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后感作文
《金陵十三釵》除了端正的意識形態,如好萊塢特效的班底、演技優秀的奧斯卡級別的主演以及催人淚下的通俗劇橋段,都是影片值得肯定的地方,但這些只是影片的硬件保障,是一種品質上的安全牌。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供大家參考。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后感作文精選篇1
最初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吸引到我是因為它的名字,讓我聯想到了曹雪芹先生筆下的“金陵十二釵”,十二個鮮活的如花女子。而相隔數百年之后,同在金陵,這個六朝古都,又孕育出十三位可歌可泣的人物——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主要講述的是1937年南京淪陷以后,日軍進行血腥屠城,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哀鴻遍野。此時南京的一個教堂臨時成為了避難之所,一個美國殮葬師、一群教會女學生、幾個軍人和傷兵還有14個淪落風塵的秦淮女子都來到了那里,共同應對一場生死浩劫。最終日軍還是闖入了那里,發現了女學生,中國軍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價救下了這些女學生。然而日軍再一次要求強征女學生前往慶功會表演節目。女大學生們不堪受日軍凌辱,決定團體自殺。卻被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和假扮神父的約翰救下。這12個平風塵女子,身披唱詩袍,懷揣利剪,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生死之約。
想想國軍戰士們如何用身體來抵擋坦克,我就心驚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慘景,真的很揪心。那種慘,好像不是能夠想象的,不敢想象那些畫面,那種仇日情緒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騰。很多讀者看到那里,大聲嘲笑她們的傻,竟然會為了琵琶弦、耳環和貓而跑出去冒險,而對于沒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環和貓,都值得她們冒死追尋。這就是她們的精神寄托,無關世間安穩和動亂,畢竟她們是遭人嘲笑戲弄的邊緣人啊。和平年代,她們也是邊緣人,戰爭年代,同樣沒有逃脫邊緣。從良家女子變為妓女起,她們就學會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同是13歲的豆蔻年華,教堂里的女學生們依然過著天真浪漫的生活,而玉墨就被迫從一個好女孩變成一個“壞女人”,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兒在春天到來之前就遭受了殘忍的摧殘,她本該天真無邪的生活徹底被那些逼良為娼的人們所改變了。在這些歲月里,她們的天真浪漫早已消耗殆盡,受過摧殘的她們更懂得保護年幼的女孩,所以她們挺身而出了。恰恰是這樣一些邊緣女性,她們在關鍵時刻,用生命包容了這個世界的丑陋。她們的英勇可歌可泣、可嘆可悲。她們的偉大更顯得日軍的卑鄙,對她們的敬佩更激發我們隊日軍的憎恨。
那曲《秦淮景》,她們是第一次穿著學生服唱的,而在書娟的回憶里,卻是穿著艷麗旗袍的十三釵。歌聲仿佛把我們帶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們最終的光彩,很凄美,很蒼涼。吳語總柔軟,卻唱了一曲的剛烈。
在古詩《泊秦淮》里有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其實不然,商女亦知亡國恨!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后感作文精選篇2
《金陵十三釵》從頭到尾,都展現著高雅、細膩、富有情感的色彩。單是這樣的色彩,已經足以撩起觀眾心中的感動。那斑斕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間內配合光線所顯現出的,那種厚實而帶著豐富沉淀的色彩,乃至十幾名妓女身上的服飾、首飾,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顯得分外的雅致、細膩、和富有歷史回憶的深厚情感,這一切點點滴滴的色彩,都無不打動著觀眾的心。這樣美麗的而富有情感的顏色,在張藝謀的電影里是首次出現的,而且不遜于其它一流影片顏色,可見張藝謀對色彩表現和運用潛質,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也是對電影的美術水平的掌控,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除美術之外,演員的演繹,也是這部片一個極重要的看點之一。ChristianBale無疑是重量級的演技實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電影里,大部分是偏重劇情的電影,這類影片更需要演員精湛演技的演繹。在國內電影明星中,其實鮮有幾人能媲美荷里活實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員個性是年輕一輩演員雖然懂得不再賣弄過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卻只會木訥或扮酷。只有少數經驗豐富的演員,如王學圻等,才是真正懂得透過級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極細膩的眼神變化,傳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而奧斯卡級的ChristianBale,對于這部片里那個,內心世界充滿矛盾及不斷變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繹的入骨入髓。而由于有這位演技大師的帶動,影視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準發揮。她的表演也趨于沉穩、內斂、細膩,比很多國內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內斂細膩的表情傳遞,越是接近真實,越是真實感,就越能感動觀眾的心。雖然ChristianBale的帶動作用是很大,但作為導演的張藝謀,對于整個團隊的表演水平的把握與提高,當然也是功不可沒的。沒有高水平的導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電影的。透過這部電影,張藝謀把國內演員對于演技的明白,推向更高層次的詮釋。
雖然這部片,比起《阿甘正傳》、《朗讀者》等真正實至名歸奧斯卡金獎電影,在演員表演、美術、故事細節等等方面還略遜一籌,但不可否認,該片已經真正踏上奧斯卡級別了。當年《臥虎藏龍》那樣的爛片獲得奧斯卡金獎,不少有識之士都羞于在外人面前談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釵》有幸榮登奧斯卡金像寶座,國人再也無需羞愧了,能夠堂堂正正地享受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個亮點是戰爭場面的細致展現。近年來,觀眾看過最好的現代戰爭場面電影當屬《雷霆救兵》(SavingPrivateRyan),該片對戰爭場面的近距離細致真實的刻畫與再現,加上在戰爭中交織的人性與情感的細膩描述,攝影的細膩表現手法,演員的細膩演繹,使該片成為戰爭類影片在觀眾心中的參考標準。之后《集結號》的成功,就是從《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參考與學習的成績。但《集結號》中呈現的是大戰場、戰壕戰的場面,而《金陵十三釵》的戰爭場面是城市廢墟中的巷戰,在這方面與《雷霆救兵》更相似,因此在槍戰的細節方面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能夠學習參考的地方,因此在局部槍戰的細節描述,以及戰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細節刻畫方面,更勝于《集結號》。
有不少人認為張藝謀的電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覺得這是正因故事缺乏細節。而這部《金陵十三釵》的細節是十分豐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術色彩方面的細節、攝影的細節、槍戰的細節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細節、故事發展的細節、演員對于這些細節的把握與細膩刻畫,這些都是一次豐盛的大餐,供觀眾細細品味。男主角從一個只想著賺錢的仵作佬,慢慢變成一個能冒著生命危險挺身救女學生的英雄;十幾個風塵女子從只知道逃命和如何與男生調情的妓女,慢慢變成一群舍身救女學生的女英雄。這些變化是順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正正因有豐富的細節,使得變化貼合邏輯與人性的本質,才會表現得那么的真實自然,才會那么感人肺腑。對于日本軍人,有些是徹頭徹尾的冷血野獸,有的是有著人性的外表卻掩蓋不住冷血的本質;而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為救女兒,忍辱為日軍做翻譯,還要被罵為漢奸,最后還是可憐地死于冷血野獸的搶下。而這些人物與故事發展的刻畫,都是有豐富的細節作為鋪墊與支撐的,因此才那么真實感人。
故此我認為《金陵十三釵》是成功的,是張藝謀的一次蛻變,也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以中國現階段電影水平為基準給《金陵十三釵》評分,我給95分。若是以奧斯卡電影水平為基準,我給89分。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后感作文精選篇3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淪為一座死城。滿眼望去,皆是死尸,生者像那無頭蒼蠅般亂竄,只求找到一棲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無幾的中國士兵。
可是教堂外那些搔首弄姿的風塵女子在這個嚴肅甚至危險的時刻,卻還是如往常那般輕慢嬉戲。這不禁讓人唏噓,她們真的是在向喬治求助嗎?
電影伊始,無論是喬治還是女學生,沒有人喜歡她們,更別妄提“尊重“,即使是看似熱情的男主角,也只是沖著美色而去。她們粗俗、淫靡,與矜持、高貴的女學生簡直是云泥之別,因此也不配踏入這片還殘留這著的凈土。
當僅存的潔凈被污染,暫時的寧靜被打破,誰又曾想到正是這些低賤的風塵女子散發出的人性之光保護了孩子們的純潔。她們清楚日本軍隊的邀請沒有想象的單純,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也許當初一句“姐姐們替你們去”只是為挽救孩子們別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誰也沒有多少片刻的輕松。玉墨的提議有人猶豫,有人反駁,但最終這些女人的善良戰勝了內心的恐懼。
在臨走的前一天,她們高興地讓約翰為自己化妝,因自己從未試過的裝扮而像個小女孩般雀躍不停。如此模樣其實正是她們心中所真正渴求的,濃妝艷抹實屬被迫無奈之舉。最后送給妹妹們的一首《秦淮景》,又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或許被送上敵車回首的那一剎那,正是她們人生中最美的時刻。
最后電影的結局只講述了約翰含淚開著載有學生的卡車逃出了南京,卻并未交待女人們的下場。但誰都明白包括她們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們的是死也不能輕易解決的可怖。
魯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他為紀念并稱頌劉和珍所寫的。雖然這些風塵女子手無縛雞之力,但在我看來“勇士”二字,她們當之無愧。或許這十二人在百年之后只化作一抔凄慘的黃土,永遠無法擺脫那令人唾棄的卑賤身份。可我想她們并不會在意那所謂的身份與可笑的名譽,她們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讓我們真正看到污穢外表下,原來藏著的是一顆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后感作文精選篇4
觀后對片中多個鏡頭歷歷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戰爭是不分國家、不分地域、不分種族的,戰爭是殘酷的,在我們抱怨當年日軍暴行的時候,事實上在之前的納粹二戰中,早已上演過。不管是在歐洲大陸上的猶太人杯具,還是在亞洲大陸上中國的隕落,歷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類的貪婪與野心,欲望與自私。片中的細節不管是不是真實的,我們都相信在戰亂的年代,國人是團結的,中華兒女是齊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復存在,“國”在當時必須是凝聚眾人的基礎,信念的所在!大到現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話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滅——落后就要挨打!
對于沒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環和貓,都值得她們冒死追尋。這就是她們的精神寄托,無關世間安穩和動亂。和平年代,她們也是邊緣人,戰爭年代,同樣沒有逃脫邊緣。從良家女子變為妓女起,她們就學會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電影比小說更充實飽滿,色彩的運用體現了張藝謀獨特的美學,教堂彩色的玻璃在電影中其實起到了很重要的視覺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電影情節很緊湊,一環扣一環,不像小說天馬行空。
作為電影來說,無論是情節人物設置,還是畫面拍攝手法,大到戰爭場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釵生活,都看得到張導的用心良苦。
全片幾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話,注意了一下,貝爾的英文對話都盡量簡潔,句式簡單,玉墨的英語則用了許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詞匯,顯得她很有教養,畢竟是在教會學校呆過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從這一點上說,十三釵具備了國際大片的基本素養。
學會尊重下層人民,這是禮貌人的基本素養。因為每一天裝扮得光鮮亮麗,人模人樣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當就比妓女臺面上的錢色交易更正當。“妓女是婦女最古老的職業。”和那些被包養的女人相比,起碼她們是靠自我謀生。這些人之所以比我們過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為她們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會放逐了。
搞藝術的,請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態來揣度他們。不是所有導演都沖著金錢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個電影就是為了拿奧斯卡。他們想做的,無非就是拍一個好電影。一個首先是自我喜歡的電影,然后是能贏得觀眾喜歡的電影,最終才是評委喜歡的電影。
真正的藝術家,不為別人而創作。他的創作,是內心的需要,是藝術的呼喚。好片不怕被潑臟水,好導演根本就不在乎無道德的詆毀。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后感作文精選篇5
電影《金陵十三釵》一點也不晦澀難懂,其情節的連貫與故事的縝密甚至是張藝謀電影創作團隊的刻意為之。電影通過一系列情節與人物彰顯了人性的溫暖與偉大,它們由無數的小溪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經成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里到處都是槍炮聲與嘶叫聲,還有日軍的燒殺搶掠與奸淫;無數的被俘士兵遭到日軍的集體屠殺,躲避戰火與日軍追殺的青年男女在殘垣斷壁中逃竄;戰火與硝煙,還有恐怖,籠罩了城市的每一個空間。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本可以僥幸撤退出城,但他們卻突然發現了十幾個女學生被日軍瘋狂地追逐抓捕,遂放棄了逃離,就地阻擊日軍,與之展開激烈的巷戰。女學生們逃脫了,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卻幾近全部陣亡。僅存的李教官在將一受傷的少年送進教堂后,重新回到巷子里,將數顆手榴彈布置在教堂周圍。當發現沖進教堂的日軍_____時,李教官對日本兵扣響扳機,然后與沖進來的一伙日軍進行了最后的拼死搏斗。明知寡不敵眾,明知還有逃生的希望,但他們在那一瞬間里,卻選擇了解救女學生。他們面對日軍的坦克與槍林彈雨,挺起胸膛,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中國男人的血性。作為電影的開端,他們的鮮血為這部電影涂抹了鮮紅的英雄底色。
貫穿電影始終的是一名美國的殯葬師約翰,貪財的他冒死應約來教堂給被日軍炸死的牧師作法事,不但沒掙著錢,反而被卷入因保護女學生而與日軍進行的生死搏斗之中。他本來有理由,也有機會與同伴一起撤離南京,但他親眼目睹的日軍的罪惡與暴行激發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與才智,并在“漢奸”、妓女及小雜役的協助下,成功地將女學生們救出。
約翰的出場,一切都是為了錢;而隨后的遭遇,他不僅僅是由殯葬師轉換成了牧師,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國家與民族,讓人性具有了人類普世的價值與意義。小雜役陳喬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學生赴日軍慶功會,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層生命那微弱的閃光。十幾位女學生在最后的時刻選擇了集體跳樓自殺,這一壯舉確實讓我們難以置信,她們還只是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十四五歲的孩子。而女學生書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時向躲在地窖里妓女們的一瞥,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將女學生們從集體跳樓自殺的剎那解救下來的是13名妓女,她們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最讓人在人格與道德上進行多重詆毀的群落;而且她們強行進入教堂既破壞了教堂原有的寧靜與和諧,還污染了學生們的心靈與宗教的神圣,并與學生們之間發生諸多齟齬。然而,就在女學生們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她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代替女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會。她們的血性與大義并不輸給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行的軍人。她們那輕松燦爛的笑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澀的淚水,還有永恒的懷想。這一情節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思想,無論是電影藝術的呈現,還是理論批評的闡釋,都有廣闊深厚的空間。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極其鮮明且豐富的張揚與呈現。編劇之一劉恒說,《金陵十三釵》是“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觀眾會被影片感動是因為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種子播種下去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