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讀書筆記摘抄賞析
通過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讀者理清閱讀內容的結構和脈絡,從而更快地理解全書的主旨和重點,提高閱讀效率。如何撰寫優秀的《三體》讀書筆記摘抄賞析?這里分享一些《三體》讀書筆記摘抄賞析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三體》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1
前段時間,剛讀完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全集,隨即看到《三體》獲得20--年雨果獎的新聞。雨果獎素有"科幻界的諾貝爾獎"之稱,劉慈欣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三體》講述了一名中國科學家偶然發現了外星文明"三體人"的存在后,地球文明在幾百年間與三體人的博弈斗爭史,以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存亡歷程,書中對社會學、哲學、宗教、人性以及愛情利用故事模式展示的淋漓盡致。
在《三體》中,人類的科技水平遠遠落后于三體文明,但是在一段歷史時期內,人類卻沉醉于取得的一點小成就中洋洋得意,結果在戰爭爆發時被三體人以絕對壓倒性的力量殲滅了幾乎全部軍事力量。人類的慘敗正是因為在春風得意之時忽視了危機的存在,即沒有做到居安思危。
《左傳》有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樣豐富的哲理,大到對國家,小到對個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和指導意義。現代企業管理也不例外,必須要有一定的憂患意識,因為企業無論發展到什么階段都要對未來發展有風險意識的存在。反之,一個企業如果一味的沉溺于過去的成績和現在的繁榮之中,沒有憂患意識,對危機的逐漸形成麻木不仁,最后就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在安逸中死去。"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柯達公司的破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膠片年代,柯達公司達到了最鼎盛的發展期,全世界各個地方幾乎都有柯達洗印店,可是就因為公司的決策層對未來沒有前瞻性的思考,沒有憂患意識,認為數碼時代離我們很遠,沒有對企業進行變革和創新,結果一個昔日的商業帝國在瞬間就倒掉了。
危機管理并非只是企業最高管理層或某些職能部門,如安全部門、公關部門的事情,也應成為每個職能部門和每位員工共同面臨的課題。在最高管理層具備危機意識的基礎上,企業要善于將這種危機意識向所有的員工灌輸,使每位員工都具備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員工對危機發生的警惕性。將危機管理落實到每位員工的實際行動中,企業才會做到防微杜漸、臨危不亂。華為總裁任正非在華為大發展時期卻寫出了著名的《華為的冬天》一文,"華為總會有冬天,準備好棉衣,比不準備好",用憂慮的口氣來告誡他的員工,華為可能馬上要進入冬天,以此來增加企業和員工的憂患意識。正是任正非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才使華為度過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成為了真正國際化的通信供應商。
在日常的工作中,當你想偷懶時或者正在偷懶時,當你把本該今天做完的事情拖到明天來做,當你有本該兌現的承諾卻假裝忘記或者不予理會,那么,你的危機也將會在這時悄悄的到來,這就是別人對你不信任的危機,對你不珍惜時間的行為的厭棄。一個人沒有危機感那就缺乏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離成功非常遙遠。危機感是前進的驅動器,是一個有進取心的人的動力源泉,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風向標。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企業繁榮、個人成長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居安思危,則昌則盛;反之,則衰則亡。能居安而思的人,是對生活有著深刻認識的智者,必然永遠走在時代前列,永遠是生活中的強者。
《三體》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2
本小說是科幻小說,篇幅挺長,故事一環扣一環,劇情跌宕起伏,不顯得拖沓。本小說講的是人類走向外星文明,走向宇宙,從懵懂無知,逐漸看清宇宙真面目的故事。在距離太陽系4光年外有一個總有三個太陽的星系叫“三體星系”,上邊孕育著“三體人”。三體人想侵占太陽系,于是在人類與三體人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角逐的最后,在“黑暗森林”法則下,人類和三體人都暴露了在宇宙中的位置,遭到更高級文明的打擊,最后三體星系和太陽系都相繼毀滅。最后只剩下女主,男主和叛逃的兩艘空艦上的人類茍存下來,流浪于宇宙之中。直到最后,宇宙因為被星際戰爭破壞得面目全非,高級文明向全宇宙呼吁歸還拿走的物質,讓宇宙重啟。故事的最后,女主留下了5公斤的物質,故事中也沒有明確肯定這5公斤有沒有對宇宙重啟有沒有影響,雖說百萬個文明中,只要有一個文明沒有歸還物質,宇宙就不會重啟成功。于是這5公斤對于讀者來說,成了一個懸念,成了個爭議。
作者的思想已經不能以天馬行空去形容了,簡直是只有你們想不到,沒有我想不到的。完成這部小說,需要大量的社會閱歷與物理學知識,同時要有對人性的思考。
《三體》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3
剛讀完《三體》這本比較流行的科幻小說就帶給我一種久違的激動,《三體》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深邃且以為深長。《三體》這本書講述三體文明與地球文明之間的碰撞,三體作為外太空另一個可適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同樣也居住著三體人,三體人把地球人當作敵人,地球人卻對他們的看法褒貶不一于是地球上展開了一場人類關于三體的激烈斗爭。
對于我一個理科高中生而言,由三體問題引出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文明,這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人類不斷去探索宇宙的奧秘,然而真諦又何在?宇宙如此之大,外星文明又是否真的存在?科學的發展是否會有上限,人類對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銀行系的范圍?小說的內容,不禁讓我對這樣的問題去思考。當我再一次抬頭仰望星空,感覺意義都變了,繁星點點在這無窮的宇宙之下,星星是多么渺小,而自己卻又是更加的渺小,就像里面有句話說“我們都是陰溝里的蟲子,但總還是得有人仰望星空。”是啊,人類是那樣的卑微,但《三體》并不是想告訴我們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然而我更相信另一句話“地球上存在著蟲子,你踩死了他們,卻從未戰勝他們。”個體的力量是多么微小,然而群從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相互理解,相互認可,我們才能團結集體,盡管威脅來的多么猛烈和強勢。
我個人認為這本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描述葉文潔過去的往事時,對人生的討論。葉文潔但是處在時期,站在歷史的角度看,的確摧毀著人性,在那時人們迷失自我,葉文潔迫不得已向三體世界發送信息,企圖想用三體文明拯救地球文明,可以看出他對人性的絕望。不難看出葉文潔在當時的影響下也做了一個瘋狂的舉動。
《三體》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4
我希望有一天陽光可以照進黑暗森林。——劉慈欣
作為一個三體教教徒,我剛剛看《三體》的時候根本不能理解這些理論,像宇宙社會學公理啊,黑暗森林法則之類的,但就在我看到20--年上半年的一條新聞時恍然大悟:地球收到了來自天鵝座的一條消息。我突然想起來大劉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于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他必須小心,因為森林中到處都有和他一樣帶槍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恒的威脅,所有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我給你們解釋一下,這段話意思就是說宇宙廣袤無垠,到處都是危機四伏,每一處都可能藏著一個殺手,你們要做好隨時戰斗的準備,如果你被人發現或者你發現了別人,你只能做一件事情,不是和他去交流,而是殺了他,這片森林中沒有朋友伙伴可言,只有赤裸裸的生存關系,就像《全球高考》中寫的:及格就是活命。
人類的貪婪是無止境的,所以地球很快會枯竭,人類醒悟得太晚了,20--年的夏季最高溫在非洲的&39;死亡谷有81℃,就連在北半球中緯度的加拿大最高溫也有42℃,這代表著什么,溫室效應,冰川將會融化,人類遲早會死于全球性的海嘯,因為冰川融化成水,海平面上升了,多余的水往哪去呢?肯定只能上岸了。
《三體》中還有一段話很有名:把海弄干的魚不在,把海弄干的魚在海干前上了陸地,從一個黑暗森林奔向另一個黑暗森林,魚上了岸,也就不再是魚。這段話把地球比作海,把讓地球資源枯竭的人類比作魚,海干了,魚在海干前去了別的海,從一個星球到另外的星球,他們尋找著能夠生存的家園,人類離開了地球,也就不再是人類,叫“非人”。
但離開了地球就意味著離開了黑暗森林了嗎?不,我們永遠逃不出這片黑暗森林,我們必須直面死亡,死亡是一座永遠亮著的燈塔,無論我們向哪,最終都會向它的方向前進,一切都會逝去,只有死神永生。黑暗森林法則一直存在,我們必須直面死亡。
《三體》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5
活到如今,粗粗細細地讀了許多書。隨著年齡閱歷的不斷變化,對所讀的文章書籍類型也不斷改變著,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喜歡偏現實體裁的作品。人嘛總是活在“吃喝拉撒睡,靜動坐臥走”之中,因而,我給自己下了個定義:一個現實中的俗套之人。
幾十年來,很少讀科幻小說,其中記憶最深的當然就是《西游記》了。基本無書可讀,但《西游記》卻可讀,一套《西游記》都快翻爛了,書的邊緣卷起掉角,還好不缺頁。不知《西游記》算不算科幻類,可能屬于神話類的讀物吧,不過在童年時代的我看來,是很玄乎很熱鬧一本故事書。
科幻小說《三體》斬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慕名而來,我也斷斷續續地捧讀起來。
雖只讀了一遍,但讀得比較仔細,經常往回翻翻,想一想,并隨手做個筆記。
在我眼中,這是一本“亦幻亦實”的科幻小說,絕大部分是對中國現狀的實錄。靜下心來,回味書中某些章節的內容時,仿佛時光徐徐倒流,從現在開始,一步一步地倒退著往五十年前尋尋覓覓,書中所曾描述的情景歷歷在目,歷史不可欺騙,記憶不可欺騙,人類不可欺騙!
人類需要拯救,這是《三體》的宗旨,也是對人性絕望的葉文潔靈魂深處的神圣使命感。
不知《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的具體情節內容如何?很渴望繼續讀下去,但我的時間及空間實屬促狹。
看了一下內容簡介,好像《三體Ⅱ》是人類掙扎自救,《三體Ⅲ》是生命在宇宙中重生。
很可笑吧,我竟然膽大妄為地揣度巨作,這多像一只井底賴蛤蟆玩味兒偉大天象呀。其實,這也是我心里對人類的無限寄翼。
祝福人類。
《三體》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6
高中的時候開始接觸《科幻世界》,或許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喜歡胡思亂想的人,所以很喜歡這類的科幻小說。但自上大學以后,每天大多數時候都是優哉游哉的掛在網上,也就再也沒接觸過這些科幻類的小說了,盡管還是很喜歡科幻類的小說。網上對《三體》的評價很高,所以在一個百無聊賴的夜里,我就決定讀一讀這部小說。對我來說,這也是我到目前為止讀的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
在一股腦看完《三體》之后,我竟然還不滿足,很想知道后來的結局是什么,所以就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囫圇吞棗的看完了后面兩部小說《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這三部小說統稱為地球往事三部曲。在第三部小說將要看完的時候,我就自作聰明的用了一句老話總結了這三部小說的主要情節: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但是第三部小說看完之后,再從頭回憶,唏噓不已,覺得自己當初的總結真是太膚淺了。
誠然,從情節上來說,確實能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句話來總結,但這三部小說的精髓確實不在此處。如果這三部小說僅僅從情節上來說,我相信有很多小說比它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它一沒有讓人眼花繚亂的科技,二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三沒有宏大場面的描述,但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吸引力,我覺得是因為作者在小說中包含了較為深刻的哲學思考和深厚的人文情懷。
在第一部里,經歷過迫害的葉文潔見到了人類的總總罪惡,心里懷抱著宏大的理想,卻無實現的途徑,內心的苦楚和絕望可想而知。在偶然間利用太陽和地外文明三體世界取得聯系之后,內心狂喜不已,希望能借由外來力量來凈化人類世界,若非內心失望之極,恐怕她是不會萌發這種念頭的。可是結束后,國家的一切都走上了正軌,未來又是一片金光大道,如果以后沒有遇到伊文斯,恐怕三體世界和人類世界之間的命運也會改寫。而伊文斯之所以想借助三體世界的力量來徹底消滅人類世界,也是因為對人類世界種種罪惡的失望,認為人類罪大惡極,無可挽救。最終地球出現了三體組織,這個組織是三體世界在人類世界的情報員和計劃執行者,雖然他們都懷著不同的目的。雖然最后三體組織被搗毀,人類世界也拿到了三體世界和三體組織的通話記錄,知道了三體世界的情況,也了解了他們的打算,但卻整體陷入了絕望之中:三體世界科技之文明遠處于人類文明之上,出于對人類文明加速發展的恐懼,他們發出了兩顆智子,徹底鎖死了人類世界的基礎文明。這也意味著人類科技再也無法出現質的飛躍,只能在現有基礎上修修補補。正像文中所講,在三體世界看來,人類只不過像只蟲子那樣不足為懼。
在第二部里,由于人類世界得知三體世界將在四百年后到臨地球,屆時整個人類文明將會毀滅,由此全世界陷入了大恐慌中。為了挽救人類文明,地球各大國空前的團結起來,面向太空組建防御體系,同時也討論逃亡計劃。但正如作者在小說中說的,基于人類自利的本性,都希望自己是逃亡者的一部分,否則誰也別想逃走。所以世界政府也制定了針對逃亡者的禁止法案,全力對抗三體世界。因此整個世界轉入戰時經濟體制,發展太空艦隊,尋求與三體艦隊的正面交鋒,同時針對三體世界思維透明的弱點,選出四位面壁者,企圖迷惑三體世界,并在關鍵時刻給予其致命一擊。但面對三體世界的絕對科技優勢以及三體組織殘余力量的全力反擊,有三位面壁者都被破壁,最終落得可憐下場,正如小說中說,無論做什么,三體世界都不在乎,畢竟三體文明遠遠超出人類文明,人類依靠現有科技根本不可能戰勝三體世界,人類還是像只蟲子一樣不足為慮。但轉折也就出現在第四位面壁者羅輯身上。面壁者羅輯,是個很有趣的角色,他只是一個騙吃騙喝的所謂學者,所做的研究也都是投機取巧的研究,但正是這些研究竟然讓三體世界懼怕。直到后來,羅輯頓悟出了宇宙中的基本規律,并發展出了黑暗森林理論,才威懾住三體世界,使人類世界得到短暫的和平。所謂黑暗森林體系是基于這樣一條殘酷的規律,任何一個文明都會尋求自己的發展和擴張,并且為了自己的文明能夠保存,不得不對其他已知文明保持相當的警戒。因此,每一個高等文明,一旦發現宇宙中有其他文明存在,必定會對這個文明進行致命打擊。
在第三部里,人類世界由于長時間的安定,漸漸產生了一種錯覺,忽視了宇宙規律殘酷的真相,在對新一屆執劍人的選擇上,選擇了頗有母性光輝的程心,因此無法威懾住三體世界,引發三體世界對人類世界的攻擊,最終人類世界殘存的戰艦在宇宙中廣播了三體文明的坐標,導致三體文明和人類文明被更為高等的文明所消滅。然而更為高等的文明也在和其他高等文明之間進行戰爭,最終趨勢是使得宇宙漸漸死亡。或許死亡之后,才是新生吧,一些高等文明,被稱為歸零者,他們致力于使宇宙回到大爆炸的起點,重新開啟宇宙中的田園時代。但這個夢想究竟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宇宙中各個文明有沒有這樣的共識,愿意向宇宙中歸還質量。
統觀三部小說,正如我在前面說的,并沒像其他科幻小說那樣,憑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全文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奇特發明。甚至,在前兩部小說中,所有的故事都建立在人類的科技完全被智子鎖死的前提下,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只能對現有科技挖掘潛力,小修小補。由此可見,作者著重表現的不是他豐富的想象力,而是基于對世界、對人性的觀察后所形成的宇宙哲學和人文情懷。作者對人性、對文明的解讀,在小說中表明無疑,不得不讓人佩服作者思想所到達的深度。我個人認為,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現的是他對生命與時間的關系、文明與時間的關系、以及文明對生命的意義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時間對生命來說意味著什么,對每個生命體來說,都希望其存在的時間越久越好,如果是能長生不老那便是再好不過了。但許多人可能并沒有更進一步的思考:生命對時間來說意味著什么?在我們普通人看來,時間是什么,它無時無刻的推動著我們往死亡里更近一步,那是生命的終結,看起來,時間跟生命是對立的。但正如大家所說: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每個人在其有限的生命里,都會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想法,但有相當一部分人僅僅是有想法而已,卻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把這些想法都撒到了房前屋后的野草叢中,即使心有不甘,也無可奈何。我不知道他們在老態龍鐘的時候,坐在冬日的暖陽下曬著太陽的時候,會不會偶爾想到自己的夢,后悔當初放棄了選擇的機會,至少,如果在我年老的時候,肯定會后悔不已的。聯想到作者在文章中的一句話:給時間以生命,而非給生命以時間,乃是對這種現象最好的注腳。當生命再也沒有其他的色彩,該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或許比死亡更為難過。在第一部小說和第二部小說里,三體世界里的那個可憐的監聽員,或是地球上處在戰時經濟體制下艱難生活的百姓,恐怕都深有同感。
而對文明與時間的關系,其實也正如生命與時間的關系差不多,我們完全可以把一個文明當做一個生命的個體來對待。在小說中,無論是三體文明還是人類文明,或是其他更為高等的文明,都希望能將自己的文明更為長久的存活,而為了這個目標,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但是這樣做的后果又是什么呢?三體文明在屢次的天災中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建立了不可置疑的獨裁統治,每個三體人一旦失去了利用的價值都會毫不留情的被毀滅,在這樣的文明中,沒有宗教、沒有藝術,只有對科學無盡的專研和對宇宙的無窮探索。可頗有戲劇性的是,科技的發展一直是勻速前進,甚至有減速前進的趨勢;反而是在跟地球文明有深入的交流,藝術領域全面發展之后,科技竟然有了爆炸式的增長。反觀地球文明,在面對三體文明的侵略時,全球經濟轉入戰時經濟體制,也形成了獨裁的政府,為了和三體艦隊抗衡,一切都圍著軍事服務,所有行業一片凋敝。但就是這樣,在發展太空艦隊的時候,始終無法攻克其中的幾個技術難點,反而是在經過大低谷、第二次文藝復興之后,這些技術難點又有了戲劇般的突破,科技也出現了迅猛發展。直到第二次文藝復興之后,人類文明反思過往的一切,終于認為:給時間以文明,而非給文明以時間。如果一個文明注定要終結,與其苦苦尋覓使它更為長久的生存之道,還不如在它短暫的生存時間內,創造出燦爛的人文光輝,滋潤每一個人的心靈。自然,對生命來說,文明意義重大,如果沒有文明,生命的存在就顯得極為蒼白無力,正如三體世界的可憐的監聽員。
當然了,在這部小說里,還有對人性的一些刻畫,許多地方都有生動而現實的描寫,基于人類自利的本性,做出這些舉動也無可厚非,只能寄希望于人類文明所產生的人文意識和道德束縛來進行制約。
《三體》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7
科幻小說《三體》對于“三體禮貌”世界的描述基本放在文章結尾部分,這部分敘述得較少卻緊扣主題;作者探討得更多的是人類世界的現實生活困境。貫穿整個文章的兩條主線:一是現實生活與過去經歷的交織,二是三體游戲所虛擬的禮貌演進史。
現實與虛擬的敘事交替,讓讀者更能體會人類禮貌發展至今所面臨的諸種困境。聯系到葉文潔及其父在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地球三體組織的構成與發展,細心的讀者才會發覺作者真正想探討的問題,其實關乎“人性”。這個問題如此古老,以致至今還懸而未決。
而在“三體游戲”所虛擬的禮貌演進史部分,作者試圖整合東西方文化的精髓來嘗試拯救岌岌可危的人類禮貌,卻無甚成效。技術層面的救贖也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更大的問題還是在于人類自身。
此外,企圖借助地外禮貌力量來解救人類當前的困境可是是種幼稚的想法,最終的結局卻是三體禮貌試圖侵占地球作為其禮貌擺脫困境的物質載體。在小說結尾,三體禮貌已向地球上的人類發起攻擊,可是這要等到四個半世紀(地球紀年)以后,三體人和地球人才能真正應對面地交戰。而人類現今的處境早已令人堪憂!
顯然,作者對人類的自我救贖抱著樂觀的態度,而悲觀的人認為也許不要四個多世紀,人類早就完蛋了,他們的理由是:好好審視一下人類以往上千年的歷史不就明白了嗎?然而,不管是樂觀還是悲觀,人類已走到確實該好好反思自身處境的時候了。而更大的擔憂在于:當人類真正實現人工智能之時,他們該如何處理自身與智能機器的關系,以及如何守護好自身的禮貌成果?這是我閱讀《三體》后的最大收獲之一。
《三體》讀書筆記摘抄賞析篇8
寒假期間,我讀了劉慈欣的《三體》,當我輕輕翻動著雪白的書頁,細細品味著優美的文字,立刻被它深深吸引住了,我如饑似渴,手不釋卷。精彩的內容,跳躍的思維讓我的內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三體》從大革命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講起,軍方探尋外星文明的絕秘計劃“紅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在按下發射鍵的那一刻,葉文潔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四光年外,“三體文明”正苦苦掙扎——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主導下的百余次毀滅與重生逼迫他們逃離母星。而恰在此時,他們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在運用超技術鎖死地球人的基礎科學之后,三體人龐大的宇宙艦隊開始向地球進發。人類根據三體人思想的透明,制定出“面壁計劃”,挑選出四位面壁人。然而在地球對人類不滿,投靠三體世界的一些人,也制定出“破壁計劃”,最后前三位面壁者都被破壁了,只有第四位面壁人羅輯悟出了“黑暗森林法則”,成功壓制住了三體人。可在將程心當選執劍人時,地球遭到三體世界的攻擊。只有在外太空的“萬有引力號”向宇宙中發出三體星系的坐標,將三體星系毀滅了。為了不讓更高級的文明毀滅自己,人類制定出了三個計劃,可是最后還是被“歌者文明”發現了,除了程心和艾aa乘坐光速飛船躲進小宇宙中,其余的人和太陽系全被二維化。
《三體》是劉慈欣的一部科幻巨作,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雖說也是一部科幻小說,但它卻與其他的科幻小說大相徑庭。在大多數小說中,外星人會幫助人類,《三體》便一反常態,將外星人刻畫成一個合情合理的形象——迫于生存的危機而侵略地球的生物。書中還提到一個新的詞語——智子。剛開始,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我終于明白,這是一種被外星三體人將單個質子從高維展開至二維,并雕刻成智能計算機,專門用來鎖死人類科學的。在我們當中,有誰有過這種想法,又把它描寫得活靈活現的?我真為作者的豐富想象力而驚嘆!
本書一個尤為令人稱道的地方,就在于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比如程心,一個幾乎是所有美好道德化身的女性,但在面對抉擇時的軟弱,讓地球人被三體人所奴役。與此成鮮明對比的,便是真正的鋼鐵意志化身——托馬斯·維德。每當讀到“只送大腦”和“前進!前進!不擇手段的前進!”,我總會為之顫栗。
《三體》是一部好書,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你們都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