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影片高中生的觀后感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不合時宜。整部片子和它的主演陶澤如一樣,散發著“我很誠懇我很用力但是我很過時”的氣息。用有情懷的話語來說,叫做這已經不是屬于他們的時代了;說得更殘酷一些,就是他們都太不時尚太落伍了。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百鳥朝鳳影片高中生的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百鳥朝鳳影片高中生的觀后感篇1
上周六去看了電影《百鳥朝鳳》。
那天下著雨,看完電影之后覺得下雨的氣氛很契合電影的主題。有些許失落,但無可奈何。關于電影講的什么已經無須贅述了。我想說的是一個一百多年以來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中國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強勢沖擊后該何去何從?我想,這也是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最深層次的內涵吧。
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一直統治者中國大地,正如嗩吶以前在無雙鎮有著絕對的統治權威。在各種儀式中,人們對嗩吶匠畢恭畢敬,要行拜師禮,嗩吶匠要坐在太師椅上,底下黑壓壓跪倒一片,我認為這象征了中國文化在傳統中的絕對統治地位。嗩吶匠有四臺,有八臺,最高的就是百鳥朝鳳。不同的人所享受的規格不同,根據的就是事主的德行。這也是中國文化的內核“禮”的反映。“禮”是準則,是秩序,是有等級的。中國文化重德行,德行不高的人,哪怕再有錢有勢,不配享有“百鳥朝鳳”。這兩點集中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點。
但世道變了,人心不古,無雙鎮來了西洋音樂,裹挾著電子、娛樂、性感等耀眼因素,西洋音樂來勢洶洶。人們不由自主的被吸引過去,感到新鮮,為之喝彩鼓掌。老祖宗的東西眼看著就要保不住了,嗩吶匠報之以更猛烈的吹奏,發出聲嘶力竭的吶喊,但無濟于事,人們反而嫌其吵鬧,引來了小鎮青年的群毆。更可甚者,與之前崇高的地位相比,嗩吶匠已經淪落成街頭賣藝人,靠別人的接濟過活。死守著嗩吶還有什么用?能賺錢嗎?能養家嗎?現在誰還聽這些東西?焦師傅臨終遺言: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又說,自己死后吹四臺就足夠了,但可悲的是,最后在自己墳前竟然連四個人都湊不齊了!只有徒弟一人在悲涼地吹著曲高和寡的百鳥朝鳳......
西洋音樂對無雙鎮嗩吶的沖擊是毀滅性的,正如西方文化一來,中國文化節節敗退,幾乎不能自保。這真是“兩千年一來未有之變局”。中國文化將何去何從?中國文化會復興嗎?電影《百鳥朝鳳》沒有給出最后的答案。但影片中的最后一個鏡頭,焦師傅邁著堅毅的步伐走去,我想電影導演是有這個信心的,我們,做為中國人,也要有這個信心!
百鳥朝鳳影片高中生的觀后感篇2
“鳳凰已逝,但百鳥皆鳴”,返璞歸真的感人故事,凝重厚實的影視風格,色彩濃郁的傳統民俗特色,悲天憫人的哀婉樂曲,讓這部《百鳥朝鳳》——大導演吳天明的遺作呈現了經典。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八百里秦川上的無雙鎮,老一輩的嗩吶師父焦三傳藝給徒弟游天鳴,希望他將這門民間手藝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但在現代化大潮的裹挾下時代風尚發生轉向,嗩吶班子無以為繼、四散衰敗。 時常100分鐘的電影,隨著情節的發展,我的內心一次次震撼。師父焦三爺說“嗩吶是個匠活”,吹嗩吶人自稱嗩吶匠,而不是嗩吶藝人,正是匠人精神的骨與魂。
傳統行當有它的倫理和規矩,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德行高于技藝。表面看起來嚴肅古板,一身傲氣,實則是一位熱血、善良、重情重義的嗩吶師父焦三,在挑選嗩吶徒弟的過程中,盡顯其苛刻,一開始天鳴差點因為天賦不夠被拒之門外,學徒過程中吹奏的悟性也不如師弟藍玉,最后卻從師父手里接過整個嗩吶班,就是因為品行純良。天鳴問師父你為什么會收下我,師父說:“是因為你父親摔倒時,你眼里流下的一滴淚。”我想也是因為他的善良和熱情,因為他的勤奮和執著,用蘆葦稈吸水練功,哪怕是風吹雨打,并不間歇;因為他的不那么精明,因為他在大火中幫師弟搶出了師弟的嗩吶而犧牲了自己那把碰都不讓別人碰的嗩吶。畢竟嗩吶班的接班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天賦秉異技藝高超的演奏者,更需要一個堅韌隱忍赤膽忠心的傳承人。匠人精神大概正是這樣一種心無旁騖的風骨,一種一生懸命的魂髓。
我們一邊心疼傳統文化的消失殆盡,一邊又鄙夷固執老派的匠人精神,一生只專注一件事不要說常常養不活自己,就連最起碼的基本尊重也得不到。管樂沒有錯,靡靡之音沒有錯,甚至管樂取代嗩吶也沒有錯,潮流就是這樣洶涌,時代就是這樣更迭,但我們是否可以給傳統文化和匠人精神一點時間和空間,不要讓祖宗留下的好東西都斷了根絕了后。大浪淘沙,形式可能消失,但精神終將不朽。
我感動,為這部《百鳥朝鳳》,我期待,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我虔誠的期望,自己甚至更多人都能記住自己的初心,堅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用平凡的、普通的行動,用最真實的心靈寫照,去捍衛我們的心靈。
百鳥朝鳳影片高中生的觀后感篇3
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嗩吶匠”師徒的成長過程,展示了傳統藝術形式在新老兩代間傳承與接棒這份擔當所需要的心性和精神,又聚焦了這門手藝在時代變革中的落沒困境。
電影中突出展示中華文明中嗩吶的傳承,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嗩吶情長,每一只都有一個美好的故事。大火中搶出嗩吶,不僅僅是手藝人的工具更是他們的生命。
片中對焦三爺在一次酒后盡情豪放的吹的那一嗓子和村長追悼會上喇叭口流出的鮮血等細節刻畫的諸多段落里,都演繹了時光的流逝之中人們對傳統文化從尊敬崇尚到輕視鄙夷的轉變。
早期焦三爺的焦家班走到哪里都被人尊重,吹奏百鳥朝鳳更是難得一聽。到后來,故事的主人翁游天鳴接過焦老爺子的衣缽,游家班被洋樂器取代,越來越不被人尊重,最終使得團隊離散,嗩吶在時代變革中消亡。對比焦老爺子他用言行和生命來維護和傳承嗩吶這門匠活,無不扼腕嘆息。
世易時移,非人力可為。雖然這種取代是社會進步不可抗力之下的必然,但一種文化的衰落總讓人多少覺得不安。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是一個悲劇,傳統技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失傳的獨門絕活成為歷史。
百鳥朝鳳,用嗩吶的形式來展示各種鳥兒的叫聲,是多么美妙的人與大自然的結合,如此精湛的技藝逐漸失傳。當下流行的鋼琴、小提琴、吉他等逐漸取代了中華傳統的樂器嗩吶、二胡、琵琶等是世事更迭、傳統受害的最真實體現。這樣的故事仍舊在每一天的現實社會中頻繁的上演。
深究其為什么?屈辱的中華近代史讓我們失去了宏偉的建筑、精湛的傳統技藝和大量文化藝術瑰寶,但最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拜金主義也讓我們失去了中華文明的匠人之心。
如何讓我們中華文明再放光芒,電影也給了答案。尊重傳統技藝者,讓他們不斷得到社會的正反饋,讓從事藝術的匠人得到足夠的價值體現。
如今我國正處于向高質量挺進的階段,那些優秀的傳統藝術結晶,它們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切斷了根,那怎能抵抗外來肆虐的風暴!希望這種“吹到骨頭縫里的嗩吶聲”能喚起我們對精湛技藝的不斷追求。
百鳥朝鳳影片高中生的觀后感篇4
由中國第四代導演吳天明執導的絕唱之作《百鳥朝鳳》,已經于五月份正式上映了。如今,雖然已經離電影的首映過去了一個月有多。但是,電影給予我們觀眾的深刻意義,卻是久久難以忘懷的。
尤其是作品當中,所傳達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廣大中華兒女們去深思、學習并且發揚的。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個電影。從更為深遠的意義上看,它更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關于文化的堅守,是一份多么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文藝傳承重在品德
電影當中的焦三爺,儼然是一位將傳統民族文化嗩吶發揚光大的藝匠。他有著匠心獨運的技藝,而更為重要的是,他更有著希望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的決心和毅力。
他挑選傳承人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在游天鳴成為名曲百鳥朝鳳的傳人之前,焦三爺就進行過嚴格的挑選和考察。而天鳴的品質品德,恰恰成為了他可以成為傳人的關鍵要點。
技藝傳承更多時候,是藝德和藝品的傳承。在焦三爺的多種考驗之下,天鳴成為了傳統文化嗩吶傳承的傳人。
文藝堅守重在刻苦
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堅守,離不開刻苦學習和努力鉆研的毅力,更離不開學藝者那份不折不扣的苦功。任何文藝文化的堅守,都是一個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過程。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技藝傳承與堅守,都離不開這種精神。
天鳴之所以可以堅守傳統文化與文藝,恰恰是因為他那份肯下苦功懂得堅持和刻苦的精神。在焦三爺考驗并選擇天鳴的品質的同時,他那份刻苦和用功更是三爺考察的元素之一。
也正因為這樣,他才可以排除萬難,克服困難,將那份傳統文化的技藝堅守下來。
文藝發揚重在真誠
傳統文化在現今的社會,受到了種種的西方文化的沖擊。很多新潮、時髦的文化元素,正沖擊著民族文化的傳統技藝。
很多人都因為功利而放棄了對傳統文化技藝的繼承與發揚,包括游家班在內許多嗩吶文化弟子。因為金錢、財富的追求,而放棄了對嗩吶文化的發揚光大。
很多人因為錢財而拜倒在西方文化的石榴裙下,趕時髦、追求功利、醉心名利錢財。很多人退縮了,很多人迷失了。可是,游天鳴沒有辜負焦三爺,也沒有辜負傳統技藝的傳人。他 繼承著三爺的心愿,堅守、傳承和發揚那份嗩吶文化和技藝。
在電影結束的時候,我們似乎看到了民族文化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光大的希望。盡管金錢、名利、財富、時髦等不斷充斥著民族文藝的時候,依然會有很多人、很多中華兒女們,為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揚光大而努力著、刻苦著、繼承堅守與發揚著。
而我們,當以德藝雙馨的方向,去發揚民族文藝的傳統精髓!正如那曲飽含深意的“百鳥朝鳳”般,悠揚而深遠!
百鳥朝鳳影片高中生的觀后感篇5
"歷史就是這么殘酷,時代,是它最鋒利,有效的一把刀!每個人要試圖讓時代改變自己,當時代把你的一切摧毀,不要奇怪,不要為之而憤怒,絕望。"
今天,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看了一部電影——《百鳥朝鳳》,它是一部藝術片的片名,也是一個嗩吶樂曲的名字,而這個故事,就是和嗩吶有關的。
嗩吶,我相信這個詞現在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有些人聽說過,但是不知道它是什么。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個藝術的流行和衰落,一個藝術家堅守藝術直到死亡,新一代人放棄自己原堅持的藝術,信念的故事。
我覺得這個片子之所以是藝術片,不是因為它好看,而是因為這個片子很值得讓人思考。它的每一個細節,都講述了道理,還讓人產生聯想,更深一個層次的思考——"聯想思考",每一個片段都是這樣。
游天明的爸爸很想學嗩吶,可是,他小時候沒人收他。游天明和他爸爸去拜焦三爺為師學嗩吶的時候,焦三爺讓他用一根蘆葦管把一瓢水吸上,他吸不上,他爸爸說游天明肺活量很足,就要他大叫,以讓焦三爺收下他這個徒弟,游天明的爸爸看他不叫,就掄起水瓢,打了他一頓,邊打邊喊:"叫呀!"大家可能會想,他爸爸不應該這樣,逼著他學嗩吶,逼著他大叫。但是我覺得他爸爸是為了他好,當時吹嗩吶的人很有社會地位,也很賺錢(在鄉下),再嚴格的評判也還是強迫他接受自己的觀點而已。
每個爸爸有時候總會有那么一點點認為自己說的,做的都是有道理的,都會有一點強迫孩子選擇自己為他選擇的一條道路,可這個片段可不止說明了這一點點東西。
這個片段還體現出了學習一門藝術的困難,警示著我們要保護快滅絕的藝術,世世代代的藝術家嘔心瀝血把它們傳承下,不能辜負他們的心血。但現實卻表明,時代辜負了他們的心血,因為時代在不停的進步,永無止境。這個片段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藝術家的德高望重,別人對他是畢恭畢敬,就算他沒有權利,沒有錢,要不然為什么叫"拜師",從這個"拜"字里面就可以讀出。還有為什么他爸爸要想盡辦法不惜打自己兒子讓老師收下他,不可能讓你說收你就收你的。這就是藝術家的本領帶的地位。
這就是我所看到的一個片段悟出的東西,也許比讀一個成語懂得東西還多吧!
我覺得看藝術片光看它的故事不行,看它所講的道理也還不夠,要把片段從幾個角度分成幾部分,在往下細分,你所想到的東西也許導演都不會想到他拍這個片段還有這一層意思,這就是我所說的"聯想思考"
這部電影很好看,它不光讓人們產生了思考,它還感人肺腑。導演的拍攝手法很巧妙,通過焦三爺的外冷內熱的性格讓人們體會到了一個老人強硬的外表底下一個不一樣的面貌——一個無奈,可憐的老匠人。
什么帶了這些,藝術的衰老,老藝術家的無奈?
——時代。
時代在演變,人們在變化,當時有一些人沒有自己的觀念,別人喜歡什么,自己就喜歡什么,說難聽一點,就是墻頭草,兩邊倒嘛。最開始,一些人喜歡這個東西,慢慢的,一些有名氣的人也喜歡了這個東西,然后,喜歡這個東西的潮流就像傳染病一樣展開了。其實,有一大部分人他們根本就不喜歡這個東西,只不過別人喜歡了,他一看,竟然他們都喜歡,那我也就喜歡吧!就是因為這一些人,中國的傳統化才會衰敗。不過,這也是必然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人反而促進了中國化的發展。如果每一個人都像焦三爺一樣要守護古老的傳統的.話,我們有可能還存活在原始時代,要么,就被滅國了。是創新推動了時代,而嗩吶,也是那個時代的創新。
為什么那些快要滅絕的藝術的藝術家認為大家很應該守護自己的藝術?把他們的思想挖掘到深處,有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覺得如果放棄古老的藝術很不道德。像我前面說的,怕辜負了老藝術家的艱苦。我現在試著從我自己的角度評判一下在道德上他們對不對。
為什么現在不是滿大街都是騙子?因為騙人是不對的。為什么騙人是不對的?因為騙人違反了道德。你的腦海里是不是馬上就會浮現這個答案?但今天,我要把這個問題更深入的去理解一下。道德是什么?道德只是一個被普遍化的觀點,大家都認同它,道德是老祖先總結下他們認為對的東西。形成大眾的共識。這么說那些藝術家做的決策是完全對的咯,其實,不對也不錯。如果光是你古老樂器霸占了所有的地方,新的東西不就沒飯吃了嗎?有時候道德是沖突的,就不能完全按照道德辦事啦。所以,由此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那些沒有主見的人,反而是推動時代快速發展的人。一個人發明了一個東西或一門宗教,一種思想……正是因為有這些人,才使得一個人的發明,創造被普及在大眾的范圍。兩個力量均衡,時代的進度才會提高。
借用我最喜歡的知識脫口秀主持人羅振宇的一句話:"我讀名人傳記,不是為了能從他們身上學點什么,學不到的,時代在變化。讀名人傳記是了解那個時代最快的方式。""看藝術電影不是為了好看,它不大好看,但看看藝術電影是了解一個時代的一方面的最透徹的方式!"這就是為什么我喜歡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