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
好的作文應該有獨特的見解和創(chuàng)新性,能夠給讀者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示,同時也要注意不要過于偏激或主觀。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篇1
當香味裊裊升起,灶火漸息,用那雪白的糯頭粉包裹的湯圓甜滋滋地鉆進我的鼻里。又是一年冬至到來。
南方的冬至沒有雪花伴舞,但也異常溫馨。我早早被廚房瓢盆輕撞的樂聲吸收起來。媽媽正在廚房里煮著湯圓。我湊近看,手也癢癢起來。“媽,讓我來,你先去休息吧。”我輕輕地接過媽媽手里的勺子。“你會嗎?”媽媽有些遲疑,“相信我吧。嘗試才能熟練啊。”媽媽點點頭。
我皺著眉,盯著眼前一攤東西。我從冰箱里剛拿出來的湯圓,包裝還帶著一滴滴水珠。“是先燒水吧。”我往鍋里倒水。不一會兒。那水咕嚕咕嚕地響起來,把我嚇了一跳。我急急忙忙拆開湯圓的包裝,那一絲絲涼意瞬間鉆了出來。我抓起一顆湯書圓,卻被上面小小的冰晶凍到手指一放。“呼。”我倒吸一口氣,彎腰拾起它。媽媽聽到了聲響,問:“怎么了,用我來嗎?”“別,我可以。“我連忙制止。
撿起那顆頑皮的小湯圓,我也適應這絲冰涼。那水還在冒著泡,我把湯圓一個個放進去。它們接連跳入水中,濺起一朵朵小水花。本在寒冷中沉睡的他們,一下子都泡起了溫泉。我滿意地蓋上鍋蓋,靜靜等待它們。
不一會兒,鍋里的湯圓像充了氣一樣,慢慢上浮,在水中翻游滾動。它們的外皮不再是冰渣,那細膩的表皮在霧氣中顯得光滑柔軟,泛著閃閃的光,讓人心生憐惜。我急不可待地打開鍋蓋,一股白氣猛得涌出來。等它散去,我又湊近它們。每一顆湯圓浮出水面,挨挨擠擠地躺在水面上。他們的表面變得半透明,餡料的顏色也隱隱約約地顯露出來,勾起我的食欲。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暗暗歡喜。
可這樣還不夠。為了讓它更加完美。我又往里面加了幾塊切好的姜薯。姜薯和湯圓在水里暢快地游著,散發(fā)出香氣,洋溢著整個廚房。我用勺子翻動著,期待快點煮好。最后我撒了些白糖,等待湯圓的最終成果。
那一鍋的湯圓咕嘟咕嘟,完成了它們的使命。我拿出幾個碗,用勺子分別舀出。那湯圓滑溜溜地滑進碗里,富有彈性。我早已等不及,用勺子舀了一勺湯嘗鮮。那湯暖乎乎的,直通我的胃里,咬下一口湯圓,餡料流出來,表皮富有嚼勁,雜著湯,在口中滿是香甜。我招呼媽媽來嘗。“呀,真棒!”媽媽一臉微笑地看著我,我的心比湯圓還甜。
湯圓固然香甜,而冬至就是這香甜最真摯的表達方式。一碗熱湯圓,足以道盡千情萬感。
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篇2
清晨六點,寒風帶著令人為之一顫的陰冷鉆進領口、袖口,但這并未阻止人們出行的腳步。在巷口,伴著熹微的陽光,一個阿姨正幫一位老人圍緊圍巾、拉緊手套,攙扶著她走向菜市場。
今天是冬至,一個分外忙碌的日子,每家每戶按照習俗都要做時來運轉——這是個繁瑣復雜的“大工程”。買回新鮮的地瓜后,要洗凈、削皮放入鍋內煮爛,在其冷卻之后加入地瓜粉放在石臼內捶打。時來運轉的餡料一般有蝦仁、包菜、肉丁、蘿卜塊和紫菜等各種材料,紫菜可以吸收餡料里的水分,防止時來運轉蒸煮時因水分過多而破裂。把這些材料放入鍋中爆炒,直到它們完全入味,再倒進籃子中將水份瀝干備用,最后把餡包入皮中,時來運轉才大功告成。
奶奶是家中包時來運轉的主力,每年的這個時候她都是家里最忙的人。今年不同,她有了許多幫手,而不是獨自忙碌。媽媽是奶奶后援軍團的一名大將。我還沒起床時就聽見媽媽陪著奶奶去買菜下樓時輕輕的“咚咚”聲,雖擾人卻悅耳。包時來運轉時家中的每個人都參與其中,連平時最不愛做家務的爸爸也不例外。爸爸幫奶奶在石臼里捶打地瓜和地瓜粉,等它們完全融合且有勁道的時候,時來運轉的皮就完工了。我?guī)湍棠棠髸r來運轉的皮,奶奶說得先取出一小塊做好的皮放入手中搓成圓球,再捏成邊緣薄底部稍厚的碗狀,這樣包餡時不會破掉而且口感更好。媽媽幫著奶奶包餡,在皮中放入適量餡料,再用手輕輕往中間按,從邊沿慢慢捏緊封口,避免破裂。家中的表弟表妹也來幫忙,有的擇菜,有的捏皮,全家人都湊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干活,奶奶的負擔減輕了許多。
蒸了十分鐘之后,熱騰騰的時來運轉出鍋了。大家圍成一桌熱熱鬧鬧地享用著一家人一個早上的勞動成果,品嘗真正的家的味道,景象一片其樂融融。
費心費力了一個上午,奶奶早已筋疲力盡。媽媽主動幫奶奶洗了碗,爸爸把廚房掃的干干凈凈,小孩子們簇擁著圍在奶奶的身邊,你幫她捶捶背,我替她捏捏肩,奶奶笑的很開心、很滿足。
家人的幫助使奶奶的冬至不再那樣緊張、忙碌,一塊壓迫已久的巨大的心頭石在奶奶的心中驟然消失,使她擁有更為開闊的空地來安放家人的愛,也更有力的去愛家人。在熾熱的愛的鼓動之下,去推翻心中的那塊巨石吧,不論你的心變得多么堅硬、多么冰冷,在它的背后,仍有溫暖可尋。
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篇3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好像昨天才播放著,冬至一眨眼就又來到了。香甜好吃的湯圓直在我眼前晃,攪得我連上課都快不專心了。
往年的湯圓都是奶奶做的,她是幾十年的湯圓老師傅了,做的湯圓那叫一個好吃,我是吃了一碗還想一碗,最后連裝湯圓的碗都得舔一舔。今年我們家搬到漳州來,媽媽說我們要自已學著做,味道如何,我倒是蠻期待的。
晚飯過后,我們一家子就迫不及待的開始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爸爸被派去煮姜糖水了。這是最簡單的活兒了,只要在鍋里裝上足夠的糖,加上不多的水,再加入幾片姜片,用小煮開備用就大功告成了。我早早系上圍裙,把手洗了一遍又一遍。媽媽把中午買回來的糯米團放到一個大盆子里。
因為有點干,一掰都散成粉了,所以她邊往盆里加水邊揉,那動作就跟洗衣服一樣,經(jīng)過一番又搓又揉,糯米團變得結實有彈性了。
接著媽媽從大糯米團上掰出一塊,在手心里搓成長條狀,再把米條分成一個個大拇指大的小塊,放在洗干凈的案板上。接下來輪到我開始動工了!我挽起袖子,把一個小米團放在手心正中位置,小心的來回揉搓,不一會兒,一個圓溜溜的湯圓就從我的手里誕生了!
好可愛的湯圓,白嫩白嫩的,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到案板上!剛開始我搓得很慢,有一次竟然把湯圓弄掉到了地上,后來就越來越熟練了,甚至能同時搓兩個。看來熟悉能生巧這句話說得可真是沒錯。不一會兒,一個大糯米團就都是被我搓完了。瞧!一個個小湯圓排著整齊的隊伍,“站”在案板上,跟閱兵儀式上的隊伍一樣整齊威武呢!
可以煮湯圓了!一個個湯圓,像跳水運動員一般跳下滾開的水中,潛了下去。沒過一會兒,我就急不可待的想馬上撈起來!媽媽笑著說:“湯圓浮起來才有熟!”
我只好忍忍我那急性子。終于湯圓像游到終點的運動員一樣,一個個探出頭,我把它們一個個撈起來放到旁邊那盆滿是姜香的姜糖水里。媽媽用勺子把湯圓攪動了幾下,一個個白湯圓像是換上了黃衣裳,更漂亮了!
我被那股濃濃的姜香深深吸引住了,簡直快“口水直流三千尺”了!。我連圍裙都來不及脫就迫不及待地裝了一碗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哎呦!my god!(我的上帝)舌頭被燙到了,不停的扇動著,一副痛苦的模樣。爸爸媽媽直笑我:“人家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你是‘心急吃不了熱湯圓’”!不過他們很快也加入狼吞虎咽的行列,一股香甜、幸福的味道溢滿了我們溫馨的小家。
湯圓真好吃!我愛湯圓!我愛冬至!
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篇4
在冬至這一天,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我國的位置就是在北半球上。
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正因為如此,冬至便成為歷法上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所以古人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在古代,冬節(jié)曾是一個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因為周歷的正月是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jié)"是自漢代才有的。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后,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就像現(xiàn)在的過年。富人都喜歡過節(jié),于是又有"有者冬至夜,無者過一夜"、"富人吃一夜,窮人凍一夜"的俗諺。冬至要吃美食是人們過節(jié)的傳統(tǒng)習慣,中國大地冬至的食俗南北不同。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xiàn)在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冬至進補,養(yǎng)生益壽,既可治病,又可防病,經(jīng)醫(yī)學家們證實,冬天調養(yǎng)得好,春夏發(fā)病就少。正是基于這個觀點,冬補應以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為宜。可用各種魚類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藥人參、黃芪、桂圓、紅棗等,或做湯、或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進補后定會使人儲備更多的能量,從而增強免疫抗病能力。
總之,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久病體虛,勞力過度,勞神內耗,產后,術后及虧虛早衰者,均為冬至進補的對象。
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篇5
杜甫《小至》有言,“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說的便是冬至了。次日之后,白晝漸長、積雪覆蓋的疆域漸遠。山腳下結冰的湖面、板結的泥土、城市玻璃幕墻里騰起的霧氣無一不在提醒人們:靜謐的初冬時光已如約而至。
冬至節(jié)氣源于周秦,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秦時代,以冬至為歲首,算作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漸強,意味著下一個循環(huán)即將開始,是大吉之日。從這個意義上講,最初人們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年的到來。漢朝時期又稱“冬節(jié)”,這天人們祭祀天神人鬼,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冬至和歲首并重,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慶祝往來,一如年節(jié)。
冬至前后的落雪是古城不可多得的美景。擇放晴的冬日,隨車行進在路間,遠處巍峨的秦嶺被陽光照亮,山脈下被積雪覆蓋的麥田閃著晶瑩的光。融化的雪水流進瓦礫間,墜落在古剎的鐘鼎上,滴滴答答地敲打著前朝的軼事,順著屋檐、窗欞看去,到處彌漫著長安的模樣。又或是從信遠樓開始漫步,深吸一口濕冷的空氣,將秋日的憤懣與煩躁印在雪地間。那些長在竹園餐廳外的竹子同深秋的飛黃、初夏的嫩綠一道,靜靜掩蓋于這大地間,保守著一個關于春日的秘密。走不多時,回頭望去,大地間干干凈凈、白茫茫一片。當然,倒也不是全部的素白蕭瑟,那些偶爾掠過的灰雀兒,低矮的冬青,衣著鮮艷的少男少女都平添了些許的活潑。
“冬至到,吃水餃。”小時候,冬至吃餃子是族里戶面的大事,加上餃子本身復雜的制作工藝更道出了年幼時代對冬季最大的滿足。和面,隱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陰陽兩級的意蘊。面粉和面盆相互碰撞,并隨著水、蛋清的流入慢慢變得粘稠,趨于膠著,顯得彈性十足且兼具美感。選鮮嫩的韭菜和豬前腿肉作為餡料,加些許姜末和蔥末,在案板上剁好、竄成團。誘人的餡兒配上薄皮,用力篡緊后丟入鍋中。管不得熱燙,蘸著酸辣的醬料,一口咬下去,流進嘴里的餡兒裹著一年頭的酸甜苦辣。
“少小離家老大回”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無法回避的事情。奔波于異鄉(xiāng)異地,咬一口餃子,家鄉(xiāng)那蜿蜒的小徑、雞鳴犬吠的屋舍、甚至于攀爬在桑樹上的天牛,此時都隨著濃郁的湯汁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冬日的肅穆由此變得溫情,而對來年春日的期盼也越來越濃了。
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篇6
昨天冬至,早上起床時和妻說要去看看父母,讓她中午做幾個菜。
老舊的風俗:冬大如年。又會如清明時一樣,一竹藍中放幾個小碗,半碗的菜,兩個酒杯,兩雙筷子,兩碗米飯,一瓶白酒,還有那些幾十億幾十億的紙錢.......
每次要去見父母,心情都很復雜。時間都說能使一切淡去,而我卻越發(fā)思念早早離開我的父母。也不知道想他們什么,只是一種絲絲繞繞的東西在心里。
那年的春天天氣很冷,說是春天其實就是正月里,父親的離去沖去了幾天前還一家團圓的喜悅。
那天,送父親去火化時,臨行時我替父親正好了帽子,又一次的看著父親安靜蠟黃的臉,那時用手撫摸父親的臉,涼涼的,直鉆心里,覺得父親怎么一下子離我那么遠那么遠,遠的我說什么話他都聽不到。
車隊到了殯儀館,火化房內我是唯一跟進去的親人,或許想最后送一程父親,或許不想那一扇小門過早的關閉了我與父親牽連,我一直跟著父親,盡管他已不再說話,靜靜的躺在那里,可還是我實實在在的親人。
一塊鐵板,一輛四個輪子的手推車,父親安靜的躺在上面,我已沒有淚水,麻木的立在他身邊默默的等。
隨后一個工人過來,問我還跟進去嗎?
進去吧。我說
里間一排幾個爐膛,雖都關著爐門,可我知道那里就是徹底的讓人拋棄肉體升到天堂的地方。房間里溫度很高,卻越發(fā)使人徹骨的冷。當我再一次替父親整理好寬大的衣服后,目送父親被送進那個膛口的一瞬間,一聲沉悶的關門聲一下子擊碎了我,感覺就像一個冰人突然被致力一擊碎成一地,無法再去拼湊自己。
那個沉悶的關門聲關閉了陽世的大門,從此也就真的和父親陰陽兩隔,從此也就真的別離了養(yǎng)育教導我近三十春秋的父親,一直喃喃的問自己這是不是真的?
一切來的都顯得措手不及,措手不及的讓我覺得父親只是出遠門了,可也知道再想見到父親,只是幻想,如若相見也只有在夢中。
后來果真在多少個夜里,我牽著父親的手圍著他轉圈,唱著父親教給我的歌謠;爬上父親的腿上揪他的胡子;在我生氣時一下躺在地上四腳朝天亂踹撒嬌,直到父親把自己抱在懷中夸我乖。
花開花落,雪化草綠,一晃又去十幾載
此生,此生我已明白,世上只有這樣一個偉大的男人給了我無盡的愛,那是父親,任何字里都無法描述那份重量,那是點滴中的深沉。我如今的記憶早已支離破碎,可一直丟不掉的就是那份遠遠的懷念。
今年冬至卻沒有去看成父母,留到春節(jié)吧,我定帶著孩子前行......
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篇7
冬至節(jié)蒸冬,是北方一些地方的老習慣、老傳統(tǒng)。
雖然,民間流行著“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但一個節(jié)日的慶賀和紀念方式從來就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活動交叉在一起的,互相襯托,顯得多姿多彩、豐富充實。
“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就是農家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民謠,寓意冬至蒸了冬,明年夏秋兩季揚場時就會有風,而風遂人愿,把辛苦勞動打來的糧食揚得干干凈凈。這樣,糧食早日入倉,人們才能早日歇手,也免得遭遇了壞天氣而糟踐了豐收的成果,諺語蘊含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之意。而“冬至不蒸冬,窮得亂哼哼”這句民諺,則提示人們冬至節(jié)不要忘記蒸冬。
蒸冬就是蒸窩頭兒。雖然窩頭兒是農家的家常便飯,基本上是日日蒸、天天吃,也沒有什么新鮮奇怪的。但到了冬至節(jié)這一天,窩頭兒就有說道了。首先,窩頭兒的用料不太一樣。平日一般都是用玉米面或高粱面蒸的,而冬至節(jié)這天蒸的窩頭兒,家庭條件好些的,是用小米面,里面還摻著紅棗泥兒。蒸出來的窩頭兒黃里透紅,黃亮亮、紅撲撲,人見人愛,不要說吃了,看上一眼就讓人咽口水。條件不濟的,起碼也要往玉米或者高粱面里摻上紅棗泥兒。另外,平日蒸窩頭兒隨便什么時間。而冬至節(jié)這天,必須是早晨蒸窩頭兒。
在冬至節(jié)的前兩天,家家戶戶就開始在石碾石磨上碾高粱米、磨玉米面了。因為是為冬至節(jié)準備的,因此碾得爛一點、磨得細一些,特別費工夫。頭一天晚上,家庭主婦就從瓦罐里倒出一些紅棗,煮熟、去核,再揉成棗泥兒備用。
冬至那天,天剛剛破曉,全家人就開始忙碌了。男人去井臺挑水;婦人則開始用瓷盆和面;而年齡稍大點的孩子,則被父母命令趕快起床去打掃院落。貓和狗也爬起來,抖抖身子,走出窩口。農家的冬至節(jié),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此時,只見主婦先往面盆里挖上大半盆玉米面,再按一定比例放進去一些高粱面或紅薯面以及棗泥兒。然后用溫水和面,和到軟硬合適后再醒一會兒,然后將面揪成饅頭般大小的胚子,接著,就像變戲法一樣,主婦的十根手指快速在面胚子上捻動著,一眨眼,便捏成一個黃金塔一樣的窩頭兒。只見窩頭兒底部用大拇指旋出一個窩兒,而整個窩頭兒的周邊薄厚均勻。這樣的造型受熱均勻,熟得快。在主婦捏窩頭兒的同時,婆婆或小姑子開始在灶房燒鍋。待窩頭兒捏好后,一鍋水也就燒開了。把窩頭兒放入蒸籠里,先燒大火,再換小火。待窩頭兒蒸熟,日頭也剛好冒紅兒。揭開鍋蓋的一剎那,整個灶房立即被熱浪般的蒸汽充盈了,一股香氣撲面而來。這正是:冬至蒸冬熱騰騰,香氣逼退刺骨風。男女老少心歡喜,日子如同紅日升!
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篇8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的家鄉(xiāng),家家戶戶都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
聽奶奶講,冬至這一天的夜晚是一年中最長的夜。冬至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氣,是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冬至又叫“大冬”“亞歲”,古人還有“冬至如小年, 吃湯圓長一歲”的說法。
每年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奶奶都會自己動手搓湯圓。香噴噴的芝麻餡早已備好了,雪白的糯米粉被揉成了一大團,像個大而結實的棉花糖。在明亮的燈光下,奶奶開始專心致志地搓湯圓了。只見她從那個大大的米粉團上掐下米團,在案板上來回滾動,不一會兒就搓成了比拇指粗的長條,再用刀將這長條切成一個個長短相同的小段,拿著其中的一段,在雙手里 360 度地旋轉著捏,慢慢地捏成了傘狀。她一手托著皮,另一手舀了一小勺芝麻餡放了進去,然后一邊轉動手中的這個“小碗”,一邊給它封口,再快地搓圓它,眨眼之間一個圓圓的湯圓就誕生了,真像個可愛的白玉球啊!
奶奶做得真熟練,整個動作行云流水,每次都惹得在一旁看著的我,饒有興趣地去幫忙。可我每次搓出來的湯圓或大或小,有時還漏餡兒,這讓我對奶奶的手藝越發(fā)佩服了。奶奶不僅搓得漂亮,而且搓得極快,我這兒好半天才搓出了一個模樣差強人意的,而奶奶面前早就擺上了一整排大小和形狀完全一樣的湯圓了,它們白白的、軟軟的、嫩嫩的,多惹人喜愛啊!我目不轉睛地盯著,肚子里的小饞蟲盒蠢欲動,恨不得馬上就能吃到嘴里。每回,奶奶都會刮下我的鼻子,樂呵呵地說:“別急,明天早上再煮給你吃。”
家鄉(xiāng)冬天的早晨天總是亮得那么晚。第二天,天還蒙蒙亮,奶奶就起床了,她把準備好的湯圓一個個下到燒開的水中,煮沸以后,加一碗冷水入鍋,再次將水燒滾,湯圓就起鍋了。端上桌,熱乎乎的,晶瑩透亮,隱約可見里頭的芝麻餡,一股香氣也撲鼻而來。我用勺子舀起一個湯圓,怕燙著了自已先輕輕地吹了幾口氣,然后輕經(jīng)一咬,哇,那又香又甜的芝麻便涌了出來,在口中慢慢化開,充滿了口腔,怎一個“美”字了得?我們全家圍坐在一起品嘗著湯圓,說著笑著,屋子里洋溢的滿是溫馨……
冬至為什么要吃湯圓呢?我上網(wǎng)查了資料,知道了原來吃湯圓是在明清時期就開始逐漸形成的一種習俗,那時做湯圓是為了用來祭祖。現(xiàn)在的人們,冬至吃湯圓,應該是取湯圓“團團圓圓”之意,表達人們對家庭和諧、幸福美滿的追求吧!
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篇9
__日早晨,我剛起床,看見媽媽買了許多蔥和一些羊肉。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買這么多蔥和羊肉干什么呢?”“下周一就是冬至了,媽媽上班忙,中午回家包餃子時間不夠,我們今天提前過冬至吃餃子。”媽媽說。我一聽高興地一蹦三尺高,雖然我經(jīng)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
吃過早飯,媽媽、爸爸和我就開始忙起來了。媽媽調好餃子餡兒后就開始和面、搟皮。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就開始包餃子了,只見他先拿起餃子皮,把它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后夾了一些餡兒放在上面,把餃子皮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學著爸爸的樣子包起餃子來,結果剛上“戰(zhàn)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餃子和爸爸包的餃子一對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呀!爸爸包的餃子飽滿、結實、整齊,像一個個小元寶;而我包的餃子奇形怪狀,有的是橢圓形的,有的近似三角形,甚至有的因為塞的餡兒太多,把餃子皮都撐破了……我只好向爸爸虛心請教。爸爸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把餡兒放得太多或太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所以才包得不好。不要急,熟能生巧。”
聽了爸爸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jù)爸爸的指點,我終于包出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元寶餃子。
包餃子時,爸爸還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人家,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而留下的。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jīng)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時,正值冬季,看到鄉(xiāng)親們有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了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故事,我這才明白了為什么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了。
這一天,我十分開心。因為我不僅學會了包餃子,還明白了冬至吃餃子這個習俗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
冬至作文1000字議論文篇10
12月22日是冬至,放學后,媽媽把我接回家,我做完作業(yè),就和媽媽一起包餃子。
媽媽把一碗面粉倒到面盆里,再加上適量的水拌勻,然后揉到一起。和了一會,一碗面粉就變成了一個光溜溜的面球了,我也忍不住下手和了幾下,媽媽看我揉個不停,就說:“好了,別揉了,蓋上蓋讓它醒醒吧,咱們準備菜!”
媽媽拿出一個大白蘿卜,把它洗個干干凈凈,用擦子擦成絲,我看著媽媽擦幾下以后又換個面,換了幾下以后像一枝削好了的鉛筆。我決定試一下,結果怎么也削不動,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削了一下,削了四五下,就沒有力氣了,我拿開擦子一看,啊!這可不是絲,是末,我花了這么多功夫都白費了!媽媽說:“沒有關系的,反正還要剁,只因為你的力氣小才會這樣!”媽媽把擦好的絲放到鍋里煮一下,趁這一會媽媽把肉拿出來,我把肉放在盆里,在媽媽的指揮下,我放了三勺鹽、一勺雞精、倒了一些味達美醬油、放了一些香油,就開始用筷子攪拌,媽媽讓我順著一個方向攪,說這樣拌的餡好吃。我攪勻了,媽媽也剁好了蘿卜,我把肉和蘿卜都放在一個盆里,就開始使勁地往一個方向攪,直到把它們攪勻了為止。攪完以后,我覺得胳膊很酸,我不得不休息一會。
把餡拌好后,又拿出來和好的面,在面板上揉,我揉呀揉,把面揉成了一條“小蛇”媽媽拿起刀子“嚓嚓嚓“把面切成小塊兒,我也試了幾下,呀,刀子可真沉,我費了很大的勁才把這條“小蛇”全都切完,我們把切成的小塊兒搓成圓柱形,又把它們按成扁的,我搟皮,可是,手怎么也跟不上去,兩個手不知道怎么配合,搟好了,可是是個長圓的,之后我又搟成六邊形、五邊形、小花邊,可是就是沒有圓圓的,媽媽搟的皮又薄又圓,我覺得搟皮太難了!我們把餡放進皮中間,用食指和拇指把皮提到中間捏在一起,再把兩邊的捏到一起,一個餃子就成了,我捏的餃子扁扁的,餡有點少;媽媽包餃子是擠的,餃子肚子鼓鼓的,我們一邊包媽媽一邊對我說:“你知道嗎?冬至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長了,冬至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這一天,大家?guī)缀醵紩溩樱F(xiàn)在還流傳一句民謠“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有人管”的說法,是為了紀念“醫(yī)圣”張仲景為大眾治耳之恩。
包好餃子,我們把餃子放到鍋里開始煮,媽媽說開鍋以后要加三次涼水就熟了。很快,香噴噴、熱乎乎的餃子就出鍋了!
餃子的味道真好,自己動手做得更好吃!也可能是餓了,我吃了一大盤!真香呀!就是做完以后,覺得胳膊有點酸!挺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