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影片黨員觀后感
《楊善洲》是一部歌頌優秀共產黨員、弘揚時代精神、謳歌當代基層干部楷模的主旋律電影,該片講述了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一心為民的感人事跡。開山墾荒的日子是艱苦的,艱苦環境下的快樂更加珍貴。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楊善洲影片黨員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楊善洲影片黨員觀后感【篇1】
我看過電影《楊善洲》,被這感人的事跡打動,有幾點感想:
人生需要信念,這種信念能夠是真善美、民主、自由、平等給人類帶來的幸福,也能夠是對自我信仰的追求.
幸福的定義:何謂幸福,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一種幸福。楊善洲無論對工作還是退休后的安排,這種常人眼中的苦,在楊善洲眼中這不算什么。這種對生活的淡泊,這種自我價值實現,這就是幸福。一切庸俗的享受、富貴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人生的意義:一個人從生到死,在這個社會中存活總要留下點什么,在享受個人人生價值的同時能夠社會留下點東西。楊善洲做到了,他雖然走了,但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留下了青山綠水。
楊善洲實現了自我的愿望:“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我想報答我的家鄉”他用一生的付出,踐行了自我對信仰的忠誠,對家鄉的熱愛。
楊善洲式的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能夠出現,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將彌足珍貴。他的家庭沒有照顧好,妻子更是一位杯具式人物。妻子一輩子農轉非沒有辦,常年與自我沒在一齊;女兒工作調動沒有做;將國家獎勵的20萬幾乎又無償的捐獻給了國家;對自我幾近刻薄,能夠說對家人沒有絲毫的照顧。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但我個人看法,祖國的發展是需要犧牲自我方式的英雄,但更需要千千萬萬個,能恪盡職守,有私奉獻的好官,只要不是貪官,不是以權謀私的昏官,能對工作負責,敬業,能懂、能疼百姓疾苦,在給自我帶來幸福的同時不忘老百姓,我們就能夠認可他是一位清官、好官、父母官。
不抱怨:三個字間簡單單,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幾人。人生不順利者,十有__,遇到困難真正做到敢于擔當,勇于克服,這是一種成大事的風骨,楊善洲以長者的智慧告戒了一個既淺顯又深奧的道理。
平凡的事常年去做,堅持幾十年去做,這就是不簡單,不平凡。
楊善洲影片黨員觀后感【篇2】
利用周日上午的時間觀看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規定觀看的八部影片之一的《楊善洲》,看完之后,真覺得感人至深,不禁得潸然淚下。
楊善洲——公私分明。其主要表現:其一,他二女兒農轉非的事他不管;其二,二女兒兩地他居多年,他也一向未批條子、未找關系,以至于他到二女兒家都未能進入家門。世界上最親的莫過于親人,而楊老書記卻頂住母親的叮囑和女兒的苦苦哀求,看了真讓人心酸,有點不盡人情。其二,其三,他送孫子上大學使用公車,自掏腰包,不占公家一點便宜。
楊善洲——淡泊名利。他帶領鄉親植樹造林,給鄉親們創造了價值3.7億元的綠色銀行,卻分文不取,無償地捐獻給國家。當拒絕了縣委的獎金十萬元,把地委的獎勵20萬元,拿出10萬元捐給了保山一中,拿出6萬元為過去同甘共苦的種樹工人建澡堂。
楊善洲——一心為民。當他在任時,應對罕見的旱情,他親自下鄉調研,巧妙地處理了搶水糾紛,并把用于建設地委辦公用房的錢改用為打抗旱井;當最終發現由于過度采伐,地下水嚴重不足打不出水時,他能夠放下“滇西糧倉”的名譽,想申請國家救濟,他說:“老百姓的飯碗比我們的臉面重要”;當得知當地的代課教師都離開了學校,小學生沒事上山玩的時候,他親自請過去的同事吃飯,幫忙協調解決了代課教師的轉正問題。
楊善洲——一件事抓干底。當楊善洲退休時,他依然想著在任時的工作,保山地區缺水,農業靠天吃飯的問題一向裝在心里。他放棄了到昆明干休所養老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想植樹造林、改善荒山禿嶺的面貌。應對環境險惡的大亮山,他一干就是20年。他帶領鄉親住在山上,條件簡陋,他能夠克服;應對種樹過程中的難題,他能夠攻堅;應對經濟上的困難,他能夠放下身子,親自去街上撿拾果核。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用辛勤的汗水,澆灌了7萬多畝的荒山,換來了今日的綠水青山,換來了今日的價值3億多元的綠色銀行。
對照老黨員、老干部楊善洲同志,回顧他的一生,給我們供給了人生的活法。那就是淡泊名利,始終不渝的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什么是有意義的事那就是有益于人民群眾的事,那就是辛苦自我,奉獻他人。
對照老黨員、老干部楊善洲,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要想著群眾。思想決定行為,一個心里沒有別人、僅有自我的人是不會為別人辦事的。
其次,要放下私心。牢記權力來自于人民,是一把又刃劍,當用來為人民群眾辦事時就是正義之劍,鋒利無比,當用來為領導干部個人謀私利時就是邪惡之劍,見不得陽光,還會傷及自身。
最終,要敢于擔當。當前,隨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各級部門正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有的領導干部因為怕干出事,深知為官不易,必須遵守規矩,所以應當干的事也要拖一拖,看一看,可干可不干的事基本上不干了,難辦的事更不可能伸頭辦了。一種怕擔職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正在漫延。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胡錦濤也說過:權為民所賦,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劉云山同志指出:遵守規矩不是無所作為,“為官不易”不能“為官不為”。領導干部就要有一種敢于擔當的精神。楊善洲在水庫開閘放水需要承擔職責時敢于說:我來承擔職責;焦裕祿同志在為身體狀況不好的干部購買議價糧時就敢于說:我來承擔職責。我相信只要干工作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群眾著想的,我們的群眾是能夠理解的,因為他們不需要尸位素餐的干部。
楊善洲影片黨員觀后感【篇3】
《楊善洲》給我們還原了楊善洲是生活中的真實原型:原云南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為了兌現自我當初“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退休后,他放棄了定居昆明干休所,執意回到家鄉繼續為黨的事業、為家鄉父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事跡的真實感人為電影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腳步匆匆、太匆匆,楊善洲始終奔忙于黨的事業,惦記著人民的疾苦,而絲毫不謀私利。這樣的黨的干部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希冀呀!
在位時,他一心為公,堅持原則,嚴于律己,從不以權謀私,在他的心目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總是深入基層,每每出此刻田間地頭,矛盾關頭,為民排憂解難。那久旱逢甘霖的狂喜,體現了他與民共苦同樂的崇高境界。
楊書記退休要離開了,同志們歡送書記那場戲太感人了,楊書記帶領新黨員和全體黨員做黨員宣誓的場面,我相信每一個有熱血和夢想的共產黨員都會默默跟隨宣誓的。這是老一輩對之后人的鼓舞呀!緊之后電影把鏡頭推到楊善洲那雙堅定卻也匆匆的腳步上,那漸行漸遠的腳步預示著楊書記在另一片天地開始了新的長征……
退休后,不忘自我的承諾--“為當地群眾做點實事”楊善洲義無反顧地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扎根自我的家鄉大亮山,帶領群眾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積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左右,價值3億元的林場,給大亮山人民帶來了戰天斗地、抗旱豐收的實際效益,最終將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一個人有幾個22年呀!更何況是退休以后,他是把自我的畢生精力都獻給了黨、獻給了生他養他的大亮山父老鄉親呀!真正是嘔心瀝血啊!
電影的感人之處更在于抓住了情節的焦點--權利的利用
為了解決轄區孩子們的教育問題,楊善洲不惜自我請來有關領導為解決代課教師指標苦口婆心、曉之以理;而對于自我的女兒,即便是哭訴求情、以致傷了父女情分也堅決不走關系,這在當代社會真的是不多見的啊!我們黨的干部如果能像楊書記這樣,黨的威信能不高嗎!
影片進一步將此問題深化。楊書記力薦年輕有為的林場職工周波到縣林業局工作,為的是成全年輕人對事業的忠誠、和對生活的追求。楊波跟著楊書記一干就是17年,風風雨雨一齊走過,是在楊書記的言傳身教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楊書記的有血有肉也表此刻那里。正是由于楊書記的理解與寬容,使得楊波最終把新媳婦帶上了山,一齊從事大亮山林場的建設。使我們感受到了事業與感情的力量,感受到了楊書記的高瞻遠矚。跟著這樣的領導,再大的困難也不再話下呀!常言道:沒有不好的群眾,僅有無能無德的領導!
楊善洲影片黨員觀后感【篇4】
今晚,我觀看《楊善洲》這場電影,看了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楊善洲同志大公無私、心系群眾的公仆本色和艱苦奮斗、實干苦干的奉獻精神感動著我,讓我肅然起敬。他退休不退志,堅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鄉植樹造林的感人事跡,更是撼動著我的心,這又是一次生動的現實的公仆教育!
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一個執著的人,一個無私的人,一個堅持一輩子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的人;
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一個一身正氣問心無愧的人。
這就是我眼中的楊善洲。
楊善洲同志88年退休前是云南保山地區的地委書記,為改變地區的落后面貌和百姓的貧困生活,他長年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帶領群眾艱苦奮斗,當地百姓親切地稱他是“草鞋書記”。退休后放棄城市的安逸生活,主動承包荒山的綠化,臨終前把20年來價值3億多元的山林交給了國家。楊善洲同志走了,他艱苦奮斗的業績、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共產黨員的本色永在人民的心中!電影放映過程中,我深受感動,流出了眼淚。使我不由得想到了焦裕祿、孔繁森和鄭培民,他們分別是縣委書記、地委書記和省委書記的楷模,他們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精神永存!全黨尤其是黨的各級領導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楊善洲造的是樹林,留下的是精神力量。在造林過程中,他不是指揮家,而是除了當好策劃人以外,和普通群眾一樣,一齊扛樹苗、種樹苗,搭帳篷、住深山,同吃住、同勞動。楊善洲一心為民、不計報酬、終生奉獻的高尚品格和堅定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執著信念,留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卓然風范和浩然正氣,留給后人一種由衷敬佩,更是一種激勇奮進、艱苦奮斗的精神動力和淡泊名利、大公無私的精神榜樣。
我必須要以楷模為榜樣,永遠堅持共產黨員的本色。永遠跟黨走,這是我入黨時的誓言,決不會改變!觀看影片后,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學習他的精神:
一、學習他的鞠躬盡瘁
靠的是黨性,收獲的是寶貴財富。共產黨人最講黨性、最講認真,楊善洲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始終如一地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始終如一地發揮老有所為的奉獻精神。退休前,他廢寢忘食,忘我工作;退休后,他志在千里,植樹造林,把“我要回家鄉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這句話講的鏗鏘有力,開始了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又一新征程。向楊善洲同志學習,要求我立足本職崗位,腳踏實地,不斷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提高綜合素質。在實踐中開拓創新、努力奮斗,不斷磨練自我意志。僅有堅定夢想信念,發揚務實執著精神,才能把我們的工作任務完成好。
二、學習他的一心為民
樹的是榜樣,塑造的是廉政典范。楊善洲是我黨培養的一位地廳級領導干部,其在位時可謂有權有勢,但他沒有以權謀私、以勢欺人,而是視百姓為親人,一心為民辦事;不在其位時他扎根大山植樹造林,了卻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主動發揮余熱,為地方和國家創造出寶貴財富。
看著片尾,我想如果當初南方大旱之前,多幾個像楊善洲這樣的稱職的黨員,那樣大旱來臨都會像大亮山一樣“人吃的水有,澆田的水也有”。對于國家的堪憂,南海和釣魚島的事就需要國家重點關注。共產黨員要是都能像楊善洲那樣一心為民,國家就會越來越繁榮昌盛。對于共產黨人來說,要牢記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人民公仆來說,首先要具有的基本素質就是公仆情懷。楊善洲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共產黨員和人民公仆的深刻含義。他光明磊落,心里裝滿黨和人民的利益,唯獨沒有自我,就像一滴平凡的水,卻折射出萬丈光芒。我們要時刻提醒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人民公仆,在工作中認認真真的為人民群眾服好務。要以楊善洲精神為榜樣,牢固樹立正確的名利觀、權力觀、政績觀,能夠真正用一顆赤誠的心投入到火熱的事業中去,清正廉潔、無私奉獻,多為人民群眾謀幸福。
三、學習他的清正廉潔
艱苦奮斗、勤儉節儉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我們共產黨人應當具備的基本品質。楊善洲同志一輩子節衣縮食、生活簡樸,兩袖清風,清正廉潔,從不以職務之便為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謀取任何私利。他不為妻子轉城鎮戶口,不讓女兒進城工作,退休時幾乎沒有存款,并且把自已所有的積蓄、工資都投入到林場建設中去。林場見效后,他不要一分工資,還將自我親手建設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上交國家。他至高無尚的品質是全黨全社會的榜樣,必須要廣泛深入開展學習活動。楊善洲的精神,沒有任何渲染,是一種樸素的情懷,是發自內心的人生追求,他回答了過去參加革命是為什么,此刻當干部應當做什么,將來身后留點什么的問題,與當今社會腐敗干部構成鮮明的比較,也是對那些貪圖享受、與民爭利,自私自利、貪贓枉法現象的丑化。
我們此刻的生活雖然富裕了,工作條件也更好了,可是我們不能丟掉這個好的傳統,要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艱苦奮斗、勤儉辦事,堅決反對鋪張浪費,進一步營造崇尚清正廉潔、勤儉節儉、樸素禮貌的良好風尚。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提高,崇高的精神、完美的品德卻是永恒不變的。我們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做好身邊每一件事情,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自我力所能及的貢獻,更加進取的投入創先爭優活動。
楊善洲影片黨員觀后感【篇5】
電影《楊善洲》真實反映和再現了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同志情系大山,退休后植樹造林的感人事跡。電影經過一串串細節,表現了一名共產黨人甘于奉獻、無欲無求、有為有心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風尚。
無欲。楊善洲同志無論在地委書記的重要崗位上,還是退休后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毫無貪欲和私欲,公私分明,兩袖清風。在解決自我孩子兩地分居工作調動的事情上,在親屬“農轉非”問題上,不批條子,不找路子,不打招呼,不走后門,毫無一己之私,廉潔用權,是謂新時期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的楷模。在公車使用上嚴格自律,不辦私事,堪稱遵紀守法的模范。
無求。楊善洲同志生活儉樸,對物質條件沒有過多的奢求。辦公室陳設簡陋,不講排場,不搞豪華裝修。到齡退休后,主動謝絕到省城昆明干休所安享晚年的安排,不對組織提出過多過高要求。
有為。楊善洲同志無論在領導崗位上還是退休后,總是想著多為百姓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退休后植根大亮山22載,帶領當地群眾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綠化了荒山,營造了數萬畝林木,再造了滇西糧倉,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在抗旱的關鍵時刻,楊善洲吃住在臨時指揮部,果斷停止了新辦公樓的建設,將資金用于打井抗旱。他還鼓勵農業科研,努力提高水稻單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本事。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為百姓辦實事。
在農村孩子入學、民辦教師轉正等方面多方想辦法,千方百計為老百姓解難事。楊善洲同志把別人事當成自我的事來辦,把群眾的冷暖當成自我的冷暖來感受,體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為民服務、為民謀利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格。
有心。楊善洲同志有一顆密切聯系群眾的心。他總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與老百姓打成一片。異常是親自下田指導插秧的場面,幫忙老倌挑水的場景,無不體現了一名共產黨人心系群眾,植根群眾之心。楊善洲同志有一顆奉獻之心。一生無所求,直到生命最終一刻,還關心林場的建設,關心家鄉的發展,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楊善洲同志有一顆艱苦奮斗之心。生活節儉,為了節儉種子錢,親自上街撿果核。楊善洲同志還有一顆關愛之心。關愛年輕人,關愛普通孩子,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生活,并盡可能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條件。
無欲無求、有為有心,這便是觀看電影《楊善洲》后的感受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