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小學生讀后感
同學們!《我與地壇》是作家史鐵生寫的一篇圍繞母愛的文章。這篇文章很深刻,需要仔細閱讀,才能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我與地壇》小學生讀后感7篇,歡迎參閱呀!
《我與地壇》小學生讀后感【篇1】
我隨史鐵生進入古老的地壇,感受他一生的沉浮。
剝蝕的琉璃,淡褪的朱紅,坍圮的高墻;古柏愈見蒼幽,野草茂盛自在,古園廢棄卻也落得一身沉靜。
相信地壇也曾有輝煌的時候吧,雕欄玉砌,門可羅雀;可浮華褪去,繁華斂去,它已不在富麗堂皇。當欽羨的目光統統散去,它也許會慶幸荒蕪帶來的坦蕩。
自己用年華沉淀下來的那份古樸與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斷地向它輸送一份踏實與滿足。
地壇如此,人亦如此。日出是成熟,日落是沉潛。
史鐵生那時二十多歲,他在最狂妄的年紀失去了雙腿,從此不再意氣風發,鮮衣怒馬。幸好幸好,還有地壇。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它歷盡四百年的滄桑,專程為了等他。那天他搖著輪椅,緩緩進入了地壇,方才窺見園中不息的生機:蜂兒飛在半空,螞蟻疾步而行,雨燕放聲高歌,草木競相生長。如此,是他記憶中地壇的情感與意蘊。
地壇滿地亮起月光,而他在思考著生與死的問題,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終于有一天,他抬頭凝望月亮,于書中寫:“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是的,人生碌碌,榮枯有數,得失難量,死是不可以避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立足當下,去追去闖,將生命釋放于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角色?又有誰去體現這世間的的幸福、驕傲和快樂?”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一句,已道明一切。
命運是不公平的,它給你帶來了苦難,卻贈予他人幸福,于是你只好在干吃等死,埋怨著老天的不公,說對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但同時,命運也是公平的。歷經苦難的人,將比一生走在坦途上的人多出一份坦然,灑脫與淡泊。這些都是命運饋贈給你的財富啊!如同地壇一般,一切經歷會沉淀為你的氣質。無需言明,你由內而外都散發著光芒,熠熠生輝。
當母親的背影轟然倒塌,呼吸聲戛然而止,猝然離開兒子,結束了一生。那個任性、哀怨、壞脾氣的兒子才幡然醒悟。甚感凄涼悔恨,可又有什么用呢?想挽回想致歉卻回天乏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大概是世間最遺憾最無能為力的事了吧。
親情是世間最純粹最令人動容的情感,是我們無需追尋就已得到的一切。為何要將利劍對準親人?我們常對陌生人報以善意的微笑,卻常將身邊最親近的人,惡語相向,大吼大叫。
史鐵生在地壇中領悟了人去樓空,客走茶涼的真諦,洋洋灑灑的`文字溢滿了他從容的生命毅力,燃起了無限的激情與力量。他毅然決然地拋棄一切頹廢與不甘,將所有的情感藏在文字之下,優美的文字是對生命的掙扎與超越;失去雙腿,用文字站起。他也有著一腔溫熱,用文字拉回了在垂死邊緣掙扎的劫難慘敗者,同樣喚醒了他們對生活的向往,讓他們嘆道“人間值得。”
史鐵生終究是幸運的,上帝看他在失去身體的支撐點后,贈予他一座園子,一個精神上的棲息地,心靈上的避難所。使他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讓他參悟愛的謎題;讓他懂得生命誠可貴。
祭壇石門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那一刻,地上的坎坷都被映照的熠熠生輝。
十五年的堅持,十五年的風吹日曬,使地壇與他融為一體。他已不在地壇,地壇在他。
《我與地壇》小學生讀后感【篇2】
數年前,在初中課本的語文書上偶然翻過《我與地壇》,便為作者折服,但當時只能感嘆作者的不幸與堅強,那時的還不知道我們這只是我們的初初見面,往后種種,我不知在書本上,作文中寫過多少遍作者的例子,對我來說,史鐵生,不僅僅是一個名字,還是一個生動有溫度的形象,但我也想當然的以為我已經領會到了他的`所有,但時至如今,我又再度翻開這本書,書本里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在像我招手,那是史鐵生的世界。他在最年少輕狂的時候失去了雙腿,再次變成了一個需要媽媽照顧的“嬰兒”,命運多么殘酷,多么無情,史特生在地壇的撫慰下漸漸平靜,他無可奈何而又漸漸平靜,他逐漸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是,而是一個終將會到來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是想要把生命活的更有意義,最終,他或許以作家的身份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可是,他的媽媽呢,那個經常被史特生記起的媽媽,那個在史特生出門時默默靜望的媽媽,半生凄苦,唯一的希望也被命運所戲弄,誰又能夠撫平她的傷口,史特生說也許就是因為他媽媽太苦了,所以才被早早的召回,也許這算是一種安慰吧。
在地壇里,史特生見證了許許多多的人,這些人也許是偶然經過史特生的世界,對他投以一瞥,卻把半生呈于史特生眼前,一位短跑運動員在短跑生涯即將結束時被發現有天賦,日日歌唱的小伙子也不見總蹤跡,漂亮的少女智力有缺,年邁的老夫妻陪伴中老去…命運總是喜怒無常,休論公道,這些在地壇中與史特生相遇的人們,也許在半生過后,會帶著命運的饋贈回于地壇吧。可是,誰又能知道呢?
史特生說,當牽牛花初開的季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但他還說,太陽總在一面下山時在另一面爬山。也許,歲月催人老,但心呈稚兒永青春。
《我與地壇》小學生讀后感【篇3】
我固執地認為,《我與地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
史鐵生的文字很美。我喜歡《我與地壇》用細膩的筆調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那滄桑古園,喜歡作者描繪古園中那“誰也不能改變的”落日光輝、雨燕高歌、蒼勁古柏、夏雨秋風,以及對與四季相應的多種事物的排比鋪陳。但他那情真意切的文字并不是吸引我的主要理由,盡管我是個美文崇拜者。因為我讀這篇文章不象欣賞那些閑情逸致的文字那樣輕松,而是時時停下來,反反復復地想,努力去捕捉文字背后蘊涵著的深厚意蘊。
使我難以擺脫的是彌漫在文字中間的那股沉重和蒼涼。當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當他終于明白自己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余生之時,他的心緒荒涼。很自然地,他想到了死。是地壇,讓他在慘遭厄運之后,慢慢地平靜下來。
十五年前的那個下午,“失魂落魄”的他“搖著輪椅進入了古園。”這次偶然的“進入”,是作者生命史上的轉折。這座“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古園,“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仿佛就是為了等他,為了給他一個思索生與死的地方,尋找一個活著的理由。
古園是一座神圣的`祭壇。它的上面曾經供奉過無數祭品,象征著生的欲望,也表達了對死的恐懼。滄海桑田,如今的祭壇上早已沒有了那些祭品,有的是斑駁的琉璃,頹圮的老墻,飄搖的樹葉,還有那“搖頭晃腦”的螞蟻、“一朵小霧般的”蜂兒、“會忽悠一下升空的”瓢蟲。古園的敗落,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似乎蘊藏著生命的奧秘,也緊緊拽住了史鐵生。于是他幾乎天天來到地壇,搖著輪椅,走遍園子的每一個角落。在那里度過他的春夏秋冬,專心致志地思考著生命的意義。
古園是一個思考生死最適宜的場所,尤其對一個血氣方剛便遭命運殘酷一擊的人。史鐵生置身于“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地,漸漸想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代他的一個事實。“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把死當作生命中必然要降臨的“節日”,他便安心多了,因為參透了死亡,便開始面對厄運而不再逃避。
《我與地壇》小學生讀后感【篇4】
《我與地壇》這本書應該算是暢銷書吧!其實我很早就接觸到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機會看,這次也算是緣分,又與它相逢。它在我腦海里,應該是一本勵志書,因為作者史鐵生是一個有著勵志故事的殘疾作家。
本以為這本書會有很多雞湯,會有滿篇的大白話,可讀完這幾頁發現自己先入為主的理念根本站不住腳。我著實為作者筆下的文字所動容,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從內心深處噴薄而出。作者的心思細膩入微,對景物和人物的描寫都很到位,平和但不如俗套的語言風格深得我心,就像一-位老朋友沐浴在在冬日暖陽里跟你聊天一樣,那種溫情觸碰到了我內心的柔軟。
也許一一個人久了,真的會慢慢獲得獨處的力量,也許過程很痛苦,但還是勇敢地一次次和真實的自己對話,在認識自己的`路上踽璃獨行,終和自己達成和解,實現黑暗中絢麗的突圍。因為孤獨, 作者對人事物有著更加深沉的思考,對物的一草一-木,對人的一眼一語,一顰一笑都更加觀察入微,才能在最卑微的塵土里,看到那些盛開的花兒。
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也讓我看到了他文字里不一樣的色彩,“人生”、 “生命”和 “堅韌”三個詞,是我讀罷此書腦海里自然浮現出的,讓我想起來力克胡哲的一本書《人生不設限》,講的也是他個人的勵志故事。一對比,就可以明顯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下的個人觀念的不同。史鐵生更溫和也更樸素,胡哲則更加熱血與釋放,盡管他們不在同一個國度,不在同一個時間相遇過,但他們還是在這場人類共同的人生旅途中,用行動闡釋了生命的超脫,完成了華麗的逆轉,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了更多活下去的希望!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我與地壇》小學生讀后感【篇5】
史鐵生先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跡,他在病痛之中仍樂觀面對悲慘的人生,他笑稱自己“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在艱難和困苦中卻打心底里寬厚地微笑。靜似乎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動態,心不靜無法塑造心靈上的張力,也承擔不了命運的跌宕和夢的歡愉。
地壇是廢棄的古園,是寧靜的好去處、先生因“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的殘廢了雙腿”到處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去處,就搖著輪椅向地壇去。先生認得所有路,所有樹,轉過所有墻,在這里,先生可以找到內心最真實的自己。
所有的痛,在先生的筆下都變成了更深的歡喜;所有的未知,在先生筆下都變成了生命的確認與把握;所有的局限,經先生之筆都變成了廣闊的天地。正是地壇在接納先生正坐的身姿,馳騁的精神與靈魂,開啟了一道更直白,更專注,更清澈的心靈溝通的天門;是這地,讓先生的思維源源不斷的生出比這小小地壇維度更大,脈絡更廣的世界。
平實而富有哲思的`言語,更多的還是對生命和生死問題的感悟。我想靈魂還是存在的,先生不幸逝世,但多年之后,先生的思想仍在與世人交流,對接,傳遞,靈魂實實在在的被賦予了新的肉體,發展新的精神,鍛造新的靈魂,正如先生所說“那一天,我也將沉靜的走下山去,拄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洼,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個不是我嗎?”
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這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的相遇,又陌生的離去。其中總有些味兒,耐人尋味。
《我與地壇》小學生讀后感【篇6】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著他的地壇。
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里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闌,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藏幽,到處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蕩。這是史鐵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壇。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里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
他兩腿殘廢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搖著輪椅總到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跟別人上下班一樣在那里消磨時間,躺在輪椅上或者是坐著看書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打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的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院子都是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中荒蕪但并不衰敗。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么時間,什么天氣他都在院子里呆過。他總是想一些我們看起看來很平常的事,如:經常反復想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后他便覺得安心了。還有是怎樣生活,這幾乎是困擾他的重要問題,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比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的燦爛;比如在園中最為落寂的時間,一群雨燕都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蒼涼;比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蕩安臥,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味苦的味道。這樣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從沉迷中醒來,領悟到不變得美,他時刻伴隨著生活。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對地壇多寄托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夠在一起,寫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明朗和歡快,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的迫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我與地壇》小學生讀后感【篇7】
從總的來說,史鐵生的散文質樸通透,蘊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與豐富的人生況味,而且在文筆上樸實簡介,但是文采奕奕,能從他的文章中感受到內心的情感,從生病到寫作,一步步的思想變化,成為了他對人生的重塑過程,其中將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發展,由自己的親身經歷,再通過自己的文采修飾能讓讀者了解到過去中國的.發展現狀。
在這本書中,讓我多次哽咽,對母親的不理解到母親去世后的懊惱,以及一個人坐在地壇時的忘際天涯,到旭日的涌落,每天的思考,每時的感悟,讓他慢慢認清了許多,也懂得了許多。你可以從他質樸的語言中,感受到最純清的內心。
雖然史鐵生有一半多的時間在輪椅上度過,但是他的知識,以及他的見識卻比我們許多健全的人開闊的多。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確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