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
寫好作文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題。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
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篇1
人生是由無數的一瞬間組成的,有令人興奮的一瞬間,有令人激動的一瞬間,有令人傷心的一瞬間。一瞬間,時間雖不長,但令人難忘;一瞬間卻也可以是一個奇跡,讓執迷不悟的浪子回頭。都是在這一瞬間發生的。幾千億個瞬間構成了一部人生電影,里面有七情六欲、悲歡離合、酸甜苦辣。其實,人生是個大舞臺,只要刻苦、認真、努力,每個人都能唱主角,每個人都能在成功的一瞬間證明自己。在那個一瞬間我感到了友誼的真諦。
聽著稻香,我忽然說想去感受一下稻香。死黨說她明天陪我一起去。我好驚訝。就這樣,太陽把舞臺讓給了月亮,漸漸的,清晨的第一聲鬧鐘響,太陽登上舞臺開始了他的演出,又快到了謝幕的時刻,如血的殘陽下有一對朋友快樂的影子,我悠然的哼著幾句稻香,美美的自然,我感到了很有趣,突然我大腦中的破壞細胞好像很不希望我能夠快樂,我竟然想起了那件煩心事,這是幾周前的一個早上,因為前一天我和一位同學發生了矛盾,因此心里不太開心。因為昨日我處于氣憤,把所有與爭執有關的事告訴了我旁邊的死黨,沒想她卻在第二天把這件事說出去了!這可是大秘密呀!我頓時火冒三丈,想也不想,一口氣沖到正在宣傳的死黨身邊,大喊了一聲:“討厭!你這個可惡的`大嘴巴!死黨永遠都是死黨,我就不該相信你!”說完,便氣呼呼地走了。旁邊的同學都不說話了,死黨呆呆地佇在那里,一動也不動……
我再也不理她了!我心里一直這樣重復著!下了早讀,我一個人坐在座位上生氣。哼!太不講信用了!我越想越氣。“喂,你過來一下!”我仰頭一看,哼,你還有臉來見我!沒錯。正是死黨,她正笑嘻嘻地看著我。 “你可不可以出來一下?”她平和地說。我本想說不,但又想:看他有什么花招!于是,我起身和她走出了教室。她把我帶到走廊的一邊。只見死黨笑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個折了幾次的小紙團,樣子神秘兮兮的:“說好了,要等我走了才能看!”她小心翼翼地把紙團給了我,慢慢打開了紙團。每打開一層,我的心就狂跳一下。終于打開了,我一看。天呀!上面寫的都是“對不起”,每一個書寫都那么工整,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整張紙。
友誼的天使在我們之間搭起了橋梁在緣分的天空下,矛盾解開了。我會永遠保存好這珍貴的友誼,畢竟它是比珍珠更美的東西。
這就是一瞬間,在這一瞬間,我明白了,人與人的相處時要心與心的溝通,在這一瞬間,我明白了,我不是第一位的,在這一瞬間,我明白了,只有真心相對,才是一種真正的友誼。
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篇2
有一種愛,一生一世的為你好,那就是母愛;有一種愛,一輩子關心你,也不需要你的回報,只要你能夠健康,幸福;有一個人需要你用盡一生一世的感恩,那就是母親;有一個人需要你用一生去銘記,那就是母親!
—題記
今天我看了一場激動人心的頒獎典禮,也就是20_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這個頒獎典禮讓我心潮澎湃。
有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87歲;為了事業,為了中國的發展,他任勞任怨,連回家也很少。也有拾荒助學的“五保”老人劉盛蘭,92歲,老人家庭并不富裕,老人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舍不得買,卻在貧苦交加的17年里,將自己,辛辛苦苦拾荒的來的錢,毫不猶豫地捐獻給了全國各地的貧困學子。更有為了兒子,愿意付出一切的方俊明的母親,姜春梅,84歲,有一年,有一個小孩溺水,方俊明見了,二話不說一頭扎入湖底救人,不料頸椎骨折并導致高位截癱。母親勸導他,并背了他整整23年。
還有許多許多讓人感動的人物,他們不畏困難,堅持不懈,只為了能夠幫助到別人,也幫助祖國!最令我難忘的還是方俊明的母親。
她任勞任怨地照顧她的兒子,也從不說苦,也從不說累。自從那件事發生之后,方俊明媽媽就一直開導她的兒子,讓他兒子也不再傷心,但是這些年也發生了許多事,方俊明妻子的離開,方俊明爸爸的去世,也對他們的生活有不少打擊。家里的重擔也都壓在了方俊明媽媽身上,她每天起早貪黑,早上五點起來做早飯,晚上等到兒子,孫女都入睡了,才敢漸漸入睡。23年來方俊明的生活無法自理,都是靠母親來背,她為兒子洗衣、做飯、洗腳、擦身子,有時候腸胃不好,大小便失禁,都是母親及時的換洗。
在天氣好的時候,想讓方俊明下樓透透風,散散心,就從二樓,一步一步艱難的背下來,即使再苦再累,都要堅持。現在方俊明女兒長大了,也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方俊明心里也少了一份負擔。但是方俊明最擔心的還是自己的母親,母親已經老了,也漸漸背不動他了,他就是希望自己的母親能夠歇一歇,享享清福。但是方俊明母親并不是這樣想的,她覺得兒子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還是自己照顧的比較放心,只要還走的動,就要把兒子背下去,照顧下去!
母愛是多么的偉大,母愛是多么的無私,讓人催人淚下,看了這次頒獎典禮,我的感觸很深,覺得看的很有意義,也有很大的收獲!
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篇3
向陽而生,向善而行的郴州女孩江夢南代表湖南入選20_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尋常。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里,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頒獎典禮上,給江夢南的頒獎辭如同她的成長之路讓人崇敬。
在這個偉大新時代里,我們一職的團員青年學生應該向江夢南學習。我想,首先應該學習江夢南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半歲后便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的她,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一個簡單的音節她要重復上1000次甚至上10000次來反復練習,才能掌握。但她用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摸索和學習,奇跡般地掌握了唇語交流,突破了語言交流的障礙。我們要把江夢南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孜孜以求的精神用到學習生活中,克服自身面臨的困難,鑄就永不服輸的品質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其次我們還應該學習江夢南追求卓越的精神。江夢南曾說:是自己的事情就要盡力做到最好。在小學上學期間,她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并且由四年級直接跳到了六年級。她就是這樣在自身健康條件很不利的情況下,一步步砥礪前行,成為全國學子都仰慕的清華大學博士生。江夢南以生動的事例實踐了自己“要盡力做到最好”的信念!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樹立高標準,堅持高要求,不斷挖掘學習的潛能,創造屬于你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后,我們還要學習江夢南樹立人生崇高理想的雷鋒精神。江夢南雖然還沒有完成學業,但是從自己人生的經歷中懂得聾啞人生活的艱難,所以,她已經開始盡力回報社會,立志獻身于聾啞人的健康事業。她回到家鄉的特殊教育學校做義工,探望那些視障、聽障、智障的孩子,鼓勵聾啞孩子學習唇語、學習說話,積極融入社會,樂觀地面對生活。她選擇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專業,就是希望自己今后能有機會進一步探索耳聾背后的原因和機理,為攻克這個難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更多的人走出無聲世界。這種崇高的境界理想,就是新時代雷鋒精神的生動體現。微光成炬,匯愛成河。學習雷鋒不止今日,也在每一日,讓我們一起,爭做雷鋒精神的倡導者,爭做雷鋒精神的踐行者,爭做雷鋒精神的推動者。
一個又一個樂于奉獻的一職人,擁有一顆胸懷丘壑的愛國心、強國心。于是你們便不只是曾經的有志少年,我們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這條大路上,磨煉堅強意志,提升抗挫能力,培養樂觀品質,扛起責任擔當,成就新時代好少年的精神氣節和英雄本色。立志獻身于祖國,獻身于新時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踔厲奮發篤定前行,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_大勝利召開。
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篇4
歲月無痕,當我們驀然回首,翻閱著自己的心靈,總有一段段記憶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跡。
每當我們想起它時,心里總涌動著一絲久違的沖動,這便是感動。
從不會有人刻意得去尋找感動,因為是一種樸素的真實,一種心靈的震顫。當我們看見自己的同伴們為了這個集體而戰時,總會不禁為他們加油,失敗了哭,成功了也會哭,從鼻尖涌起的是酸酸的,但從心里涌出的卻是甜甜的。許多人總喜歡聽一些老歌,也許并不是那么好聽,只是,那些熟悉的旋律和簡單的音符總能讓人想起過往的人事,回想著當時聽這首歌時的心情。同樣的,無論想起的是悲傷還是快樂,總有感動縈繞心頭。
其實,在生命的長河中,無時無刻沒有感動的存在。
父母牽掛的目光,一天一天憔悴的背影是一生一世的感動;
朋友的信箋,一條祝福的短信是給飄落在遠方的你的慰籍。
生活便是如此,我們不經意間的一聲招呼,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一點緣分……這些東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種真實,久了,便是深刻,甚至是一生的刻骨銘心。這些溫馨的記憶,當我們孤單寂寞時會不自覺的涌出,備感溫馨。
所以,每每捧著一張偶然翻出的舊照片,不要驚詫自己為何淚流滿面,也許那模糊的身影是你曾經的牽掛。
所以,夢里飄來一片紅葉,不要驚詫于它的無端,或許它是你一段塵緣的珍藏。
所以,臨窗偶讀一篇精致的小品,不要驚詫于自己為何指尖微顫,也許那一段哲理演繹的正是你走過的滄桑。
而感動也需要懂得體驗與回味,在別人給你愛的同時,你是否也想過付出?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人,她的丈夫去世了,自己的孩子也各自走了,只剩她一個人,她覺得生命對于她已經沒有意義,于是便走到了海灘邊,想要結束自己悲慘的命運。就在她沿著海灘走的時候,迎面走來一個女孩,送給她一個深深的微笑。頓時老人感覺有一束陽光灑進了她心里,原來生活并沒有放棄她,她決定要好好活下去。
只是一個微笑,一簇感動,就能讓一位老人重新接受生命,那么讓我們不妨在雨中為別人撐一把傘,給陌生的過客一杯暖茶,送給親愛的人一束鮮花,甚至一束無名的小草也好,只要不是敷衍,不是故弄玄虛,只是為了表達你的情懷,有你真誠的目光,捧著那一抹純樸而清鮮的碧色,定會讓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生活是美的,感動別人也會讓自己感動。
哲人說,只要慧心獨具,即使隨處拈花微笑,也能感受也一份愛意,一份情趣,一份韻味,甚至哲理。
感動是春風吹拂下冰封已久的慢慢融化的小河;
感動是白茫茫的雪地里一株傲然挺立、暗香浮動的紅梅;
感動是濃密的叢林中汩汩流淌的一泓清泉;
感動是無邊的暗夜里那一輪如鉤的月亮;
感動是什么?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但,無論是誰,都無法對一個毫無感情的人說出感動究竟是什么。因為感動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心品出來的。
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篇5
題記: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屬于核潛艇、屬于祖國。——黃旭華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當“藍色巨鯨”奔向大海之際,在場的人無不熱血沸騰,他更是喜極而泣。
隱姓埋名,荒島求索,深海求證,他和他的同事們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遼闊海疆從此有了護衛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
青絲變為白發,依舊鐵馬冰河。
如今,第一艘核潛艇已經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他仍在“服役”。
他就是黃旭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
走進他的辦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模型,一個深藍、一個金黃,仿佛在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又仿佛隱藏著他那激蕩人生里的重重謎團:
是什么讓他守口如瓶30年,父親臨終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為什么“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核潛艇,不到十年就搞了出來?是什么讓一個花甲老人以身試潛,成為世界第一個極限深潛的總設計師?又是什么魔力讓一個年逾九旬的老人依然癡迷核潛艇?
輾轉求學:顛沛流離立救國之志
初次見面,硬朗的身板、敏捷的思維和良好的記憶,一點也看不出眼前這位老人已經九十高齡。黃旭華中氣十足而帶點潮汕口音的普通話,把我們帶回到80年前烽火連天的歲月。
1937年冬,廣東省海豐縣田墘鎮的鄉村舞臺上,一個流亡的小姑娘正唱著日本侵略軍的罪行,臺下觀眾群情激奮。
這是抗日宣傳劇《不堪回首望平津》,臺上的小姑娘正是男扮女裝的黃旭華,那年他13歲。“那時我就想,長大了,一定得為國家做一點事情。”
戰火紛飛,山河飄零。
連天的戰火已經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黃旭華的中學時代不得不輾轉廣東揭西、梅縣和桂林、重慶等地求學。
父母是醫生的黃旭華,兒時的志向是從醫,治病救人。然而,一路坎坷的求學經歷,讓他決定棄醫從工。
“想轟炸就轟炸,因為我們國家太弱了!”黃旭華說,我不想學醫了,我要學航空、學造船,我要科學救國!
1945年9月,海邊出生的黃旭華,考入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開始了學術成長的起步。同時,加入校學生進步社團“山茶社”,進行了革命思想的啟蒙。
1949年春的一天,大學四年級的黃旭華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
“有人跟我開玩笑:你研制核潛艇以后,就是‘不可告人’的人生了!我說:是的,我很適應,因為上大學時,我就開始‘不可告人’的地下黨人生了。”黃旭華說。
1950年4月,黃旭華入黨轉正。匯報思想時,他用這樣的一段話表明心志: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誓言無聲。入黨轉正時的話語,成為其一生信守的諾言。
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篇6
這是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那一刻,摘下手套,在工作日志背面寫的一句話。在那一刻,作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
在今年《開學第一課》的舞臺上,楊利偉再次向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當時的激動心情。從那之后,中華民族邁著雄健的腳步,開始在浩瀚的天宇上蹚出一條條令人刮目相看的“飛天之路”。
節目現場,楊利偉不僅講述了自己進入太空的經歷,還與同學們分享了中國“飛天夢”的文化源起和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從敦煌壁畫的飛天到明朝萬戶的壯舉,一代代中國人都期望能到天上看看。幸運的是,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終于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由神話變為了現實。”楊利偉向同學們講述了中國人由來已久的“飛天夢”。
千年飛天夢,今朝一夕圓。
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伴隨著《東方紅》的樂曲,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的序幕!從“神舟飛天”到“嫦娥攬月”,從“天問探火”到“北斗指路”……這些標志著中國航天人奮斗史的大國重器,被一個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名字刻下了浪漫的符號,載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飛天夢想騰飛升空。
在《開學第一課》節目里,不僅播放了當年“東方紅一號”、神舟五號、天和核心艙等發射升空的影像畫面,舞臺上還出現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模型,帶給同學們以更加直觀的認識與感受。
2021年更是中國航天大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造邁出了第一步。緊接著6月17日,神舟十二號的三位航天員進入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駐自己的空間站。
__一直心系航天事業。2021年6月23日,在同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行通話時,__說:“建造空間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貢獻。”
“黨和國家為我們鋪就了‘飛天之路’,十四億中國人民托起了我們,把我們送入浩瀚的太空。”在節目中,楊利偉倍感自豪地說道,“如今,我國的航天事業已經進入了‘空間站時代’,未來中國空間站也將成為全人類在外太空共同的家。”演講最后,楊利偉給同學們送上開學寄語,號召大家一起用知識和理想,照亮美好的明天。
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篇7
有一種愛,一生一世的為你好,那就是母愛;有一種愛,一輩子關心你,也不需要你的回報,只要你能夠健康,幸福;有一個人需要你用盡一生一世的感恩,那就是媽媽;有一個人需要你用一生去銘記,那就是媽媽!——題記
今天我看了一場激動人心的頒獎典禮,也就是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這個頒獎典禮讓我心潮澎湃。
有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87歲;為了事業,為了中國的發展,他任勞任怨,連回家也很少。也有拾荒助學的“五保”老人劉盛蘭,92歲,老人家庭并不富裕,老人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舍不得買,卻在貧苦交加的17年里,將自己,辛辛苦苦拾荒的來的錢,毫不猶豫地捐獻給了全國各地的貧困學子。更有為了兒子,愿意付出一切的方俊明的媽媽,姜春梅,84歲,有一年,有一個小孩溺水,方俊明見了,二話不說一頭扎入湖底救人,不料頸椎骨折并導致高位截癱。媽媽勸導他,并背了他整整23年。
還有許多許多讓人感動的人物,他們不畏困難,堅持不懈,只為了能夠幫助到別人,也幫助祖國!最令我難忘的還是方俊明的媽媽。
她任勞任怨地照顧她的兒子,也從不說苦,也從不說累。自從那件事發生之后,方俊明媽媽就一直開導她的兒子,讓他兒子也不再傷心,但是這些年也發生了許多事,方俊明妻子的離開,方俊明爸爸的去世,也對他們的生活有不少打擊。家里的重擔也都壓在了方俊明媽媽身上,她每天起早貪黑,早上五點起來做早飯,晚上等到兒子,孫女都入睡了,才敢漸漸入睡。23年來方俊明的生活無法自理,都是靠媽媽來背,她為兒子洗衣、做飯、洗腳、擦身子,有時候腸胃不好,大小便失禁,都是媽媽及時的.換洗。
在天氣好的時候,想讓方俊明下樓透透風,散散心,就從二樓,一步一步艱難的背下來,即使再苦再累,都要堅持。現在方俊明女兒長大了,也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方俊明心里也少了一份負擔。但是方俊明最擔心的還是自己的媽媽,媽媽已經老了,也漸漸背不動他了,他就是希望自己的媽媽能夠歇一歇,享享清福。但是方俊明媽媽并不是這樣想的,她覺得兒子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還是自己照顧的比較放心,只要還走的動,就要把兒子背下去,照顧下去!
母愛是多么的偉大,母愛是多么的無私,讓人催人淚下,看了這次頒獎典禮,我的感觸很深,覺得看的很有意義,也有很大的收獲!
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篇8
雖然每年只有十個人,有真正打動我的,也有讓我無感的,但是今年的張麗莉--一個危急關頭舍身而救下了學生的老師。這個看似普通的人卻讓我潸然淚下。
在一輛客車突然失控并沖向學生的危急關頭,張麗莉不用后退一步,哪怕是站在原地不動,她都沒有生命危險。可她毅然選擇了飛身向前,將即將被車撞到的兩名學生奮力推開,而自己卻被無情的車輪重重碾過,造成雙腿高位截肢。她今年剛滿29歲,這個不平凡的瞬間感動了所有人,她的病情更牽動了人心,張麗莉老師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關注,她被大家親切的稱為“最美女教師”。她在學生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支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動譜寫一曲感天動地的大愛贊歌。她踐行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彰顯了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這位年輕的女教師,用行動譜寫著最偉大的贊歌。他是當之無愧的“最美女教師”。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近幾年來,我們聽到和看到的那些不愿聽到和看到的丑惡事情,曾經讓我們甚是困惑迷茫。當兩歲女童小悅悅被車軋過,而身旁18人路過竟視而不見,被車二次碾軋致死;當地震來臨第一個跑出教室的老師“范跑跑”還在振振有詞;當“彭宇案”一度讓人不相信這世上還有好人在;當老人摔倒無人敢扶怕遭反誣……一件件沖擊這做人的道德底線,人們不禁嘆息當今社會的浮躁不堪、人情的冷漠和道德淪喪。連溫總理也曾在一次紫藤花上感嘆:“如今社會誠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人間正道是滄桑。正當我們這有著幾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次次遭受挑戰與沖擊時,我們的身邊也在不斷涌現出人間大美大愛的感動事跡和感動人物。像奮不顧身用手臂借助此時樓墜落的兩歲女童而受傷的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像深圳打工的19歲女孩不懼危險用“天使之吻”救下輕生男孩的“最美少女劉文秀”,像發生在生死關頭奮不顧身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在麗莉”……正是他們的大美大愛,猶如一根擎天柱,撐起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天,讓我們在灰暗的感嘆中驚喜的看到一道道人性光輝的閃耀。也正是他們一次次善良和美麗的義舉,在一次次激發我們整個社會一種向善的力量。這種力量就像一塊塊鋪路基石,當這樣的基石一天天多起來時,我們前行的路就會越發的平坦,我們的內心就會生發更多的希望和鼓舞,我們的生活才會擁有溫暖和感動,我們頭頂的道德天空也就會更加蔚藍,我們這個社會也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我相信,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都付出一點點,定能凝具一股強大的力量,這樣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有關感動作文1000字篇9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廣東省番禺縣(現廣州市白云區)。七歲上私塾讀書,1942年春高中畢業。1949年5月參加工作,先后在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綜合科考委員會任助理員、助理研究員。195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中國科學院準備組織綜合科學考察委員會,彭加木主動放棄去莫斯科學習的機會,請求赴新疆考察:“我志愿到邊疆去,這是夙愿。我的科學知識比較廣泛,體格堅強。面對困難,我能挺起身子倔強地抬起頭來往前看……我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請愿書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家睦”改為“加木”。他說,他要跳出小家庭,到邊疆去,為邊疆“添草加木”。
在此后20多年中,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科考,3次進入新疆南部無人區羅布泊。
1964年和1979年,彭加木兩次到羅布泊外圍做科學考察,發現了大量的鉀鹽、稀有金屬和重水等貴重資源,填補了一些重大科研領域空白,糾正了國外探險者對羅布泊的一些錯誤認識,實現了“為祖國和人民奪回對羅布泊發言權”的愿望。
1980年5月,彭加木擔任羅布泊科考隊隊長,開始了他的第三次羅布泊科考。
在多天的艱苦跋涉中,科考隊采集了眾多生物、土壤標本和礦物化石,收集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6月5日,科考隊實現了一個壯舉:中國人自己組隊第一次穿越羅布泊核心地帶,打破了“無人敢與魔鬼之湖挑戰”的神話。6月11日,已經完成任務的科考隊休整后,準備沿古絲綢之路南線再次橫貫羅布泊地區。隊伍預計返回羅布泊的行程大約為800公里,頂多需要7天時間,因此只攜帶了7天的水、油等補給。但是途中,隊伍遭遇了駭人聽聞的沙塵暴和數次陷車,3天才行進了150公里,保存的水也開始變色發臭。大家決定向最近的解放軍部隊基地求救。當時,求援送水需要花費六七千元的資金,這是一筆龐大的數目,彭加木覺得飛機運水價格太昂貴,如果能給國家節約就節約,決心繼續尋找水源。
6月17日中午,駕駛員王萬軒打開汽車車門時,發現了一張用鉛筆寫的字條:“我往東去找水井,彭。6月17日,十點三十分。”直到下午,彭加木還沒有蹤影。次日凌晨,科考隊報告:6月17日上午,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蹤!隨后展開的4次大規模地毯式搜救均無結果。
彭加木為我國科考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化成了羅布泊永遠的豐碑。作為全國唯一以“彭加木”命名的紀念中學,廣州彭加木紀念中學以“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成功,以鋪路精神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人”為辦學理念,不斷培養社會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