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朝花夕拾感想
寫讀后感需要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這有助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讀朝花夕拾感想應該寫成什么樣的?快來看看讀朝花夕拾感想,本文為你提供讀朝花夕拾感想寫作技巧和示例!
讀朝花夕拾感想篇1
有一本書充滿著一個飽經滄桑的人對童年的回憶;有一本書飽含著對故人、對永逝青春的思念;有一本書,從平和溫馨的生活中反映著黑暗的社會,從抒情中見諷刺,從平述中露批判,從描寫中現出仇恨。這本書就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語言平和樸實,對人物的塑造及其成功:爽朗而多嘴的長媽媽,她有許多麻煩的禮節,卻能夠做別人無法做或無法做的事;范愛農生性,他有自己的理想,但最后卻總是落落寡合;對生活不拘小節,但對學術卻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藤野先生;昏庸無能的“名醫”陳蓮河;慈祥而又有些迂腐的壽鏡吾老先生……魯迅用平淡樸實的語音,將與那些人的生活描寫得有溫馨、有悲憤、有快樂、有仇恨。頓時,一副舊中國的畫卷便顯現在我們面前:一群窮困潦倒的老百姓在生活的重壓下早已麻木不仁了,渾渾噩噩地度日;私塾里讀的書,全是“道德仁義”;所有人都遵循著繁雜的禮儀,一心向神,各種“名醫”、“方士”成了救人命的神……黑暗的舊社會在一個個小故事里顯現出來,這些黑暗的東西在魯迅的童年里深深地影響著他,魯迅對童年的回憶也就是他對黑暗現實的批判。這本書似乎更應該說是一副風俗畫,是一個飽受封建社會摧殘的人的吶喊。
然而,在這本書中,魯迅更多的是對童年美好事物的描繪。例如那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的長媽媽;改正血管位置、對學術工作一絲不茍、關愛學生的藤野先生;內心方正、心向__的范愛農。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魯迅,讓他感受到童年的美好,讓魯迅成為一名善良的、先進的知識分子,一個堅定的、正義的__者。作者筆下的百草園、五常會、山海經等童年美好回憶,也讓這本書不像是一個大人的回憶,倒像是一個孩子激動的敘述。
現在的我們,童年里充滿著溫馨與美好,我們無法感受到魯迅筆下所描繪的那個黑暗社會。中國已經脫離了封建制度,變得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安定。但我們仍然不能忘記那段歷史。現在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像魯迅一樣,為了國家的進步、人民的幸福,“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薄V腥A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努力、去奮斗。
這就是《朝花夕拾》,一本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錄,一系列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更是一部對現實的批判,對我們的鼓勵!
讀朝花夕拾感想篇2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冻ㄏκ啊愤@部散文集,講述的就是魯迅兒時的經歷。
《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栋㈤L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段宀坊仡櫫藘簳r一次看廟會的經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短僖跋壬窇涯钊毡玖魧W期間的老師藤野,并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等一些故事,而主人公魯迅也從青澀懵懂的少年逐漸變得成熟起來。
而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篇文章要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原充滿著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這里無疑不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但到了魯迅先生該上學的時候,他不得不和充滿著快樂的百草園說再見,到三味書屋學習。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后的園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里自由、快活。
就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所寫,我們的童年并非只有開心,都是順心如意的。但那也豐富了我們的一生,留下許多回憶。
讀朝花夕拾感想篇3
寒假中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優美。在這組文章里,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其中寫了許多關于少年兒童的事,使我在讀文章時,仿佛也在品味著自己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讓我讀來十分地感動,讓我懂得了知識是沒有國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學醫學時的老師,對作者非常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講究,但為人卻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茍。他一一糾正作者筆記上的錯誤,“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他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在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時,還擔心作者不肯解剖尸體。藤野先生真摯的愛給了在異國的魯迅極大的鼓舞,是十分無私和偉大的。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在中國抗日戰爭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來到了中國,他兢兢業業的工作,“救死扶傷”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對即將爆發的戰爭時,他也毫不退縮,絲毫沒有回國的意愿,而是堅持留在了中國,最終在為病人手術時不幸被感染,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醫生,他們都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著、奮斗著,而且有著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這不僅讓我感動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們現在作為一名學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這青春的大好時光好好的學習嗎?就像作者說得那樣:“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再繼續寫一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在想要放棄時,我們應想想身邊辛勤的老師時、我們應想想身邊含辛茹苦的父母時,便更應該努力的學習,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這讓我再次感到了好好學習的重要性,朋友,就請你從現在做起,用雙手去放飛理想的翅膀!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有暖氣;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有空調??梢猿缘胶芏圄斞改膫€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們南方現在是難得看到飄雪的。記得小時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過一場大雪,一場有積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當時出家門的時候,一定是手上戴著手套,頭上頂著帽子,裹得嚴嚴實實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醫院。卻似乎沒有沾到半點雪。印象里是出租車窗外綠化帶上的一層雪。還有初次見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剛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攔下來。這是“不乖”的表現。回想起來,如果現在的我,仍能想起當年的冰涼,哪怕是透過手套得來的濕嗒嗒的冰涼,或許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為落筆的資本。只是現在,倒寧愿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為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于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蕩,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于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么的寬松??墒?,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么才是我們的快樂?
讀朝花夕拾感想篇4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記述了自己和保姆的故事,魯迅不寫他的家人卻寫一個不起眼的保姆,可見這個保姆對魯迅來說是有多重要?。?/p>
阿長原來是前一個保姆的稱呼,她走后,家人叫習慣了就叫后來的這個人也叫阿長。阿長很胖,睡相不好,有很多的繁文禮節,很迷信,性格外向,善良樸實,是一個早期勞動婦女的形象。阿長還給魯迅講故事,從故事的內容可以看出她有很濃的封建思想。阿長的身世很可憐,是一個不幸的勞動婦女,沒有文化,是一個粗人。魯迅曾經討厭過阿長,因為阿長害死了他的隱鼠。后來,遠房的叔父對魯迅講到了《山海經》,魯迅希望得到這本書,卻沒人愿意幫他買。唯獨阿長,雖不識字,卻在一次回家后給魯迅買來了《山海經》這本書,令魯迅很震驚,以至敬佩,終身難忘。
每個人的心里都會藏著一個人。最讓我難忘的不是閃閃耀眼的明星,也不是功成名就的偉人,而是一個不起眼的清潔工。
盛夏的陽光真像蘸了辣椒水火辣辣的,空蕩蕩的街上沒有一塊陰涼地。我,跑去新華書店看書。一走到門口,就看到一個老太太,手里拿著一只破碗,似乎在那顫抖。這大熱天的大家都躲在空調低下乘涼,誰會出來啊。我心里有些同情,猶豫地掏出一塊錢遞給她,推開了新華書店的大門,哇!真涼快?。≌斘覝蕚渖蠘菚r,我看到一個清潔工爺爺,他大約六十多歲了,但是面容清瘦,精神很好。他從車上掏出了一個臟兮兮的麻袋,我心想:這么大的一個麻袋里面能裝什么呢?緊接著老爺爺從麻袋拿出了一把很大的黑傘和一瓶未打開的礦泉水,他和藹地對老奶奶說:“傘打著不會中暑,坐了這么久一定渴了吧,水給你拿著喝的。你自己有手有腳可以去找點工作,何必在這受苦呢!”老奶奶顫抖著接過了老爺爺送的東西······我呆住了!也許老爺爺就只有這一把傘,這大熱天的老爺爺要是中暑了呢?可是,老爺爺卻絲毫都沒有猶豫,把傘給老奶奶,老爺爺的舉動讓我尊敬,他不像我遞出一塊錢都猶豫,而是對他人毫不吝嗇地幫助。老爺爺那蹣跚遠去的背影一下子高大起來。
我站在那兒,直愣愣的站在那兒。良久,臉上勾起滿意的弧度。我笑了,為我剛才的猶豫而笑,為世間那多一份的真情而笑,為我內心感到的溫暖而笑······
記憶的長河中有無數朵美麗的浪花,每一朵浪花就是一件難忘的事或一個令人敬佩的人。那個樂于助人的清潔工爺爺就是浪花中最高雅圣潔的一朵。
讀朝花夕拾感想篇5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書中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朝花夕拾》《時事雜文》《漫談文化》《讀書偶感》。每部分都讓我著迷。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朝花夕拾》,因為里面十篇散文記敘了魯迅身邊無法令他忘卻的人與事,抒發了對昔日親友與師長的永遠懷念之情。書中的《藤野先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因為藤野先生他有著很尊敬他人,不種族歧視的優良品質。
《時事雜文》是魯迅先生寫的精品雜文,有的是魯迅先生懷念一些摯友的,有的是魯迅先生以聊天的口吻與我們一起討論天南海北的知識,有的是提一些日常瑣事。讀了這些,就如同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在與我們談心。
《漫談文化》是魯迅先生的一些見解與看法,字字流露出他敢于同黑暗勢力作斗爭的珍貴品質。
《讀書偶感》則寫了魯迅先生一些自己看過書的感受、讀書不宜做的事、一些書的類型與作文要點。
《朝花夕拾》向我們揭示了當時舊中國整體社會現象,落后、愚昧。也激勵我們珍惜現在,更好的去創造未來。
讀朝花夕拾感想篇6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后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范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后,范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范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一些痛苦?!焙髞怼案赣H”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于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