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
好作文通常有一個清晰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層次分明,符合邏輯。寫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帶來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篇1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小說以上層貴族社會為中心圖畫,極其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
有人把莎士比亞比作高山,我認為曹雪芹是一個大海。山再高,終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頂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卻非常之難。“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寫這部書時,用了“諧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賈家四姐妹命名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這是諧“原應嘆息”的音;在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時,警幻仙姑讓他飲的茶“千紅一窟”,是“千紅一哭”的諧音,又讓他飲“萬艷同杯”的酒,這酒名是“萬艷同悲”的諧音,這樣的手法幾乎貫穿了全書。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黛玉低吟著的悲涼試句一直被古往今來的獨孤人士吟唱至今,這句詩出自曹雪芹的手筆,似乎也暗示著<<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悲涼結局和它之中蘊涵著的封建社會獨有的蒼涼和無奈。
《紅樓夢》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巨大的,這首先體現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靈魂的深處,描寫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這一大群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道瑰麗的藝術畫廊。在這一人物群中,不僅有大家閨秀,豪門公子如主人公: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
《紅樓夢》中除了眾多的人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還有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一個主題,他沒有明說,但通過這成百的眾多人物的神志,語言,動作,心理活動表現的惟妙惟肖,一個龐大的繁榮的貴族大家庭,到后來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下場,我們不難看出封建資本家的腐敗無能以及封建社會的黑暗和不長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賈寶玉………這樣的“叛逆者”的形象,他們的愛情沒有結果,甚至可以說凄慘,但他們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頑固勢力作斗爭的新主派代表,我們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淚,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別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們也知道賈寶玉“潦倒不通世務,愚須怕讀文章,行為偏僻乖張,哪管世人誹謗”紈绔子弟的形象,他們鮮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絲亮光,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篇2
因為創新世界才美好。
人因發現與創新而不斷充實,生活因發現而不斷完善,民族因發現與創新而走向繁榮。
道爾頓發現自己的色覺異常,通過不斷的研究填補了醫學醫理論上的色盲癥空白。安藤百福從拉面中獲得靈感,創造出了方便面,開發帶動了一個新產業。喬利在工作中發現煤油的去污能力,最終研制出了干洗劑,改革了傳統的洗衣技術。在人類的社會進程中,發現和創新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喝一口會創新的大腦,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讓民族長久發展。
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發現與創新,有人曾經說過:“一個不懂得發現的人,只能生活在狹小的空間里。而一個不懂得創新的人,則是那個空間更加乏味。我們的祖先從自然中發現了可供生存的食物,還用各色的泥土制造出了最早的顏料。發展和創新讓原始居民得以生存,并從中滿足繪畫帶來的精神娛樂。將空間拉回我們自身。無論是學生,領導還是其他領域的人物。只有不斷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同時創造出一種合乎實際的應對方案,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可見,發現與創新在人的發展中功不可沒。
生活的完善離不開發現與創新。除去前面提到的各色發明家,科學家。所有的科技發明人都是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用他們的創新思路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使生活更加充實而美好。紡織工人實踐中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愛迪生的電燈點亮了世界。汽車,電腦,手機……無數的發明讓生活更便捷,而這正是不斷的發明與創新所造就的這一切。
民族的繁榮離不開發明與創新。就拿我們中華民族來說吧。中國在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沉淀了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活字印刷術,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無疑在人類的發展中起到了卓越的成效。中華民族在生活中發現并創造出新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光彩奪目。在21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只有懂得發現本民族文化中的美,并用創新的思路在保存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它,使它與中國的現代化和諧社會建設相適應,才能使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毋庸置疑,發現與創新在一個民族的昌盛繁榮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管是個人,生活,還是民族。長遠的發展都離不開發現與創新的支持。我們從道爾頓,安藤百福和喬利身上看到了發現與創新的巨大力量,更應該使自己也擁有這樣的能力。讓我們學會發現創新,充實自己,奉獻社會,復興民族。
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篇3
風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無無之亂。或許沒有戰三國的雄偉壯觀,或許沒有水滸漢的忠義情深,或許沒有夢西游的虛幻迷人,但紅樓有著一種千古不變的發人深思。
《紅樓夢》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本書貫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過表面用心觀測到曹雪芹先生極力反對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敗。讀紅樓,令人嘆為的可不僅僅是家族興衰史,還有種種風流事,種種風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緣,勾出了一段段風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喪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處處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賈寶玉又是個“只愛在女兒們身邊的”。兩人一見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瑣事。她是一向嬌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終愛女兒之潔的寶哥哥。他們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厭惡世俗。寶黛之戀纏綿輾轉,可最后,也不過是“卿于新房花燭中,余則凄然焚稿末。”
身帶金鎖的薛寶釵是位極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寬厚,不得罪他人,脾氣和順。可也正因為與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劇。封建包辦婚姻不僅沒能為賈寶玉帶來幸福,還讓他經歷了生死離別。薛寶釵從小灌溉封建婦女思想,時刻銘記著“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場所謂的婚姻,亦是悲劇。
有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錯覺,《紅樓夢》前幾十回是一場美輪美奐的精神盛宴。元妃省親建大觀園,何不宏偉?元宵眾人同樂猜謎,何不愉悅?林黛玉等人起詩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從那最繁華的一瞬開始的。這一切都如一場夢,家族興衰的夢,講述封建禮教的夢。過眼云煙。煙消云散。最終,大觀園的繁榮僅僅止步于過去。
張曉風曾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有刺,三恨紅樓夢未完。《紅樓夢》不僅是一本講述四大家族由興到衰的經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對某一個時代的回憶,能觸發人心底的溫情。“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黛玉葬花,葬的不僅是桃花,還有她居人籬下的惆悵。紅樓,夢一場,到頭來,惹得那人憔悴。
輾轉紅樓,忘不了伊細泣獨憐,忘不了伊焚稿斷癡情,忘不了紅樓一瞬卻終究夢一場。紅樓,夢。
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篇4
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等,是國內至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巨作,我仔細閱讀一番后,果然名不虛傳。
書中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為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兩個貴族青年男女的愛情為主線,展現了當時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和封建制度下人物的悲慘命運。全書以賈府為中心,描寫了上至朝廷下至市井的人情世故和社會風俗,并運用了相當多的篇幅描寫貴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游戲、讀書與社交,可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一部《紅樓夢》,也是當時社會的真實縮影。看似繁花著錦烈火烹油的賈府,實則矛盾重重:家族統治者和叛逆青年之間的矛盾,主仆之間的矛盾,上層奴仆和下層奴仆之間的矛盾,統治者間不同派系的矛盾,嫡庶之間的矛盾……在全書中,賈寶玉挨打和抄檢大觀園是全書中所有矛盾的集中爆發點。
《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薛寶釵藏愚守拙,王熙鳳機關算盡,李紈如“死灰槁木”一般,迎春是“有氣的死人”,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每個人物都深入人心,令人回味。而這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
賈寶玉銜玉而生,聰明靈秀,是賈家寄予厚望的人物。他的思想叛逆而前衛。在他心中,人與人都是平等的,人只有善惡美丑之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蔑視假道學的夫子,不相信男尊女卑。他愛惜女孩子,認為女兒家都是水做的骨肉,清新可人,是鐘靈毓秀所在。后來,賈府遭遇了一系列變故,歷經革職抄家,祖母和元春逝世,迎春受虐致死,探春遠嫁,妙玉遭劫……特別是被偷梁換柱與寶釵結婚致使黛玉魂歸離恨天,使賈寶玉遭到了極大的精神重創。生離死別,物是人非,世態炎涼,人間冷暖,使他恍如身處水中月鏡中花,時而癲狂,時而癡呆,時而清醒異常。在頓悟了一切后,賈寶玉最終“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懸崖撒手”而去。
林黛玉同樣是一個優美的女性。她楚楚可憐,多才多藝,多愁善感,充滿詩情畫意。她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她敏感小性,不懂人情世故。她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做最真實的自我。她執著于愛情,卻又壓抑著自己。在封建社會傳統道德的打壓下,賈寶玉娶了端莊大方的薛寶釵,成就了“金玉良緣”。而她卻苦戀無果,最終淚盡而逝。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隨著一紙抄家皇令的下達,赫赫揚揚的百年榮寧二府頃刻間大廈將傾。那些如水般清純的女性也慘遭厄運。黛玉淚盡而逝,寶釵獨守空房,惜春落發為尼……真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
合上書頁,書香猶在手中。走進紅樓,感知一曲悲歌一段夢。
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篇5
沒有結局的書,我們永遠也看不到最終,一如到不了最后一刻,我們永遠也看不到自己的結局。
——題記
最初,也許只是為了那大名鼎鼎的《紅樓夢》三個字而去讀它。但是后來,真正的融入其中。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曹雪芹的一部血淚史。看到的人有血有肉,仿佛那不是前朝的人,而是身邊的人,有你,有我。從此便堅定了信念,為著《紅樓夢》,一路“狂”下去。
提及賈母,很是神秘,對于她的過往,只提到了只言片語。一個可以掌控大局的老人定不簡單。或許,她的心中依舊是那個“枕霞閣”的頑皮女子,但是時間告訴她這是不被允許的。封建統治下,名門、女子、美貌,多么可笑的組合,偏偏讓她遇到,便注定了這可悲的一生。錦衣華服,又有何用?到頭來還是一具蒼顏白骨。
午夜夢回,是否會被自己嚇到。鏡中之人,眉眼依稀相似,只是,那眼神為何那么冷漠、無情,鏡中之人是誰?是我,是我。一個小小的聲音從心底傳出。不,不是,這只是一張人前強顏歡笑的面具罷了。用手撕它,卻發現不知何時,早已與自己融為一體了。
最初,以為人前歡笑,只不過是一張虛偽的面具,只要想拿掉,隨時都會變回原來的自己,殊不知這面具戴久了,便會與自己完美的契合,融入骨髓,棄之不去。甚至有一天,連自己也認不出自己是誰。
人生的路,本就是狹窄的單行線,無法轉身,無法回頭,每個人都回不到最初的位置,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漸行漸遠。
縱然她最后變得偽善、刻板、冷酷、現實、市儈,但是,對于這樣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依舊怨不起來。因為當時,當世,她沒有選擇,只能義無反顧的走上時代為她鋪下的路,一如杜鵑啼血,不死不休……
賈母的遺愿是想回金陵老家安葬,如此大費周章,也許,只是為了離從前的自己更近一些,縱然人生不能回頭,往事不能倒流,人的心也總是向著美好的,這大概是人的向善之心吧。
紅顏散盡,曾經的美好依舊會刻骨銘心。暮然回首,伊人不在,已是百年。縱然人類不是長情的動物,卻是優柔寡斷的生物,對于過去,經歷過便難以釋懷。但是,又終究敵不過光陰荏苒。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喜歡上了預測未知的事物,因此,才會有“紅學”來研究《紅樓夢》。研究什么呢?爭議最大的不過是結局。何必執著,結局不過是終點,走好了過程,看遍了身邊的風景足矣。
沒有結局,便是最好的結局。人們可以憑借自己的心,編織屬于每個人的結局。曹公不會復活,告訴我們那些塵封百年的結局。今人縱使補救,殘損的也已經殘損了,不會如初時般完美無瑕。
與其現在煞費苦心,去想一個結局,不如沿著自己的人生走下去,看看最終的“結局”,也許只有那時,才會幡然醒悟,明白什么是“結局”。
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篇6
茶,就是這一片簡簡單單、淡雅清新的樹葉,卻惹得中國這座溫婉的古國蕩起了層層漣漪。“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一種風流氣味,如甘露、不染塵煩。”黃庭堅在《滿庭芳》對茶持這樣態度;“紅紗綠,春風餅。趁梅驛、來云嶺。紫桂巖空瓊竇冷。佳人卻恨,等閑分破,縹緲雙鸞影。一甌月露心魂醒。”黨懷英把對茶的情誼寄托在這首《青玉案》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煜若春敷。”杜毓在《禮賦》中以飽滿的熱情,歌頌了祖國山區孕育的奇產茶葉,描繪品評新茶的特殊感受;“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杯,寄與愛茶人。”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懷》也有過精彩的描繪。
而《紅樓夢》,這部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巨著、世界文學的瑰寶的作者就是一個白居易所期望的“愛茶人”。
一些雅士做過這樣的考證:一百二十回本的《紅樓夢》中有273處寫到了茶,全書提到仙茗一種、名茶七種、外國茶一種。其中,涉及到的茶名就有六茶安茶、老君眉、普洱茶、龍井茶、楓露茶、女兒茶、漱口茶等多種,更有小廝名喚“焙茗”。不夸張地說,在讀每回章節中都能聞到茶的清香,嘗到茶的甘醇,可謂是“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所以,民間有諺語說:“讀了紅樓想喝茶”,這樣的描寫一點都不為過。
另外,《紅樓夢》中對茶的用水、烹茶的藝術、精美的茶具和茶禮習俗的描述也都非常詳細。而且,從作者對茶用墨的多少和對茶文化的了解來看,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絕不是一人所寫。
除了茶,《紅樓夢》擁有繁盛的花草世界,充滿靈性的它們不僅是各個場景的點綴,也襯托了人物的性情——薛寶釵所居住的蘅蕪苑,多以香草遍植,雖整體造型樸素淡雅,但濃郁的香氣暗暗將寶釵寓于俗世中的富貴嫵媚。同樣,“孤標傲世”的林黛玉所住瀟湘館,為蒼翠的湘妃竹所環繞,既表明黛玉擁有竹子一般的氣節,也點出她為愛情歸還斑斑血淚。木訥懦弱的賈迎春配以“不勝愁”的“蓼花菱葉”,“檻外人”妙玉配以寒冬中苦苦修行的紅梅,嬌憨豁達的史湘云配以明媚鮮艷的海棠……更有寶玉生日宴上的行酒令、海棠詩社的由來,因海棠花而起;芒種節祭花神,黛玉有《葬花吟》;中秋題詠菊花詩,一共吟詠菊花韻事十二種;香菱與芳官等人斗草,一連數出觀音柳、羅漢松、君子竹、美人蕉等花草名……
浩瀚紅學,不僅讓我們收獲了豐富多彩的知識,更了解到藝術家從事創作,缺少生活不行,缺乏藝術修養也不行。在一個安靜的下午,聽雨打屋檐的脆響,品一口清茶,翻一頁紅樓,貪婪的嗅著空氣中彌漫的雛菊花的味道,不得不感嘆時光荏苒,歲月靜好。
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篇7
《紅樓夢》中眾人為大觀園匾額提名時,“翼然”“瀉玉”“沁芳”等詞,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情境獨創。縱覽全程,匾額取名的過程,何嘗不是學習新事物過程的真實寫照。私以為學習之路,必先經歷理解照搬理論,借鑒學習知識,最后融會貫通,自成一派的過程。
誠如葉圣陶所言:“藝術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終于獨創。”許多成功的創作都離不開前期的參考和借鑒。
對經驗的移用鑄就了自我的創新。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搖曳在歷史長河中的無數詩歌向我們表明,移用之舉,有可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王勃移用曹植詩中“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一句,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佳句;葉紹翁《游園不值》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也是脫胎于陸游《劍南詩稿》:“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曹操也曾用《詩經》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來表達自己求賢若渴……移用前人詩句,能夠借助前人已成之境,來述說個人新的情思,其情其思顯得更為蘊藉深遠。
對前人的模仿孕育了創新的枝芽。誠如寶玉“沁芳”一詞的提出,正是對賈政“瀉”字的引申和創造。鄭板橋年輕時曾潛心臨摹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其臨摹的作品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盡管如此,他仍然沒有受到世人的關注。但也正是在此基礎上,他能夠博采眾長,用隸書參以行楷,獨樹一幟創造非隸非楷,非古非今的“六分半書”——板橋體。模仿不是讓我們在前人栽下的巨樹下迷失自我、質疑自我,而是激勵我們學會在迷霧中反思自我,尋找自我。
但模仿再好,沒有創新,終會是未竟之志。誠如艾青所言:“沒有變化,再好的歌也會叫人厭煩的。”從《醉翁亭記》確定“翼然”,結合實地情況又有了“瀉玉”,到最后推陳出新敲定“沁芳”一詞,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翻開歷史畫卷,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前期照搬蘇聯經驗到模仿西方制度經驗,發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再到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步步的探索、一次次的改進,才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強起來、富起來的飛躍。有移用和模仿為前提的創新,猶如站在巨人肩膀上,規避了錯誤風險,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風采。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征程中走過風雨,在歷史風云中盡顯英姿。我們應深刻理解:模仿與借鑒讓我們披荊斬浪,看到鷗翔魚游的天。而獨立創新讓我們獨立自強、自成一派,奔向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經歷借鑒與模仿,創新顯得更有意義。
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篇8
在我國解放前的那個年代,是戰爭的年代,硝煙籠罩了五湖四海,人民的生活,用水深火熱來形容,真是再合適不過了。那個年代,也是英雄奮起的年代,來自各方的英雄為了人民的生,為了人民的利,而集聚在一起,組成了一個人民見而歡呼,日寇見而亡命的隊伍,而這個隊伍正是由毛澤東等人所領導的——新四軍!其實,新四軍的裝備十分的落后,和那些萬惡的日寇的裝備簡直沒法比,但為什么還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呢?這個原因,既簡單又復雜,那便是他們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有些人可能無法理解,為什么有可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便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不理解也是正常的,因為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自然無法理解。你們想,當新四軍的隊伍,被圍困在懸崖峭壁等絕境的時候,他們能依靠什么?除了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他們便什么也沒有了,所以他們只能依靠這個。一個人在生死關頭的時候,只要有決心,便能激發出一股由內而發的神奇力量,也正是這種神奇的力量,幫助了新四軍取得了戰爭最后的勝利。
而到了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再也體會不到那種神奇的力量,也再沒有那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了。我們的骨子里的熱血正在消淡,對生命的理解也越來越片面了。我們只在乎自己,卻不關心被人,電視上的宣傳做的有許多,但這又有什么用呢,人們依舊是我行我素,以旁觀者的身份參與社會,好像地球毀滅了也不關他事似的。我這可并不是胡言亂語,恰恰相反,我所訴說的都是事實。我舉個例子,就比如人們口中的“保護環境”吧,人人嘴上說的可真比蜜還甜呢,心里卻什么都沒有。那些伐木商還不是在那幫助地球母親剪理她的“秀發”,人們還不是在地球母親的血液中投放“營養物質”?我們應該為祖孫后代著想,應該給他們留一個完美的地球。我們應該知道:生命的奧秘在于互相關懷,互相幫助。
我們應該繼承革命前輩的光榮傳統,要知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才是生命的至高境界。但繼承的同時,我們又不能忘記超越。“超越”這個詞,在某些人眼里是很難的,因為那些人只滿足于現在,而未有一顆愈好之心。“超越”是很難,但也并非不可能,其實,超越便是心靈上、道德上的蛻變。我們應該具有更加美好的品質,我們是新一代的少年,有義務讓社會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更加美好。
我揣摩了許久,經過深思熟慮,才明白:繼承與超越是并存的。
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篇9
雕梁畫柱,落櫻繽紛,紅樓的大觀園百年傳承,佳話相傳,翼然之庭飄飄欲仙,泄玉之態宛若游龍,沁芳之美人面桃花。有人說,那傳承和創新哪個更勝一籌?我想,歷歷在目的,或許是那上下五千年傳統華夏和不斷富強創新的時代光影吧!新與舊的交織,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祖國的繁榮昌盛,才得以綿延不絕。
模仿與傳承自是創新之本。大畫家達芬奇起初也是臨摹別的畫家的光影,書法大家王羲之初時也是模仿別的大家的用筆。我們華夏兒女,自古才人吟詩作賦,皆會引用古人先輩的積淀。古人以月為思念之意象,李白一首“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便有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亦出此“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皆是直接引用他人文化的方式。
而現在社會中更是如此,在我們尚為基礎的領域,別的國家研究出新的理論,我們也會拿來仔細研究,追根求源,理論才得以傳承;別的地方發明了新的技術,其他人也會不斷借用,技術才得以弘揚。模仿,往往是邁出的第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可如果僅僅是模仿,還不足以推動國家與文化的發展,我們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向上攀登。俗話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中華美妙絕倫的文化底蘊——宋詞,無疑是最好的例子。宋詞是基于古人唐詩的基礎之上的,依舊是以月寫思,以花抒樂,可格式、用詞、中心都有所提升,韻律更加優美,寫法更加多樣,有“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愜意,更是有“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百年回眸。齊白石之所以能在國畫中成為大家,也正是因為他不斷在各大畫家處汲取經驗,不厭其煩地修改畫法,并在他們的優點中增添幾分自己的色彩,傳承著傳統畫法,又別具一番風味。
新中國這一路,也是不斷在基礎上展現出新的高度。聽取黨的經驗,自省自強;借鑒蘇聯經驗,經過一番思考,開始了長征;在每一次戰斗中將《孫子兵法》運用于極致,并加入我們自己的指揮與戰術。這,就是長江后浪推前浪。
而最高的境界,就是獨立自我的創新。魯迅先生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創新的基礎是模仿,是傳承,是文化自信,近年來,中國自主研發芯片,有了自己的手機系統;科學家們不斷在航天領域_越勇,“神舟十三號”“祝融”“天宮”接連問世,帶著中國人的創新精神一次次飛向無垠的蒼穹。中國人,用思考,用創新,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富強的中國夢。
再回首紅樓,那是百年前的文化奠基,是千載之下帶領我們覷面古人的傳承與創新,是山水之間引領我們迎面未來的勇氣與自信。傳文化之風,鑄創新之夢,萬古不變,熠熠雄姿!
紅樓夢征文1000字作文篇10
這一次寶玉終于得到了父親賈政的“點頭默許”,這點頭是對賈寶玉能跳出前人樊籠的肯定,這默許是對他“情境獨創”的稱贊,的確,你還記得還記得虎年春晚上那曲《只此青綠》嗎?創作者以詩意舞蹈寫意中國山水,訴說著《千里江山圖》的前塵往事,讓觀眾在生活情境中獲得別致的體驗,不僅藝術如此,生活中各領域亦是如此,
“直接移用”雖然便捷省力,但做別人的影子,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自己。越南一名博主,從服飾到發型的形似,再到視頻的拍攝取景的選擇,都在刻意模仿李子柒,甚至還不忘配一個奶奶和狗,但她不知道的是,李子柒的視頻里的祖母,絕不僅僅是一個角色,她是祖孫二人相依相靠,彼此守望的陳情;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的孝道。李子柒給我們展現的不僅是種菜做菜的簡單過程,還是中國人獨特的生活意趣,深厚的文化內涵,三月的桃花酒,五月的枇杷酥……流淌著的是煙火氣息,是田園夢想。正是因為她對生活情境的創造,才產生共情共鳴、直擊人心的力量。而脫離生活情境的模仿,簡單的復制,這種“直接移用”,不僅不能震撼人心,相反還會像“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一樣貽笑大方。
同樣“借鑒化用”雖可以惟妙惟肖,但跟著別人的腳步,永遠也只能是亞軍。滿天辰星中,重復的星星在人們的視野里只會黯淡無光,因為我們記住的是獨一無二的月亮。齊白石說:“似我者死,學我者生”,模仿他的畫,只能是畫匠,學了他的創造,才能成為大師。一個人要成就大學問大事業,固然離不開歷覽前賢,但模仿只是創新的開始,一個人想要往前走,“借鑒化用”之后,我們更要懂得推陳出新。河南衛視的主創人員,不迎合,不媚俗,從傳統畫卷中借來審美情趣,奏出了文化的強音,《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在創新中激起了文藝領域的“一池春水”。同樣,在科技的發展中,我們也是走過了“借鑒模仿”,扔掉了外國的拐杖,才開啟了“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科技進步新天地。
只有在情境中獨創,才會有別有意趣的收獲。一夜風狂雨驟,落紅無數——李清照,獨具情思,才寫出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千古佳句。我們想想屈原的汨羅江畔的長嘆,陶淵明南山的悠然;讀一讀李白獨坐時的飛鳥孤云,杜甫登高時的無邊落木;看看柳永的曉風殘月,蘇軾的一蓑煙雨,哪一個不是在對生活情境有了深刻理解之后,才把萬種風情、千般情思凝聚筆端,化作千古美文。
年輕的朋友們,當你一次次砥行于別人走過的坦途時,是否想過于險遠,人跡罕至中領略奇偉瑰怪非常之觀,讓詩情從胸中流淌。今天我們興邦在肩,強國有我,更應該,撐長篙,向未來漫溯,在星輝斑斕中,演繹青春別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