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爭論的議論文作文
好作文必須符合題意和要求,能夠準確把握題目所給的方向和范圍,做到扣題緊密,表達準確。怎樣寫關于爭論的議論文作文?這里提供關于爭論的議論文作文分享,供大家參考。
關于爭論的議論文作文篇1
說到爭論,我想起一則“有理也受罰”的故事。古時有兩個人發(fā)生了爭論,甲認為四乘七等于二十七,乙認為四乘七等于二十八。兩人爭論了一天一夜,誰也沒有說服誰,最后只好去找縣太爺論理。結(jié)果是認為四乘七等于二十八的人挨了板。乙感到委屈,頗為不服,責怨縣太爺處事不公。縣太爺卻說:“你竟和以四乘七等于二十七的人爭論,本身就很愚蠢,難道就不該受罰嗎?”這話的確有道理。有理也不一定非要爭辯,即使有理,若是糾纏于一些無謂的爭論,實在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避免無謂的爭論,不失為是一種明智的策略。林肯這樣對一位和同事發(fā)生爭論的青年軍官說:“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決不肯在私人爭辯中耗費時間。爭辯的結(jié)果,包括發(fā)脾氣,失去自制,其后果是難以讓人承擔得起的。與其跟狗爭辯,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讓它先走。否則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傷疤。”美國教育家卡耐基也說:“有一種方法能得到爭辯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爭辯;避免爭辯就如同避免響尾蛇和地震一樣。”確實,爭強好勝決不能消除誤解,只能使矛盾加深。只有避免無謂的爭論,才能使我們排除干擾,不為外界所累,一心一意致力于我們心愛的事業(yè)而有所作為。
避免無謂的爭論,需要有虛懷若谷的態(tài)度。如果你多想想別人的好處,對于因關心自己而表示反對的人心存感謝,那么,你就不會因別人的意見與你不合而懊惱了。因為任何肯花時間對你表達不同意見的人,必然和你一樣對同一件事情表示關心。把他們當作要幫助你的人,或許就可以把別人的反對升華為真誠的友誼。因此,如果明明自己不對,就不要為了個人面子和尊嚴而固執(zhí)己見。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及時修正自己的錯誤,勇于因自己的錯誤而向別人道歉。
避免無謂的爭論,需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面對別人的挑戰(zhàn)——尤其是態(tài)度比較蠻狠的挑戰(zhàn),人有一種天然的自衛(wèi)心理。這時我們需要冷靜,需要自制,千萬不能讓沖動之火,燒毀理智的韁繩。
我國有句古話:“天下事,何時了;有些事,不了了;一定了,不得了。”這就告訴我們,有些事是在不了之中了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的不快,人與人之間出現(xiàn)意見上的分歧,倘若非要弄個水落石出,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因而,對非原則性的問題,采取不了了之的“和稀泥”的辦法,是上策。學會小事裝糊涂,避免無謂的爭論,這是我們生存的智慧。
關于爭論的議論文作文篇2
我從一個什么事都不懂的嬰兒成長為11歲的少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父母在我身上傾注了無數(shù)的愛。
記得那是三年級的一天。我偷偷地背著爸爸媽媽去校門口買了一包5角錢的零食,結(jié)果被爸爸發(fā)現(xiàn)了。爸爸勃然大怒,把我揪到房里,和媽媽一起質(zhì)問“說!你為什么要買零食?錢從哪里來的?”我支支吾吾答不上來。爸爸媽媽狠狠地打了我,打得毫不留情。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
在四年級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我僅名列第20名。我仿佛覺得五雷轟頂,在家里大哭一場。媽媽來到我身邊,拍著我的肩膀?qū)ξ艺f:“孩子,人生道路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不能被挫折打倒。如果每個人沒得第一就哭,那你有沒有想從未得第一的人哭過多少次呢?”媽媽的一席話使我明白,人要堅強,不能懦弱。
我滿懷信心進入了四年級下學期,并且語文期末考試獲得第三。我欣喜若狂,一路小跑地沖回家將喜訊告訴了爸爸媽媽。爸爸媽媽高興得合不攏嘴,但他們也提醒我:“吳繼恒,取得成績固然是件好事,但一定不能驕傲自大。”我用力地點了點頭。
當時,我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么對三件事有三個不同的態(tài)度。今天,我終于明白了,這三個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fā)點――那就是愛。
關于爭論的議論文作文篇3
我是一個軍事迷,酷愛軍事知識,家里關于軍事的書籍有一大堆。平時遇到這方面問題也總是喜歡和別人爭個明白。
一天,我和爸爸談論關于坦克的知識,在一旁的媽媽隨口說一句:“你們倒是說說,為什么要叫坦克?”爸爸首先得意洋洋地說:“坦克最初由英國工程師Tank發(fā)明,起先叫做“機構破壞器”,后來為了紀念這位工程師,就把它稱為坦克(tank),我是在(話說世界五千年》里看到的。”“錯了錯了!”在一旁聽得不耐煩的我大聲喊道,“坦克的設計制造者是英國人維利,因為在取名時有人提到水柜(英文為tank),這樣叫既保密又響亮,所以才叫坦克(tank,我是在《現(xiàn)代兵器》上看到的。”爸爸著急地說:“你錯了,我的觀點是正確的,我有書做證據(jù)。”“你才錯了呢,我也有證據(jù)。”我和爸爸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我說:“咱們把各自證據(jù)拿出來,看誰的證據(jù)確鑿。”爸爸聽后,表明同意。
接著,我們便忙著翻書,過一會兒,我和爸爸把各自的證據(jù)拿出來一核對,果然兩本書上有兩種說法,到底哪一種說法正確,一時無法確定。這時,媽媽出了一個主意:“你們父子倆現(xiàn)在是平手,必須找出第三本書,看上面有關坦克的說法偏向于哪一方,就說明哪一方的觀點是較為正確的.。”
說干就干,我和爸爸又翻了一大堆書,終于從《世界通史》中找到答案:“為了保密,英國人把坦克稱為水柜(即tank)。”這個說法無疑證明我的觀點較為正確。我高興得手舞足蹈。不過我又想:爸爸的觀點也并非完全錯誤,有的事物也可能有多種說法。
通過這件事我悟到一個道理:有些事不能只知道一點,而需要從多方面去了解它、認識它,這樣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它……我又一次嘗到了爭論的甜頭。
關于爭論的議論文作文篇4
窗外,皎潔的月光,潑灑在寂靜的街道上;天上的星星,正眨著它那清澈的眼睛。而我家,一場激烈的爭論正進行著。
飯桌上一桌讓人看著就很有食欲的菜肴,讓人迫不及待的想吃上一口。但是因為自己的鮑牙,我吃飯時感到不適,影響到自己吃飯的心情,那牙齒好像故意在跟我作對一樣,在我的嘴里左右搖擺。大家或許是發(fā)現(xiàn)了我的異常,原本各說各的,說話聲一下子停住了。我又繼續(xù)吃了幾口,這時我聽到他們正在討論我的鮑牙。我不想說什么,只好默默地吃飯,突然爸爸說:"女兒,你的那顆鮑牙應該拔了,這樣你吃飯就不會那么難受了"。媽媽也點了點頭,可我心想:"我也有點想,但是拔牙太疼了,我很害怕。因為對拔牙恐懼,我只好硬著頭皮說:"可是,我一點都不想拔,我覺得這樣挺好的,并沒有覺得很難受。"爺爺坐在一旁默不作聲,我的心里不由得委屈,因為連平時最支持我的爺爺都不幫我說話了。絕望的情緒像狂潮一般涌上我的心頭,使我感到渾身冰涼。
飯桌上的菜,漸漸地涼了,而我也沒有食欲了,很想逃離這個飯桌,這時爺爺在旁邊默默的說:"孫女呀,我也覺得你這顆鮑牙應該拔了,既影響你吃飯,又影響你的心情,那你還不如早點去拔掉。"聽到了這番話,我的眼淚不由自主的掉了下來,我突然站起來,含著淚大聲的說:"我不想拔掉這顆鮑牙"說完,我邊哭邊跑了出去,剛跑到下樓,一股冷風向我吹來,樹葉隨風飄,我走在街道上,只有昏黃的燈光陪伴著我,我看到了一張椅子,坐了下去,我環(huán)視了一下周圍無人的街頭,顯得冷清,感到整個世界都要將我放棄,我邊抹著淚邊想:"為什么爸爸媽媽,都不理解我,連最支持我的爺爺都不幫我說話了。"耳邊時不時縈繞著貓的叫聲,我不由得感到害怕,終于,我聽到了媽媽在叫我,可我一點都不想回應,過了一會兒,媽媽坐了下來,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女兒,你要是不想拔,我們就不拔。"我聽到媽媽說的這番話,也對媽媽說:"媽媽,其實我也想拔,可是拔了很痛,又很丑。"媽媽說:"原來是這樣啊,放心不痛的,也不用怕丑,沒有人會嘲笑你的。"聽完,我不由地放心了,媽媽牽著我到的手伴著昏黃的燈光,走回了家……
因為這顆鮑牙,卻引起我們家的爭論,其實不用因為某個矛盾破壞了家庭的范圍,只要一家人相互溝通,才會使我們的家庭更加美好!
關于爭論的議論文作文篇5
“這次清明放假之后的考試,嚴重地反映出你們沒有好好的在家中復習!”
班主任生氣地拍著講臺,隨后挨個點名批評。我在座位上惴惴不安。果不其然,我被列入了“嚴重退步”名單之中。
我不敢直視老師的臉,她的眉頭必然擰得緊,恨鐵不成鋼吧!我不敢與同學交談,一定是嘲笑我吧!我更不敢去和父母交代,一定會被挨板子吧!我越是這樣想,就越害怕后悔,害怕受到懲罰,批評。更多的是后悔自己在清明放假四天沒有節(jié)制地玩手機。
清明四天,當時過的快樂悠閑,現(xiàn)在想想的確是渾渾噩噩的。不管家人怎么勸我吃飯,我總說等我發(fā)條消息;不管家人怎么勸我寫作業(yè),我總低著頭回答道等我聊一會兒天;不管家人怎么想著法子讓我放下手機,但我總是抱著它,從早到晚的。就連睡覺也是把手機放在枕頭底下,以便于我能及時接收消息,直到放假的最后一天,猛然想起作業(yè)還有一疊沒完成。
我慌了,忙著投身于題海。會的題目,字跡潦草一筆帶過;不會的題目,硬著頭皮東寫一點,西寫一點,稀里糊涂的也就寫完了。至于復習,早就拋諸于腦后,沉浸于趕完作業(yè)的慶幸之中。
然而,我也終得到了懲罰。
我緊緊攥著那布滿紅叉的試卷,“砰”地關上房門,將試卷揉成一團,一頭倒在床上。春風從窗外吹進,卻絲毫不帶一點暖意。我暗自說道:“都是手機惹的禍。”于是我決定自覺將手機給家長,但父親并不贊成:“就算你把手機給了我,你也可以出去玩,玩一整天再回來。這跟手機有什么區(qū)別?”我被問呆了,我從未這樣想過。父親還說我應該自己要學會自控,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成為欲望的奴隸。
是的,樹枝瘋長也會折條;積木太高也會倒塌;春雨太大,也會淹死稼莊。好的事和物,人人都想要,但毫無節(jié)制地去追求,則會傷害自己,這都是沒有學會適可而止惹得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