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元宵節習俗作文
寫好開頭和結尾是作文成功的關鍵,開頭需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結尾則需要總結全文。小編給大家分享描寫元宵節習俗作文參考,方便大家參考描寫元宵節習俗作文怎么寫。
描寫元宵節習俗作文篇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凃坊,那里的元宵節就與眾不同,其中最熱鬧的要數迎花燈了。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從哪兒來的鞭炮聲?我趕快跑到家門前的巷子口,只看見那里人山人海。我擠進人群,踮起腳尖,探著頭往左看,只見蒙蒙的煙霧中有一點光。慢慢地,光越來越亮,而且還聽到“嗡嗡”的聲音,原來是發電機發出的聲音。花燈終于來了,人群又沸騰起來。我仔細地觀賞著花燈,發現花燈分三層,第一層是八角形的燈帽,上面貼著精美的圖案。第二層是球形的多面體,也貼著許多有代表意義的的圖案。如:貼著一條大魚的,表示年年有余。第三層是燈托,用各種各樣的剪紙裝飾,有駿馬奔騰,有鯉魚躍龍門,有金雞報曉……花燈的兩邊綁著兩條花束,花束上系著中國結。當人們走動時,花燈便一搖一擺,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明珠,璀璨無比。花燈雖然很重,抬花燈的人頭上都冒出了汗珠,但他們的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欣賞完花燈,最有趣的是喝燈酒。我和爸爸去一位大伯家喝燈酒。大約九點,花燈進了大伯的大廳,我們趕緊幫忙倒茶、發煙,大人們放鞭炮、點煙花,忙得不亦樂乎。花燈出廳后,喝燈酒便開始了。桌面上的菜,可都是美味,有豬肉、牛肉,有雞有鴨,還有很多我說不出名的菜。吃了一會兒,他們端起酒杯互相敬酒、互相祝福,一桌人其樂融融。爸爸說來喝燈酒就一定要喝酒,不管一口還是兩口。于是我也端起酒杯,按照輩份,一個一個地敬酒,并送上祝福。不知不覺我把一杯米酒全部喝完了,暈暈的,真是開心。
這就是家鄉的元宵節,既熱鬧又難忘!
描寫元宵節習俗作文篇2
“正月十五鬧元宵。”今天是開學第一天,也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我的腳剛邁入教室,便聽到大家在談論什么燈謎,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中午要猜燈謎呀!
“花燈小巷”熱鬧非凡
中午的時鐘敲響了,我拿起集福卡直往“花燈小巷”奔去,近千盞花燈映入眼簾。橫掃全場,它們猶如無數五彩繽紛的色塊。再走向前仔細端詳一番,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呀!這哪里像自己做的,簡直跟買的一模一樣。你看這只聰明機靈的小兔正在雨中漫步呢!再看那只綠色小豬正搖搖擺擺地向我走來……要不是看見沈海燕在摘謎面,我還不會沉浸在這“花燈夢境”里嗎?
我來來回回地找,掃蕩了一大片,結果一個“果實”都沒發現。這把我惹急了,難不成它們隱身了?哎!我竟然把裝飾品忽略了!我又瀏覽了一遍,還真被我找著了!這個謎面是“橋西留有半面碑——打一水果”。我翻閱了整個大腦“果”典,可“百事不得其解”。榴蓮?不對,這只猜對了“橋西留有”,但沒有“半面碑”呀。石榴?對!就是石榴!因為“橋西留有”就是木字旁加留組成“榴”,“碑”的一半是石,所以是石榴。
“元宵工廠”濃香四溢
猜燈謎不是我的強項,還是來飽飽口福吧!我們走進“元宵工廠”,發現桌子被擦得閃閃亮,好比一面鏡子。桌上有個“巨無霸面團娃娃”安靜地坐著。開始“工作”了!首先,我把面粉撒在自己面前,接著抓一些面團,將它搓成條,然后拿一小份放在手心上,兩手壓住揉成球形,最后在面粉上滾一滾,光滑、圓溜溜的元宵寶寶就誕生了。
有正經做的,也有搗亂的。蔣瑋熠的元宵大小不一,大的似一顆棗,小的如一粒紅豆,令我們哭笑不得。看那四年級的同學們,用一顆顆湯圓拼成“元宵節快樂”五個大字,這樣的玩法可真有創意!
等了半晌,湯圓終于出鍋了。我張開“河馬嘴”,一下子把三個湯圓吞進去了。它們順著我的食道滑下去,分散到五臟六腑中,而湯圓表面留下的湯水則在口中回味無窮。不說了,我再去盛一碗嘍!
開學第一天不僅能讓我大飽眼福和口福,還讓我動了腦,更使我找到了快樂。好一個“開心宵宵樂”!
描寫元宵節習俗作文篇3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描寫元宵節習俗作文篇4
每個人的家鄉應該都有一些特別的風俗。
我的家鄉——華港,是江蘇泰州的一個小鎮。沒錯,這里有白墻紅瓦,有小橋池塘,可所謂詩情畫意。
我們這春節前最熱鬧的一天就是除夕了,在那一天我們都會去買糖果等一些過年期間要用的東西,而晚上我們則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并喝守歲酒,看春節聯歡晚會。
每次除夕,我都激動得睡不著覺。
大年初一,早上我們會吃湯圓,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并且我們里華人過節日最離不開的就是鞭炮了,在春節期間我醒來都是被鞭炮叫醒的。一吃完早餐,我們小孩子都會不約而同的排成幾個小分隊出去拜年,而我們回來會收獲滿滿,會有許多五彩繽紛的糖果,有巧克力……
春節過后就是元宵節了,我們大家都知道,元宵節就應該吃元宵(湯圓)。我曾經在一次包元宵中問過爸爸:“元宵節為什么是吃元宵?”爸爸這樣跟我說道:“吃元宵是從古至今留下來的規矩,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那你知道元宵為什么是圓的嗎?”我說不知道,他又說:“元宵之所以是圓的,那是因他他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知道了嗎?”我恍然大悟,說著說著奶奶已經將煮好的湯圓盛出了鍋。因為有自己包的,所以感覺這湯圓格外的圓,也格外的甜。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還有很多,我都非常喜歡。經典永流傳,讓我們把這種習俗傳承下去吧。
描寫元宵節習俗作文篇5
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這一天可熱鬧了:吃元宵,賞花燈,看煙花,真是樣樣精彩。
早上七點,媽媽把我從被窩兒里拉出來,對我說:“今天是元宵節,快起床吃元宵。”一想起元宵軟軟的,軟的像海綿;白白的,白的像顆顆珍珠,咬一小口,流出那可口,順滑的餡兒……我不禁“咕咚”咽了一下口水,一咕嚕從床上爬了下來。我迅速洗刷完。媽媽煮的元宵正好開鍋了。元宵的美味使我禁不住誘惑,迫不及待地跑向餐桌,大口大口地吃,我也顧不得燙嘴了,一邊吹,一邊吃,品著香香的,甜甜的餡兒,我不由自主地贊嘆:“唔——,元宵太好吃了,再來一碗!”
美味的元宵,令我陶醉了整整一上午,晚上的所見所聞更是讓我終生難忘。
晚飯過后,我們出來看燈會,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在市政府廣場,有許多個單位贊助的燈會:日照市建委、市人民醫院、農業銀行、電業局、國土資源局等。今年是牛年,燈會上牛是主角。有肥的牛;有小的牛;有趴著的牛;有站著的牛;還有帶給人們祝福的牛。除此之外,還有獅子舞球,年年有“魚”(余),龍飛鳳舞等造型。熱鬧的大街上,游玩的、賣東西的,人真多,熙熙攘攘,燈火通明。買賣人的吆喝聲、參觀者的贊嘆聲、音箱里優美的歌聲與別致、新穎的燈會美景,共同勾勒出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
我正沉浸在熱鬧非凡的燈會中,突然聽到一串震耳欲聾的煙花聲。我抬頭一看: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煙花!我驚叫道:“哇噻!好漂亮啊!”煙花的形狀各種各樣,煙花的顏色絢麗多彩,煙花的聲音響徹云霄。一會兒左上方、一會兒右上方、一會兒正中間,紅的、橙的、藍的、綠的、青的、紫的、白的、金的、玫紅的,像小傘,像火箭,像噴泉,還有的像蘑菇,有好多人都在看,贊嘆聲此起彼伏:“哇!煙花的形狀真美。”“看!煙花的顏色真漂亮。”“煙花的聲音真喜慶。”……夜晚的城市,被五彩繽紛的煙花襯托得金碧輝煌,仿佛變成了一座宮殿,連整個地面都亮閃閃的,真美啊!
“火樹銀花不夜天,良宵盛會喜空前”。這么熱鬧的元宵節不正是我們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嗎?
描寫元宵節習俗作文篇6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里,有許多美好而又喜慶的日子。就像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花燈和煙火都燦爛無比、美不勝收,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呀!元宵節顧名思義,一定少不了元宵。今天我也要大顯身手——煮元宵。
傳說在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身處深宮,無法在正月十五與父母團圓。智者東方朔想出一個錦囊妙計,他告訴漢武帝,玉皇大帝下令火燒長安都。只有在正月十五晚上做元宵供給火神君,方能解救。于是漢武帝照做,元宵也因此趁亂與父母團圓了。所以,每到正月十五都有吃元宵的習俗,它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我非常喜歡這個感人的傳說。此時此刻,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煮一次元宵。我走到廚房,按照奶奶教給我的步驟,先把鍋里倒入清水,然后打開煤氣,開始燒水。不一會兒,水沸騰起來了。奶奶遞給我一盒小元宵,涼涼的、硬硬的,就好似一個個小雪球。小元宵們像一個個跳水運動員爭先恐后地躍入水中。剎那間,鍋里濺起了無數的小水花。這時,蒸氣撲面而來,嚇得我不敢睜開雙眼。于是我拿起鍋蓋,要蓋在鍋上。這時奶奶的聲音傳來:“別著急!要先用鏟子給這些小家伙們翻個身。”我只好把鍋蓋放下,趕緊拿起鏟子小心翼翼地推了幾下,小元宵們都在水中翩翩起舞。最后我蓋上鍋蓋,靜靜地等待著。過了幾分鐘,鍋蓋開始“不安”,發出“砰砰”的聲音,好像在招呼我:“快過來——熟了!熟了!”我立刻揭開鍋蓋,查看那些小家伙們的情況。
啊!元宵浮在水面上了。你看,它們正仰起一張張雪白的小臉頑皮地望著我。奶奶在旁邊告訴我:“元宵浮上水面,不打轉兒,就熟了。”不等奶奶說完,我早已饞涎欲滴了。望著這些美味的小家伙們,我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飛快地盛了兩碗,一碗遞給奶奶,一碗留給自己。接著用勺子盛起一個白白的、粘粘的元宵,里面流淌出的黑芝麻餡散發出撲鼻的香甜,真是美味極了!
我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親手煮的元宵,從嘴里一直甜到心里。希望明年元宵節時再和這些可愛的“小家伙們”交朋友!
描寫元宵節習俗作文篇7
在我們這里過元宵節的時候,有蒸刺猬的習俗,據說刺猬可以給家里馱來糧食和金銀。每到元宵節前兩天,每家每戶都要做蒸一些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的小刺猬。
今年過元宵節的時候,老媽又在做刺猬,只見老媽首先拿起一塊面團,在案板上使勁地揉,揉成碗狀,里面放上豆餡兒或煮好的紅棗,在把面揉成一個半圓形光滑的面團,把一邊捏尖,接著橫切約二厘米深的一刀,拿一顆泡好的黑豆粒橫放在切口里,就是咬著豆粒的'“刺猬”的嘴巴。
接著,把“刺猬”橫托在左手上,“刺猬”的尖嘴朝著大拇指,右手用剪刀貼著“刺猬”的背,輕輕剪約一厘米長的小刺兒,并向上稍微一提,刺兒就翹了起來。“刺猬”的背上依次剪出五行小刺兒,每行刺的數量都按照三、四、五、四、三的順序照空兒排列。最后在“刺猬”的臉上嵌入兩粒紅小豆或綠豆,當作“刺猬”又小又亮的眼睛,再用一粒黑豆塞到它屁股后面。一只肥肥胖胖、憨態可掬的刺猬便躍然手上。我看呆了,高興得跳了起來,說:“老媽,你真厲害,太像了,簡直太像了。我也想做一只。”老媽說:“好啊!你做吧。”于是我就拿起來一塊面學著老媽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面團在我手里不聽話,不是粘在手上就是捏不成刺猬的形狀。我生氣地把面往板子上一扔,說:“這么難做,我不想做了。”老媽幫我拾起面團,說:“什么事都是看著容易做起來難啊!這就是眼高手低。不要輕易放棄,堅持做下去會成功的。”
聽了老媽的話,我又重新做下去。剪刀拿在我手里也不聽使喚,我做得滿頭大汗,但是功夫不有心人,終于做成了一只小刺猬。盡管我做得很難看,也不太像,但是我特別開心。而老媽還直夸我哪,“你做的小刺猬的刺特別細,像真的小刺猬。所以說,不管你做什么事,只要你認真去做,堅持做下去,就能取得成功。雖然你是第一次做,相信自己的實力。”
通過這次做小刺猬,讓我懂得了只要堅持下去一切皆有可能。
描寫元宵節習俗作文篇8
在各個地方,每年春節的到來,都代表著新的一年已來到,舊的一年過去了。要說哪個地方的春節最有特色,我說不上來,但如果要我說哪個地方的春節最熱鬧,那我敢肯定,東陽肯定是其中之一。
在我的記憶里,東陽的春節是從臘月初一就開始了。很久以前,東陽有一個習俗,就是“捉年鬼”。“捉年鬼”是從臘月初一開始的,一直到臘月十五才結束。扮捉鬼者,頭戴一頂武狀元帽,臉掛一串紅胡子,手執一把寶劍,腰間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