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影片觀后感作文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辛亥革命影片觀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辛亥革命影片觀后感作文精選篇1
以前,辛亥革命這個名詞總是在歷史書中看到或是在新聞中聽到。至于對它的了解也只是從歷史教師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這個名詞在我腦中很平面,沒有立體、鮮活的感覺。可是《辛亥革命》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它兼顧藝術欣賞性和歷史的客觀性鮮活的展現了辛亥革命這段歷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孫中山說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著的人更好的活著”。回顧歷史,1911年前后,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政權搖搖欲墜,人民深受壓迫。革命對于當時的人來說是改變命運,更好的生活;對于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來說是歷史賦予的不可推卸的職責和使命。他們要為天下人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
《黃花崗烈士序》中寫道:“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而含悲,風云因而變色。”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七十二烈士為了革命一個一個倒下,我不禁想問:為什么要革命呢犧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進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對革命者的選擇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其實,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這樣。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說是要讓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朝廷在組織內閣的時候過半數都是皇族和滿人。讓人看不到一點兒清政府推行憲政的誠意。所以孫中山等人要革命。僅有革命才能改變命運,才能為天下人謀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向想不明白孫中山為什么要將臨時大總統讓位于袁世凱,使得他復辟帝制,竊取革命果實。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為孫中山期望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制的政體能夠完整,所以他承諾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令清帝退位的人。雖然說孫中山不該讓位于一個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軍閥,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理解了孫中山此舉的無奈。但孫中山這樣做也有必須的進取意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的生活境遇,但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此后發生的兩次帝制復辟都沒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影片觀后感作文精選篇2
開始關注這個電影,是因為偶然在網上看到了一張它的海報,上頭寫道——“我們的歷史,從那里開始。”然后我開始拼命回憶,古代歷史真正的起點大概是在夏朝,近代歷史的起點是鴉片戰爭,當代歷史的起點是建國,哪兒跑出來一個辛亥革命。看著看著突然反應過來了,哦,是繁體字的海報,瞬間明白過來了。所謂的我們,其實指的是我們的臺灣同胞。
我發現此刻的國人評價歷史電影,都不會先評價電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絕的講述所謂的意識形態。這部電影是我在歷史課上看的,原因很簡單,在它上映的時候我根本就沒有聽說還有這么一部電影。猶記得兩個《建__業》上映的時候,學校、車站、廣告,不明白有多大的噱頭,以至于電影上映了兩個月還有無數國人瘋狂追隨。而《辛亥革命》,同樣是歷史片,同樣是巨星云集,同樣是壯觀的戰爭場面,卻無法得到人們的追捧。
大陸有一種很特殊的電影分類,叫做“主旋律電影”。什么是主旋律,其實就是紅色,紅的讓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們會責罵當今的學生,為什么我們對于那些主旋律電影那么沒有熱情,難道就這么不愛國嗎?那么我要說,我們不是不愛看,而是覺得它們可是是歷史書的翻版,可是是把歷史課上的東西搬到了銀幕上。我們來看一看吧,不論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還是《辛亥革命》,哪一個不是正史正談,大而俗地描述歷史的流水賬。它和大陸的電影“主旋律”是分不開的。為什么我們不愛看?因為那段歷史我們早已熟悉,電影如歷史書一般將正義給予給革命,讓我們想起——“辛亥革命的意義?”“這是一場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所以說它其實是給老百姓普及歷史常識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國的一些歷史片:《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萊恩》,都是從一個個體事件,一個看似很小的事件來從側面審視歷史,而不是像我們的電影從1911一向嘩啦一下講到1921。我并不是說國外的電影就有多好,可是的確,外國的歷史片拿到大陸來放,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說到那里我們肯定都懂了,我們國人的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是不夠的。如果我們連辛亥革命是哪年發生的,牽扯到的人物都是誰還不清楚,那么何談對于歷史的拓展與反思?如果我們對于歷史已經有了自我的確定與解讀,那么我們的電影是不是也能脫離“主旋律”的束縛?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眾,那么必將從另辟蹊徑,從電影的場面和劇情來下功夫。能夠說《辛亥革命》在這一點上做的還是很好的。還記得當初我懷著怎樣的愛國情懷到電影院,卻看到我們的偉人在打情罵俏,不亦樂乎,影院里時不時的傳來悅耳的嬉笑聲,而這部影片帶給人更多的是反思。我慶幸黃興和徐宗漢的感情停留在最完美的地方,保留了歷史本身的神秘感和嚴肅感,讓它至少能夠出此刻歷史課上。
讓我感到悲哀的是,這一段蔚藍色的歷史,卻被紅色染的不紅不藍。大陸的近代史電影總是讓我很無奈。過分的束縛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這是此刻的社會每一個家長都明白的,就像寫隨筆能寫字,寫作文卻憋不出800是一個道理。可是我們的制度卻不允許“非主流”電影的發展,似乎“三民主義”并不是他所宣揚的資料。我們背過無數遍的辛亥革命的意義去哪了?我們張口就來的“三民主義”得到體現了嗎?
可是在這種畸形的審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經算是很不錯的片子了。從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總統職位的原因。它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洗腦,很好的脫離開我們大陸的現狀,至少還原了真正的史實,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真相。
從意識形態上說,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提高的。它對于袁世凱和黎元洪的刻畫,還是相當令我感嘆的。袁世凱或許是第一次這么光鮮亮麗的出場,在背負了叛國,復辟的罵名之后,這位歷史人物的命運總是不怎樣樣。可是撇開道德不談,他的軍事才能,謀略與勇氣,能夠說后無來者。他是一個政治人物,而不是一個流氓,不至于讓我們恨之入骨。孫淳很好的詮釋了他,虛偽,可是令人敬佩。黎元洪處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戰場的風云四起英明指揮,絕對不是簡單的形容詞能夠描述的。其實歷史人物本身就是復雜的,偉人也不是上帝。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留名的人,必須有他的過人之處,影響全憑后人給你創造的環境,就像我們和大陸對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卻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隨波逐流,那未免太單純了些。
另外,它對于西方勢力的演繹也很出神入化。一向以來,我們對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極態度的,可是從《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靜,明事理,沒有偏激的西方人。從荷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經濟利益爭奪背后的,超越國籍的信念。歷史并不是兒女情長愛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規律可循的。戰爭或革命或許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們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大陸也能夠帶我們走進藍色的歷史,沒有紅色的激烈與熱血,卻富有藍色的理性與冷靜。活力太久,我們需要沉淀下來,從另一個角度去愛國。
辛亥革命影片觀后感作文精選篇3
在公司團委的關懷組織下,我們部分青年團員觀看了影片《辛亥革命》。影片講述了廣州起義到武昌起義勝利,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為袁世凱取代的過程。
從影片而言,影片整體符合史實,但在秋瑾赴死、林覺民《與妻書》、黃興與徐漢達等情節上過于煽情,這可能是商業電影的通病,由于電影篇幅限制,許多細節也被忽略,當然導演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作為辛亥革命重要的戰役——武昌起義在影片中微不足道,主要是因為導演張黎經過考證后,發現武昌起義勝利不過是件偶然的事件。這也說明歷史常常是在種種偶然事件中被創造的。
盡管電影沒有將辛亥革命詮釋得完美,但在紀念辛亥革命1期間觀看此電影卻能讓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再次回顧辛亥革命,學習當時的革命精神,思考自己的人生。
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影響意義,其成功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思想上的影響,劉少奇認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這使得更多的有為青年加入革命的行列,為一個民主共和的夢想拋灑熱血。但在袁世凱竊取革命的果實之后,我們不得不承認辛亥革命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袁世凱作為原清朝的官員,其專制思想根深蒂固,當上大總統卻是為再次恢復帝制,在其領導下的中華民國自然無法在臨時綱領的指導下運作。孫中山1921年寫信給俄羅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時也提到“現在我的朋友們都承認: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他在遺囑中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總結辛亥革命最終的失敗,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性。資產階級革命者在什么都沒有的時候,他們可以付出一切與大清王朝一戰,但在中華民國建立以后,已經擁有政權的革命黨人趨于保守,希望以和談形式逼迫清帝退位,甚至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后,為了促使清帝盡快退位,在未征求他人意見的前提下,向公眾提出了“誰讓清帝退位,就將大總統的職位讓給他”這個觀點,最終讓袁世凱不費吹灰之力就竊取革命果實。二是武裝力量不夠,缺乏強有力的軍隊。辛亥革命雖然勝利了,但是很多省的真正權力還是掌握在擁有軍隊的地方軍閥手中,南京國民政府并沒有真正掌握軍權,也就喪失了在政治上的主動地位。三是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辛亥革命由資產階級領導,其指導思想,發展方向都以資產階級為主,沒有從廣大農民群眾出發,無法為人民解決溫飽等基本問題,難以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
辛亥革命的精神,我認為在今天仍是值得廣大青年學習的。我們的身邊就有黃花崗葬著的七十二烈士提醒我們,辛亥革命的勝利是當時的有志青年拋棄富裕的生活、拋棄家庭妻兒、犧牲自己的生命換來的。之后1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又將個人的命運融入于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強盛的滾滾洪流,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壯麗的歷史篇章。比較現面臨轉型的中國社會,各種社會問題產生,道德理想缺失青年處處可見,趁著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我們應該進行自我反思。
特別作為一名共青團員,我們要走在社會文明建設的前列。在工作上,要腳踏實地,業務中精益求精,團結協作,發揚創造精神,以高效率高質量的工作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在公共生活中,我們要積極參與政治,為社會有利發展建言獻策,同時帶頭傳播社會主義道德風尚,例如近期發生的佛山小悅悅遭車碾事件中路人視而不見的行為足見社會道德的倒退,我們必須勇敢地站出來,做出表率,改變這些窘境。我們不需要如先烈般犧牲生命,只要我們表現出一個有社會良知的青年應有的形象 ——在需要我們的時候主動伸出手,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電影出現不少關于革命目的的解釋,歸根到底,革命是為了明天我們能擁有幸福的生活。目前國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我們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卻未可言“幸福”,需要我們個人及集體繼續努力奮斗,借用孫中山先生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與諸君共勉。
辛亥革命影片觀后感作文精選篇4
《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當年動蕩的歷史。辛亥革命發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資產階級萌芽與日益加深帝國主義侵略共存的時代,電影把革命產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革命的意義做了生動細致的闡述。
電影從1907年秋瑾就義為起點,以1911年4月27日黃興率領廣州黃花崗起義;孫中山在海外游說募捐;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首先爆發武昌起義;晚清政府內憂外患;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竊取革命果實等主線、戰爭、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讓人有夢回過去的感覺,有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國構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進取變化。
看完《辛亥革命》,我們倍受鼓舞,深知要不斷磨礪自我的心志,懂得要配合濰坊聾協組織,精誠團結的真諦,要富有辛亥革命推陳出新的膽識,學會創新,努力前進,把濰坊聾協工作做得更精,更細,更好。回首過去,放眼未來,我們沒有理由不去銘記那些革命先驅。我堅信,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歷史使命將無止境的延續下去,并默默地指導我們一向前進。
辛亥革命影片觀后感作文精選篇5
在__十幾部關于革命歷史的電影中選擇了這一部播放量不算很高的《辛亥革命》,是因為不想和大多數人一樣寫建國建軍建黨三部曲的讀后感,有些沒有新意。而就是隨手點開的這一部《辛亥革命》,意外地讓我驚喜。這部片子沒有想象中那么的枯燥,敘事較為清晰流暢,細節渲染方面也做得不錯,個人是一部值得花錢去電影院上座的革命電影。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整部片子的內容吧。電影一開始,是一個戴著鐐銬的婦女,被身穿清朝服飾的士兵押送著,道路兩旁站滿了人,看樣子這位婦女應該是要去上刑場的。接著,字幕介紹了這位婦女的身份,她就是革命烈士秋瑾。她被帶到斬首臺前,主持行刑的官員拿出了一張黑白照片,上面是秋瑾和她兩個年幼的孩子。官員問她為什么忍心拋下年幼的孩子來造反,她看了看周圍圍觀的群眾回答到,我革命是為了天下的孩子,為了他們能有一個安穩寧靜的未來。說罷英勇就義。而諷刺的是,那些懷里抱著自己孩子的圍觀婦女們,似乎并不理解秋瑾,她們的眼神茫然又麻木。
魯迅先生的《藥》便是以秋瑾的事跡為原型,諷刺了當時群眾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也側面批判了革命精神和民主共和精神尚未普及,革命黨人脫離群眾,很難取得革命的勝利。文中的夏瑜為了革命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卻被群眾稱為“這種東西”,并說他“發了瘋了”,可見當時民眾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對自己被壓迫被奴役的現狀一無所知甚至逆來順受,愚昧且麻木。同文章中一樣,秋瑾的犧牲并未換來群眾意志的覺醒,民智未開,革命沒有群眾基礎,要如何開展?這個電影的開頭也在預示著辛亥革命的失敗面在于,革命并未很好地發動廣大群眾,僅靠資產階級和進步學生的力量實在太過勉強。資產階級代表人們并未完全認清中國國情和局勢,中國人大部分是農民階級,要充分發揮農民階級的力量,才能真正地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然而辛亥革命仍然是中國革命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秋瑾、徐錫麟等烈士犧牲后,遠在海外的孫中山聯合黃興等同盟會骨干,召集了一批兵力,準備在廣州進行起義。經過一番商議后,孫中山等人決定由黃興與徐宗漢假扮夫婦秘密潛入廣州,以便帶領革命黨人進行起義。1911年,革命軍攻打廣州兩廣總督署,革命黨人奮不顧身,甚至有些士兵為了起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手持捆在一起的手榴彈沖入敵方陣營,英勇就義。然而因為人數差距懸殊,寡不敵眾,革命黨人此次起義并未成功。林覺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壯烈犧牲,黃興也身負重傷,同盟會損失慘重。
電影中的林覺民由新生代演員胡歌扮演。不得不說胡歌的演技有很大的進步,把林覺民演繹得有血有肉。審問林覺民的官員看到林覺民出身高貴,又有才識膽略,便暗示他背叛革命黨,為清王朝效力,如此便可保住性命。可林覺民對此一屑不顧,并鏗鏘有力地批判著清王朝的落后腐朽,剝削奴役百姓,稱自己革命是為了中國百姓,為了祖國未來,留下了“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的豪言壯語。
最后林覺民和數十個被俘虜的革命黨人一起被套上沉重的手銬腳拷,扔在河里活活淹死。在此之后,徐宗漢等革命人士冒死收葬了烈士遺體72具,葬于廣州城外的黃花崗,所以廣州起義也被稱為“黃花崗起義”。后經考證,廣州起義死難的烈士有姓名可考者為86人,還有一部分烈士的遺體沒有被找到,他們就這樣靜靜地死在了冰冷的河水中。
經過這次的起義,清政府的一干官員開始商量對策,并開始對革命黨人進行血腥鎮壓,同時積極尋求與帝國主義的賣國交易。為了得到四國銀行的貸款,清政府將四川的鐵路抵押給英國。這一段里清朝官員和英國大使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英國大使開了一輛精美的轎車要送給清朝的一位重臣王爺,并表示朝廷的方向由這位王爺把控,暗示四川鐵路事宜。而這位王爺笑了笑,把大使的手按在車子的方向盤上說到,你們才是方向的把控者。由此可見其實清政府很明白自身的處境,此時的清王朝不過是一具任列強擺布的空殼,可是這些滿清權貴們還是不肯放棄高人一等的地位,甘愿任列強宰割,實在是腐朽到了極點。
清王朝又一次喪權辱國的行為,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湖北新軍被緊急抽調前去鎮壓。在武昌,新軍當中的革命黨名單泄露,湖廣總督瑞瀓開始對名單上的革命黨人逐一捕殺革命形勢非常危急。面對嚴峻的形勢,新工程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憤然打響了革命第一槍,敲響了清王朝的覆滅的喪鐘,史稱武昌起義。經過一夜的激戰,武昌起義的革命軍攻占了總督府。
武昌起義的成功,舉國震驚。消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歡欣鼓舞,立即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往武昌戰場,革命軍也說服黎元洪出任革命軍總都督協助作戰,大大振奮了革命軍士氣。為了保護革命勝利的花蕾,斷絕清政府的資金,孫中山前往歐洲,企圖說服四國銀行拒絕貸款給清政府,而清政府則派袁世凱掌控軍權,鎮壓起義。面對北洋軍對漢口的猛烈攻勢,革命黨人雖然節節敗退,但仍不惜以熱血和生命保衛飄揚著革命紅旗的武漢三鎮。兵強馬壯的袁世凱一方面鎮壓著革命軍,另一方面仍試圖在各方勢力的博弈中尋求利益的最大化,他暗地里通過革命黨人汪精衛傳達與革命黨和談的愿望。與此同時,遠在歐洲的孫中山繼續游說各國銀行家拒絕放款,以此來推進革命進程。武漢保衛戰牽制了清軍主力捍衛了新生的革命政權,其他各地革命組織也積極響應,先后十余個省宣布獨立,革命風暴席卷全國。
經過這么多火與血的洗禮,黃興和徐宗漢的感情不斷升華,兩人決定結為革命夫妻繼續并肩作戰。隨后,黃興帶領革命軍進行陽夏保衛戰,此戰打得異常慘烈,戰士們死傷慘重,有許多戰士為了保命不得不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截肢,活活痛死過去。黃興和黎元洪艱難支撐,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夾擊下,黃興理性分析,認為此事南京防守薄弱,便決定先攻打南京,并毅然率領部隊撤往長江下游,前往南京帶領了南京光復之役。此刻的孫中山也通過在各國銀行代表參加的宴會,通過切割宴會上的烤羊來諷刺各國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并一語道破清政府已是茍延殘喘之際,貸款給這樣一個破敗的政府不會并帶來收益,以此成功地說服了四國銀行,暫緩給親政府的貸款,之后在回國途中與黃興相會。長江戰艦在行進中,傳來了多省宣布獨立的消息,孫中山和黃興等革命黨人備受鼓舞,自此,革命形勢進入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經過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紹儀和伍廷芳終于坐下來會談。經過艱難談判,雙方達成共識,支持建立共和政體。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臨時大總統。后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以和平方式推翻清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專制制度,開創了民主共和的時代。
整部影片較好地還原了辛亥革命這一段里程碑的歷史,對諸多人物的細膩描寫,相信會讓更多人切實地感受到那段艱難歲月。當然本片也存在不足之處,例如各國國旗很多都是用的現代國旗,部分人物(例如汪精衛)過于臉譜化,部分臺詞直接照搬后世評價,對史實表述有誤差等。但瑕不掩瑜,這并不影響《辛亥革命》成為一部優秀的革命電影。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有好幾處都讓我熱淚盈眶,例如秋瑾受刑,林覺民英勇就義,戰士們沖鋒陷陣,以及片尾陳意映收到林覺民的《與妻書》時的痛哭流涕。本是帶著“為了寫作業隨便看看”的心態,沒想到在我觀念中無趣刻板的紅色革命電影能讓我“真香”,實屬意外之喜。我強烈推薦同學們有時間都去看看這部上映的《辛亥革命》,一定不會讓你們失望。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開創了民主共和的新時代,社會風氣也逐漸變得開明開化,為中國接下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