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冬至的作文議論文
寫作文要善于挖掘所寫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閃光的地方,反復思考,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優秀的有關冬至的作文議論文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有關冬至的作文議論文,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有關冬至的作文議論文篇1
一年一度的中華傳統節日—————冬至快到了,我們又能吃到香噴噴的餃子了。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傳統,比如;賽龍舟,吃棕子,吃月餅,吃餃子等一些文化。
我最愛吃餃子了。看著奶奶在廚房里忙碌,我忍不住跟了過去。只見奶奶把剁好的肉餡,還有大蔥放進盤子里,又放了各種調料把餡拌好,最后又放了些香油,頓時,一陣香氣撲鼻而來,把我饞的直流口水。奶奶看到我的羊子笑了起來,說:“小乖乖,你知到我們為什么愛吃餃子嗎?這里還有故事呢!”
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名醫,他的醫術很高,什么病他都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人們稱他醫圣張仲景。有一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張仲景從外行醫回來,一路上看見很多人穿得破爛單薄,臉上都生了凍瘡,不少人連耳朵都凍爛了,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于是,決定用自己的醫術幫助大家。他帶著人支起了一口大鍋,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進鍋里熬好后,又把它們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像耳朵一樣的東西,煮好了分給大家吃。人們的凍瘡慢慢到就好了。這是一種可以治凍傷的藥,張仲景給它起名“祛寒嬌耳湯”,那天正好是冬至,很多人都分了一大碗湯,兩只嬌耳,大家吃了以后,覺得兩耳發熱,凍爛的耳朵不出半個月就好了。
后來,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都要包嬌耳吃,慢慢地,就變成了今天人們吃的餃子了,還說,到了冬至吃餃子,就不會凍爛耳朵了。
聽了奶奶的故事,我心里敬佩著張仲景助人的事跡。我們這個大國家,有許多古人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我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有這么多的傳統文化感到驕傲,自豪。
有關冬至的作文議論文篇2
小時候,那么渴望,那么努力 地渴望著長大、快快長大,于是,一年里最喜歡 的就是屬于你的這個節日―冬至節。
因為有你,外婆 總會拉著自家嘎吱嘎吱響的大風箱,給我們(我家和倆舅家)燒上一大鑊的咸湯圓,圓圓得還略略顯那么點黃綠色的紅薯湯圓,在滾滾的高湯中滾動著,那么晶瑩透亮,還有白菜、青菜的葉子,嫩嫩得點綴著湯水,那樣的色香味俱全!我們這班淘氣的小家伙們(表姐妹 、表兄弟 十來個呢),守著灶臺,涎著口水,聞著從鑊蓋的縫隙里透出來的香氣,舍不得走開,時不時還吭吭幾聲:“奶奶 (外婆),熟了沒?熟了沒?”外婆總是慈祥地笑著,然后扔給我們一句老家的民間俗語:“丐兒吃飯不等熟。”哈哈哈哈……小家伙的我們總是傻氣傻氣地丟下一大串銀鈴般的笑聲。等待 的心情是侯急侯急得,可也是美好 美好得。當外婆給擺好的長凳子上排
上一長龍似的一碗碗熱氣騰騰,透著香氣的紅薯湯圓時,所有的等待都化成了那一刻無比的幸福 滿足 。外婆說:“燙著呢,別著急!,所以我們都應是耶穌基督的小羊兒們,也是她的小羊兒們),今兒個吃一碗湯圓長一歲,你們可別吃多了,要不然就長好幾歲了。“奶奶(外婆),我要吃倆碗,我長兩歲,我要吃三碗,我長三歲……”我們都爭先恐后地搶著說。我們都盼著長大,快快長大,長大了,就是大人了,就能像爸爸 媽媽 一樣出門賺錢養家了,多少能給家里幫點小忙,增點生計。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里,稍大點的小孩一樣也是家庭 里不可或缺的勞動力。我們都搶著吃湯圓,多吃一碗,就能多長一歲,那是我們最親愛、最敬仰的外婆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都深信不疑。在冬至,在屬于你的這個節日里,我常常可以很驕傲地抬起頭,揚著稚嫩的聲音說:“我今天吃了幾碗(不特定)湯圓了,我又長大了幾歲了。
慢慢、慢慢得,我真的長大了,長大后的我知道了:原來不管吃多少碗湯圓,我只能長一歲。老家有風俗:過完冬至便長一歲,自然是指虛歲,所以我們根深蒂固地認為,冬至一過,我們的年齡就自然而然地長了一歲。長大了,也就懂得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于是我慢慢得不是那么渴望著過你的節日,冬至的概念,僅僅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吃上一二碗外婆或者媽媽親手做的熱氣騰騰的紅薯湯圓或白糯米小湯圓,然后告訴自己,我又長了一歲了。冬至―曾經你的那份童趣,你的那份天真,你的那份美麗 ,漸漸地褪色了,繼而再漸漸地消散了;曾經,我的那份幼稚,我的那份無邪,我的.那份童真,也漸行漸遠了,遠在了那遙遠的記憶里。于是,我不再那么那么繼續迷戀你了,喜歡你了。
時間 ,一天天,一年年,彈指之間,把我從童年 推向了成年,再推向了中年。?子那頭,我看見眼角的魚尾紋悄悄得、悄悄得、竟那樣不動聲色地顯現了,越來越清晰;我看見我的容顏在時光流逝的分分秒秒里,日漸憔悴、暗黃。我突然―很害怕過你的節日,我甚至還想刻意地去忘記你,想把屬于你的這一日直接從我的日歷表上抹去,抹掉。我傷感 ,我的時間,我的歲月,因為有你,又減少了;我的青春 ,我的嬌嫩,因為有你,無影無蹤了;我糾結,糾結老爸老媽的步履愈發蹣跚了,頭發愈發斑白了,每過一個冬至,他們便又衰老了一歲。其實,我最想,想再聽聽外婆的聲音,告訴我:吃幾碗湯圓年少幾歲,讓我,把童年尋覓,拾掇;讓我的父母 雙親,依然年輕、健康、富饒!
今天,我吃不到外婆在大鐵鑊里煮的紅薯湯圓了,也聞不著媽媽在老家煮得香甜美味的咸湯圓了。看著好友發在微信上的紅薯湯圓圖片,好懷念 ,懷念老家的至親好友們。生活 在他鄉異地,且入鄉隨俗,吃碗餃子吧!熱熱的餃子湯,也能找到你的味道。
有關冬至的作文議論文篇3
東漢末年,在長沙有一位名醫,名叫張仲景,因年事已高,便告老還鄉。
當時,天下大亂,盜賊四起,到處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生靈涂炭,民不聊生。
張仲景回到家鄉,發現這里已不是從前記憶中的模樣了。以前,店鋪無數,大街上的人摩肩接踵,客棧里滿是客人。可現在,路上的行人極少,都是衣衫襤褸,食不裹腹。這時,正是冬日, 大量饑民不光衣不遮體,很多人的耳朵都凍裂了,潰爛發炎。張仲景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該怎么拯救家鄉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他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冥思苦想了幾個日子,張仲景吩咐自己的徒弟在路邊架起了一個大醫棚,把新鮮的羊肉、火紅的辣椒還有一些驅寒藥材放到大鍋里精心熬制。
這天正值冬至,行人比往常更少,可肉香一下子就吸引來了無數家鄉人,張仲景吩咐弟子將煮好的食材撈起來,剁碎,碾成泥,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狀,這便是今天餃子的雛形。鍋中煮熟的餃子和湯水香飄十里,醫棚里接受施舍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吃了后,贊不絕口。幾天后,凍裂的耳朵也因吃了餃子,喝了湯水而痊愈。這湯水人們叫它“驅寒矯耳湯”。
從此,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至今還流傳著一句話:“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有關冬至的作文議論文篇4
黎明的曙光劃破了殘夜,昨夜淅淅瀝瀝的小雨也已停歇。屋檐上滴滴雨水掉落,濺起水花。寒風奔騰而過,帶來一股蕭瑟的氣息。家家戶戶門前升起縷縷輕煙,冬至到了。
我從睡夢中醒來,屋外還是一片漆黑,不愧是一年中夜最長的一天。早早地,廚房中早已飄出冬至丸的一股清香,牽引著我慢慢走下樓。
昨晚,媽媽和奶奶開始搓丸子,奶奶將已備好的一大團糯米團放在一個箶筐里,捏出一塊小小的糯米團,輕輕放在手心,另一只手壓住,來來回回地摩挲著。漸漸地,糯米團從無規則圓球變形,不一會兒,一個胖嘟嘟的冬至丸呈現在眼前,珍珠般大小,小巧玲瓏。
媽媽與奶奶共同合作,約莫半小時后,就做出了一筐冬至丸。滿滿的丸子緊緊挨在一起,呈出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最后媽媽將冬至丸放在一邊,準備明早煮好祭祖。
想著想著,我不覺已垂涎三尺。奶奶正將紅木桌擺放在門口,桌旁放著琳瑯滿目的貢品。而媽媽也在“拜公婆”,呼我也過去拜一拜,保佑身體健康。接著,媽媽讓我去老厝祭祖。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在張羅著祭祖。
我跨出家門,不覺一陣哆嗦,這風真冷啊。路旁的小草上還覆蓋著滴滴露珠,天漸漸亮了。鄉里們的門前也擺放著貢品,香爐中冒出縷縷輕煙。
到了那里,親戚們在噓寒問暖,嘮些家常小事。紅方桌上的香燭放出點點微光,放置靈位的木櫥子斑駁不堪。我慢慢地跪了下去,雙手合十,虔誠地祈禱。等到所有人跪拜完了,我們開始燒紙錢了。紙線錢慢慢地飄入爐中,焚燒殆盡,又飄出了點點灰燼,如雪花般飛舞。儀式完畢后,大家就各自回家了。
回到家中,媽媽端出碗碗冬至丸,和著紅糖水,一股甜意流入心底,溢滿全身。一家人圍坐在桌旁,開始冬至的早餐。
冬至雖有凜列的寒風,漫長的黑夜,但冬至的美食,冬至的習俗溫暖著我,不再寒冷。
有關冬至的作文議論文篇5
小時候,常聽老人說: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今年的冬至似乎沒有往年的寒冷。但是我們還是會吃餃子的,因為奶奶告訴我,吃了餃子就不會凍掉耳朵,所以每年的冬至,我都會為了我的耳朵大口大口地吃餃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從書中得知:冬至就算不吃餃子,耳朵也不會被凍掉。
冬至呢,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它在每年的12月12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可是全球白天最短夜里最長的一天。在這一天里,人們通常會煮餃子,包湯圓,希望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今年的冬至我回了奶奶爺爺家,他們早早的就把湯圓和餃子煮好啦,就等著我回來呢。果真,剛一進入前院,一陣香味就撲鼻而入,我高興地喊了一聲:“奶奶,我回來啦。”奶奶聽見了我的聲音,急忙從屋里跑了出來,“回來啦,快進來吃餃子。”一進門,剛一放下書包嘗了一個,哇噻!奶奶做的餃子真是太好吃啦!
吃著吃著我竟流下來眼淚,這可把奶奶嚇壞了,以為我是出了什么事,我說是因為太好吃了,奶奶才放下心來,笑瞇瞇地說:“傻孩子,慢點吃,別噎著!”
其實不單單是餃子好吃,更多的是因為那餃子里面包含著奶奶對我滿滿的愛意。在吃飯前,聽妹妹說奶奶今天知道我要回來,一骨碌的從床上起來,給我煮餃子吃。奶奶的歲數雖然不大,但是也不能因為這點小事而立馬起床啊,我的眼淚又掉下來。
這個冬至過得真有意義,它不僅讓我吃上了餃子,還讓我懂得了奶奶對我的愛。
有關冬至的作文議論文篇6
今年冬至,我一人在家。姥姥身體不適,媽媽留在她身邊照顧。爸爸在外地上班,特意叮囑我晚上記得給祖宗燒紙。
很久沒做過祭掃祖先的事情了,只記得兒時太太拿著一支紅色小花鼓,在我面前搖晃著逗我。晃晃悠悠,如今,我已17歲了。
吃過晚飯我便出了門,天早早的黑了,刺骨的風刮在臉上麻麻的,吹散了道路兩旁粘在枝上掙扎不肯離去的樹葉。頭頂的月亮模糊不清,不似平日里那般锃亮,泛著黃,為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又添了一絲深沉。
聽爸爸說,買祭祀品要去人少僻靜的小店。我獨自走在小道上,兩只放在口袋里的手緊緊地攥著兜布,滲出了細細的汗。冬至的夜顯得格外的黑,店鋪基本上都早早的關了門。走了很久,一道暖黃色的光映入眼簾,一家破舊的菜市場中門前整齊有序的擺列著各種祭祀品。
我長吁一口氣,終于到了。
賣家是位四十左右的中年婦女,很貼心的為我準備了紅色的袋子,并介紹羅列著的金銀財寶。這里是金光閃閃,最受歡迎的金元寶,那里是財源廣進,意義深遠的長銀條。她細心告訴我祭祀的步驟——先把名字寫在紅袋子上,再在周圍散一點紙錢,最后就著燃著的火星把紅袋子從底部燒起。這樣紙錢燒了,別人家不會搶。
我在心底記下步驟,謝過她便離開了。一路上,陸陸續續有人開始燒紙,嘴里念念有詞。三五成群,也有一個人。人們佇立著,安靜的看著火苗,嘴里念念有詞,時不時用小棍將即將暗淡下去的火苗撥地更旺。那明亮的火焰伴隨著裊裊青煙既有淡淡的傷感,也是對已故先人一種深深的緬懷。
我按照心里記下的步驟將祭祀做完,又把灰燼整理在一起。并在心里祈愿——家人健康平安。我想太太能夠聽到我的聲音,我也會為了整個家族的興旺而更加奮發努力。
到家了,身體漸漸暖了起來。我將買好的餃子放進鍋里,嫩白堅硬的它們撲通撲通的一個個跳進鍋里,發出清脆的聲音。不一會兒,噴香的餃子就出鍋了。湯水白白的,餃子餡兒的油零星地浮在湯面上,一大口喝下去,心里滿滿的。
冬至,是一年最冷的時候。死者已矣,活著,要懂得珍惜。
有關冬至的作文議論文篇7
冬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北方冬至吃餃子,而在我們南方,湯圓則是冬至的必須品。湯圓,是一種用糯米制成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的意思。吃湯圓一直是我所期待的,然后就在今天,我來到小水滴培訓中心上課,聽到了一個令人激動的消息,我們要提前過冬至。知道這個消息后,同學們激動得不能自己。等老師講完了一些注意事項后,我們就興沖沖地準備開始“生產”湯圓了。
搓湯圓“樂”
在搓湯圓之前,老師讓我們先洗手,然后叫我們把一次性手套戴上。老師先為我們做了個示范,只見她熟練地從一大團糯米團子中揪出一小團,然后放在手心,雙手揉搓,不一會兒,一個白白嫩嫩的小湯圓就誕生了。我們見到老師的高超技術后,十分羨慕,于是就趕緊行動了起來。我們每個人都到老師那里領了一個大面團,我用手一捏,覺得它像橡皮泥,又像棉花糖,軟滑有彈性。我學著老師的樣子,先把面團放在手心中,然后兩手輕輕揉搓,最后一個潔白的小湯圓就成功在我手中誕生了。
吃湯圓“樂”
搓完湯圓后,我們把一個個小湯圓倒入滾燙的開水中,一個個湯圓像愛睡的小娃娃靜靜地躺在鍋底。不一會兒,水又開了,湯圓像一個個打著哈欠、調皮的小娃娃慢慢地浮起來。“可以吃了。”聽到老師的一聲招呼后,同學們個個趕忙拿起了碗,排起了長隊,等待著老師的“投食”。老師將一個個湯圓放入我的碗中。等湯圓涼了,我就迫不及待地將湯圓塞到嘴巴里,這湯圓吃進口中,帶著一股濃濃的紅糖的甜味,其中還有一絲淡淡的姜味,口感Q彈又有嚼勁。湯圓吃下肚后,口齒間的留香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由此可見,冬至吃湯圓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在冬至的時候,天氣雖冷,但通過那一個個充滿愛意的湯圓,讓我們不懼寒冷,讓冬天多一份溫馨,也多了一份對春天的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