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毛片生活片,国产真实系列在线,国产一级淫片免费视频,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匯得文網 > 作文 > 觀后感 >

電影《八佰》觀后感1000字

時間: 小龍 觀后感

電影《八佰》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電影《八佰》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八佰》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且不去評價《八佰》還未上映就已被熱議,或是被吊足胃口的觀眾對票房的貢獻。單從影片本身來說,很可惜糟蹋了一個好題材。

先說好的方面。影片花大量鏡頭表現士兵們在戰爭中的眾生相,每個士兵都是戰爭的主角,是此片的主角,淡化主角(或者說全員主角)也是導演力圖演繹的一種新形式。影片整體張弛有度,既有槍林彈雨的緊張,又有交戰間隙的休閑,形象地再現了“坐在河邊的咖啡館中,一面喝著咖啡,一面看著中日軍隊激烈交戰”(引自紀錄片《大上海》第五集解說詞)的奇觀。情節安排以時間軸為線索,沒有拖泥帶水,舍身炸敵、堅守旗幟等情節的鋪墊和展現恰到好處,催人淚下。影片總體色調和鏡頭運用成熟,頗有商業大片的風格。

然而追求這些好的方面也束縛了導演將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個好題材拍成經典。影片的前半部分幾乎做到了“全員主角”這個目標,刻意規避了可能出現謝晉元的鏡頭,但隨著情節的發展,作為指揮官的謝晉元不可能被繞過不提,于是后半段導演又開始極力塑造一位民族英雄。然而導演似乎很矛盾,除了決策升旗外,謝晉元幾乎被描寫成機械執行上級命令的軍官。也許編劇或導演并不知道戰場指揮官對于整個部隊的重要性,雖然軍人本當無條件服從命令,但如果沒有前線戰場隨機應變的指揮,訓練再優良的部隊也是一盤散沙,八百壯士不可能撐得過一天。此外,從個人情感上說,導演和編劇既不是上海人,又不是謝晉元的親屬或老鄉,應該也不是四行倉庫保衛戰迷,為了實現“八百壯士人人平等”的“創新”而犧牲掉謝晉元的英雄形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由此引出本片的另一個不足,就是整個故事究竟應該忠于歷史還是應該進行所謂的藝術加工。故事片不是紀錄片,我們不能苛求每一個情節、每一幀畫面都準確反映歷史原貌,但這類有真實故事背景的題材仍應以史實為基礎,表現手法可以適當藝術化。

影片中,導演多次運用白馬和老鼠作為象征意義。只不過為了象征而象征,就顯得有些畫蛇添足,刪掉白馬的鏡頭反而能讓影片看上去更真實些。而且以白馬借代趙子龍,進而表達趙子龍為國,比關公的為兄弟境界更高,真是有些可笑了。若要細究起來,趙子龍為蜀國與曹操作戰,那不是內戰么?與八百壯士抵御侵略哪里可以類比。

類似賣弄小機靈但弄巧成拙的地方還有不少,比如“玉芝吾妻愛鑒”遺書,比如穿插方記者拍的黑白“史料”畫面,特派員突兀“神反轉”的表態。就連片名,也故意用“佰”字代替“百”字,大約本意是想用單人旁隱含表示八百個人,或是出于搜索引擎優化的考量,可是從文字的角度分析,八佰是個病詞,只能說是故意造出個并不需要的專有名詞。

撤退前十四小時的倒敘,在整個影片以時間軸為敘事順序里顯得非常不和諧,值得商榷。樓頂保衛旗幟打飛機夾雜了漫天飛屑的特效,也與整個影片干凈利落沒有硝煙彌漫的畫面不協調。瀝瀝拉拉出現的片頭字幕和片名,略微打破了影片的緊湊性。好在這些都瑕不掩瑜。

此外,網上還有觀點認為此片沒有把日軍描繪成蠢蛋,傳聞之前屢屢不過審是因為美化國軍,都算是抗戰題材影片的重大突破,甚至說成是“新標桿”。重不重大、標不標干不知道,但這些并不足說明《八佰》沒有糟蹋一個好題材。

電影《八佰》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管虎導演宣發時期找抗日跑將孫元良后人站臺,要知道當時下令是讓孫元良駐守四行倉庫,結果他腳底抹油,留下謝晉元和手下的兄弟打一場必死的戰斗。

而華誼兄弟為了迅速補齊疫情期間的損失,讓去年營業額低于200萬元的影院先交35%的費用,才會讓電影正常放映。這無疑讓“不開小虧,開業更虧”的影院情況雪上加霜。

基于這兩點,這電影就活該被噴。

但看完電影之后,我只想從單純的影片角度去聊這部片子。也就是說,我會和你一起罵管虎和華誼兄弟,但不會罵這部電影。還會大力夸這部電影。這就是辯證統一的看待事物。

整個演出陣容不僅展示導演的強大號召力,也可以決定電影的下限。當然王晶的電影除外哈哈哈。毫無疑問,張譯、姜武等人的加盟,讓這部電影就有了強力的保底。

這部電影本身的上映過程就十分有趣,先是不過審,后是疫情,就算是當年《無人區》都沒有這待遇。如今一上映,就可以引爆早已饑渴的電影市場沒有任何意外。當然也有很多人講到預期太高導致觀影感受一般,這個沒有辦法。

首先橫向比較一下其他國家戰爭電影,美國的《拯救大兵瑞恩》,講述了國家為了一個大頭兵派了一隊人馬去救援,強調了美國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雖然如今懂王的操作已經讓上百萬人的美國夢破碎。

同樣宏大又真實的戰爭場面,同樣感人的劇情,小隊的每一個人物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小人物在與時代大背景下的渺小。《八佰》中也有相應的刻畫,雖然管虎的功力不及斯皮爾伯格,但已經講出了一群血性中國軍人在民族危亡之際的抗爭故事。

韓國的《太極旗飄揚》,這部電影與《八佰》的相似之處在于,導演設立的巧妙對立。在《八佰》中,實際上分為三個陣營:日軍、國軍和租界。同時也處于不同地形,日軍占據了殘破的上海,國軍駐守象征上海的四行倉庫,租界最為奇妙,雖然地處上海,但是卻代表了國際社會。

《太極旗飄揚》的對立在于,親情和國家的聯系與對立。一對兄弟都是韓國人,被迫參軍后因為一次戰斗,哥哥被炮彈余波波及,導致腦子出現問題并且被俘,成為了朝鮮軍人并且因為勇敢屢立戰功,結果兄弟倆戰場相逢的一刻,伴隨著炮彈和子彈相認,哥哥為了弟弟,最終清醒,被殺。

這部電影和《八佰》的共同點都在于有寫實的戰斗描寫,悲愴的劇情以及神似的對立設定。《八佰》做得更好的在于,使用了群畫像的方式,基本上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給觀眾留下印象深刻的點。

我特別討厭那些說電影角色們都標簽化了,試問,說起姜武角色的”瓜慫“,難道從頭到尾都是畏畏縮縮?最后誰坐在高射炮上的?其他角色能在四五天的戰斗中展現什么變化?杜淳的謝晉元,魏成的連長,李晨的角色等等這些在片中都是成熟的軍人,都是老兵了,他們早已有為國捐軀的覺悟,這覺悟難道不是比那七十萬國軍都要大的變化?!

說起戰爭片,怎么能少得了德國。無論關于一戰還是二戰,這個國家都相當多且精彩的電影,彪炳影史。不必說《竊聽風暴》不必說《鋼琴家》,不必說《冒牌上尉》……德國戰爭片更多是通過電影,傳達對于戰爭的反思和抵制。

說回《八佰》,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很多,但最深的屬于那匹奔馳于戰場的白馬。

個人解讀為,它不僅代表管虎想要表達的那種男性獨有的浪漫,以及對于冷兵器時代,趙子龍在長坂坡七進七出那種個人英雄主義的向往,還代表著當時軍人在最后時刻,如同趙子龍一般,爆發出的無限勇氣。

其次在于,整部電影都是由方言組成,顯得格外接地氣。民國時期,士兵們大多是窮苦出身,當然不會什么雅言,操著一口家鄉話,從北打到南,從西打到東。個人猜測,方言將成為越來越多導演的嘗試,并且成為主流。但也有局限性,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方方言差異過大,我在深圳聽粵語都一臉蒙比。

這部電影,也是在大銀幕上,首次將國軍的位置擺在了正面。這股風氣,雖然不知道最早是誰,但我印象中最早給予國軍正面形象待遇的是《亮劍》。楚云飛其人,就是十分理想的軍人形象。剛正不阿,目光長遠,與李云龍惺惺相惜,在書中最后李云龍自殺后,他通過廣播給李云龍的悼詞,催人淚下。

電影《八佰》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不完美的英雄人物

如導演所言,在這個戲里面,戰爭并不重要,它是普通人的故事,他們怎么去變化的故事,市民怎么從看客,變成了投入其中;怯弱的士兵,怎么變成了我們嘴里的英雄人物。

幾個逃兵,身上布滿了當時人的缺點,怯弱、貪生、貪婪,因為這個倉庫的特殊環境,四天絕境煉獄似的歷練,這些毛病在那一瞬間全都沒有了,骨子里原來塵封已久的一些東西給逼出來了。

老算盤(張譯飾)說一段話甚是真實動人,他說我手指頭都被打掉了,沒法扣扳機了,你讓我在這兒干嘛?我在這兒,日本人就能死絕了嗎?我還有老婆,我想回家。

但最終一些軍人舍生取義、不畏生死感動了他們,人性當中有些好的東西爆發出來。

淞滬會戰歷史真相

這是一場發生1937年的直播。在蘇州河南岸,當時納粹德國、意大利、比利時很多軍官都在高樓頂上看,法新社、路透社、美聯社長槍短炮拍攝,上海當時的電影制片廠還去拍了,第二年還出了一電影,這不是直播是什么?

記載上,何香凝、聶耳、田漢都去了,就在岸邊看,知識分子、小地痞流氓、童子軍、賭場老板,電影中都有代表。

電影從大量歷史資料中尋找真相 ,十幾個人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專門做資料調研,影像、書籍、采訪、照片......

導演組去過21歲副班長陳樹生在大巴山區的老家,現在還有一座墳在那。當時日本人的常規武器打不進四行倉庫,就起了很多新型戰爭的招,直接鋼板陣到樓底下,要炸四行倉庫,樓一炸全完了。陳樹生把襯衫撕下來寫著:舍生取義,兒所愿也。身上綁著炸藥跳下去,跳進鋼板陣的間隙,給日本人炸得肝膽俱裂。

但電影畢竟不是記錄片,某些意化東西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電影當中的老鼠和白馬,我們身上都具備鼠性,趨利避害,活得最長的全躲起來了,但也有像白馬那樣的,奔騰萬里,生命力極頑強的。都是一種詩意化的象征。

影片拍攝的背后

《八佰》是群戲,角色繁多,有歷史原型也有意化構造,電影對每個角色的塑造是充分的,每個角色都甚是菱角分明、代入感十足。所以看定影前希望你能先了解一下相關的歷史背景,要不你會陷入“這個角色為什么這樣,為什么剪輯會那樣”等邏輯較真的狀態。

電影除了送旗女演員程式化的表演讓人跳戲、某一兩個唱而優則演的男演員稍微用力過猛、最后沖橋那些伸出鐵絲網的手有點過這些瑕不掩瑜之處外,其他對得起“華語戰爭片的新高度”,具有“頂級的制作,瘋狂的構思,極限的創作力”的評價。

電影《八佰》的結尾停留在沖橋的時刻。后續的事是:孤軍過橋后,租界英軍要求他們交出武器,將他們軟禁。1941年,謝晉元在孤軍營中,被汪偽政權收買的叛徒刺殺身亡,年僅37歲。1941年12月,日軍占領了租界,士兵成為俘虜,開始悲慘勞役生涯。

電影《八佰》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一條蘇州河,一岸是槍林彈雨的人間地獄,一岸是霓虹璀璨的人間天堂。人與人的隔膜障壁,近乎絕望的刺眼對比,再現了抗日戰爭背景下真實的上海,真實的中國。

占據整個畫面的看客,從未覺得死尸沉重,他們永遠以看的姿態游走租借,以看的麻木求得現世茍且,并以此成為遠離戰爭、遠離苦難的“勝利者”。

河的對岸,白的雪、夜的灰、黑的臉、紅的血,是戰士身陷重圍、背水一戰的色調。中國農民是喜歡大紅、大黑、純白的,而此時的顏色,是流血犧牲的鮮紅,是毫無出路的黑暗,是象征死亡的慘白。 歷史悠久的農耕民族,滋養了勞苦百姓的淳樸善良,誤入“八佰壯士”的農民,端不起殺人的槍桿,他們顫栗、害怕、畏縮,卻在日本一次又一次的激烈圍剿中,在戰士慷慨赴義的壯烈犧牲里日漸覺醒。

僅13歲的小湖北,跟隨著叔叔哥哥落難逃命,卻在偶然交錯間被帶入四行倉庫。他看著對岸的燈光戲曲,眼中唯一的光芒是活下去,活著才有希望。所有人都照顧他,七月給他帶來洋飯店的蛋糕,端午告訴他打完仗一起去照相。然而戰爭殘酷,戰火無情,叔叔被日本人切腹示威、七月被窗外飛過子彈一槍斃命、端午在對抗敵方戰機中掏空五臟六腑,愛他的人、可以依靠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在眼前驟然離世。他隔著窗戶、隔著江、聽著戲,活著不再是唯一祈求,流下的淚越是滾燙,反抗的決心就越堅韌。后來,他不再流淚,不再畏懼了,他跪在冰冷的尸體前吃下七月給的洋蛋糕,他搶過朱勝忠的酒說“老子不怕”。他放棄活的機會,用小小臂膀端著槍,眼神堅定地盯緊前方,恨不得一槍斃了日本兵!

隨著鏡頭在“浴血奮戰”與“坐以待斃”間來回切換,民族的悲劇性也在不斷加深。八佰壯士像是個孤獨的存在、孤獨的個體,即使絕望的死亡感、無力感深入骨髓,卻絲毫未動搖戰士上陣殺敵、為國獻身的忠肝義膽。他們愿以舍生取義,叫醒對岸掩耳盜鈴式的自欺,打破瞞與騙造就的大澤,摧毀被“夜氣”籠罩的鬼氣森森的世界!

一個命令傳來,最后的突圍戰即將打響。照明燈時隱時現,日本兵早已埋伏高處,火力集中掃射,壯士浴血奮戰,子彈穿過血肉之軀,沸騰的鮮血如同濺落的牡丹,染紅了夜的黑,浸染了雪的白。生死的瞬間閃動,重重敲醒了沉睡的國人,他們終于正視起淋漓的鮮血,掀翻橫在身前的鐵網柵欄,伸出拳頭和雙手做出應援。畫面由快轉慢,最后戛然而止……先烈的死能轉化為后人的生,多年后,東方明珠赫然矗立,高樓林立中四行倉庫彈孔依舊殘留,不同的是,現世是一個人之而為人的嶄新世界。

整部電影鏡頭細膩,細節豐富,觸動人心,值得影院觀看。

電影《八佰》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周末,閑得慌,有時候覺得天天上班才好。

下午,宮先生說去看電影吧。一拍即合。小區對面就是影院,疫情以來,一直關閉著,直到最近才開。

在貓眼上訂了票,90元兩張,是深圳的行情價。在電影院樓下的奶茶店里買奶茶時,看到有優惠的電影票賣,只要 15元一張,有效期到9月底。毫不猶豫買了兩張,已經買的票不能退,留著,什么時候想看了就過來看吧。

選的電影當然是最近才上映,口碑好到炸的《八佰》。路上宮先生科普了一下,說這是真實的故事,講的是1937年國軍八十八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的事件。我對戰爭和歷史沒有太多研究,就當故事聽了。

電影很長,跟之前的抗日神劇,在基調上就不一樣。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但看到現在繁華的大都市上海,在那個時候被炸得只剩下租界一塊正常的地方時,也不免震驚。影片拍得很真實,最感人的地方當然是以陳樹生為首的幾個士兵,身綁炸藥,從樓上一躍而下,用人肉炸彈粉碎了日軍的鐵甲攻擊。我承認我淚點低,看到這里時,我泣不成聲,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想想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多少個陳樹生拼了命換來的啊。

電影中有一匹白馬,我一開始不知道這匹馬的意義。在槍林彈雨之中,一匹血肉之軀的大白馬的出現,似乎與環境有點格格不入。看到后來,才明白,這匹白馬的存在,就是中國人民抵抗外敵侵入的精氣神的象征。它在租界對面,四行倉庫外的馬路上,撒野狂奔的樣子,代表的就是中國人民對自由的象往。當然,這只是我的理解。

影片全場用蘇州河兩岸的景象做對比,一邊是被炸得只剩下斷壁殘垣的戰場,和只有 800戰士堅守的四行倉庫,一邊是歌舞升平的各國租界。上空還有全世界各國的觀察人員在看著這場守衛戰。那時候的中國,國力薄弱,在聯合國孤立無援。本來這場抵抗是為了爭取在聯合國會議上爭取世界各國對中國反日本侵略的支持,當時的中國外交官顧維鈞已經到了比利時,但是各國卻借故拖延了會議時間。最后,國民黨政府只能尋求英租界的庇護,讓800戰士中剩下的人進入英租界。這場戰爭就算結束了,上海淪陷。

所以,弱國無外交。什么時候都需要自己強,在國際上才有話語權。當時在租界的中國人,看似一個個都在看著戲,其實大家都在關注著這場戰爭:自愿請戰,把電話線拉到四行倉庫的刀子,光榮的完成了任務,卻沒能活著回去;獻出國民黨旗和捐出嗎啡的賭場老板蓉姐;一直關注著戰爭,最后忍無可忍扛著槍打向對岸日本兵的教授……

人人都向往和平,尤其是平民老百姓。影片里,歐豪飾演的端午,是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小年輕,帶著他的弟弟小湖北跟叔叔一起,第一次離開他成長的小縣城,想去看看繁華的大上海。他并不想打仗,更不想殺人。他端著槍,但是他下不了手,因為他目睹自己的叔叔被日本兵殘忍殺害,才狠心扣響了扳機。戰爭是殘酷的,對于軍人來說,很多時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是對于政治家來說,那只是他們談判的籌碼。黃曉明飾演的軍官跟謝晉元團長說:戰爭從來都是為政治服務的。說起來太殘酷,太冷血,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實就是如此。八佰余人用生命在抵抗日本兵的目的,只是為了在談判的時候,取得世界各界對中國的支持。但是我想,八佰人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的,是中國人的頑強與勇敢,是保家衛國的決心,是那股子不服輸的精氣神。而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這樣的精氣神,對于中國軍隊,甚至是中國人民,都是多么寶貴的支撐。日本兵從山東一路打到上海,上海如果很輕易就拿下了,那么日本人南下必定會勢如破竹,一舉攻克南京。

正是因為有這么多八百壯士一樣的人們存在,中國人民才有了翻身的希望,才有了今天美好和諧的生活。

從電影院出來,宛若隔世。影片中的戰火紛飛與現實中的一派祥和,實在碰撞得有點強烈。想想這個時代還有那么多人在徘徊,在焦慮,也許他們忘了,今天得來的和平與安寧多么不容易。在七十多年前,我們的國家差點就在戰爭中落敗,任人踐踏。是無數個英雄戰士,有留名的沒有留名的,用他們頑強的拼搏,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今天強大的中國。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也許是我們能夠回報他們的唯一方法。

致敬英雄!中國人民永遠會記住你們!

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