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讀書筆記三千字
讀書筆記分為摘錄、提綱、批注、心得幾種,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故鄉讀書筆記三千字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故鄉讀書筆記三千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鄉讀書筆記三千字篇1
鄉愁埋藏在歲月的日子里。這么多年,無論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都總想著回去故鄉。
那兒很美,如夢一般。
魯迅先生的故鄉是極冷的,總有北風凜冽地刮著;而我那兒是不懼寒風的,深冬時,故鄉總有青秀的山四面罩著,像一個嬰兒躺在搖籃里,那樣暖和;那兒的天也不是蒼黃的,而是碧藍的如一塊玉,水也終年綠著;那兒也不是荒村,稻麥在田里垂著,青灰色的瓦上也閃爍著明亮的光。
那是什么時候的故鄉呢好像忘卻了,只記得那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笑,一片歡笑里,露水滴到臺階上“叮咚”作響。
如今再回到故鄉,我卻再也看不見露水了,更多的是飛揚的塵土。青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倒下的樹木。沒有人再種莊稼,自然就沒有了那些金黃的稻麥——還有誰能照顧他們呢故鄉的人似乎也都不笑了,黃昏時分,我只能聽見他們勞累了一天后的嘆息。
我疾步行走,在鋼筋水泥中尋找,卻再沒找到那些青灰瓦的房子。行走在那些骯臟的水泥房間,讓我痛苦不堪。
凜冽的風,蒼黃的天,荒涼的村……我的故鄉和魯迅先生的故鄉,竟也是一樣的。
幾年前,爺爺奶奶都是健在的。奶奶甚至還獨自一人,專程來虎門照顧了我三年。爺爺一輩子沒離過故鄉,便也不再離開了,執意守著那棟老房子,但終也是行得路??蛇@次回去,爺爺卻坐在了輪椅上,由奶奶推著,行得慢極了。
忽又記起父親說的:
“你爺爺奶奶也都將是不久于人世的了。如果他們死了,我也就沒有必要再回去了。”
魯迅先生回故鄉,不也是為了接他的母親嗎除了他的母親,他在故鄉還有什么能夠留戀的呢
原先,我們都是如此。當一個地方沒有什么再值得我們牽掛的時候,我們的完美和憧憬,也就隨之破滅了。我不禁為故鄉流下了兩行熱淚。
可我還會回去,哪怕只抱著一絲絲期望。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期望是本無所謂有,本無所謂無的。”畢竟,那是我以往美麗的故鄉。
故鄉讀書筆記三千字篇2
故鄉的蘆葦讀書筆記
故鄉的蘆葦有著不畏嚴寒的品質及頑強的生命力。那么,讀完此文,讀者們會做些什么筆記呢?一起來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故鄉的蘆葦,希望你喜歡。
故鄉的蘆葦讀書筆記篇一
故鄉的蘆葦(原文)
長江口外,黃海之濱,有一個綠色的美麗的海島。那就是我的故鄉。
二十幾年在北國的大城市里工作,我常常想念我遠在南方的故鄉。
生我養我的故鄉啊,你給我留下多少夢幻般的、繽紛的記憶!——
那密如蛛網的、縱橫交錯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燦若彩星的、叫不出名字的各種各樣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鋪撒一方方碎金似的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的、潔白如云的棉花……
然而,多年來尤其令我夢牽魂繞,永遠不能忘懷的,卻是故鄉的蘆葦。
是的,就是那些看來似乎很不起眼的、樸實無華的蘆葦。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綠油油,迎著輕風,搖曳著修長的青玉似的秀枝,遠看猶如一朵朵綠色的輕云,在地平線飄拂著,給鄉村平添幾分恬靜和飄逸。
幾乎所有的河溝、小湖、池塘都有綠色的蘆葦掩映著。
每年,當春風剛剛吹謝雪花,故鄉的蘆葦就迫不及待地從還未褪盡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腦袋。它長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長到幾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狹長的葉子。
到這時候,我和小伙伴們最喜歡摘一片蘆葉,熟練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邊,吹出各種悅耳的音樂,孩子們為這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邊,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樂地奔跑著,忘情地呼喚著……
我們還喜歡用蘆葉折成綠色的蘆葉船。手巧的伙伴還會從舊火柴匣上剪下小片片,當做舵,按在小船尾部,還用香煙匣里的錫紙做成小小的銀色的帆葉。我們一個個光著小腳丫,蹲伏在河灘上,小心翼翼地各自把小船移到水面上。“開船啰!開船啰!”于是,在一片歡呼雀躍聲中,綠色的“船隊”便滿載著我們純真的幻想之花,順流而去……
在那里月交輝的夏夜,我最喜歡帶著弟弟到蘆葦叢中抓紡織娘。紡織娘通體透明,頭上長著兩根細長的觸須,身上裹著兩片薄薄的玻璃紙似的羽翼。我們把捉到的紡織娘小心地放進小竹籠子里,怕它們餓,就塞進幾朵金紅色的南瓜花,然后將籠子掛在蚊帳架上,任紡織娘用好聽的歌聲伴我們進入甜美的夢鄉……
啊,故鄉的蘆葦!因為你給過我不少童年的歡樂,所以我一直對你懷有一種特殊的親切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會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憶之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我對于故鄉的蘆葦,又逐漸加了一層欽佩以至崇敬——它幾乎無所不在。凡有人煙之處,就有它蓬勃的生命。
它不喜歡單個兒獨處,而是集叢而生。無論什么時候,總是根根相連,葉葉相依,互為提攜,相親相愛,結成一個綠色的集體,因此再猛再烈的風也刮不倒它。
它所求甚少。它從不占良田,不需要給它特別施什么肥,即使在十分貧瘠的土地上,它也能挺干抽葉,頑強地生長。
對故鄉農民來說,它是取之不盡的建筑材料,常用它搭瓜棚、豆架,打籬笆,編葦席、葦簾子。用蘆芭蓋的房子,冬暖夏涼。把蘆葦桿鋸成一截截后,可以做織布用的紆子軸、筆套,抽煙的又可以做煙嘴,它還是造紙的好原料。每年春節,給孩子們做花花綠綠的馬燈、八角燈,少不了要用蘆葦做支架。蘆蔑又可做風箏,編制各種工藝品。散發著特有的清香的蘆葉,可以用來包粽子。雪白的蘆根,又脆又甜,可以食用,還可以治病。蘆花可以做枕芯,貧苦人用它做蘆花鞋,既保溫又御寒。蘆葦還可以當柴燒,蘆灰又可做肥料……
故鄉的蘆葦真是一種極其普通但具有極大用途的植物。
故鄉的蘆葦讀書筆記篇二
問題補充:
1、第2段主要運用什么修辭方法?舉例分析這種修辭的表達作用。(5分)
2、在第3段空白處寫出恰當的句子,使之與“快樂地奔跑著”構成排比句。(6分)
A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記述的三件事。(4分)
4、第4段畫線句子中,可否把“小心翼翼”去掉,為什么?(3分)
5、結尾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將這篇文章的題目改為“童年的歡樂”號碼?為什么?
故鄉的蘆葦讀書筆記篇三
答案
1、擬人?!肮枢l的蘆葦就迫不及待地從還未褪盡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腦袋?!薄捌炔患按薄疤健毙蜗笊鷦拥貙懗隽颂J葦不畏嚴寒的品質及生命力的頑強。
2、A處:盡情地呼喚著。B處:高興地吟唱著。
3、①摘蘆葉做哨子吹。②用蘆葉折成蘆葉船。③在蘆葦叢中抓紡織娘。
4、不行。因蘆葉船載著“我們”的純真幻想,“小心翼翼”體現“我們”對蘆葉船的喜愛與珍視。
5、揭示中心,照應開頭。
6、不好?!巴甑臍g樂”太寬泛、空洞,而“故鄉的蘆葦”是全文的線索,很好地體現出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對童年生活的留戀。
故鄉讀書筆記三千字篇3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開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迸c閏土相同,《故鄉》中對楊二嫂的描述也可謂精彩絕倫。其中,“圓規”這個比喻構思奇巧,寓意豐富,是這段中的一大亮點。那么這個比喻妙在哪里呢?
首先,從外貌上來看。大家都明白圓規是很瘦長的,奇形怪狀的,用來形容枯瘦難看的楊二嫂的樣貌恰到好處。無疑,這有些夸張的意味,但顯然如此一來,楊二嫂這一主角剛一出場,便印在讀者腦海中了。
其次,再來分析人物性格。楊二嫂的性格特點是尖酸刻薄、圓滑世故、貪得無厭,也與圓規有千絲萬縷聯系。圓規的腳是很尖的,恰恰象征也的“尖刻”,而尖腳的圓規又能畫出圓,又象征她的“圓滑”。這樣來看,“圓規”形容的可絕不僅僅是楊二嫂的外貌啊。
最終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從社會層面來看——魯迅的文章必然要如此——楊二嫂與閏土一樣,都是身上具有“國民劣根性”的代表。不一樣的是,如果閏土是“麻木”,那她就是“貪婪”的象征。相比閏土的尚讓人可惜、可憐,楊二嫂無疑更讓人生厭、讓人憎恨。但我們真的能怪她一個人嗎?別忘了,她以往也是一位年輕漂亮、熱情精明的豆腐攤主呢。她與閏土一樣理解著社會的摧殘,才落得這般下場!貪得無厭、唯利是圖,這樣的人還對國家對民族有什么用?如果所有人都如此,我們還是一個民族嗎?所以,這是也是“國民劣根性”——貪婪。而圓規是知識分子的工具,這實在是一個莫大的諷刺:知識分子們,你們有了知識,難道還看來出來社會的本質嗎?還不該奮起反抗嗎?……
如此說來,真的沒有什么比“圓規”更適合形容楊二嫂了!
故鄉讀書筆記三千字篇4
如果說魯迅在他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孤獨的人,我是不愿意表態的:任何時代任何個人 的心境總是很難探討,即便是我們自己來寫就我們自己的傳記,也很難給我們自己命名,比如,我是一個孤獨的人,我是一個受敬仰的人……怎能叫人信服?還有,即便是傳記作家緊隨其后,踏著被寫者的腳步的痕跡,也不能真正理解一個人的心境,腳步畢竟不是心路歷程。于是,像我這種懷疑太多的人便總是認為傳記當中存在的最主要的是熱心的自以為是,誤讀。所以,無論看現存的人還是已經作古的人,我更加珍視他們生命中的一些“真實”的細節,還有他們的文字——我無可奈何地相信文如其人,盡管在我生活的這個時代,這個信條完全可以被一些大貪官推翻過千萬次了。
林辰先生真的是一位老先生,是屬于我們可以信賴的那一代為學術的人。
林辰(---),原名王詩農,貴州郎岱人(今六枝)人。中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研究專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20世紀40年代在重慶,從事魯迅生平史實考證,所撰文章論述謹嚴綿密,資料翔實可靠,新見多發前人之覆。50年代后期,長期從事魯迅著作的???、注釋、出版工作,先后參加了1957年版、1981年版《魯迅全集》的修訂工作。林辰平生研究成果達70萬字,結集者僅有《魯迅事跡考》、《魯迅述林》兩部著作行世。晚年抱病編校《魯迅輯錄古籍叢編》4卷。
雖然我不喜歡那種輯佚的工作,但我信服于這種工作的成果和做這種工作的人,估計這個職業的人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數量可以與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偉大的思想家的數量媲美,林辰先生的這些文字寫于1941年,而此書卻出版于20--年,作者去世后。所以對這些煩勞而不得多重視的工作致以敬意吧。
讀畢全書,魯迅的形象是完整和鮮活起來了。突然地意識到,在所有的魯迅以前和之后的作家之中,真正多些了解的恐怕只有魯迅了:從百草堂到三味書屋的幼年的給我們親切和頑皮的魯迅,少年閏土充滿了同情心和憂心的魯迅,在仙臺的對藤野先生娓娓道來的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的魯迅和紀念劉和珍君的魯迅……從記憶當中竟然能夠收羅出這么多的耳熟能詳的魯迅文章的題目,也都令我自己驚訝的。同時也深深地堅定了一種信念,在中國兒童的語文教科書當中,是不能少了魯迅這個名字的,因為失去了這個名字就等于失去了歷史。這本書把這些我們內心知道的魯迅的細節連綴在一起,提醒那樣一個完整的親切的可以理解應當敬仰的魯迅。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感的有三點:一是魯迅幼年的家道中落給他造成的影響。那是一種悲哀卻無聲或者悲哀到無聲的命運狀態,但即便是青少年的魯迅肯定也是不相信所謂的命運的,所以他早年一直在尋找自己生活的出路,而后又尋找國家民族的出路。二是在仙臺醫學院的辭別之因。他說他因為偶然認識到了中國人靈魂的麻木而不是身體的脆弱才造就了中國的受辱的地位,所以決心為文學而醫治中國人的心靈。我們當代的人怎能感受到這一點?每天早晨在地鐵站,看著那些壓抑著內心焦慮故作平靜地等待列車的人們,你怎么可能理解魯迅呢?沒有人會像魯迅一樣會認為自己有責任拯救或者教化民眾了,有的是一群想借機出名的人和更大群的為生活而奔波的人。地鐵上有個座位,下車時候不要太擠,走到單位不會吃到,工資會不會按時發,那個人的鞋子很不錯礙…這寫比轉變魯迅的責任意識對現代人更加現實,更加是生活的內容和操心的東西。所以,我們無法理解魯迅的心境。所以,我們只能觀望,曾經有那樣一個人,因為那個原因作了那樣的選擇。無論我是否崇敬他,我明天都要去擠地鐵。三是許廣平回憶說,在她與魯迅生活的那些年當中,有次當他們吵架了,夜里魯迅躺在涼臺上,然后,四五歲海嬰夜里醒來也默默無聲地躺到了父親身旁。我特別喜歡這個細節。
魯迅對文藝界的影響,我想說的是他對后來者的文風的影響,我衡量不了。不過,百度一下“論……的倒掉”這個關鍵字,你能搜羅出一大堆以這格式為標題的批判文字。
我們這個時代不屬于魯迅了,但魯迅應當依舊屬于我們這個時代。因為,他就是歷史,我們從歷史中來。即便,我們對歷史的關注僅僅達到觀望的程度。
故鄉讀書筆記三千字篇5
讀過魯迅的《故鄉》,先生所描寫的故鄉也許并不美麗,也就是這并不美麗的故鄉,寄托著先生的希望?!拔蚁耄合M潜緹o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的故鄉,同樣也寄托著我的希望。
伴著長長的車鳴,汽車鉆進了一片濃霧。
故鄉的晨曦躲在一片遠山中,從密密的山路一直飄到了沉睡的荒地上。它喚起了石橋上的塵埃,它驅散了一夜的靜謐,它的云霧彌漫在隱約的紗衣下,綻放出了羞澀的微笑。
在這片微笑下,我看不到閃爍的霓虹燈,聽不到車水馬龍的喧嘩。這里是那么清寧、清靜與恬靜。井臺咯吱咯吱地呻吟,牛羊脖子上的鈴鐺叮當作響,田野溝壑梯梯坎坎縱橫交錯,如家鄉老人飽經風霜的臉。
土豆、紅薯和自家腌制的咸蘿卜處處飄香。鐵環中偶爾濺起的泥土撲在農家小孩燦爛的笑臉上,這一切是那么和諧。既柔弱但又堅硬得容不下絲毫的破壞。
石階的盡頭延伸到樹林的深處。這是一條多么幽深的石階,上面或許沾染了少許青苔,但抹不掉家鄉人走過的無數親切的腳印,無數艱辛的汗水。
涓涓的流水似乎永不干涸。細流沖刷著河底堅硬的河石,但河石仿佛蘊育著大山的雄偉沉默,永遠地沉思在細流的撞擊中,年復一年。
故鄉普通得如同飲食中的小白菜,它既沒有桃花滿山的艷麗,也沒有遠飄萬里的果香。但它在我的心中卻有說不出的神秘,為什么井中的水總是那么甘甜?為什么那位啞巴老奶奶繡的花衣總是那么漂亮?為什么這里的小米飯總是那樣香甜?為什么故鄉人總是那么淳樸與親切?
我不明白大山下孕育著怎樣堅挺的脊梁,但我明白地底下涌動著無比熱情的土壤。我不明白天空下隱藏著多么善良的愿望,但我明白溪流中流淌著永不言敗的精神!
無數次地站在那離別的樹下,汽車疾駛而過的聲音時時縈繞在耳旁,但濃濃的鄉音已掩埋了這聒噪的繁華。這種神秘的感覺籠罩著我,說不清也道不明。
故鄉讀書筆記三千字篇6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本故鄉是魯迅先生寫的。在這里,每一個靈動的文字都是一節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動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駐心底的風景。
作者魯迅:—,原名周樟樹,后改名周樹人,自豫山、豫亭,然后改名魯迅。我們知道,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稱為“民族魂”。
此書中,有很多文章。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了。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這篇文章記敘了“我”兒時和長媽媽相處的`七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保姆形象,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她充滿了尊敬、感激和還念之情。
還有魯迅與兒時閏土的喜愛,可真有趣!但中年閏土可不一樣了,閏土說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爺!……”我們就知道,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變化真大。
在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文章:瑣記、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仿徨……
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
故鄉讀書筆記三千字篇7
在我看來,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么變成鬼的。
首先說到閏土,閏土作為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中國農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己。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說“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美好的生活。但長大以后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么,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悲劇?千年封建,鎮壓了中國農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為一個悲?。?/p>
而楊二嫂則不是悲劇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歷都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鄉村電視劇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第一次讀“阿呀阿呀……”的時候,差點笑翻。魯迅這貨絕對不是人民藝術家,起碼余秋雨、巴金、冰心這些藝術家們絕不會用這樣的筆調,用個“哼哼”就已經翻了天,他們絕不讓這樣的“阿呀阿呀”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甚至要對魯迅豎起人民藝術的中指。讓我怎么說呢?他們把魯迅的東西割掉了,我相信魯迅一定不會認為自己的東西僅僅只有《故鄉》那么長。而楊二嫂作為魯迅“冷酷形象”的一大敗筆,她絕不是只是一個笑話,她還是個符號,代表了無數市井小民?;蛟S她唯利是圖造謠生事,但在文中魯迅并沒有呵斥她,也沒有對她說:“楊二嫂,你不能這樣,你要講八榮八恥,你要五講四美?!睘槭裁??或許在魯迅看來,市井小民就是如此,不殺人放火,不陷害他人。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圣。貪點小便宜,嚼點小舌頭,又何妨?這才是真正的世俗。因此楊二嫂會一直存在,對于這種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
而《故鄉》中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失去故鄉這個美好地方的“我”。其實故鄉沒變,變得只是“我”心中的一些觀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