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后感500字
《莊子》一文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學作品,文學價值非常高。后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都受到了《莊子》的影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莊子讀后感500字,歡迎閱讀!
莊子讀后感500字(篇1)
莊子名周,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著有《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為道家的經典。
在閱讀《莊子》這本書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它的浪漫主義色彩,其文想象力豐富,文風汪洋恣肆。作者運用了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層出不窮的奇妙比喻,豐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其文《逍遙游》表現尤為突出,“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句中體現了作者那種超然的想象力。也許作者也想成為鯤鵬可以遨游于天際,無拘無束超然物外,擁有絕對自由,不受現實的羈絆。
《莊子》一文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學作品,文學價值非常高。后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都受到了《莊子》的影響。如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等都受其影響,可見影響之大。
探其思想觀點多以老子為依附但有所發展,主張“無為”“無用”“順其自然”,反對人為:又從其相對主義出發,否定客觀事物差別。對儒學多有詆毀,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作出激烈的`抨擊,卻又采取逃避現實,逍遙自得的態度。看其根源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所決定。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各國階級矛盾尖銳,互相兼并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盡力解決當前的問題。而莊子無力改變這種現象雖然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但也只能逃避現實。
《 莊子》一書從文學角度來看不失為一部經典,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微薄感受,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莊子讀后感500字(篇2)
從朋友處借得《莊子》心得一書,此書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通過莊子每一個不同的寓言故事來講述,偶爾看看這樣的書對凈化人的心靈有一定的幫助。 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在功名利祿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遠了! 如今媒介如此發達,資訊如此快速,科學給了我們無窮力量的時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許,我們在心智上的殘缺更多了。 人有肢體上的殘疾,也會產生心理上的殘疾,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殘缺,那是因為心理上的殘缺,不像身體上的殘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見。這種殘缺有可能是在某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自己犯的一個錯誤,也有可能是在某種時刻自己受到的一個打擊,從此不知不覺就積淀下一種毛病。
莊子告訴我們,在天地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順應生命形態,就首先要把這些遺憾和殘缺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應該想的是怎么樣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莊子在最后還講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個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難都能闖過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過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實人生無非是盡心盡力,僅此而已!!
莊子讀后感500字(篇3)
因為閑著無聊,剛好家里面放有一本《莊子》,遂順手拿起來讀了幾天,平常我是不愛看這些古文書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靜下心來讀了進去,并還有所感悟。
在這個物質極度豐富的年代,人們所理想的社會本應就是此刻這個樣貌,然而這又是個精神境界極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極度焦慮。物質上的滿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莊子》——“貧也,非憊也”。貧窮不代表不快樂,相比物質生活的豐足,我們更就應重視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習慣于高效率,不肯放過一絲一毫的時間,長久下來必將感覺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為過往”,不能說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它只是陳述一個道理,但在莊子看來正是因為名利而有了“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歸”。這天所提倡的就應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豐滿。《莊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氣之辨,以游無窮”。我們能夠不用要求這么高,只要學會靜下來,將混亂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來,個性是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我們都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會使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如果能做到這句話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樣不僅僅能夠讓處于奔波勞累的身體得到釋放,還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莊子》中所著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莊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無拘無束,身心不受羈絆。在這個時代雖然不可能像它所說的那樣,但亦能夠要求我們的“自由”。有了“自由”,人們能夠更加全身心的釋放,在工作中或學習中皆能夠要求這種“自由”,而這種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這種“自由”是在必須束縛下的自由,很多狀況下,束縛并不是阻礙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為了能讓我們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當今社會中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出現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是,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還是人們將物資與身心融為一體,將精神摒棄一邊,這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就應學會重視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莊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應勝過物資,因為精神世界所帶來的快樂遠遠大于物資。
莊子讀后感500字(篇4)
悠悠五千年,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再漫長的歲月里,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涌現在眾多杰出的人才。
以前,我經常聽到父母,老師談到孔子,莊子,什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總在耳邊回響。最近,老師讓我讀了一本書,《孔子莊子》讓我對這些圣賢名師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們洗禮,震撼了我的心靈。
《孔子莊子》顧名思義,主要就講了孔子和莊子兩個人的故事。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教育,曾攜帶弟子周游列國,整理了《詩經》《尚書》《春秋》等書。莊子是到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貧困,隱默無聞,卻著述豐厚,《莊子》一書流傳至今。
“江山代有人才出”勤奮,勇敢,堅強,好學是成功者亙古不變的必備素質,我最喜歡孔子。孔子就是這樣的一位人才。孔子好學而又勤奮,對于學習他孜孜不倦,一絲不茍,拜了許多人為老師,起早貪黑地學習。孔子勇敢而又抱負遠大,滿懷救世治國的志向,積極尋找實現抱負的機會,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并且勇敢地推行自己心中所想。
孔子堅強而又持之以恒,雖然許多君主不重他,總是吃閉門羹,被人嘲笑,但他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周游列國,尋找他人生的最終方向。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得靜靜思考,我是不是連他們的千分之一也達不到?人生在世,誰都有遠大的志向和美好的愿望,可實現這些需要走一大段并不平坦,荊條叢生的坎坷的路,需要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勇敢堅強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唯有具有堅忍不拔毅力的人才能在遭受各種困難,遇到各種危機時迎難而上,困難和挫折不會因為你的脆弱而退縮,即使再大的苦難,只要勇敢堅強一點,也是可以過去的。有時候,要努力幾次,也能成功,就像孔子。再一個國家中穿梭,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這當中有必不可少的失敗,失敗不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機會,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輕言放棄,一個能用堅強,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一切苦難的人,才是最精彩的,閃閃發光,令人敬仰。
莊子讀后感500字(篇5)
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新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此話甚是有理,而我說“以書為鏡,可以通古今,明大義。”書不愧是人類的良師益友。生活在當今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尋求一門恰到好處的處事哲學?我們怎么樣才能找到這樣的哲學呢?我想《中庸》就是我們的源泉。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我們要跟隨本性而行,達到中和之境,以不變應萬變。
那么,何謂中和呢?中和即中庸,包容與利用,做到不偏不倚,一切隨時,隨性,隨遇,隨緣....
慎獨
要想達到中和之境,首先我們要做到慎獨.慎獨就是如元代曹鑒一般,一生秉持清廉守義之志。就是如楊震所言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們作為醫者更應該重視慎獨,一個人獨處時也不應該忘記醫者救死扶傷的使命,于細微處更是要細致小心,要做到言行合一,于無人處嚼舌根種種嫉妒之心更是不可取。
中庸的思想不僅貫穿在《中庸》一書中,更是滲透于《道德經》《莊子》中。
無爭
《道德經》中說過“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因為無爭,所以沒有過失,那么人呢?因為處處爭強好勝,所以錯漏百出。劉邦退居漢中,火燒棧道之舉,是以退為進。不爭鋒芒,只是一個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無進取的態度。偏安一隅,是蓄勢待發的預備過程,而不是茍且偷生的活著。劉邦最后重返中原,打敗項羽,告訴我們,忍耐一時,風光一世。不爭就是我們中庸處事之道。于生活中不爭,獲友人無數,于工作中不爭,既成全別人又保全自己。因此我們要學習像水一樣有靈性的生活,遵循自然,順勢而為,游刃有余。
齊一
《莊子》中說過“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莊子認為雖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千差萬別,有時甚至是矛盾對立的,如生與死,壽與夭,貴與賤,富與貧,是與非等,但歸根到底是沒有差別的,是齊一的。天地萬物都是等同的,因此不要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他人。當我們認為萬物齊一,那就不會刻意去追求財富,名利,就可以做到一切隨緣的中庸之道。相反社會上愈演愈烈的`整容風潮就值得思考了,美丑是相對的,在根本上沒有區別,那我們何必要破壞我們的自然之本呢?
中庸之道,寓意深遠,要完全做到,何其難也,吾姑且從慎獨,無爭,齊一三方面去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以此為尺,成為無尤之人。
莊子讀后感500字(篇6)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莊子》的書。《莊子》是一本哲學名作,但又不僅僅是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杰作典范。《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讀完后,我感受頗多。
其中逍遙游中的“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讓我記憶猶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我想我從大舟與水的關系看,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干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才會有成功的可能。而現在處于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打好基礎,認真學習,天天向上,為我們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礎。
而大宗師中的“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的大意是(朋友應)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于無為之中。這讓我明白交友要達到相交出于無心,相助出于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所以我們在結交朋友時,應該順其自然,不應故意而為之。在幫助朋友時,我們不應該去奢求他有什么回報,而是自愿的去幫助他。這樣才算得是真正的閨蜜,好朋友。
讀完《莊子》這一本書后,我收獲頗多。《莊子》這本書里蘊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處事的方法。值得我學習,我想這本書不應該去讀一遍,我還應該再讀再理解,這正如人生那本大書,是永遠讀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