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儒林外史的感受50字
讀后感的內容可以包括對作者的評價、對主題的理解以及閱讀過程中的收獲等。讀儒林外史的感受50字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讀儒林外史的感受50字,方便大家學習。
讀儒林外史的感受50字篇1
我最早接觸《儒林外史》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因為吳敬梓先生是我們家鄉人,我小時候就經常聽到老師們說過《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具有時代意義的書,并且建議我們去讀它。但是小時候太小了,有許多還不能夠理解,所以我長大了之后就開始讀它。
在整個小說中吳敬梓先生,都用非常鮮明的諷刺手法,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統治,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同時吳敬梓先生的語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采用了許多全椒地方方言。
當我讀了他的書,我才發現原來他所寫的東西,全部都來源于他的生活中。書中最為典型的是周進和范進兩個人物,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
周進,想要考取功名,但是始終沒有成功,于是他就跟著商人,替他們管賬,相當于一個賬房先生。有一次,他經過考場,突然想到自己平生的遭遇,就嚎啕大哭,哭得死去活來,他的朋友看見了,實在于心不忍,替他捐了一個官。范進,一個考到胡子花白都沒有考取功名的一個讀書人。常常受到自己岳父胡屠夫的白眼。一次偶然,周進看見范進這么大年紀還在考場里考試,就問他的原因,范進和他說出了自己的遭遇,周進聽了之后,覺得兩人的經歷遭遇十分相同,于是非常同情他。
周進作為主考官,在審閱范進的試卷時,特別關注了他,周進第一次讀范進的文章,覺得他并沒有什么才華,但是又想到了兩個人相遇非常相似的身世,于是就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后,他覺得他寫的還不錯,于是就看了第三遍,第三遍之后,他拍手叫好,說范進寫的太好了。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范進的確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可是之前的考官卻沒有發現他有才華,這就說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的統治和官僚機制的腐敗。
在這個小說中,我看到了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我覺得《儒林外史》想要表達的就是:不要過于重視錢財這些身外物,不一味追求名利富貴,要放開自我,追求思想自由。雖沒有人仗著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不要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讀儒林外史的感受50字篇2
似蝴蝶在花叢飛舞,在萬叢中尋找芬芳,美麗的花朵。我在這個假期,尋找著適合的書籍來閱讀,而我閱讀了這本《儒林外史》。作家吳敬梓向我們概述了一篇諷刺意義的小說,諷刺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當時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刻畫了一個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的開頭,卻是整個文章的中心。當我初讀此書時,第一句看到的便是這句話,當時我卻百思不得其解,并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與這句話有什么關系,于是沒有去在意,而看到后面,為了財富,為了金錢,讀書人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外史》的這些人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當時那腐朽的封建科舉的害人的制度,迫使著讀書人們為享有巨大特權而誘使他們一心去追求名利。是啊,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后,又味同嚼蠟。自古及今,哪一個能看破?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讀了之后,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讀書為的到底是什么?現在我們在小學學習、讀書,將來還有初中,高中,大學…學海無涯,但是當別有有時問我:“你讀書學習到底為的什么呢?”我卻啞口無言。但是我知道,我們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錢,如同過去那腐敗的封建教會一般。想想現在社會,盡管并無過去的迂腐,但是,依舊有那么多學生為了一些考試夜以繼日地學習,有些考上的興奮至發瘋,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樓自殺!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我想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諷刺的吧。我們現在是小學生,也許并沒有那樣為了功名而瘋狂地學習,但是,當陷入迷途之后也許就會后悔莫及吧。
我想,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僅應該為封建社會的墮落而感到可笑,更應該明確我們讀書的目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世界里去探索,而不一概為名利與富貴而讀書。我們應該學習王冕,學習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學習他在大富大貴面前,選擇隱居而不去享受。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這樣的感悟。
讀儒林外史的感受50字篇3
人活在世上,是憑著心中的那匹駱駝。——題記
《駱駝祥子》講述了人力車夫祥子,一心想擁有一輛屬于自已的車,可是命運的捉弄卻讓他經歷了三起三落,最終,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棄,墮落沉淪的故事。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看到了一個黑暗無情的社會,也引發了我對它的痛恨。起初的祥子,善良、堅韌,吃苦耐勞,為了自已的夢想不斷奮斗。即便是在冷酷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下,即便是負重前行,即便是夢想再遠,祥子依然像駱駝一樣,秉承著心中最原始的美好與善良前行……
但就是在那樣冰冷的社會里,生活的折磨、命運的捉弄,讓駱駝一樣的祥子在悄然發生著改變。為了活下來,他不得不將他與生俱來的善良淡忘,他不得不學著狡猾,他不得不象市井中的大多數人一樣喜歡占便宜,一番自暴自棄過后,他變成了徹頭徹尾的的“城市垃圾”。
對于祥子的蛻變,我們當然應該感到痛恨,但我們除了指責祥子的自暴自棄之外,似乎更應該讓那個充斥著欺壓與黑暗的社會受到鞭打。因為當我們合上書本,眼前浮現的,不僅僅是一個無賴潑皮,還有那讓無數個善良的人們,為了茍且的活下來,不得不變成潑皮的社會。
合上書本,我仿佛看到了祥子的善良。我仿佛看到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當七十多歲的老車夫帶著他饑腸轆轆的小孫子投靠車場時,并不富裕的祥子為爺孫倆買來了熱氣騰騰的包子,面對饑寒交迫的爺孫倆,祥子善良的笑容讓人感動。
我仿佛看到祥子和虎妞新婚不久,虎妞得知自已開車場的爸爸帶著錢遠走高飛而陷入絕望時,祥子信誓旦旦地說:“虎妞,我拉車養活你!”此時的祥子,眼中有的是星光,是對未來的希望,也是堅定的信念。
我還仿佛看到了祥子對小福子承諾:“你等著,等我混得好些了,我就來娶你,一定來!”,此時的祥子,眼中有的是如火似的熱情。可是,我也仿佛看到了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善良的祥子弱小得尤如一只螻蟻。當曹宅被抄,給曹家拉車的祥子,哪怕是苦苦哀求探長留下他辛苦賺來的活命錢,可就是這樣的哀求,只給了他無盡的絕望,這樣的絕望就像他跪在地上的雙膝一樣,沾滿泥土,不堪入目!
“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是啊,祥子的墮落不單單是他的原因,更多是被那個烏煙瘴氣的社會逼迫的結果。
祥子的經歷不僅把一個充滿著欺壓和黑暗的社會告訴了我,但我想通過看這本書,更多的告訴了我,應該珍惜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為我們生活在這個和諧的時代感到慶幸。因為有了這樣美好的社會,我們才有逐夢的條件。祥子身上折射出來的東西,我們不難取舍,那就是堅守內心那份最純凈的善良和吃苦耐勞的堅韌,因為祥子的努力雖沒有給他帶來公平的待遇,但我們的今天早已不能和祥子的昨天同日而語,不論我們生處逆境還是順境,只要我們像祥子一樣的奔跑、像駱駝一樣的跋涉,我們一定就能達到我們夢想的彼岸。作者:許陳琳
讀儒林外史的感受50字篇4
古人云:有才有智真君子,有錢有勢是高人!讀了《儒林外史》選文的“范進中舉”我深深感受到古人說這句話的內意,也認識到一個成功的人的辛勤努力與堅定信念。
選文主人公范進真是我敬佩之人。雖說家貧,連一日三餐都顧不飽,卻胸懷大志,有自己遠大的理想,終于在克服種種困難后,達成了自己的理想目標。范進進學后,他的丈人帶酒來到他家中為他慶賀,在吃飯過程中被丈人胡屠戶說得狼狽不堪,卻低頭承認。為了考試盤費,明知向嫌貧愛富的丈人借錢是無稽之談,依然冒著被辱罵的風險向胡屠戶商議,最終失敗了,這讓我看到了范進對理想目標的執著追求與堅持不懈之心。雖然失敗了,可范進卻沒有因此而放棄,最后在幾個同案的幫助下到成里鄉試。回到家里,家人已是好幾天沒吃東西了。當范進在大家賣雞時,中舉的喜報到來,鄰人告訴范進,范進卻不相信,看到榜名后他居然瘋了,可見范進是多么高興,也是多么看重中舉呀!范進清醒后,以前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都來跟他道喜,連最不支持他的屠戶都變了,連不認識的張鄉伸都來與他結親,多么鮮明的一個人性顯示,胡屠戶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兩副嘴臉,告訴了我們“有錢有勢是高人”,而范進用自己的努力,即使條件這么悲苦,最終還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讓人們看得起,這就是“有才有智真君子”的體現了。一個人能有這么堅定的信念,是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的。范進的條件這么悲苦,最終努力學習中了舉,達成了自己的理想,我們現在條件這么好,更應該努力學習成為有用之才了!
讀儒林外史的感受50字篇5
這世上有很多人,每個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選擇,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所以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黃公和趙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個子孫滿堂,是個庶民,另一個當了官,卻沒有家庭。他們一個選擇了工作,一個選擇了家庭,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儒林外史》里還有一個故事,范進在三十幾年間,考了二十余次,才考中舉人。設想一下,如果范進考不中,決定放棄,或者最后一次周學監選擇不親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進的卷子,那范進可能永世不得中舉了。
如果能回到過去,改變某一事件,歷史也就會發生改變,當時的改變就會影響到現在。有一部電影《海市蜃樓》,女主通過一次巧合,改變了幾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個小男孩,但當她第二天醒來,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一次我們期末考試,歷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業的手抄報。因為選錯一道2分的選擇題,我與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報。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進入什么樣的學校取決于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努力會變成我們手里的選擇利器,就是分數。深中還是深外,寶中還是紅嶺,這些選項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而選擇志愿,也并不是學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權衡利弊,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兩條路分岔于黃色樹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腳步,作為旅行者,我久久佇立,沿著一條路眺望,盡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叢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會引起蝴蝶效應,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重點還是職高,大公司老板還是搬磚工,也許全在一念之間。
讀儒林外史的感受50字篇6
《駱駝祥子》是著名作老舍的代表作,主要講述的是北平城里的一個好強,充滿活力的人力車夫祥子三起三落的。
與祥子的初次接觸是在小學,那時自己還年幼,還無法理解祥子,包括他的體面,他的要強,他對理想那么執著的追求。再見是在初中,我已了許多,再讀這本書后也生出了許多不同的,小時候認為祥子那么執著地想要有輛自己的車是極愚蠢的行為,覺得并沒有那個必要,再讀之后,內心的感情早已轉變為了佩服。佩服他可以有這么執著的精神,佩服他可以這么堅定不移的自己的理想。
理想,我們每個人都有,可像祥子這樣能一直堅持追尋自己理想的卻不多,多數人可能連這理想是自己發自內心所渴望的,還是為了應付別人應付自己而準備的也不知道。在我看來,祥子的理想就像他的盾,是在生活這個戰場上可以為他抵御化為利劍的種種困難的盾。這個盾一直支撐著他,讓他相信是可以很的,讓他能有的目標,生活的盼頭。而這同樣也是他最終為何會的原因,他失去了他名為理想的盾,各種打擊所化成的利劍和生活的重壓讓他丟棄了自己的兵械,做了一個懦弱的逃兵。
祥子是我想成為的樣子,也是我不想成為的樣子。祥子將理想化為了他的盾,而我則想將理想化為我的劍,陪我一起斬斷所有生活中由困難和挫折化成的荊棘。書中的祥子是可悲的,不幸的,那個罪惡的社會吞噬了他的活力和精神,讓他變得猶如行尸走肉,不再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向現實低頭,人生,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為了城市的垃圾。可我不一樣,我所處的年代是和平且的,有很多祥子所經歷的磨難我是并不需要經歷的,祥子就像我的鏡子,我可以從他身上吸取教訓,在學習上應該像前期的祥子一樣,充滿信心不怕困難,不怕打擊,暫時的失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來的更加努力。還記得我剛升入初中的第一次月考,因為一下多了很多新科目的原因吧,我適應的并不是那么好,當時最深的便是生地這兩科了吧,因為那次生地的成績雖說不上很差,但也確實算不上好,換做以前,我可能會很難過吧,可能會失去對自己的信心,覺得自己真的學不好吧。可那段正好是我跟祥子再見面的時候,我已經從祥子身上明白了,要不怕困難和打擊,保持樂觀的心態,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我比以前學的更認真了,總結了自己失分的原因,對癥下藥,而第二次的成績讓我感覺我的努力被肯定了,也讓我感覺我離自己想要考一個好的高中的理想又更近了一步。所以有了這次經歷后,我更加相信我能活成那個永遠充滿生命活力的祥子,而不是那個最后自甘墮落的祥子。
我很感激老舍創造出了這本書,這個,也很慶幸自己讀到了它。祥子,感謝他讓我明白,理想并不都是高不可攀的,只要你有足夠堅定的渴望,堅定的決心,你就有可能觸摸到它。在學習上也是,只要一直努力勤奮,總能收到回報的。同樣,作為新一代青少年,我們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理想,并一直堅持追求它,而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既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樣還要有樂觀的心態,不輕易向現實認輸,即使可能結果不算很好,但也要認真的生活,不能自暴自棄。不要再讓祥子這樣的悲劇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