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戰馬》中小學觀后感
與斯皮爾伯格的作品如《慕尼黑慘案》、《奪寶奇兵4》相比,《戰馬》更像是聊發少年狂的返老還童之作,雖有戰爭背景,但不見《拯救大兵瑞恩》逼真無比的暴力血腥。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電影《戰馬》中小學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電影《戰馬》中小學觀后感精選篇1
這是一段關于人與馬之間深厚情誼的故事,這是一段關于成長的故事,這是一段關于人性善良和完美的故事。斯皮爾伯格的這部《戰馬》,既有著史詩般的恢弘氣勢,也有流淌在畫面中的汩汩溫情。
喬伊是一匹從降生就注定不凡的戰馬,前額有著白色十字星形的鬃毛,讓它看起來更為獨特。影片最開始喬伊為艾伯特家犁地的段落,就顯示了它的與眾不一樣。村莊里的人不管是普通鄰里還是艾伯特家的地主,都不相信這樣一匹剛出生不久看似弱小的馬匹能夠犁地。可是艾伯特始終堅信它有巨大的潛力。在艾伯特的鼓勵聲中,音樂帶著勝利的振奮,鏡頭中的泥土被徹底地翻過來,看似不可逾約的大石塊也沒能阻礙犁刀的前行。喬伊的勇敢和潛力在此時已顯現。
不管是一匹馬還是一個人,他的成長都必定經歷必須的磨難。在《戰馬》里,這磨難就是一戰。戰爭,意味著死傷,意味著流離失所。同艾伯特同甘共苦的喬伊被帶上了戰場,意味著它同主人也許再不能相見,意味著它的命運從此由上天決定。這讓觀眾從它被上尉牽走的一刻,就開始擔心。然而,在戰場上的喬伊,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好心人。它的幸運,不僅僅是反映一匹馬的命運,更多折射了人性和戰爭的樣貌。好心的上尉將喬伊當成自我的座駕,愛護有加;幫忙喬伊免于被射殺的軍中少年因逃跑而遭到槍擊。在那里,善良的心靈、年輕的生命,都在這種看似為“正義”和“榮譽”而進行的戰爭中毀滅了。導演回望歷史的態度已十分明顯。
最令我動容的,有兩個段落。一個段落中,喬伊竭力奔跑,被戰地的鐵絲網纏繞而無法動彈。這樣一匹馬竟然讓兩軍對壘中的“敵人”化為了朋友。英德兩軍的戰士,能夠為了這么一個生靈,暫且舉起白旗,暫且擱置下“戰爭”、“對立”、“仇恨”,為了這匹馬的生命和自由而合作。這是怎樣的力量,能夠超越國籍,超__爭,超越對立和仇恨?也許,這就是悲憫,就是人性。正是喬伊的困境激發了分立在兩個戰壕戰士的人性中的悲憫和善良。斯皮爾伯格讓觀眾在戰爭中依然感受到溫暖和力量,就是因為他捕捉到在極端環境下人內心的完美品性。
另一個段落,是喬伊和艾伯特重聚的部分。當在戰火中暫時失明的艾伯特吹響了僅有他和喬伊之間才有的“口哨”。喬伊回頭了,潛藏在艾伯特內心中對重逢的期待此刻流露出來,這同樣也是觀眾的期待。艾伯特從人群中走出,他對喬伊的惦念、牽掛,都體現為此刻重逢的激動、欣喜,喬伊對主人也是分外親熱。艾伯特不用眼睛看,只憑心去感受就能明白,這是他的喬伊,是他從小養到大的喬伊,是他始終惦念和牽掛的喬伊,是他與眾不一樣堅強勇敢的喬伊。這是一種“心有靈犀”,是一種人與馬之間同甘苦的深厚情誼。
結局從史詩般的戰爭又回到寧靜的小村莊,歷經戰火的艾伯特牽著喬伊回家了。而此時的人和馬,不再是當初未經世事,而是都經過了成長,經過了洗禮。他們身上的堅持、勇敢、無畏,我想,正是斯皮爾伯格想要給我們展現的吧。
電影《戰馬》中小學觀后感精選篇2
《戰馬》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在講述一匹幸運的馬的故事,從一個小馬駒成長為功成名就死里逃生的一匹戰馬之間,一直被主人們照顧、愛惜,馬與馬、馬與人之間的感情都讓人甚是感動。
很少,真的很少讓我覺得感動的電影,以前理解不了為什么有人為了一個電影而哭,從來都只認為讓人感動電影只是導演跟編劇與演員之間商量好的一場把戲,但這個讓動物出演的新把戲,足足讓我感激涕零一把。讓你失望,我還是沒哭,但我愿意花時間寫一篇毫無世俗意義的觀后感,或許已經能讓你些許安慰。
有很多人問過我為什么看很多電影只看一半,一直想不到怎么回答這個問題,欲言又止幾經反復,又被人打斷“算了,怎么說這電影還是有讓你看不下去的理由”。現在終于能回答這個問題:“不是有讓我不肯看下去的理由,是沒有讓我看下去的理由”。看到這個畫面,還用說什么。
因為阿爾伯特的爸爸被農場主逼迫,于是迫于生計只能將愛馬賣給尼克爾斯上尉 。
從這個眼神,從這個臺詞我已經想到今天必須要寫點什么,名為愿你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
電影《戰馬》中小學觀后感精選篇3
《戰馬》這部電影非常震撼人心,我看到了什么是堅強,什么是勇氣。
這部電影講了艾伯特買下了一匹馬,名叫喬伊。艾伯特把它訓練成了一匹農馬用來耕地,想種糧食換錢抵賬。但這匹馬還是因為殘酷的戰爭被擄走了。在第一次戰爭中喬伊被德國人俘虜,把它交給了艾米莉和她的爺爺。不久,這匹馬又被拉去拉大炮。在戰爭中,喬伊發現它的朋友——托桑普死了,結果跑進無人區被鐵絲纏住受了傷。最后與艾伯特重新相逢,真是一波三折。
看了這部電影,我很佩服這匹馬的勇氣,為了重新回到艾伯特身邊,在戰場上不顧生死地飛奔。一次它為了找它的主人,絆倒在鐵絲網中,被一個德國人和一個英國人發現。因來得匆匆,雙方看著這橫七豎八的鐵絲網,無能為力。只好向自己邊的戰壕喊:“有沒有鉗子?”這時,大約有七八把鉗子飛了過來,“咣”的一聲砸在水潭中時,我忍不住會心一笑,士兵們似乎為了這匹馬忘了彼此是敵人。
我也很感動,感動的是喬伊與艾伯特重逢時,喬伊已經得了破傷風。艾伯特不顧一切地想把喬伊治好。一位軍官阻止了他,但好心的獸醫為了治好喬伊,讓艾伯特無時不刻地守護在喬伊的身邊,幫它養病。幾個星期里,喬伊被關在馬廄中,艾伯特天天喂食物給喬伊,直到它恢復健康。我覺得艾伯特這種“只要努力,就有希望”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
像《戰馬》這樣的動物電影還有很多,有機會我都要好好的看一下。
電影《戰馬》中小學觀后感精選篇4
教師在期末考試后,給我們班同學看了一部國外的電影——《戰馬》。
《戰馬》講述了一個男孩與一匹馬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因為制片方們的傾力合作,而讓這部電影的血肉感情的展現的活靈活現。我個人認為,相較于此刻的偶像劇,感情劇,諜戰劇等,要好得很多,它體現的也有太多太多,例如人與動物自然,那單純的友誼,又例如長輩對晚輩的親情呵護,還或者戰場上的惺惺相惜和鐵骨錚錚,以及對戰爭而時過境遷的無奈……這些都是讓人們心中有感而發的東西。
應對戰馬喬伊,我不禁有些感慨了,從一匹不起眼的小幼駒,變成了全營中跑的最快是戰馬。這似乎告訴著,在這個一條大街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普通人的殘酷世界上,我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會有一天有幸變成那百分之一的winners的一員。即使這是假的,這只是我們的完美幻想,但最起碼有繼續下去的動力與期許,不后悔自我最美的年華。
當然,除了這個,我還從鏡子里我的眼睛看到了很多東西。
最豐富的要數老農了,從電影的情節,圖像來看,雖然老農有大把的食物和農田,可因為戰爭,而常常被人搶奪,要湊齊買喬伊的錢恐怕是所有的家當了吧。為了逝去的孫女,付出了他僅剩的一切,卻也沒有所以沖昏頭腦,而是把他讓給了艾伯特,這份理解,想必是出自對艾伯特這個戰士,而他兒子,兒媳因戰而死的惦念吧。總之,我欣賞這個“小小”的農夫,因為放手是很多偉大的人也做不到。
艾伯特呢,他又是靠著什么意志尋找喬伊這么多年呢?用我的話就是——什么都沒有,是心告訴他自我要找到喬伊。不僅僅守護需要心,尋找,也是要心的。這一點,從艾伯特眼睛瞎了還能認出喬伊,就能看出來。
最終我真心期望,我自我有他們一般的勇氣,實力……加油,明天會更好!
電影《戰馬》中小學觀后感精選篇5
《戰馬》這部電影很有名,榮獲奧斯卡金像獎6項提名。導演是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講述了一戰時期一個男孩與一匹馬間非常尋常的友誼,他們因為一戰而分離又重逢。
故事發生在英國,一個農場少年阿爾伯特,一天,他的父親帶回一匹馬,他一眼就喜歡上這匹馬,但他的媽媽不讓他養馬,還要退了馬。他對媽媽說,一個月內,一定把馬訓練好。有一天,他發現馬沒了,媽媽在屋里哭,他馬上跑了出去。發現爸爸在向一個德國士兵買馬,他死活不讓。直到一個德國軍官過來,說戰爭結束后,一定還他馬。
他把一條手巾綁在馬按上,送走了馬。后來,德國軍官戰死了,英國士兵們搶走了馬。馬倌很喜歡它,悄悄解開它的韁繩,放走了它,自己卻被槍斃了。
它跑呀跑,結果被鐵絲網纏住了,痛苦地躺在地上。一位德國士兵冒死來救他,碰到了一個英國士兵,兩人解救了馬,兩人都想要馬,就用拋硬幣決定。結果德國士兵贏了。阿爾伯特也參了軍,他被毒氣弄傷了眼睛,德國士兵牽著馬來時,馬看見了阿爾伯特,跑到他面前。他和馬都留下了淚,這感動了兩國士兵。
最后的大結局,是一家和馬在夕陽下,擁抱在一起。這個結局實在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