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讀后感500字
《珍珠港》絕對是邁克爾貝的野心之作,他大膽嘗試把愛情放入弘大的戰爭背景中,譜寫了一曲血水交融的戰爭史詩之作,這是邁克爾貝新世紀的大手筆,試圖把戰爭動作片引入一個新的歷史臺階。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珍珠港讀后感500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珍珠港讀后感500字【篇1】
前段時間,我們班組織同學觀看了好萊塢大片《珍珠港》。這部電影,描寫了二戰期間日軍突襲珍珠港的經過,既是一部宏大的戰爭片,又是一部凄美細膩的愛情片。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和他的弟弟之間的兄弟之情令我們十分感動,從小到大,哥哥都在保護著弟弟,什么東西都讓著弟弟,他們一起長大,又一起參軍,一起上戰場,為了世界的和平努力著。在弟弟的心目中,哥哥永遠都是自己的榜樣,是自己的至親,也是自己的依靠。我們深深體會到這種珍貴的情感。
影片中的愛情凄美感人,因為戰爭,相愛的人必須分開,男主人公和弟弟去了遙遠的英國,女主人公獨自留在了美國。然而最后回來的只有弟弟一個人,在悲痛欲絕中,弟弟的關懷感動了女主角,他們走在了一起。然而數月之后,大難不死的男主角又回來了,看到這種場面他無法接受,只好選擇離開,再次踏上去戰場的征程。兄弟再一次并肩作戰,他們放下彼此的恩怨,抗擊著,在緊要關頭,弟弟為了保護哥哥,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并祝愿他和女主人公永遠幸福,兄弟間恩恩怨怨瞬間化為烏有。最后,男女主人公走到了一起,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就這樣延續下去了。
從《珍珠港》中,我們學會了珍惜,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珍珠港讀后感500字【篇2】
只談本劇的愛情觀,很多人因為這個問題一直有很大的爭執。我的看法是先理解本劇的愛情觀,一般的電影都有一個統一的愛情觀,從一而終或者一生中愛上不少人。我覺得現實更像后者,你總有可能會遇到并愛上不止一個人。
這么說來好像本劇沒什么問題,其實問題大了,問題就出在編劇需要選一個愛情觀,前者肯定沒戲,因為女主對兩個男主都是真愛,那就只能是后者,就是不止愛一人。這種愛情觀的含義是:不是非對方不可,有更多選擇的可能性。那么問題就出在這,男二為啥要選擇女主?為什么要選自己兄弟的女朋友?是自己的飛機不好玩還是因為答應男一要“照顧”女主,難道世界上就沒有其他更值得愛的女性嗎?退一步說,就算男二最愛的就是女主,那也請男二多少表現一些內心的顧慮和痛苦,為了最好的兄弟起碼克制自己不要“太快”就約別人,所以愛情觀矛盾才是本影片被很多人噴的原因,假設所有人都只是為了騙炮是不是感覺就好多了。
有人說因為戰爭太殘酷,我覺得不能讓戰爭強行背鍋,戰爭面前基本的道德還是要的,而且當時珍珠港上也是一片祥和并沒有戰爭。有人說男一和女主沒認識多久不是愛情,那就更錯了,該影片花大篇幅來描寫男一和女主的愛情,而男二和女主就相對來說少得多,所以在我看來男一和女主更像愛情一點。后面強行把男二寫死也無法挽回愛情觀矛盾的事實,所以我認為此愛情觀該噴。
珍珠港讀后感500字【篇3】
偷襲珍珠港是二戰史上的重大事件,記得初中歷史課本上正文中介紹這個事件只是一帶而過,“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法西斯宣戰”,然后繼之一段小字,大略的介紹了偷襲珍珠港的經過,無非也就是說美國海軍如何懈怠,日軍一舉將珍珠港摧毀之類的話。于是,在我的腦海中,珍珠港事件便僅僅是一個事件而已,只不過是日本在二戰中太得意忘形了,自恃強大,出其不意的去偷襲人家珍珠港,同時珍珠港對美國來說肯定也沒什么影響,只不過惹惱了美國,美國只好不再保持中立,同時也正合美國之意,因為在發了這么久戰爭財之后,也時候表態了。
然而,隨著生活經驗的慢慢積累與閱歷的增長,我慢慢明白并不是這么簡單了,記得有一次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講的是孫子兵法,即給孫子兵法中每一條作戰思想都配幾個古今中外的實例,有真刀真槍的冷兵器戰爭,有不是戰場但激烈如戰場的商戰,當然也有現代高科技戰,其中就有日軍偷襲珍珠港一戰,它是附在哪條軍事思想后已經不記得了,不過它讓我知道了“偷襲珍珠港”單純的從軍事上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戰役,而不是我以前所想的只是趁人不被的偷襲而已。
在當時美國時時密切注視日軍一舉一動的背景下,在當時日本四處出兵疲于奔命,而美國則是以逸待勞的情況下,日軍居然能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毀美太平洋艦隊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幾個小時之類,美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在仔細看了二戰史之后,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珍珠港在美軍中的重要地位。在偷襲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經做了充分準備,不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國人,還在電報等方面誤導美國偵查部門,而其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襲擊美國本土而不被發現,可謂難上加難,但是他們卻輕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襲前夕,美國方面都還在說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這不能說是美軍太疏忽大意了,而只能說日本太大膽了。
珍珠港讀后感500字【篇4】
1941年12月7日,日軍艦隊在南云十六與山本五十六的帶領下轟炸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停泊港口,史稱“轟炸珍珠港”,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同為二戰的轉折點。
自攻擊開始,短短幾小時內,停泊著當時最龐大的艦隊——太平洋艦隊,已變為了真正的人間地獄,到處火焰熊熊,呼嘯而過的日軍戰機肆無忌憚地在空中橫行,與余下的戰機撕殺,由于是偷襲,毫無防備的美軍壓根不是日軍的對手,很快便土崩瓦解。
下午四時,日軍結束了第三波轟炸,此時,美軍損失戰列艦四艘,其余大小戰艦共計一百余艘,日軍僅損失飛機二十九架,美國慘敗。但日軍將領南云中將卻意外下令撤軍,畢竟美軍只剩了一點兒戰艦,以及造船廠,油庫、四艘航母,自己的任務完成了。
但正是這個行為,使日軍后悔莫及。山本五十六明白,美國是一個沉睡的巨人,要么在它沉睡的時候徹底殺死,否則一旦蘇醒自己完全扛不住其沖擊。
的確,在美對日宣戰后美國強大的國力完全被激發,以三分鐘一架戰機,一小時一艘戰艦的增長速度恢復了實力,三個月內美太平洋艦隊實力是之前的四倍,正因為充足的油料,使太平洋艦隊頻頻出擊,先后轟炸東京,廣島,長崎,名古屋等地,正是那四艘航母,使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海軍走向覆滅……
倘若日軍炸了所有的設備,美國哪怕實力尚存,但也得癱瘓三年;倘若日軍不草率的進攻,美國也許不會主動出擊,二戰的結局未必會是這樣。要么不做,要么要做到最好,人生也應當如此,如果無力做到,干脆不做,既然做了,便要做到毫無瑕疵。因為這條信奉這條準則,多少人成功了。你們說我說的有理嗎?
珍珠港讀后感500字【篇5】
第一次看珍珠港,是10年前初中學校公演,全校在大操場看,只記得當時覺得女主角好美好美。
這兩年用網易云聽歌,收藏了一首純音樂,就是珍珠港的主題曲,有一種悲壯的力量。
昨天又翻看老電影,找出珍珠港,重新看有了很多不一樣的感受。
雷夫沒有那么完美,就像女主的說的,自大驕傲。女主漂亮勇敢堅強冷靜。丹尼單純善良。
雷夫一開始就帶著英雄的光芒,是最好的飛行員,有著英雄夢的他自愿去英國前線戰斗,結果飛機被擊落,人也杳無音信。心碎的伊芙琳慢慢接受丹尼,兩人在一起開始了新生活,結果雷夫重新歸來,三個人,兄弟,舊情人,新情人,關系一度尷尬,不過這是個正經戰爭片,兒女情長并不是全部戲碼。
電影是帶著浪漫主義色彩的戰爭片,還有點偶像劇情。比如一群青春靚麗女護士的設定,比較符合女性觀眾的口味。
但這終究是一場戰爭,戰爭就意味著流血犧牲和死亡。沒有人期待戰爭,戰爭只是滿足喪心病狂的政治家們欲望的工具。落后就要挨打。在這個全球化的國際舞臺,誰槍桿子硬,誰就是老大,祝祖國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