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觀后感
《中國醫生》觀后感是指觀眾觀看《中國醫生》這部影片后所寫下的感想和評價。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中國醫生在抗擊疫情中的勇敢和奉獻精神,以及他們面臨的挑戰和困難。現在隨著小編一起往下看看《中國醫生》觀后感,希望你喜歡。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1】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把“醫生”這一群體再次推到了最前列。我們從新聞里,看到這群人,成為了新時代的“逆行者”。
因為他們的出現,讓原本躁動慌張的氣氛因子,有了冷靜下來的力量。他們勇于沖到第一線,成為阻擋病毒的一道防線。他們同樣是父母的孩子,家中的頂梁柱,孩子的爸媽……即便如此,他們的態度是義無反顧,他們的'口號是:不計酬勞,無謂生死。
他們是,中國醫生。
正是在這個時節,紀錄劇集《中國醫生》悄然上線,豆瓣評分9.2分。它真實地紀錄了這群群體日常工作的點滴,向觀眾剖析了他們作為普通人的那一面,他們也很脆弱,也有難處。這一切正如同劇集開場的那句旁白,“這是中國醫療系統的一個縮影。”
“我很怕我突然死掉,但我不能死。”這是朱良付醫生(河南省人民醫院、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醫師)對著鏡頭說出的一句話。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家中的丈夫和父親,同時,他更是一名醫生,“差不多得用25年時間,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一個醫生,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這是他的工作態度,對他來說,從早上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五點,早就是家常便飯了。因為他每天面對的是死亡率最高,也是死亡速度最快的病例——腦卒中。即便如此,也曾有患者家屬對他說,“我想把你撕成碎片!”這位老太太一邊苛責他“害死了她的老伴”,一邊讓朱良付給她看看近期升高的血壓。
“理解嗎?”這是他問出的一句話,似乎是在追問大眾,又似乎是在自問。他無奈,因為患者和家屬,其實“也知道你是個好大夫,但這并不耽誤他們投訴你。”這種困惑對他而言,沒有答案。身在其職,他必須這么做。
每每面對這樣的事件,醫生需要很快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甚至沒有更多時間去消化,因為下一個病人已經在候診了。
“最難的事情是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是做不到的,我們能做的只有盡量換位思考。”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2】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斗中,醫院就是戰場,醫護人員就是戰士。這段時間以來,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著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沖在第一線讓人動容。
正巧這段期間一個名為《中國醫生》系列紀錄片也讓我為之動容,里面是無數中國醫生用救死扶傷和醫道仁心的故事溫暖著人心,傳遞正能量。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現出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沖擊,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感,還有當下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抉擇,既有在應對疑難和重癥過程中的判斷、選擇甚至是冒險,也有面對患者和家屬的耐心、誠懇甚至是無奈。
疾病無疑是對人類生命最嚴酷的拷問,它所帶來的沖擊不僅是身體和經濟上的,還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條很長的鏡頭完整記錄下了朱良付醫生用手機錄音,記錄他與患者家屬手術前的交流告知和環節確認,就這樣短短幾分鐘讓我看到了醫生面對醫療過程不確定性的無奈,但這并不影響他在一次次寒夜中從家里趕來赴急診。
可這卻讓我們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國醫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們面臨最多的是什么,是醫鬧,醫患糾紛,他們為了保護自己只能錄音、簽協議,但還是有些醫生為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們在為我們付出健康和精力,他們在拼盡全力救治患者,他們珍惜每次救助的機會,我們應該更多地理解他們,而不是誤解、鬧事。醫生憑借醫術給患者帶去治愈和慰藉,醫生、患者、患者家屬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應對付共同的敵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才會變得更好。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3】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這場戰役中,無數醫護人員沖在第一線上,是抗擊疫情的第一道防火墻。而連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成為最美逆行者,以他們的負重前行,守護我們的歲月靜好。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這一背景下,視頻網站及時上線了紀錄片《中國醫生》,自然受到廣泛關注,穩居全網紀錄片熱度榜首;該紀錄片也贏得極好口碑,豆瓣評分高達9.3分。
《中國醫生》深入全國各地六家大型三甲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南京鼓樓醫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醫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腫瘤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不同科室,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紀實拍攝,記載了幾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醫護形象,也以小見大地呈現了關于中國醫生的一切。
在肺炎疫情的當下,觀看這部紀錄片自然有別樣的`感觸。不過我們更希望,在了解中國醫生的一切后,能夠喚起更多人對于醫生這一職業的尊重和愛護,而不是只在需要他們的時候,才想起珍惜他們。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4】
身邊有幾個醫生朋友,平日里聚會總聚不齊,問起他們的工作感受,一個字“累”。
數字若顯得無感,《中國醫生》的實況拍攝就讓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醫院心腦血管綠色通道的發起者。心腦血管病是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發病緊急,短時間內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殘乃至致死,很多大型醫院為此專門設置了綠色通道。所謂的綠色通道,按紀錄片中的說法,要像軍隊一樣的,要做到24小時全天候,所有醫生鏈條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爭分奪秒去搶救患者。
醫院的綠色通道是朱良付發起的,所以剛開始每次急診,不管凌晨幾點,他都親自來。一臺又一臺的手術,一個又一個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時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飯,接到急診室電話又立即往醫院趕。主管護士對著鏡頭說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點,還有16臺造影,做到凌晨5點,他們才休息。”繼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當醫生,實在是沒有一點生活的樂趣,沒有生活質量的,家庭根本就沒有辦法管。”
24小時隨叫隨到、長期高強度的工作、飲食不規律、作息不規律,是很多醫生的工作狀態。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同樣是全年無休、全天無休。紀錄片拍攝他的那一天,他連做了三臺手術,17個小時。17個小時得像雕塑一樣站著,全神貫注地進行精密的手術。王東進說,“心臟外科就是得身體最好,身體不好的,站臺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嚴重的頸椎病,曾經痛到得戴著頸托才能上手術臺,而因長期站立他腿部靜脈曲張,得常年穿著彈力襪。
那么醫生自個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勞累的?
朱良付的話特別令人觸動。他說,“天天就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就擔心有時候我會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責任都沒有盡到,我自己的醫療責任也沒有盡到。我現在是主任醫師,我們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養出來,我現在44歲,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擔心自己“過勞死”,又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醫生的勞累、付出、擔當和犧牲,可見一斑。
要成為一個中國醫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從住院醫生到主任醫師,往往又需要10余年時間。熬到了主任醫師,能力越大,承擔得也越多,很多中壯年的醫生自己也有一身“職業病”,他們“怕死”,但“不敢死”。
除了身體上的疲倦,醫生的累也體現在心累。醫患矛盾緊張,患者對醫生不信任,給醫生帶來很大的心理沖擊和心理傷害。
紀錄片一開始是朱良付對著鏡頭無奈、沮喪又不解地說,“曾經有個老太太,是一個老爺子的.家屬,那個阿姨說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說我把他家老爺子給害死了。我跟那個老爺子我們在病區里關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腦高灌注綜合征)發生。但他們也知道你是個好大夫,那個老太太一邊這么說一邊還說,‘我近來高血壓了,你再給我看看’,但是不耽誤她投訴你。”
所以紀錄片才有這么一幕,一次急救手術前,朱良付先用手機錄下與患者家屬的對話,確保他們知道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
《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曾說,他每個月會收到幾百封來自中國醫生的郵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題是醫患關系緊張。“我確信,其他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醫生像中國醫生這樣擔心。”
醫生如此辛苦卻還得憂心自己的安全,這怎么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實實正在發生。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5】
很多患者不理解醫生,一大原因是他們認為醫生太“冷漠”了,這邊家屬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醫生卻“事不關己”,顯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醫生是真的是冷漠嗎?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提問,醫生應該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急他們之所急,悲他們之所悲嗎?
在以前的宣傳中,我們似乎一直在倡導醫生這么做,要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云云,讓對患者有求必應云云。可在實際操作中,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國每天就診的人數超過20__萬,每個醫生每天要面對的病人太多。醫生再博愛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無法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所有病人和家屬的全部情緒。我們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標準來要求醫生。
南京鼓樓醫院最年輕的副主任醫師魏嘉,有個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幾歲,特別年輕也特別樂觀,這讓魏嘉最掛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盡量為她多做點什么。但紀錄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輩建議她,“特別是對腫瘤科醫生來說,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會自責、失落、傷心,會更難過,很長時間走不出來。”
醫生也害怕傷心。他們并非拒絕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來來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醫院里發生。魏嘉雖然并未聽從前輩的話,她還是對這個樂觀的患者上心,但這也非意味著那些沒能成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專業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住院醫生徐曄,25歲就博士畢業,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職業生涯“難以跨越的溝壑”。一名全身95%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為了給他看病,拿出家里現有的全部積蓄,但依然湊不夠高昂的醫療費用,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術,總體花費得100多萬。徐曄幫患者爭取到了2萬元的援助基金,盡力勸說患者家屬堅持治療,因為患者出院離世的可能性極大。但患者家屬還是強行出院了。徐曄趕到時,面對空蕩蕩的床位還是有一絲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卻也知道家屬面臨的困境。
年輕的醫生類似的經歷多了,心理能承擔的極限就會提高。徐曄事后說:“為什么有人說有的醫生看起來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靜。因為你現在的這種情況,他早就見過無數個了,所以他才會顯得如此的冷靜。這個過程是每個醫生都會去經歷的。”
也就是說,當患者家屬指責醫生“冷漠”時,家屬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他們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親人遭遇險境。但家屬也忽略了,今時今日患者的情況、家屬的反應,在醫生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已無數次遇到過。醫生并非麻木,他們的波瀾不驚,是專業、經驗和經歷累積后的冷靜。
慌亂、不安、痛哭留給家屬就夠了,慌亂之中需要冷靜的醫生做出專業的判斷。冷靜不等于冷漠。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6】
很多患者不理解醫生,一大原因是他們認為醫生太“冷漠”了,這邊家屬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醫生卻“事不關己”,顯得“敷衍”,冷漠又冷血。但醫生是真的是冷漠嗎?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提問,醫生應該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急他們之所急,悲他們之所悲嗎?
在以前的宣傳中,我們似乎一直在倡導醫生這么做,要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云云,讓對患者有求必應云云。可在實際操作中,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國每天就診的人數超過2000萬,每個醫生每天要面對的病人太多。醫生再博愛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無法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所有病人和家屬的全部情緒。我們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標準來要求醫生。
南京鼓樓醫院最年輕的副主任醫師魏嘉,有個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幾歲,特別年輕也特別樂觀,這讓魏嘉最掛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盡量為她多做點什么。但紀錄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輩建議她,“特別是對腫瘤科醫生來說,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會自責、失落、傷心,會更難過,很長時間走不出來。”
醫生也害怕傷心。他們并非拒絕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來來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醫院里發生。魏嘉雖然并未聽從前輩的話,她還是對這個樂觀的患者上心,但這也非意味著那些沒能成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專業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住院醫生徐曄,25歲就博士畢業,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職業生涯“難以跨越的溝壑”。一名全身95%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為了給他看病,拿出家里現有的`全部積蓄,但依然湊不夠高昂的醫療費用,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術,總體花費得100多萬。徐曄幫患者爭取到了2萬元的援助基金,盡力勸說患者家屬堅持治療,因為患者出院離世的可能性極大。但患者家屬還是強行出院了。徐曄趕到時,面對空蕩蕩的床位還是有一絲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卻也知道家屬面臨的困境。
年輕的醫生類似的經歷多了,心理能承擔的極限就會提高。徐曄事后說:“為什么有人說有的醫生看起來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靜。因為你現在的這種情況,他早就見過無數個了,所以他才會顯得如此的冷靜。這個過程是每個醫生都會去經歷的。”
也就是說,當患者家屬指責醫生“冷漠”時,家屬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他們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親人遭遇險境。但家屬也忽略了,今時今日患者的情況、家屬的反應,在醫生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已無數次遇到過。醫生并非麻木,他們的波瀾不驚,是專業、經驗和經歷累積后的冷靜。
慌亂、不安、痛哭留給家屬就夠了,慌亂之中需要冷靜的醫生做出專業的判斷。冷靜不等于冷漠。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7】
有時主流輿論會習慣性地贊美醫生、拔高醫生,而非以一個普通職業去看待醫生、以普通人去看待醫生,這在不知不覺間會影響一部分公眾對醫生的認知和期待:他們認為醫生就該犧牲自我,認為醫生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治愈疾病。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時,是帶著一種消費心理的:我花錢看病了,你就得負責把病給我治好;我把人活著送過來了,人沒了就是你醫術不精、是你把人給治死了,你就得負責……很多醫鬧事件的發生都源于此:患者認為自己花了那么多錢,醫生卻沒幫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錯解了幾個事實:
一,醫術的進步往往是技術的進步,就像朱良付說的,相比于醫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
二,再安全的手術,都可能存在風險,這是概率問題,醫生無法承諾百分百安全;
三,這世上還有太多不治之癥,以現在的醫學技術仍無法攻克。
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認知:醫生并不是萬能的。醫生會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屬也得有最壞的打算。
《中國醫生》讓我們看到醫生面對疾病的無力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孫自敏,談起她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在1990年,做過我們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顧性分析,做了以后讓人家很凄慘,所有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就剩一個病人,最后那個病人還是不在了,就整個全軍覆滅。也就是我們這么多醫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沒讓一個病人活下來。所以我當時不想當血液科醫生了……醫生再苦,它支持我們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們沒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講我們天天在做什么……”
《中國醫生》有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為它罕見地為公眾呈現了醫生在面對疾病的脆弱和無力。我們太習慣于“最后一刻營救”的神醫傳奇了,可事實上,醫院里經常有這樣無力的故事,醫生經常要承認自己面對疾病的無力。
這絲毫不會損耗醫生的職業光芒,相反,醫生這個職業讓人尊敬,就在于醫生哪怕時常被無力感擊中,他們仍選擇直面疾病,與之戰斗。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對于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并非醫生萬能,而在于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氣餒歸氣餒,孫自敏還是迎難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孫自敏帶領她的團隊進行非血緣臍帶血移植,終于攻克了臍帶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難題,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臍帶血移植中心,給許多白血病患者帶去了希望。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8】
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時常會想到底是什么讓這些白衣戰士在萬家團圓的時候毅然決然地離開父母愛人和孩子?是什么讓你們在生死較量面前義無反顧地奔赴抗“疫”一線,和病毒過招,和死神抗爭?大概是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敬畏生命的堅定信仰,還有人性的光輝。所以,在義利沖突的時候,你們自覺舍小家為大家,舍私利取公義,不計報酬、無論生死。
援鄂期間,你們用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承受著難以想象的身心壓力。為了節約防護服,你們可以堅持8個小時不上廁所不喝水;為了從死神手里搶人,你們可以不眠不休連軸轉。很多醫護人員因為長時間佩戴護目鏡和口罩,臉頰變得布滿壓痕,雙手也因為反復消毒變得紅腫皸裂。然而,身體上的“折磨”還只是次要的。害怕被感染的恐懼、對病毒束手無策的無助、對死亡難以接受的心痛如影隨行,百般無奈像石頭壓在心口。
可即使是這樣,你們還是要默默擦干眼淚,繼續浴血奮戰。因為,在病毒面前,你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僅是病人生命的守護者,更是希望的使者。你們堅信有愛才會有希望,堅持才會有奇跡。在方艙醫院,你們拿出自己的零食和病人分享,教病人跳舞打太極,用無微不至的`關愛撫慰每一顆“受傷”的心靈。每天的新聞中,我都看不清口罩后面你們的臉,但我看得到你們的勇敢;看不清你們防護服上的名字,但我記得住你們共同的名字——最美逆行者。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9】
敬畏生命,勇敢奮斗
太陽高照,萬物復蘇,春天來臨,花兒綻開笑臉,鳥兒唱著歡快的歌,經過一場風塵仆仆的“戰爭”,一切都恢復了寧靜,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那部電影……
那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正好閑著沒事做,聽爸爸說《中國醫生》剛前一天上映了,于是我和表弟、表姐就迫不及待地獻上了我們“寶貴”的三票。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疫情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醫生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太高大了!
《中國醫生》中的醫生們不睡覺不休息,一直在努力,不讓任何一個生命逝去。停電了,醫生們還是堅持堅持不懈地搶救那些病人。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中國僅在幾天的`時間里就造起了3。39萬平方米的火神山醫院。醫生們的這一些所作所為讓我十分感動,從幫病人插管到拔管,一系列動作都小心翼翼,仿佛病人的生命已經和他們自己的生命合為一體了,看著一個個醫生忙碌的身影,一刻也沒得休息,讓我感動地流下了淚水,心中暗暗想著:醫生們,你們個個都是好樣的!
一些醫生們在這一場風塵仆仆的“戰爭”過去后,躺在床上昏昏沉沉地睡著了。還有一些醫生從遙遠的地方趕來支援,心中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勇敢地奮斗著,不讓自己逝于這場“戰斗”中。突出了這場戰役的嚴重性,也更突出了醫生們救死扶傷的精神。
電影中有一些醫生小小年級就來到了這場“戰爭”之中,他們失去了雙親,可他們并沒有太傷心而是更加勇敢地站起來向前沖去,他們令我非常敬佩,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如果沒有這些醫生,也許就沒有我們現在這么健康的體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國醫生》讓我感受到了:中國醫生非常偉大,他們敬畏每一個生命,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地奮斗著,為我國人民救死扶傷,我的心中不覺充滿了更多的敬意!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10】
看完《中國醫生》,作為一個極其理性的人,這影片讓我流淚三四次,出來影院,天下著雨,我的淚水猶如這雨水長流不止。疫情期間,身邊發生著很多抗疫故事:大年初一,領導就回到單位坐鎮思考部署單位防疫和疫情可能給正常工作以及經濟帶來的影響;我在家不斷刷新著新聞,關注著國家行動和各地的治理舉措,大年初三中午剛吃完飯躺床上,領導一個電話叫我回去,說防控指揮部緊急抽調我,于是立馬收拾東西回單位,進城要經過好幾個村,可是路都被泥土封死,只能沿著田間小路,想法設法出去,回到單位后立刻去指揮部報到,參與防控任務;正月十二,單位開始參與卡口24小時值班,因為人手短缺,我晚上回來,立刻去往卡口換班,期間天氣惡劣,多日下大雪,但是同事們無一抱怨,沒有退縮。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逐步好轉,單位撤回開始輪班工作,我在指揮部和單位兩頭跑,一直持續了51天;各村村民都嚴肅守著卡口,一絲一毫不懈怠。我見證了疫情期間大家的緊張,也看到了廣大干部、村民的.團結,更看到了形勢的好轉與大家的歡喜。我的表妹和另一個我認識的護士也先后參與了隔離酒店的工作,她們也都毫無懼色。他們是真英雄!
時代需要英雄,時代也產生英雄。《中國醫生》順應時代,見證時代,書寫時代及時代里的平民英雄。疫情沒有硝煙,危險卻堪比硝煙,沒有醫護人員、廣大干部、志愿者和老百姓,這仗我們不會這么快結束。回顧抗疫,展望未來,偉大的抗疫精神必定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鼓舞人心。疫情已然過去,仍要居安思危,謹遵防疫規定,保護自身健康。同時,愿全社會關心那些疫情下受傷的人,也希望他們站起來更加堅強,祝愿世界更好!
感謝《中國醫生》,感謝疫情中無私奉獻、堅守崗位、配合防疫的人們!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11】
面對無形的敵人,無解的病毒,沒有人不會感到恐懼與無力;面對天災人禍,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逃離,然而,這場防疫阻擊戰,卻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為人的偉大,讓我們看到了無數共產黨員、醫護人員的勇氣與信念!沒有他們身先士卒的壯舉,我們不會取得今天的勝利。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裳,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在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1/3,這些年輕的一代,在災難面前,顯示出了應有的責任與擔當。他們也會疲憊不堪,也會大汗淋漓,也會在暴力傷醫事件后痛心不已,但他們從不會放棄每一個等待救治的病人。每個人對偉大的定義或許不同,但在我心中他們就是偉大的,無懼病魔,不畏艱險,將希望帶到每一個需要他們的地方。
時代需要英雄,時代也產生英雄。《中國醫生》順應時代,見證時代,書寫時代及時代里的平民英雄。疫情沒有硝煙,危險卻堪比硝煙,沒有醫護人員、廣大干部、志愿者和老百姓,這仗我們不會這么快結束。回顧抗疫,展望未來,偉大的抗疫精神必定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鼓舞人心。疫情已然過去,仍要居安思危,謹遵防疫規定,保護自身健康。同時,愿全社會關心那些疫情下受傷的人,也希望他們站起來更加堅強,祝愿世界更好!
此刻,我們在家中所享受的安穩時光是前線醫護人員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換來的。我們在與家人共聚,可是無數醫護人員的家庭卻上演著離別。每個人都留戀家的.溫暖,可是疫情當前,他們只能選擇逆行出征,也許他們在夢里早已無數次回到家中,一覺醒來卻只能擦掉眼角的淚痕重新投入防疫一線。
疫情阻擊戰是一場人民戰爭,醫護人員為守護我們的美好生活負重前行,我們中華兒女更要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學習防疫知識,做到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響應貫徹國家號召,保護好自己的健康,就是對醫護人員的支持。
戰“疫”中,他們守初心、擔使命,用生命捍衛旗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都叫“共產黨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都是“基層工作者”!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用生命來捍衛旗幟,才能讓鮮紅的黨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讓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在世界閃耀。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12】
記憶里是那些意氣風發的少年,穿上白色防護服戰袍,戴上一層層的口罩和手套。奔赴戰場,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著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團隊馳援湖北、全部沖在第一線讓人為之動容。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電影里的劇情讓我為之動容,在疫情居家期間,我們能從互聯網上知道的他們的艱辛,可能僅僅不到一半。現實生活中,那些少女少男用青春去拼命奮斗,救死扶傷;一層層口罩的勒痕毀去了他們美麗的臉龐,在一層層防護服掩護下被汗水濕透的身體;在過年期間不能回家對親人的.思念、擔憂與懊悔;一次又一次送走醫治無效的病人,他們一次又一次面對去世病人的尸體,尊重卻又不甘的鞠躬;面對生離死別卻又無能為力的淚水,面對去世病人家屬脆弱無力的眼淚與包含憤怒的責問……這種心理與生理上的挑戰甚至是摧殘,又豈能是寥寥“艱辛”可以概括的?
正如同觀看前輩們的革命英雄事跡一樣,我們以后人的角度俯瞰歷史,已經知道了結局而感嘆他們的偉大,而在現實生活中的白衣天使們與革命前輩一樣,是不能預知結局的,他們明知不一定能迎來勝利,卻固執的忠于職守,才是真正可歌可泣的偉大。
電影里最讓我震撼的人物就是張競予醫生,明明已經到了花甲之年卻依舊精神飽滿,面對其他護士嘲笑他的腿走路姿勢,他絲毫不氣餒。身患漸凍癥,身體將一天不如一天,慢慢走向終點,可是他卻依舊報有樂觀的心態,冷靜沉著的指揮大家搶救病人,那一句不怕擔責任的壯語:“把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有多么振奮人心、那一句詢問別的醫院“還有空床位嗎?”以便收治自己病重的愛人,就有多么的無助心痛。正是有無數這樣在疫情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社會才從最初的慌亂、互相埋怨到現在的互相幫助、共度難關。正是因為這種信念我們才取得了今天的勝利。
那些“90后”、“00后”的少年,披上戰袍,奔赴戰場。在疫情肆虐的時代,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與青春譜寫了又一代屬于中國的奇跡與輝煌!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13】
終于懷著復雜的感情,我觀看了《中國醫生》。看完這部電影,去年的那一幕幕場景,再次縈繞在腦海里,無法讓人不動容。
我認為《中國醫生》最令我感動的是真實。沒有對這場可怕的疫情進行掩飾,而是真實地還原了__抗疫的情況。讓我看到了,在面對未知病毒時,人類本能的恐懼,對生命的渴望。“我救得了眾人,卻唯獨救不了你”,讓我看到了醫生想拼盡全力救治病人卻無能為力的無奈與痛苦。空蕩蕩的街道,讓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利他精神。我覺得這部電影出眾的也許并不是他的拍攝技巧,而是電影的事件背景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經歷過的一段艱難時光,讓我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當看到老張在救治成功后又去世后,我很難過,是對生命逝去的惋惜。可當我看到嬰兒成功出生后,我內心無比的激動,那是新生的希望,是生命的延續。在這部電影中,一句“沒有爸媽的孩子該怎么辦”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一句“我孩子剛出生,我不能有事”讓多少父母流淚:一句“你就是那個不救我的醫生”又讓多少醫生扎心……
“風雪肆虐的季節,因為團結,溫暖從未缺席”。在 黨中央的一聲號令之下,無數的醫護工作者奔赴前線,義無反顧去到祖國需要他們的`地方。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向世界展現了什么叫中國力量。在這場疫情的戰役中,每個人都作出了貢獻,總有很多人每時每刻溫暖著我們,感動著大家,同時帶給大家戰勝疫情的力量和信心。
作為醫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扎實基礎知識,學會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就如電影中的楊小羊一般,要牢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始終懷有一顆對醫學熱情的心,面對困難要迎難而上,永不言敗。
醫學生的青春是什么,是那一摞摞的藍皮書,是學不完的專業課和做不完的實驗,是老師說考試沒有重點,是穿著那普通的白大褂追求自己的理想,是雖辛苦卻甘之如飴。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因為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疫情還未過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提高防護意識。陽光總在風雨后,黑暗總會過去!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14】
有時主流輿論會習慣性地贊美醫生、拔高醫生,而非以一個普通職業去看待醫生、以普通人去看待醫生,這在不知不覺間會影響一部分公眾對醫生的認知和期待:他們認為醫生就該犧牲自我,認為醫生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治愈疾病。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時,是帶著一種消費心理的:我花錢看病了,你就得負責把病給我治好;我把人活著送過來了,人沒了就是你醫術不精、是你把人給治死了,你就得負責。很多醫鬧事件的發生都源于此:患者認為自己花了那么多錢,醫生卻沒幫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錯解了幾個事實:
一,醫術的進步往往是技術的進步,就像朱良付說的,相比于醫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
二,再安全的手術,都可能存在風險,這是概率問題,醫生無法承諾百分百安全;
三,這世上還有太多不治之癥,以現在的醫學技術仍無法攻克。
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認知:醫生并不是萬能的。醫生會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屬也得有最壞的打算。
《中國醫生》讓我們看到醫生面對疾病的無力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孫自敏,談起她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在1990年,做過我們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顧性分析,做了以后讓人家很凄慘,所有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就剩一個病人,最后那個病人還是不在了,就整個全軍覆滅。也就是我們這么多醫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沒讓一個病人活下來。所以我當時不想當血液科醫生了。醫生再苦,它支持我們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們沒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講我們天天在做什么。”
《中國醫生》有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為它罕見地為公眾呈現了醫生在面對疾病的脆弱和無力。我們太習慣于“最后一刻營救”的神醫傳奇了,可事實上,醫院里經常有這樣無力的故事,醫生經常要承認自己面對疾病的`無力。
這絲毫不會損耗醫生的職業光芒,相反,醫生這個職業讓人尊敬,就在于醫生哪怕時常被無力感擊中,他們仍選擇直面疾病,與之戰斗。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對于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并非醫生萬能,而在于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氣餒歸氣餒,孫自敏還是迎難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__年起,孫自敏帶領她的團隊進行非血緣臍帶血移植,終于攻克了臍帶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難題,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臍帶血移植中心,給許多白血病患者帶去了希望。
《中國醫生》觀后感【篇15】
鏡頭下,一線醫護工作者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深深地引起了觀眾的感觸,在“感動”“哭了”等一眾評論聲中,“為中國醫生應援”登上熱搜,“網紅醫生余昌平吐槽醫院伙食”也緊隨其后引發熱議。同時,該紀錄片也從醫生、患者、家屬等多維角度,對“心理干預”、“替代性創傷”等“災后”關鍵性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溫度和技術兩者同等重要
從無從下手到從容不迫,短短幾個月時間里,中國戰疫逐漸迎來尾聲,這不僅取決于我國醫護工作者的拳拳之心,更與我國較為前沿的醫學技術發展息息相關。《中國醫生》戰疫版從開篇就對大眾輸出了多個專業概念,該紀錄片如一本醫學百科,讓觀眾快速吸收到醫學知識。從院感科及院感專家等名詞,到清潔區、緩沖區、污染區這些病房區的劃分,再到醫護人員防護服的穿戴培訓,《中國醫生》戰疫版在科普“防疫“知識上下足了功夫。
這令許多觀眾意識到——有很多醫生、護士之外的角色,也在幕后為疫情而奮戰。有在醫護人員和病源之間筑起的一道安全屏障,既保護病人也保護醫護人員不受到感染的院感科醫生;也有劃分清潔區、緩沖區、污染區的院感專家;還有科學指導防護服正確穿戴流程的工作人員們。他們以另一種形式,守護著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
不僅治愈你的肺,更要治愈你的心
在《中國醫生》戰疫版最新曝光的第二期預告片《悲愴》中,新冠 肺炎患者的.身影一一閃現,他們或積極或憂愁,疾病影響下的心理問題亟待解決,心理干預成為治療的關鍵手段。片中,已經確診為新冠 肺炎患者何杰,在醫院中目睹身邊的病友們相繼離去,內心一度陷入崩潰。在治療的關鍵期,醫護人員對他進行了“心理干預”的治療方案,聯系何杰的妻子來到醫院進行鼓勵陪伴,最終戰勝了病魔。
存在心理問題的遠不止是病患,同樣還有許多醫護者。疫情高峰時,上百人擠在走廊里,醫生每日都因壓力過大多次崩潰大哭;片中,因每天接觸過多新冠病人,有著醫學援助界“老炮兒”之稱的羅鳳鳴在看到駐地樓下的魚因缺氧死去時,聯想到在氧壓低時入院的病人,為此感到極為沮喪、挫折。經歷了重重創傷,醫生是否因此產生替代性創傷成為后疫情時代需擔憂的問題。
刊登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文章如是評價:“每一個中國醫護人員,都是我們心中不滅的燈塔,照亮每個人的健康之路”,《中國醫生》戰疫版用樸實的鏡頭,讓每一個人都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