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毛片生活片,国产真实系列在线,国产一级淫片免费视频,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匯得文網(wǎng) > 作文 > 觀后感 >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后感1500字

時間: 小龍 觀后感

《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使我明白犧牲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坐享其成。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金陵十三釵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后感1500字(篇1)

張藝謀又想沖擊奧斯卡獎了。這次拿出的是沉甸甸的歷史題材作品《金陵十三釵》,請來了剛拿了奧斯卡最佳男配的克里斯蒂安?貝爾當男主角。

故事片雖然不是紀錄片,但歷史題材的故事片,本身必須承擔歷史真相的責任。導演在反映歷史的基礎上要駕馭歷史,這也是很難去權(quán)衡的。這樣的電影腳本拿在手里,你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你要如何避免難以解釋的事實,如何讓這部作品的主觀藝術(shù)色彩蓋過它所反映的客觀時代,傳達的是一種精神,而非只是紀實。張藝謀顯然是在過一座獨木橋。左邊歷史的拷問,右邊“主旋律”的審查線。這次張藝謀撿回了自己的老本:以對大時代的小人物的刻畫,來反映時代的興衰盛亡。

這樣的刻畫手法其實是中國開放之后的一個大的潮流,當集體意識被淡化,個體的命運得到重視后,電影的眼光也就與時俱進。 張藝謀就是在這樣的潮流中崛起的。如今他重拾這樣的手法,恰而可以避免在歷史真相上面的尷尬,因為任何時代都有英雄美人,都有蠅營狗茍。人性之永恒,任何故事不過是重復往事罷了。從這個角度上看,《金陵》無疑做得很成功。

在面對戰(zhàn)爭,或是屠殺這個話題時,大部分的創(chuàng)作者都會想到去描寫戰(zhàn)爭之殘酷,所以你應該能想象到《金陵》一片中會有怎樣的情節(jié):刺殺,槍殺,強奸,以及,中國軍人浴血奮戰(zhàn)。張藝謀不停地將血腥殘酷撒向熒幕,一次不爽,再來一次,再來一次,再來……風聲鶴唳的時代氣息卻弱了許多,作為一個觀眾,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張藝謀掐著我的脖子,歇斯底里地吼:看!戰(zhàn)爭殘酷不!侵略者壞不!人性偉大不!對,我知道,這些我都知道,但是還有其他的呢?張藝謀小心翼翼地走過了獨木橋,回頭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腳步凌亂不堪。結(jié)構(gòu)之整齊,故事之充實,掩蓋不了背后的蒼白,時代的瘋狂自有其根基,而張藝謀卻擅自用一個教堂,將故事里的角色分成了兩類,教堂外是魔鬼,教堂內(nèi)是天使。缺乏解構(gòu)的結(jié)果,就是止于膚淺,一切的血腥,能表達的也只能是血腥。沒有緣由的瘋狂,缺乏掙扎的奉獻,只能賺取純粹的心悸和廉價的感動。

說了這么多壞話,還是說點好話:《金陵十三釵》的結(jié)局很出色。作為一名觀眾,我很害怕張藝謀再“血腥爆發(fā)”一次,幸好他沒那么做,而是留了一個開放式的結(jié)局。這也恰好避免了歷史性的爭議問題,將自己的難處拋給了觀眾。從藝術(shù)上講,這樣做的效果也很好。夕陽西下,濃妝艷抹的“金陵十三釵”們?nèi)鐗粢话愀‖F(xiàn),連陰霾的天空都充滿了和煦的陽光,這是這部陰暗的電影的最美的祝福。

時代或安定祥和,或人心惶惶,或伏尸百萬,都不過轉(zhuǎn)瞬。贊歌從不響徹寰宇,而哀歌也不會連綿不絕。歷史的悲劇不斷上演,一幕又一幕,若為之紀念哀悼,卻早已無暇。所以我們的歷史也一直都是遺忘的歷史,眼前的,尚且能追問,而遠去的,早已拋棄在茫茫歷史長河中。我們的悲劇不在于具體的一次又一次的苦難,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難以理解。這是個永恒的矛盾。不去思考人性為何變得如此丑陋,永遠無法消除這隔閡。日轉(zhuǎn)星移后,種群之間,民族之間,階級之間的殺戮仍然會一直存在。仇恨一直在延續(xù)。比如,你是否看到,那些怒火中燒地說要殺光小日本的青年,他們正在傳遞著這令人恐懼的火種。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后感1500字(篇2)

紀伯倫的《先知》里面有段話:“生活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一切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當你們帶著愛工作時,你們就與自己、與他人、與上帝會為一體。”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釵》,收獲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從中學 習到一些東西。

一部電影,一段時光,就是一段人生經(jīng)歷,里面有很多元素,戰(zhàn)爭,愛情,親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愛。

先說電影里面的父親,被女兒冤枉是漢奸,但是血緣關(guān)系的愛,就是這樣,即使犧牲自己,也要讓子女能活的更好,父愛,母愛,永遠是最無私的。

關(guān)于彈鋼琴的日本軍官,從他的眼神和音樂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厭倦戰(zhàn)爭,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找到童年的那種幸福快樂。但是自己卻又身不由己,因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都扮演了很多個角色,他是一個軍人,只能服從,即使是錯誤的,除非他能為了真理拋棄尊嚴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有多少人被生活綁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關(guān)于陳喬治,我認為他是演的最好的,從他身上,我們能學習到的最多,可以說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沒有逃離教堂,他一直在保護女學生,他一直在盡忠職守,他一直很聽神父的話,他是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 can!you can!”的期待,讓一個貪財貪酒貪色的人,變成一個閃爍著人性光輝、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對我們的親人,朋友,都是這樣的期待,這樣的無私,我想世界一定會變的更美好,我們的生活也會更精彩。

關(guān)于李教官,我覺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護自己的下屬,保護女學生,他選擇了后者,因為可能覺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戰(zhàn)爭的殘酷在他身上也體現(xiàn)出來了,死也要一起死。

關(guān)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從小經(jīng)歷波折,職業(yè)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這部分人在關(guān)鍵時候最能挺身而出,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xiàn),而價值只有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大體現(xiàn)。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嫵媚、溫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邊的每個人,即使他的職業(yè)你感覺很卑微,但是也許有一天,是他用犧牲來換取了你的性命。

關(guān)于約翰,我想起了以前一個學哲學的領導說的,不是好人先裝好人,裝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裝成功,裝久了你就成功了。

其實還有很多有愛的人,這些人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更加努力的去愛這個世界,而我們應該抓緊現(xiàn)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從其中發(fā)現(xiàn)美,發(fā)現(xiàn)人性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意義。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3


今天到電影院看了《金陵十三釵》,怎么說呢?給我留下一路的害怕感,我害怕我會遇到那樣的狀況,雖然我同時也在慶幸我是出生在解放后的年代,但是坐在哪里的我深切的體會到當年如我一般的女子面臨的是什么樣的恐懼,一直冷汗淋漓,連照在太陽下面都沒有辦法感覺到溫暖……也許這個電影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是它會讓看過的中國兒女永記那個殘不人道的國家在我們的家園里面留下的一道道血漬那個是真實的!那個年代,身為女子是一個絕對的噩夢,因為同為一個年代的還有一個禽獸之國魔性大發(fā)。也許晚了,但是我想說:“安息吧在南京被殘害的同胞們,若實在難以平息你們的怨恨,就像他們自己想象出的貞子一樣纏住那個國家,直到你們舒坦之后再永生~

上次看的鐵甲鋼拳和失戀33天也都在水準之上,不過時間長了,想不起什么特別要寫的了。

所以這次吸取教訓,豆腐不能著急吃,影評卻需趁熱。

話說喬丹已經(jīng)好多年不打籃球了。當年婁一晨的口頭禪“喬丹畢竟是喬丹” 也已經(jīng)久未耳聞。不過套在這里的話,張藝謀也當?shù)钠鹨痪?-老謀子畢竟是老謀子。即使在他最失敗的那幾部作品里,英雄拍的像美工宣傳片,黃金甲至少看到無數(shù)大胸部,雖然失敗,好歹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嘛。

這次就更牛逼了,畫面本來就是張藝謀所長,用在了對的情節(jié)上的話。。。。

開頭那段教導總隊的阻擊戰(zhàn),幾乎讓我錯覺是在看變形金剛IV。

歷史上的教導總隊,如果拋開林林總總的我國主流出版物的觀點,死守紫金山的教導總隊堪稱悲壯,一場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一萬多人編制的教導總隊戰(zhàn)役結(jié)束時只剩下千把人。南京戰(zhàn)役之后教導總隊罕有什么出色的戰(zhàn)績,但究其實質(zhì),當年的堂堂御林軍,基本上在這一仗之后,也就剩下個番號而已了。但又如何呢?不會有任何榮譽留給這些南京留守部隊的。

一萬人的死傷,留給現(xiàn)在人們的感觸,大概還抵不上電影里幾十人幾分鐘的阻擊,和倲大為最后的那個特寫吧。當然啦,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和意義所在了。

看這部電影,其實我是沖著風騷入骨的秦淮河姑娘去的,這么一個細雨綿綿,而又萬幸不太冷的冬天夜里,我一點也不想把自己弄的多愁善感,可憐兮兮的。這段歷史也早已被主旋律翻炒的毫無意味,就像當年的汶川地震,我們的主旋律就是有這么牛逼的化神奇為腐朽的本領。

但結(jié)果大出我之前的預期。風情萬種,在特定環(huán)境下會被無限放大。在秦淮河畔看過去的話,最多也就是些艷情了。在這個人死到閻王爺都來不及收的南京城里,在一個殯葬師轉(zhuǎn)職的神父,一群毛都沒長齊的黃毛丫頭之間,玉墨的眼波蕩漾,薄嗔輕笑,這已經(jīng)不止是風情萬種,是傾國傾城了。小湯唯之稱其實難符,色戒格局太小,湯唯沒趕上好劇本,或者應該改稱小倪妮才對。

說是好劇本,其實里面的人物還是有點好的過頭了。說好,是因為已經(jīng)把行善的因果表達的很清楚了。即使是舍己救人的好事,究其原因不過是一些一些看不慣、一些不忍心。若非身處其境,是無論如何不會有也不該有舍身救人的念頭的。所謂人性,或者換用最近很流行的神秘兮兮又文藝腔十足的四個字-普世價值,究竟為何物?很難概括,可以有億萬中表達方式,但不幸的是,我國主旋律宣揚的那些,不屬于億萬分之一。

說好過頭,是因為 千古艱難唯一死,舍生救人已經(jīng)太難得,舍身救人。。。。。。關(guān)鍵是,比死更可怕的是不得好死。看日本人的AV就知道他們有多變-態(tài),落在這些變-態(tài)手里,大概速死已經(jīng)是最好的結(jié)果。而那些秦淮河姑娘本來完全可以趁學生們?nèi)ジ皶臅r候溜出南京,這正負之間的差別,何止生死。其實我是真的為這些秦淮河姑娘不值。美國人說人生來平等,何以要姑娘去替學生。我卻覺得這些能把一曲秦淮風唱的那么風情萬種的姑娘們是如此的難能可貴,比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黃毛學生可愛的多,這么交換,太可惜了。

真的很可惜埃不然你想嘛,在這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年代,要找個援助交際的學生妹簡直就是俯仰皆是,手到擒來,你倒是找個會拋媚眼的風塵女子給我看看?翻白眼倒是一個比一個純熟。可能,就是因為南京一役,斷了傳承吧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后感1500字(篇4)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我承認我不是真正的勇士,甚至不是勇士。看完《金陵十三釵》,我的心情低沉到了極點,痛苦而壓抑,也許這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才能恢復,我能夠體會張純?nèi)缭趯懽鳌赌暇┍┬?被遺忘的大屠殺》時的痛苦和矛盾的心情。雖然我屢屢下定決心,關(guān)于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以后絕不觀看,但我沒有辦法控制,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卻又似藏著無數(shù)人類未知的秘密,我竭力通過下一部電影探尋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關(guān)于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我已經(jīng)看過好幾部,大多是以紀錄片或是旁觀者、幸存者的采訪或是歷史遺留的資料片的形式再現(xiàn)歷史的真實面貌,這些影片大都十分沉重,震撼人心,從影片一開始就猶如一把尖刀刺入你的心臟,剜出一塊塊血肉,令你窒息。有些是以南京大屠殺為線索,講述一個故事,或刻畫一些人物形象,表達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電影《金陵十三釵》我感覺特別震撼人心,其震撼的地方在于真實的還原了南京城慘遭蹂躪的真實場景,真實的再現(xiàn)了中國軍人武器裝備落后的情況下以命相搏的勇敢和慘烈,真實的再現(xiàn)了南京人老老少少面對禽獸般猙獰的日本鬼子時的絕望和無助和令人窒息的恐懼。但是,電影的主體并不是單純的回顧那一段痛苦的歷史,而是刻畫了12名秦淮河的風塵女子(本來是14名,被日軍殺害2名)為了12個教堂女學生(本來是13人,一人因反抗日軍暴行從樓上摔下死亡)免遭侵華日軍殘殺挺身而出的感人事。

當然,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導演和編劇對于風塵女子的描寫進行了裝飾和美化,歷史上,確實有類似的故事,我記得看過一個紀錄片:劇情大概是外國傳教士領著一群中國人逃難,其中有男女老少,女學生,也有妓女。但在路中遭到日軍的堵截,他們強行要扣留下一部分女性,當然,禽獸的日軍跟想要留下女學生,在外國傳教士嚴正交涉下,日本兵同意只留下人群中的性工作者(妓女),在此萬分緊急的關(guān)頭,人群中的十幾名妓女為了保全大家,最中還是從中站了起來.......

影片中,導演采用了極度浪漫主義的手法來演繹,使得如此沉重題材的電影給人們在苦澀和沉痛之余帶了稍許的調(diào)味。比如,一名風塵女子為了給即將死去的傷兵(她覺得他長得像她的弟弟)談一首完整的曲子,竟和一名為了拿丟失了耳墜的女子一起冒著生命危險重新跑回青樓去拿琴弦,結(jié)果,琴弦拿到了,卻不可避免的碰到了日本兵,其后果之慘烈我不愿再回憶。但實際上,這只是浪漫主義的故事情節(jié),事實中,那時人們躲命都來不及,又怎么會去演繹這個電視和電影中常常見到的感人情節(jié)呢,這就是電影的藝術(shù)性所在吧。

還有,在12名風塵女子為了代替12名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慶功宴時,12名妓女換穿女學生的校服時,卻出現(xiàn)令人哭笑不得的情節(jié),由于女學生的校服太小,而妓女的胸又太大,因此大家的校服都拼了命的往里拉也扣不上扣子,于是,妓女頭牌玉墨下令大家,撕窗簾,纏胸部,改衣服,這一戲劇性的情節(jié)不僅使得妓女們放聲大笑,相互開起玩笑,也令現(xiàn)場的觀眾忍俊不禁。這表現(xiàn)了妓女們樂觀的精神和善于打情罵俏的本性,在我看來也是浪漫主義手法的體現(xiàn),馬上就要奔赴刑場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是肯定的。但若真是這樣,電影就不是電影了,也就沒有觀賞性了。

電影的男主角約翰和玉墨的邂逅也頗讓人值得玩味。約翰不是傳教士卻最終扮演了神父的角色。他出場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外國流氓、混世魔王加情場老手。然而戰(zhàn)爭的殘酷性和人性本來的惻隱之心卻讓他的人生角色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zhuǎn)彎,最終成了保護女學生的神父。他和玉墨的邂逅、調(diào)情到后來的愛慕也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約翰和玉墨的調(diào)情,對話頗具韻味,既有美國式的幽默,又有法國的浪漫,有點給人以美國好萊塢大片的感覺,然而我不得不佩服老謀子導演水平的已經(jīng)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后感1500字(篇5)

電影《金陵十三釵》并沒有披上愛國主義的簡陋外衣。電影《金陵十三釵》從頭至尾奏響的無疑是一支有關(guān)善(正義)惡(邪惡)搏斗的人性之歌,它采取的敘述背景是令中國人不堪回首的南京大屠殺,不過是客觀再現(xiàn)了當時的歷史疼痛,難道因為此一重大歷史事件后來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典型素材,就讓客觀呈現(xiàn)這一歷史疼痛的電 影《金陵十三釵》簡單輕易地打上愛國主義的烙印?據(jù)筆者掌握的史料,可以說,電影《金陵十三釵》所揭露的日軍暴行全都有史可查,包括豆蔻和香蘭的死亡方式,沒有絲毫捏造或夸張。而整部電影《金陵十三釵》沒有出現(xiàn)過任何所謂的愛國敘述,雖然出現(xiàn)過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這是十二釵在激烈討論是否充當替身時所發(fā)的牢騷,實際上是她們對自己遭受世俗歧視的無奈抱怨,根本與愛國沒有瓜葛,而之后她們愿意代替學生們赴約,也不是什么愛國,而是她們的人性之善使然——她們均有自己的人生之痛,她們不想讓它在這些學生們身上重演,如此簡單而已。

其次,電影《金陵十三釵》并沒有讓情色暴力泛濫成災。在張藝謀以前的作品里,情色暴力等影視元素均遭受過批評家們的猛烈抨擊,不知道張藝謀是否從中吸取了教訓,在電影《金陵十三釵》里,它們相對而言已經(jīng)得到了有效的克制。眾所周知,情色暴力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由競爭的商業(yè)社會里,要最大限度地迎合廣大群眾的心理需求,就必須無條件地尊重人性。因此,情色暴力元素的廣泛采用也就成為了電影的重大生存策略。事實上,大量歐美電影包括許多好萊塢巨片在內(nèi),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情色暴力元素。如果對此有意忽略,卻對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吹毛求疵的話,就有失公允。在筆者看來,電影《金陵十三釵》并沒有出現(xiàn)情色暴力過度渲染的問題。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情色鏡頭沒有過分暴露,都做到適可而止,當然里面可能存在電影分級和人為刪節(jié)的原因,此不累贅。戰(zhàn)爭暴力的鏡頭也許過于血腥,但是看過美國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都應該不會對此再有微詞。相反,正是電影《金陵十三釵》在一些細節(jié)、場面運用了特技,達到了較好的視聽效果,才能為自己進軍國際影壇營造有利條件。

此外,還有一些人指責電影《金陵十三釵》是在大發(fā)“國難財”,在筆者看來,此種指責也沒有太多的道理。雖然以國家或民族的歷史災難作為藝術(shù)題材,確實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煽情效果,但是問題是,沒有誰規(guī)定不準以國家災難作為藝術(shù)題材,當然,也更沒有哪部法律禁止歷史災難之類的題材進入影視領域。在這方面,歐美電影也并不乏例子。例如,美國的《偷襲珍珠港》就是一部典型的以歷史災難作為題材的影片,為何沒有人指責它大發(fā)國難財?因此,并不存在國難能否再現(xiàn)的問題,而是存在能否再現(xiàn)得更生動,更有創(chuàng)意,也就是說,能否再現(xiàn)得更有藝術(shù)性的問題。假如能夠做到有創(chuàng)新,更具藝術(shù)性,即使再拍一百部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或背景的電影又何妨。假如第一百部這樣的題材電影仍能感動你,那絕對不是題材敏感的原因,而是電影的藝術(shù)魅力所致。如果一個國家能夠產(chǎn)生一些以歷史災難為題材的優(yōu)秀電影,給世人以永恒的啟迪,那無疑將是一個民族的極大幸運。關(guān)于這一點,在筆者看來,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已經(jīng)做到了。

電影《金陵十三釵》所具有的文化底蘊

電影《金陵十三釵》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金陵十三釵》,其故事中心講述的是一群女學生和一群秦淮女子(風塵女子)同在一座天主教堂避難,后來女學生們暴露了身份,被日軍強迫去參加慶功晚會,在明知這個晚會是一個陷阱的情況之下,這群秦淮女子挺身而出,代替這群女學生奔赴死亡之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表面上這個故事的主題是“替死”,實際上我們沒有理由不說它是“避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巴黎圣母院》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極有可能是嚴歌苓模仿借鑒了雨果),從而讓電影《金陵十三釵》具備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耐人尋味的是,電影男主角約翰是一個入殮師,他本來是要給神父斂葬的,在他遇到這些女學生和秦淮女子之后,卻被她們看作神父,而約翰為了保護這些女學生,最后也不得不把自己當作了神父,這就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哲學議題: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神父。尤其是當你能夠捍衛(wèi)人的尊嚴,給人以生的希望的時候。這與中國佛教所說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佛陀,是一樣的意思。這無疑就是電影《金陵十三釵》所具有的一個哲學高度。

電影《金陵十三釵》所宣揚的普世價值

在電影《金陵十三釵》,男主角約翰的扮演者是好萊塢一線明星克里斯蒂安·貝爾,從他身上散發(fā)出來的追求自由,坦蕩率直,博愛,紳士風度,甚至好色,等等,無不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觀后感《《金陵十三釵》之觀后感》。筆者認為,無論是通過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男主角約翰的表演風格,還是通過電影《金陵十三釵》聘請好萊塢一線明星扛大旗的影視策略,都無一例外的表明導演張藝謀企圖通過電影《金陵十三釵》來宣揚具有巨大文化能量的美國價值。事實上也如此,張藝謀要想進軍好萊塢和歐美影壇,其影視作品如果不迎合普世價值,跟不上時代潮流,那就沒有任何希望。于是,在電影《金陵十三釵》里,張藝謀高調(diào)宣揚追求自由,尊嚴,博愛,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而這正是中國電影之前最為缺乏的,而現(xiàn)在卻通過這種特殊的背景和方式吶喊出來,振聾發(fā)聵。因此,筆者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影《金陵十三釵》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儒家文化雖然也標榜“仁愛”、“仁政”,但這不過是統(tǒng)治權(quán)術(shù)在文化領域的虛偽表演。可以說,儒家文化在本質(zhì)上仍是一種專制工具,它一直不能擺脫與專制的聯(lián)姻,因此,嚴格來說,儒家文化并不能孕育出真正的普世價值,它只不過一直充當統(tǒng)治階級的文化權(quán)杖而已,這不能不說是儒家文化的悲哀,當然,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哀。但基督文化卻不一樣。基督文化雖然也跟儒家文化一樣,充當過專制權(quán)力的統(tǒng)治工具,但是它后來卻能擺脫專制的權(quán)力聯(lián)姻,得到自由的發(fā)展和進步,最后孕育出光彩四溢的普世價值。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故事敘述雖然是發(fā)生在中國境內(nèi),里面也包含著不少中國元素,但其靈魂敘述卻不屬于中國文化,而是孕育出普世價值的基督文化。因此,電影《金陵十三釵》的強勢出擊,對于缺乏普世價值的中國人來說,未嘗不是一頓營養(yǎng)獨特的文化盛宴。

有趣的是,在電影《金陵十三釵》,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價值,它們毫不保留地體現(xiàn)在對待妓女這個弱勢群體的態(tài)度上。一是以女學生為代表的東方儒家文化,一是以約翰為代表的西方基督文化。在電影《金陵十三釵》里,那些還沒有走向社會,還沒有多少生活閱歷的女學生們從一開始就對妓女是極端厭惡和蔑視的,仿佛是一種集體無意識,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見和道德歧視對她們潛移默化造成的結(jié)果,于此相對應的就是基于種種文化偏見和道德歧視之上的特權(quán)意識。可以說,凡是具有某些道德優(yōu)越感的人,其骨子里必然擁有一定程度的特權(quán)意識。試想一下,在道德優(yōu)越感蔑視一切,特權(quán)意識大行其道的中國社會里,所謂的人人生而平等將是一句空話,民主自由平等也不過是一個口號。與女學生們不同的是,約翰對妓女是比較寬容和理解的。風情萬種的約翰并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道德糾結(jié),他甚至愿意跟玉墨談一場戀愛,而且還作出許多感人的承諾。我們可以看到,在約翰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以自由、寬容、率真為核心的并沒有任何道德優(yōu)越感的西方基督文化。

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