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毛片生活片,国产真实系列在线,国产一级淫片免费视频,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匯得文網 > 作文 > 觀后感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

時間: 孟杰 觀后感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跡了吧,事跡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跡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篇1)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s)提出了"楊—米爾斯方程",與巴克斯特(er)創立了"楊振寧—巴克斯特方程"。

宇稱不守恒理論

他與李政道提出基礎粒子間的弱核力并沒有鏡像對稱的特性,違反了當時物理家的認知。該理論后得吳健雄的實驗驗證。

楊—米爾斯方程

他與羅拔米爾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論,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的基礎理論。

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美國鮑爾獎授予楊振寧時的頒獎詞說楊—米爾斯方程和牛頓、麥克斯韋及愛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論,必將對未來有著足堪比擬的影響。

楊—巴克斯特方程具有基本的數學結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也慢慢在物理方面顯示出深層的意義。1990年菲爾茲獎頒給四位數學家,其中就有三位和楊—巴克斯特方程有關。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篇2)

骨科碩士、神經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骨科主任,這是梁益建的真實身份,然而,讓他感到最親切的稱謂,卻是來自患者的一聲“梁爸爸”。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精湛的醫術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這是梁益建作為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最真實的寫照。對于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梁益建顯得有些低調:“我就是個給病人看病的普通小醫生。

梁益建:“我只是個小醫生”

在醫院骨科大夫們眼中,梁益建是個精力充沛的人。這個留利落平頭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雙泛黃的運動鞋,疾走于病房、醫生辦公室、手術室之間,并不高的個頭一轉身便找不見人。病房里的患者們覺得,梁益建是個和緩平靜的人。調整牽引支架時,他手拿10號扳手,弓著身子不緊不慢地調整每一顆可能影響角度的螺絲釘,平均每個人的調整時間30分鐘。面對媒體的采訪,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鏡,用沙啞的聲音說了一句:“我只是個小醫生。”

在住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側彎130°以上、四處求醫無門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變的不僅是人的外形,與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臟衰竭,不斷侵蝕著人的生命。面對患者,梁益建的話大辯若訥,“我治得好”,這四個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聽來,有若天籟,意味著一線生機。

三醫院1號住院樓2樓,帶著脊柱牽引支架的于建紅,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轉角通往醫生辦公室的小平臺上,靜靜地呼、吸。病區的空氣混雜消毒水和病房里的各種藥味,并不算清新,他卻視為珍寶。

幾個多月前,一輛小汽車飛馳在河北滄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于建紅癱坐在哥哥于建忠的汽車后座,大口地吸著氧氣,生命的氣息隨著時間流逝,似乎正一絲絲地沒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見。因為40年脊柱側彎而變形的胸腔,壓迫著于建紅肺部的呼吸空間,“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歲的父母、媳婦周大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為了“活命”,從20__年就出現呼吸困難的于建紅已經輾轉在河北、北京求醫2年,跑過很多家大醫院。“這是命運的事,回家好好休養”,醫生的這句話于建紅聽過很多遍。盡管呼吸對他來說越來越費勁,他一邊吸著氧氣一邊執拗地在網上搜索,不甘心地試圖叩開命運之門。當北京的一位醫生告訴他“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沒人敢收你了”時,他連發短信的力氣都沒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于建紅的愛人周大姐試探著向梁益建的手機發了一條短信咨詢,立即收到了回復。8月7日,于建紅最新的血氣分析數據被一一發到梁益建的手機上,“我的氧分壓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壓低于60mmHg,已經意味著呼吸衰竭。緊緊捏著手機的周大姐,反復翻著手機,一條短信點亮了屏幕,這是于建紅期盼了2年的回復——“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點從滄州出發,一天之后,已經陷入半昏迷的于建紅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立即進入骨科ICU。2天后,于建紅情況好轉,進入普通病房。“奔著活命而來”的于建紅,“活命”幾率正在呈幾何級數增加,“現在上下樓梯都沒問題,聊天更是沒有問題”。

梁益建:“我不收這些病人,誰收?”

于建紅和病友們互相打氣時,常常會聊到一個已經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歲、重慶壁山小伙子肖強。肖強的脊柱曾有三個嚴重畸形:嚴重脊柱后凸畸形、嚴重側彎畸形、嚴重脊柱旋轉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側彎達到了190度,被媒體稱為世界罕見。肖強也和很多病友一樣,因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臟等臟器已經受到嚴重積壓,呼吸越來越困難。如果再得不到治療,他最終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

從20__年起,肖強在全國各地奔走尋找獲救的希望,走遍了國內知名醫院,拜訪了國內幾乎所有知名的脊柱專家,“在北京求治時,為了節約錢,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門診大廳里。”然而,跑遍了國內多家大醫院,肖強都被拒絕。在北京某醫院,肖強曾住院15天,最后專家仍告訴他無法手術,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經過努力尋找,20__年3月27日,沒有放棄的肖強找到了梁益建。

20__年4月9日進行了第一次手術,20__年7月進行胸廓成形手術,20__年3月進行脊柱矯形手術,20__年9月出院……如今,肖強仍把每一次治療節點記得清清楚楚,他說這對自己非常重要。距離出院已經一年有余,肖強除不能彎腰外,生活與普通人無異,此前出現的腰疼、呼吸疼等問題也在逐漸減輕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肖強的女兒出生了,他特意撥通了梁益建的電話報喜。

在“我能治”幾個字之中,有患者重獲新生的喜悅,也有不為人知的風險。國際脊柱側彎學會委員(SRS member)陶惠人說,脊柱側彎手術,醫生需要承擔病人癱瘓、出現呼吸問題等風險,“脊柱側彎手術是骨科手術中風險最大的,在醫學范疇內,手術出血超過兩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側彎手術及肝腎移植手術。”梁益建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天手術都很難,就像在青藏線的懸崖邊開車”,但他又將話鋒一轉,“我不收這些病人,誰收?”

據公開報道,20__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術已經超過千例。另據西南交通大學附屬醫院統計,20__年至20__年間,梁益建在該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達507名,其中,417人已術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療。

智善公益基金會與全國20余家公立醫院具有合作關系,“三醫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廣大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術難度高、風險大、治療時間長。”作為在全國范圍長期救助家庭貧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苗強說,“梁益建的勇氣來自于對醫學事業的敬重與執著。”苗強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勇于探索醫學高峰,挑戰高難度的手術”。

據悉,梁益建在治療病例上已經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類型,突破了國際公認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手術三大禁區:極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20__年2月,梁益建發表在國際脊柱頂級雜志《Spine》的一個病例,以“無一問題提出”狀態全文發表,打破了該雜志在審稿時會針對每篇文章提約20個問題的慣例。

在每一天不斷發生的工作細節中,梁益建的“勇氣”源自對己對人的“嚴格”。

“嚴格”是對時間的管理。梁益建常常晚上7點之后帶著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點睡覺,而午夜12點之后是他的練拳時間。梁益建舉起右掌緩緩地在空中虛畫出一個圓,圓圈末了,化掌為拳,出拳帶風,“太極講定,定下心,才能在手術臺上處變不驚;太極健身,才能支撐七八個小時的手術。”早上7點半,梁益建又準時出現在辦公室。7點45分,當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時候,骨科醫生辦公室里已經熱鬧起來。36位醫生護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鐘后開始。

根據醫院相關規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時間為上午8時。“梁主任每天早上7點30分就會抵達病區,醫生、護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們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護士長陳瀾在內,每日上午7時50分參加交班的醫生、護士超過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鐘的工作時間計算,骨科的醫生護士每天共額外投入5小時為患者服務。醫生護士額外的時間投入,一年超過1000小時,相當于50天。每天,梁益建要巡房兩次,除了上午的常規巡房,手術后,他總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們做的手術太難,很多都是全國罕有的,現在的檢查手段有限,沒有經驗參考,有5%不可控的風險,要小心。”梁益建說。

梁益建對醫生的嚴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為治療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學科協作治療組,骨科、呼吸、神經等不同專業背景的醫生都是成員。人稱“大師兄”的胡正軍從20__年就跟著梁益建學習,“主任要求我們晚上12點再睡覺,多一點時間看文獻。”被稱為“勞模”的汪飛,2年半前加入小組,家住醫院對面的他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當天有手術,晚上10點就會到骨科ICU轉一圈,看看做完手術病人的情況,然后發條短信給梁益建,“我不來看,主任也會來看。”

“梁爸爸給我們重生,挺直脊梁實現夢想”

“主任要求我們晚上12點再睡覺,多一點時間看文獻”

“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美國著名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同時也是眾多醫務工作者的座右銘,放在梁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對病人的愛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寬慰,有時比手術刀和藥物還更有效。

上午9時,骨科醫生的大辦公室里,8個打著牽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著沙發邊依次站著。骨科的醫護人員給他們取了個“萌萌噠”的名字——“天線寶寶”。待梁益建從病區查完房,拿著盛滿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紙盒子走進辦公室時,大家微笑著,眼神隨著梁益建的身形移動。來自云南的張映清排在隊首,梁益建從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號的扳手,開始擰動她身上固定支撐桿與頭盆環的螺母。張映清緊咬著牙關,緊繃著,盡量不讓身體發抖。她的頭部、腰部分別套著一個鋼環,用四根高過頭頂的支撐桿連接固定。通過頭盆環的牽引,讓彎曲的脊柱慢慢拉撐。為了將頭盆環固定在腦袋上,鋼環上的每根釘子都穿過了頭皮。

梁益建迅速翻動著手腕,盡量讓擰動的速度變快。每調一顆,梁益建便后退半步,雙手插進白大褂的口袋,貓著腰,伸著脖子,觀察張映清的牽引架是否平衡。嘴里看似隨意地詢問著張映清的情況,“現在能爬幾樓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兩個雞蛋吃沒有?”梁益建指了指張映清,面向辦公室里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帥的。”張映清雙手攀著頭盆環,靦腆地笑了。

私下里,常有“天線寶寶”喊梁益建“梁爸爸”。在梁益建的個人網站上,有一位哈爾濱脊柱側彎患者術后出院,發帖感謝梁益建,“您不僅是我們的主刀醫生更像是我們的爸爸……對于梁爸爸,醫生不僅是職業,更是一種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梁爸爸給我們重生,挺直脊梁實現夢想……”病友圈內傳言,“梁爸爸”收了個病友做干女兒,讓好多病友羨慕。有人向梁益建求證,被直接駁回,“他們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樣。”平日里送些牛奶、雞蛋已是常事,梁益建還掏錢為他們辦迎新春聯歡會,專門請音樂老師教他們唱歌,每周兩次。

8年多前,梁益建正是憑借一顆同情心,發現、治愈了職業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__年2月,在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中,梁益建前往鹽源縣做醫療支援。在瀘沽湖畔的一家租車店遇到一個胸口近乎貼著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頭就往下栽,脊柱嚴重畸形,走路時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梁益建眼里的伍才林保持著一種“很痛苦的姿勢”。當了多年骨科醫生,第一次見到“駝”得這么嚴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彎曲近120度。”梁益建圍著對方打量幾圈,說了句“我可以做手術讓你站起來”。

見伍才林不相信,梁益建要來紙筆,邊畫邊講能讓他站起來的原理。磨了40分鐘,才讓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桿走路的希望。電話征得院長趙聰同意后,同年5月,梁益建將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經過13個小時的手術,這個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駝背”平躺著被推出手術室,康復后身高達到178公分。伍才林給自己改名“伍才立”,銘記人生的轉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積蓄并貸款70萬元,在瀘沽湖草海修了一棟兩層的農家樂出租,當起了小老板。

手術改變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讓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梁益建”。短時間內,全國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擁而至。梁益建的職業生涯由此轉折,從一名普通骨科醫生轉而主攻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有90個“天線寶寶”正在接受牽引,等待手術,還有61個患者排隊等著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沒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是叫不出來‘爸爸’這兩個字的”疼痛、掙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過的。有人說,醫學是一種回應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當醫生在某種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經歷,治療才能在謙卑、信任和尊重中進行。在梁益建的帶動下,參與了解患者經歷的人并不局限于醫生,更包括了醫生的朋友、醫院、公益組織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療的效果,也在這些成員的深度參與之下拓展延伸。

26歲的女大學生王叢歌患有先天性脊柱側彎和心臟病,側彎度數達到140度,身高僅有1.3米,手術費用需要16萬元。由于家庭困難,入院不久,有熱心病友告訴王叢歌:如果擔心手術費,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會申請幫助。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傳達的信息。原來,為了給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及其團隊從20__年開始與智善公益基金會展開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會于20__年10月在民政部登記設立,截至20__年10月27日的數據顯示,該基金會已向全國各地960位家庭貧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贈手術費2899.4萬元。根據智善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苗強的介紹,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90名脊柱側彎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會的捐助比例達95%以上。20__年11月至今,基金會已累計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額達558.8萬元人民幣。此外,基金會目前已確定對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為什么將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除了基于醫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這一背景外,事實上苗強更愿意分享一個故事。

20__年11月,為了讓更多脊柱畸形患者獲得實際幫助,苗強曾挨家拜訪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有條件進行脊柱矯形手術的醫院,并建立聯系。與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建立聯系后,苗強每年會到成都三四次,與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與病友聊天,“哪有一個醫生,做了一天手術下來還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沒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是叫不出來‘爸爸’這兩個字的。”苗強所見,梁益建對患者極為照顧,苦、痛、希望交織著的病房里,醫生與病人、病人與病人之間變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伍才林,不僅挺直了脊梁看見瀘沽湖的藍天白云,還跟家人蓋了二層農家樂當起老板;脊柱彎曲達153°的小伙子劉仁富順利完成了手術,開始在資陽學習理發;曾經呼吸困難多次經歷搶救的肖強,如今也已成家并有了可愛的女兒……自稱為“小醫生”的梁益建曾說:“我的病人,首先要讓他們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這些曾被告知“無法治愈”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帶動下,更多人的力量匯聚成愛的洪流,讓脊柱畸形患者不僅“活了”,還能擁抱人生未來的更多精彩。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篇3)

朱麗華雙目失明,卻為他人帶來光明未來。28年來,她捐款373萬元,資助了寒門學子480人次,還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她先后獲得了“全國自強模范”“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等30多項榮譽。

9月21日,初心榜樣朱麗華的事跡見諸報端,朱麗華用初心書寫的大愛故事震撼了嘉興人。“自己少花一元錢,就能多捐出一元錢。”“讓幫助過的人活得有尊嚴,是我最大的快樂。”“我的財產、我的器官、我的一切都將捐獻給社會。”她的肺腑之言,濕潤了讀者的`眼眶,也映照了紅船旁一名六旬黨員的信仰之光。

9月29日下午,市委書記張兵專程來到南湖區麗華推拿診所,看望慰問盲人——黨員朱麗華,并向她送上了鮮花。

10月10日,中共嘉興市委作出決定,在全市廣泛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的活動。嘉興全市掀起了一股向朱麗華學習的熱潮。

從報紙到電視、新媒體,朱麗華這個名字被印刻在人們眼中、耳中、心中。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心有大愛、樂于奉獻的她,成了全社會的榜樣。張兵先后兩次就朱麗華的報道作出重要批示,倡導全市共產黨員和各級干部認真學習。

10月16日開始,朱麗華一次又一次走上宣講臺,將她的初心和夢想娓娓道來。從市區到縣(市),從機關到學校,從部門到街道……人們一次又一次被她感動,熱淚盈眶。

被她的事跡吸引而來的,還有新華社、央視、中新社、浙江日報等省級以上主流媒體,她的事跡也從嘉興傳播到全省,乃至全國。

10月27日,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三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在嘉興開幕。朱麗華的事跡在殘疾人之間口口相傳,國務院和中殘聯、人社部等國家相關部委的領導接見了朱麗華。

褪去榜樣的光環,朱麗華依然是殘疾員工的好所長,是貧困學子的好媽媽。有人想來診所看望她,都被她一一回絕,“如果聽了我的故事有感觸,不妨將愛心傳遞,多關注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幾天前,朱麗華在前期捐款333萬元的基礎上,向嘉興市民政局發起的“暖巢行動”匯去了一筆40萬元的善款。40萬元,相當于她為顧客推拿6600多次。她要為低保家庭改善生活環境,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而她對于自己,依然苛刻,不論走到哪里都穿著同一件紅色外套。

愛心使者,是她對自己的定位,也是她給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前天,朱麗華獲評第六屆“浙江慈善獎”。手握愛心形狀的獎杯,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將堅守初心,繼續傳遞溫暖和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篇4)

1992年,兒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讓張寶艷、秦艷友夫婦體會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們開始關注尋親信息,并嘗試為丟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幫助。2007年,夫婦二人建起“寶貝回家尋子網”,幫助家長們尋找孩子。

為了運營好網站,張寶艷辭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職志愿者。2009年,張寶艷提出的“關于兒童DNA數據庫的建議”得到公安部采納,DNA數據庫為偵破案件、幫被拐兒童準確找到親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成立8年來,“寶貝回家尋子網”不斷壯大,志愿者發展到15萬多人,遍布全國各地,成為照亮寶貝回家路的一支中堅力量。目前,“寶貝回家”尋子網是唯一與公安部打拐辦合作的'全國性尋子網站,截至2015年11月,“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幫助超過1200個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尋找到親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篇5)

張桂梅扎根云南貧困山區40多年,推動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從20__年創建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以來,已幫助1600多位女孩圓夢大學校園。而這一次的熱搜,卻是爭議頗多。事情是一個華坪女高的學生,在畢業幾年后,帶著老公和孩子回到學校,拿了很多錢說要捐款。結果張桂梅校長生氣地說“滾出去”,女學生問張校長,是不是你嫌棄我沒能力?張桂梅直接說:“是,家庭那么困難,我們把你供到現在,你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指望男的養你啊?女人必須要靠自己!”

有些人就急哄哄地開始說了,她這是思想太過局限,一棍子把全職主婦打死,甚至有搞起男女對立之嫌。但在評論前,要先看看她所付出的努力和立場。這個一身是病的女人,曾在記者問她:“為了建華坪女高,您付出了什么”時,斬釘截鐵地回答:“我付出的幾乎是生命”。要知道,在華坪女高里上學的都是什么人,那是大山里的女孩,可能原本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要被父母嫁出去,張校長扛著重病把命都搭上了,就為了這些女孩能有更獨立更精彩的人生。她哪是教師啊,簡直就是操著一顆老母親的心,她害怕的是什么?是如果哪一天女生的老公變心了,要離婚了,那個女生根本沒有資本抗爭,而且等她年齡再大一些,重返社會職場肯定更困難。你問問哪個HR愿意招在家待了好幾年的全職太太?

原本把自己的人生全壓在另一個人身上就是很愚蠢的事情,這世上,最可靠的永遠是自己。且更不用說,她教出來的那些女孩子,原生家庭并不好,往后要是離婚了,不僅自己沒有經濟實力支撐,娘家也無法給她依靠。她對學生們很嚴格,不僅是因為她知道女性的`處境,更因為她的學生都是大山里的女孩,她們要改變,需要付出更多。大山里的教育資源本來就不多,許多人家寧愿砸鍋賣鐵供成績不好的兒子讀書,也不愿意花錢供成績優秀的女兒讀書。女孩們除了讀書,還得做家務、干農活、帶弟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篇6)

電影《掬水月在手》的片頭,伊洛河上,一葉扁舟漂浮,晨光熹微里,月亮沉了下去,和船內一個小女孩的身影混合。葉嘉瑩在電影中的首次現身是以聲音出現的,九十多歲的詩人問一個年輕人:“你最早的記憶是什么時候?”

“通過年輕人的問答,她其實就回過頭來,展開整部電影的回憶。”導演陳傳興說。《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講述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目前正在影院熱映,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也于近日出版,對電影起到了補充的作用。

陳傳興的“詩詞三部曲”,《如霧起時》拍的是鄭愁予,著重“詩與歷史”;《化城再來人》拍周夢蝶,探討“詩與信仰”。到了拍攝葉嘉瑩的這部《掬水月在手》,陳傳興給出的定義是“詩與存在”。

詩為什么存在?為什么要有詩人?詩人與詩的關系是什么?這些是陳傳興想要在電影中呈現的問題,葉嘉瑩的一生正好可以作答。百年中國的歷史坎坷與生活中的苦痛變故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葉嘉瑩的人生。在旁人都忍不住為其感慨沉重時,葉嘉瑩用詩詞承接住了,她從詩詞中汲取元氣力量,痛苦和經驗化作吟詠、傳授。千年中國古典詩詞的遺音,通過她在綿延的時空中回響。

“修辭立其誠。”葉嘉瑩所有的詩詞都源于現實中真實的觸動,失親之痛、亡國之恨……詩的存在為人類提供了寄放情感和歷史的寓所。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葉嘉瑩現在九十多歲,還把十九歲寫的這兩句詩用在迦陵學舍月亮門兩邊做對聯,因為她覺得這兩句詩真正表達了她立世處身的`理念:世界上的苦難和憂愁無法避免,但如果人真的隱居到深山不過是追求清高,她想要身處塵世之中做自己要做的事。

“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從熱愛詩詞的少女,到名滿天下的詩詞學者、傳道者,詩不是葉嘉瑩的生活,而是葉嘉瑩的生活存在于詩中,它幫助她抵御堅硬、消融痛苦,也構成了她的精神力量與最高理想。葉嘉瑩的身影,是“士”的身影:孤獨、高貴,有如天中之月,清輝遍布人間。

《掬水月在手》這個名字,指電影和書都只是倒映出“月”的“水”,而非“月”本身。水中之月,是虛幻的意象,同時象征著葉嘉瑩在漫長的歲月中化身“水月觀音”,于苦水中渡己、渡人。但如果想要真實地接近“月”,則如書中柯慶明教授的文章所寫,還是要回到葉嘉瑩的詩本身。

電影《掬水月在手》沒有設置線性的、層層推進的節奏,它以葉嘉瑩兒時成長的四合院為喻,將她的人生拆分成六個章節:門外-脈房-內院-庭院-廂房,最后到達“空”。電影也包含了大量葉嘉瑩吟誦詩歌的鏡頭,她吟誦的方式不止平仄,還展示了音調的轉變、古音的讀法。陳傳興說:“這里面一定有其中一些我不知道的,可能真正的中國古詩詞美的東西在里面。”

正在吟誦的詩,與畫面上出現的詩,常常不是對應的,形成了一種錯位;談到顧隨和葉嘉瑩之間的師生情誼時,電影也設計了由男女二聲同時誦讀師生唱和的《踏莎行》,構成了穿越時空的復調對話。就這樣,在時空錯位之際,在繞梁的詩歌吟唱中,觀眾像進入了一場夢境,隨水漂流、沉浮。

如果讀陳傳興為巴黎最后的黃金時代所寫的《岸螢》,會發現這是他慣常使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岸螢》的多個篇章,“場景零亂事件時序性迷亂,影像不是書寫的對位句點,書寫也不為影像的喑啞話語而存在”,還總是無緣無故地,從一個文本滑向另一個文本。在文學和電影里,陳傳興都熱衷構建“迷宮”。有人說,《掬水月在手》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部“曲高和寡”的紀錄片,但無論迷路與否,觀眾都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詩的精靈正在悄逸漫漶,它可以成為安放靈魂之所。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篇7)

今天看了張桂梅的事感受頗深,我要學習張桂梅同志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多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她長期拖著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她不遺余力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用實際行動鋪就貧困學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圓夢之路。多年來她一直住在學生宿舍,和孩子們吃住在一起,陪伴學生學習生活。她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我要學習無私奉獻的至誠情懷。她心懷大我,對自己近乎苛刻的節儉,卻把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款100多萬元全部投入到貧困山區教育中。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福利事業,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師者大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篇8)

觀看了張桂梅的事跡,勤謹節約無私忘我,在貧困山區任教期間,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和慈善事業中,在學校里,學生沒有飯前吃。

他拿自己的錢給學生,學生沒有衣服穿,他拿自己的衣服給學生,學生生病需要看病,他帶學生看病,并自己掏醫藥費。總之,只要學生缺什么,只要他有,他都能解決,在兒童之家,他又成了眾多孩子的媽媽,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晝夜地照顧著幾個月大的孩子。為了維持兒童之家,他把自己有用能用的都拿出來給孩子用,并利用空余的時間到處籌資金,然而他不是萬能的,它自己并不富裕,他只舍得吃饅頭,青菜,面條,衣服也是好心人給的,他省下的錢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業中,自己卻未留下一分。之前領導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張桂梅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張桂梅的事跡感動每個人,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者的榜樣,他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他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敬佩,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我要學習張桂梅的教育精神,作為一個年輕的老師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向她看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篇9)

看了這個視頻,或者說看到類似的視頻,我都很感慨。當記者問:張老師,您覺得您這輩子的價值在哪兒?張桂梅說:不管怎么樣,我覺得我救了一代人。我后面的這些人他們走的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聽到這句話,我就想到我爸。這樣的話我爸爸也說過。我爸爸是一名黨員,在北京當過八年兵,在我們村算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他一直堅持把我們姐弟仨供到大學。讓我們現在有機會有能力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是農村娃,我知道農村孩子讀書有多不容易。大部分家長覺得孩子讀點書,到年齡就可以出去打工掙錢了;另一小部分,也許想讓讀但沒有錢供孩子讀書。所以我覺得我爸很有遠見,他就是我們的張桂梅!

張桂梅校長是有大愛的人,她用生命在做教育。真心實意地希望大山的女孩走出去!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她做到了。因為她建一所女子高中并不滿足于孩子們只是有個技能,上個職高啥的,她希望孩子們都能上一本,最低二本,這是目標,也是他們努力的方向。我們也是山區學校,我們應該內省,我們的責任是什么,我們能否向張老師那樣,向自己要質量,把咱們的孩子高質量送出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篇10)

一天之內看了兩遍報道張桂梅事跡的視頻,兩次都感動到落淚。我想說一說幾處使我掉眼淚的地方。

第一次是張桂梅含淚講述華坪縣婦代會上大家為她捐款治病,病好后她想著要為大家做點什么。多么可敬樸實的華坪人民!正因為他們無私的援助,才促使張桂梅更加努力地工作,傾其所有不讓自己所教班級的一個孩子輟學。

第二次是兒童之家福利院的大門敞開,大大小小的孩子奔向張桂梅喊“媽媽”,這些孩子當中就有被父母遺棄的健康的女孩子。正因為當了兒童之家的.院長媽媽,才更加堅定了她要辦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的決心,因為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變三代人。的確,精神扶貧(教育扶貧)能從根本上幫助貧困地區的人民擺脫貧困。

第三次是女高建立初期面對著教學即將癱瘓、學生將被分流,張桂梅等6名黨員教師在手畫的黨旗面前重溫入黨誓詞,這一刻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一名共產黨員在關鍵時刻沖得上去的先鋒模范作用。同時也體會到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張桂梅為孩子們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鐵打的紀律為孩子們更好地學習保駕護航。

最后一次是主持人問她這輩子的價值是什么?她說無論多少她救了一代人,只要這些女孩子今后比她好,比她幸福就足夠了。這一刻我仿佛對人們常說的“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一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7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