去往西天,這需要多么堅定的意志!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就是“三借芭蕉扇”了。火焰山是去往西天的必經之路,只有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能扇滅火焰山的烈焰。悟空初次借扇,被鐵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無蹤無影。靈吉菩薩得知實情,給他一粒“定風丹”再去借扇。二次來借,借到了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變成牛魔王模樣,從鐵扇公主手中騙得真扇,卻又被牛魔王騙了回去。最后,悟空力戰牛魔王,鐵扇公主被迫獻出了寶扇,悟空扇滅了大火,師徒四人繼續西行。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讀完《西游記》,我認為悟空是個聰明機智,疾惡如仇的人。一路上如果沒有了悟空的保護,唐僧興許早就成為妖怪們的盤中餐了。他的火眼金睛能明察秋毫,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來去無蹤。還有七十二般變化,真是有著一身的本領。八戒雖然好吃懶做,喜好美色,但常常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沙僧忠心耿耿,一路上任勞任怨,從未說過一句苦,一句累,更沒想過要放棄。
如果我們都能像唐僧一行四人一樣,有著堅持不懈的意志,還有什么事完不成呢?齊心協力,榮辱與共,是他們最好的寫照;不畏艱險,積極向上,是他們永恒的精神。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一顆積極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支撐著未來。
關于西游記150字觀后感篇3
每次讀這回文章,我都是又開心又生氣。開心的是白骨精雖然十分狡猾,使出多種變化,但每次都被孫悟空識破打敗;生氣的是忠心的孫悟空每次都被冤枉,被念緊箍咒,最后還被唐僧逐出了師門。
但是,我要說:孫悟空,你真棒!因為你不僅法術無邊,武功高強,而且為了師父可以赴湯蹈火,不怕受冤枉受委屈,即使被唐僧念緊箍咒,也要把妖精打跑,保證師父的安全。要知道緊箍咒的痛苦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可以說是痛入骨髓。但孫悟空卻能為了師父的安全而堅強地忍受著,因此我十分敬佩孫悟空。要是我呀,可能早跑了,才不管他呢。聯系自己平時生活,干事情沒有韌性,遇到困難,常常做到半途而廢,孫悟空是自己喜歡、敬佩的'人物,為什么自己就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呢!
自己對《西游記》里面許許多多孫悟空勇斗妖怪的故事,反復翻看,覺得每篇都十分精彩,我也要經過努力,使以后的自己變得一樣精彩!
關于西游記150字觀后感篇4
每當我翻開《西游記》這本書時時,總是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人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
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 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 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游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似乎明白了什么道理。
關于西游記150字觀后感篇5
我最喜歡的是《西游記》中“睡懶覺八戒巡山”這一集。故事講的是,有一天,唐僧師徒四人來到一座山下,孫悟空要八戒去巡山,豬八戒不愿意,又怕挨棍,只好拖著釘耙慢吞吞地去了。孫悟空變做一只小蟲,叮在他的耳后。豬八戒走了四五里,嘟囔起來:“你們倒好,在那邊自在,為什么讓我老豬去巡山?”說著,他找到了一個平坦的草叢,呼呼大睡起來。悟空著急了,變做啄木鳥啄了一下八戒的`嘴唇,八戒生氣了,站起來又走了五六里路,他找到了三塊青石,對他們行了個禮。原來豬八戒把三塊青石當成唐僧、悟空和沙僧,朝他們演戲,他編了一段謊話,然后回去了。
悟空都看到了,急忙跑回去告訴師傅。八戒回來,說:“這里是石頭山,山上有妖怪,洞是石頭洞,門是釘著鐵葉的門……”悟空說:“后面一句我替你說,上面有幾個釘子,老豬心忙記不清。”悟空揭穿了八戒撒謊。大家原諒了八戒,八戒連忙磕頭。唐僧罰他再去巡山,他扛著釘耙繼續巡山去了。這個故事非常搞笑,表現出了八戒的懶惰和可愛,我一讀到這個故事,就忍不住想笑,所以我最喜歡它。
我覺得《西游記》這本書,非常有趣,可以讓我學到許多的很好的詞語。唐僧因為沒有火眼金睛,看不到妖怪,經常誤會悟空。沙僧和豬八戒都幫助悟空打妖怪,但是他們本領都不高強,而且八戒很懶,也好吃,我覺得豬八戒應該改名叫“豬懶戒”。孫悟空本領非常高強,我相信這一趟旅行,孫悟空付出的最多。
悟空、八戒和沙僧都是奇怪的和尚,他們一起保著一個正常的和尚去西天旅游,這就是《西游記》。
關于西游記150字觀后感篇6
這幾天中央電視臺播出了那部投資甚巨、期望甚大的《西游記續集》。然而,對于這樣一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巨著”,我卻實在無心再看下去。原因很簡單,續集中的血腥氣實在是太濃了。
首先無可否認的是,看什么樣的電視劇就要有什么樣的心態。譬如槍戰片,再血肉橫飛也不會讓人皺幾下眉頭——要的不就是個刺激?而古裝武打片要的也正是拳拳到肉、掌掌生風的氣勢——可是,問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把這些鏡頭插入到一部愛情劇或是兒童劇中可以嗎?當男女主人公正在綿綿情深或是孩子們正在歡快玩樂的時候,屏幕上突然出現一個七竅流血的死人腦袋,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是準備拍手叫好呢還是惡心的想吐?這恐怕也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吧?
廢話說了不少,咱們還回到《西游記》的正題。我是看到第三集的時候對他產生反感的。斬妖除魔是理所當然,血腥點也就湊合了;可是殺個強盜干嗎還非要做的血淋淋的?干嗎非要孫悟空一棒子把強盜頭子的腦袋打飛?孫悟空這個曾經被稱作“正義的化身”的精靈還是原來的他嗎?在他騎在一個強盜的頭上用力扭斷他的脖子,并且鮮血從強盜的口中噴出來的時候,我從孫悟空的眼睛里已經感受不到半分正義的力量,那只是一雙象征著廝殺、象征著邪惡的血紅的雙眼!我當時非但沒有懲奸除惡的喜悅,反而感受到的盡是恐懼;在我后來想起那幾幕的時候,仍然會不自禁的不寒而栗!——《西游記》,你是想向我們展現寫什么?
《西游記》,難道只有高科技手段出神入化般的運用才能讓你我引以為榮嗎?難道只有青松、煦日那清新背景下觸目驚心的喋血鏡頭才能大快人心嗎?《西游記》,難道你是憑這這些而入選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的嗎?難道你已經忘記了,那源遠流長的藝術內涵、文化思想才是你自身的靈魂和精髓所在嗎?
或許是出于對第一部《西游記》的深深喜愛才引起了我這么強烈的感受,才能讓我的思想有這么強烈的反差——由喜愛一下子墜落到了厭煩,甚至憎恨!說的是不錯,中國文化的確需要不斷的進步、變革 ,是應該讓中國的古典文化在各個方面和那些外來文化、藝術相融合,但是,我們需要的不是《西游記》中所表現出來的新路啊!我們要的是不是這個俗不可耐的文化的怪胎啊!看了《西游記》的續集,您覺得這樣來融合中國的古典文化、高科技手段、外來文化應該嗎、可以嗎?
中央電視臺不是也發表過評論,說《西游記》的續集可能會帶起新一輪的收視熱潮。雖然我只看了短短的四集,我已經對這鐘說法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中國人庸俗到那種地步了嗎?
這個問題,是真的需要我們好好來回答了。
關于西游記150字觀后感篇7
到現在我仍然不敢相信,需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可取得真經的他們竟是跋山涉水、徒步而行,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呀!
聯想到自己,真是天壤之別。這個暑假因為放任自己敞開肚皮無止盡的吃,直接結果就是增肥五公斤,原先健美的身材也一去不復返了。家里人天天念叨“要少吃、要少吃”,可自控力還是不夠強,哪怕已經吃完飯漱過口了,眼看四下無人,瞅準機會就是一口。跟師徒四人比真是汗顏,小巫見大巫了。再說唐僧,雖然喜歡碎碎念,可都是為了三兄弟好,是大家的領頭羊;孫悟空,火眼金睛了不得,一切妖魔鬼怪在他的注視下都現了原型,幫助大家少受很多劫難,就是脾氣不太好,是公認的‘老大’;豬八戒,隊伍中的開心果,雖說總是搗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可對師傅還是很忠心,遇到麻煩絕不含糊,該出手時絕不手軟;沙和尚,老好人,臟活累活都是自己干,總受欺負卻一直無怨言。這師徒四人特點不一,我都很喜歡,以后我要向他們好的地方學習。
轉念一想,這不就像我們的班級一樣嗎?老師就像唐僧,帶領我們朝前行,一遍遍的苦口婆心卻會招來大家的不理解;而我們就是那三兄弟中的其中一員,什么樣的性格都有,對老師的念叨置之不理,但在該團結、該前進的時候也絕不會含糊。從現在起,從我做起,不做老師的頭疼學生,遇到艱辛也不喊苦,學習師徒四人的勇敢、百折不撓的精神。
關于西游記150字觀后感篇8
這幾天,我重讀了《西游記》這本書。這是明清時期作家吳承恩寫的一部長篇小說。
這本書講了唐僧師徒經九九八十一難去西方極樂世界取得真經的故事。唐僧名唐玄奘,他雖善良卻膽小怕事。在取經的過程中,他前后收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孫悟空—睛、敢做敢當而正義大膽、火眼金且本領高強。豬八戒—貪財好色、好吃懶做,但又不缺善心。沙僧—心地善良、老實本分、踏實能干。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在取經路上幫了唐僧不少大忙。這四個人物形象鮮明,各有特點,性格也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小時候,我喜歡看西游記的動畫,覺得孫悟空很厲害。認為要是自己有孫悟空那么厲害也可以讓我去取經。不過長大以后發現我錯了,如果唐僧一行人沒有去西天取經的勇氣,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成功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勇氣,有它才能開始這人生的旅程。記得有次,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老師,但是我不敢,因為那個老師給我的第一印像就是很嚴厲,一直不敢接近。所以那個問題一直沒法弄懂。終于,我鼓起勇氣戰戰兢兢的走進了老師辦公室,老師當時在批改作業,看見我便放下了手中的事。我小心翼翼的把作業本遞過去,說:“老師,第5頁的第2題我不太懂,想請教一下。”老師并沒有像我以為的用那么嚴肅的像冰塊的神情對我,而是用稍帶一點指責的語氣說:“怎么這么晚才來問我?學了都過了幾天了。”隨后,便向我講解了這道題。之后,我突然發現老師好像沒以前那么嚴厲了。如果我當時沒有問老師,或許我現在還不明白這道題怎么解呢!
勇氣,是成功的條件之一。慈悲是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太沒勇氣了。太沒勇氣,就變成沒骨氣了。《西游記》是一部很好的書,你能在其中發現許多道理。勇敢———是我在其中發現的道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