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電影觀后感1000字
《八佰》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八佰》電影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佰》電影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前半部分因為畫面質感高,場景特別真實,很喜歡,電影過半后,感覺劇情的推進很尷尬就開始疲勞了,感覺可以剪掉一些,沒必要拍這么久。但是我還是推薦各位觀看,其一是我喜歡它的象征意義。其二是我平時對“愛國教育片”無感,但在中美大背景上我卻覺得這是碗好雞湯。
在學生時代,時常會思考語文課本上文天祥與岳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意義在哪里?雖然從情感上認同,但是說不出個理由來。
后來在社會上多少有點閱歷后,切身體會到要想辦成事,合作的人得有“共識”,越大的事越需要更多的人都達成“共識”,否則就會變成孤軍奮戰。抗戰的背景,是幾十萬的國軍兵敗如山倒,是四萬萬國民,仍有很大的比例在心態上要么是“隔岸觀火,事不關已”,要么是“竟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要么是以為“不打仗了就可以回家種田”,要么就是“投降派”。對于抗日是非常缺乏“共識”的,人數再多,力卻無法往一處使,也是一盤散沙。
上海四方倉庫高調的敗戰直播,八百壯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毀滅之路,于是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他們用鮮血和信仰在黑暗中劃出了一道光,給背后的民眾樹立了敵人并非不可戰勝的信心,實際上是加速了整個民族達成“抗日”的“共識”。這些英雄,選擇了”功成不必在我”“舍生取義,此我所求”的自我犧牲,甘為后來者鋪路,當然值得我們紀念!
而將目光移回現代,對比被美國一打就認慫的中興、抖音,以及硬扛到現在的華為,是不是頗有幾十萬國軍和八佰的即視感。區別在于,八佰被當成棄子,而華為的背后站著支持它的國家;八佰為了喚醒民眾而自我犧牲,而華為的背后站著已經在民族意識上覺醒的10多億同胞。
可是正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這一代人的“共識”并非在于民族意識,而在于是“自主研究”,還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長期無法形成共識。這一看是不是又頗有站在八佰背后的民眾的即視感?
《八佰》電影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昨天公司組織去看了一場電影,是管虎的《八佰》,觀影前就在想,這大概是一場以人為核心的電影,但是為什么要叫八佰,而不是八百?
后來才知道,最早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古時候軍隊編制,十人為“什”,是一隊;百人為“佰”,百夫長就是管這個陣營。
先來看電影的背景,取材于抗日戰爭時期淞滬會戰的最后一戰,1937年10月底,中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第一營官兵獨自留守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本王牌軍第三師團。
淞滬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后,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于長期作戰,而在上海采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參戰方兵力:國軍80萬人,日本20萬人,傷亡情況,中國宣布傷亡30萬人,日本宣布傷亡4萬余人戰爭結果是,日本獲勝,上海淪陷。
日本沒有想到的是,中國能抵抗這么久,而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日本會牽制淞滬戰場的同時,會在杭州灣金山衛開始登陸作戰。
扯遠了。
回歸正題。
這篇電影大部分是以“逃兵”普通士兵的視角來展現的,王千源(右邊)和歐豪(左邊)是我覺得很有血性的兩個人,歐豪一開始是一個沒有開過槍的人,面對這樣的戰爭,也怯戰了,悄悄從地下河游到對面日軍不敢侵犯的租界,卻碰巧目睹日本敢死隊偷游進來偷襲,一面是偷偷游走,一面是去偷襲的日軍,最后還是忍不住給國軍通風報信,但快要游到對岸租屆時,面對老百姓的歡呼稱贊,又不得不重新回到四行倉庫,這大概也是大部分士兵的內心真實寫照,想被發現,想被認可。
而姜武飾演的角色,大篇幅都是一個“慫包”,雖然號稱跟過張大帥,但也是一個逃兵的角色,直到影片后面,等經歷過“人肉炸彈”,士兵倒地喊他補位而不是救他等一系列的情節,最后也激發了內心的抗戰情懷。
影片開始,對岸的老百姓都是以看熱鬧的心態來觀戰,幾十萬國軍都撤退了,區區幾百人守在四行倉庫算的上什么。而且租界是安全的,日本人不會打過來,直到目睹人肉炸彈,誓死護旗等一系列行為,內心的愛國情懷也被激發。
記得電影里面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靠他們幾百人抗日是不夠的,抗日要靠背后的四萬萬中國人,我們就是要喚醒他們,讓他們看到國軍還有希望。
如果全中國人都如此,也不會有八年抗戰。
“八百壯士”撐著,不光是為了九國會議,也是為了讓南岸租界的人相信中國軍人可以撐下去。我們雖然曾經被打敗 但從未被征服,這便是八佰背后凝聚的中華魂。
最后說一些別的東西,參戰的是國軍的精銳部隊,軍械是德國進口裝備,當時有從江西大余的鎢礦調用大量鎢礦等資源去置換德國的軍械,江西大余鎢礦算的上國企,繁榮了很久,我爺爺就在那里工作了幾十年直到退休。
《八佰》電影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一直想去看《八佰》,剛好昨天下午有時間,和老婆一起去看了,深有所觸,說上幾句。
先說數據,加上點映,上映三天,票房7.7億,由于疫情對觀眾入院觀看信心的沖擊,我覺得成績什么可觀。貓眼評分9.2,心想豆瓣評分絕對會-1,果不其然,豆瓣7.8,豆瓣早已失去國民評判準信力,國外電影再爛評分至少+1,國內電影自動-1,這不是電影工業發展滯后帶來的附加影響,而是長期外部文化價值觀輸入帶來的直接影響,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影評人根據地多在豆瓣。扯遠了,男女觀眾比接近7:3,20—35歲觀眾占比75%,你別嚇一跳,再過三年我都不算一個適齡觀看群體了,很難過,我覺得我至少還能常進電影院15年,拭目以待吧。
再說感受吧,票房已經確定《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戰爭片,但也更像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它以悲壯的表達手法向后人闡述了抗戰史上先輩們不屈的斗爭精神,現實只會比電影更殘酷,因為工作原因,十多年來,接觸了很多上過戰場的老兵,當你坐在他們身邊聽他們親身講述戰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電影中士兵被子彈擊中的畫面還原度應該有85%,我見過很多現實中被槍擊的照片,指頭大小的槍口,后面是碗口大小的創口,擊中重要部位斷無生還可能,我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深知一個人在槍林彈雨中穿行需要多大的勇氣,活下來的運氣占了一大半,上了戰場,都抱著一顆必死的決心。后人,只是看到一個個數據,傷亡多少人,幸存多少人,真正上了戰場和敵人廝殺,九死一生,十不存一,是常事。
電影中大家都看到的是河對岸租界隔岸“觀看”的人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句是叫做“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我覺得人數在55開吧,亂世之中一半的人為了生存而自保,只要活著,誰主政并無所謂,河對岸另一半的人大多是無能為力罷了,只能眼看著戰士在一側和敵人廝殺。所以電影中也用不小篇幅描述了送物資、跑橋送電話線,包括后面的募捐。不過電影對上海女人一點都不友好,也算是一個地域的縮影……
我從不會懷疑士兵們會不會向影片中描述的勇敢、無懼生死。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是給我們一次中繼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青少年群體,過去很多年我們疏忽對青少年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每次你看到網上一些無腦的評論肯定會恨得牙癢癢,甚至有時也會附和一句。教育始終是國之大計,鍵盤俠并不是多了,而是會使用鍵盤的人多了,有句話叫“人出一百,必有鳥人”,甚至你回想一下,自己上學時班級里是不是總有一個格格不入的人,生活群體中總有一個言行相異的人,別去做這個人,善待他人。
其實也想帶兒子去看一看,不過才四歲,應該也看不懂,留在日后再說。經過三十多年坎坷起伏又始終徘徊在地面的人生告訴我,一個人培養好的心性遠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學習主要靠自己,但路走歪了,回頭就難了。
《八佰》電影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歷經半年多的忍耐,上個月,我們終于迎來了電影院的開張。《八佰》,在大家對新片的渴望中如約而至。
01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八佰》的陣容是豪華的,導演管虎,攝影指導曹郁,演員陣容有黃志忠、王千源,杜淳、歐豪、劉曉慶等,乍一看,確實是觀眾心目中回歸電影院第一部新電影應該擁有的模樣。電影正式上映日期是8.21,截至18日,點映票房破億,累計觀影近300萬人次,連續兩天全球單日票房冠軍。那么今天讓我們來簡單推敲一下這部頗受矚目的電影。
2
首先,電影立足于真實歷史事件,這在很大程度上讓觀眾降低了對劇情推敲的嚴格程度,但是仔細觀察,電影許多細節確實缺失信服度。看得出,《八佰》是想制造一幅人物群像,很多參與這個歷史事件的小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是這種歷史話題電影的魅力所在。但是當電影過于想要追求人物群像的時候,每一個人物都無法得到深挖,這使得他們的行為動機偶爾會莫名其妙,令人摸不到頭腦,電影想要塑造的角色反轉,也略顯輕浮。像是姜武在劇中角色的轉變,就略顯突然,看得出依據情節,他想要成為兒子心中的英雄,但這只在劇中出現的一句話,并不足夠支撐他在最后選擇留在倉庫為部隊撤退作掩護的行為。畢竟那是生與死的抉擇,是為了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作出生命的犧牲,故事的前半部分他那樣畏畏縮縮,突然之間的轉變讓觀眾產生質疑,同樣的還有歐豪角色的轉變,在這里不多做贅述。
3
再說電影結尾,基于歷史事件,故事的結尾應該是非常精彩的,是整個電影的華彩段落,但是實際上的影院版本卻顯得虎頭蛇尾。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相對于原版有過刪減,《八佰》影院版的結尾略顯倉促,很多事情沒有交代清楚,甚至剪輯上也出現了一點點不連貫。就拿張譯扮演的老算盤這個角色來說,他的膽小怕事貫穿始終,最后他穿著來部隊里的攝影記者的風衣逃走了,但是在蘇州河的對岸明明就有那么多巡警,他是如何逃脫的并沒有被展示,在影片結尾,他看著被日寇追擊的軍人有所深思,這一眼有什么意義呢?這一個鏡頭其實是有些讓人摸不到頭腦的。因為其實在故事前面大家能感受到,老算盤的著墨很多,后面結尾一定會有大作用,但竟然就這樣草草了事,有點難以接受。
04
最后再講一下電影的煽情點,大家心知肚明,主旋律電影肯定是要宣傳正能量和民族大義的,但是這些完全可以在人物塑造和主情節安排上完成的,并不需要單獨用鏡頭展現。舉個例子,在電影結尾,部隊撤離的時候,河對岸有個小女孩朝著軍人們敬禮,軍人們回禮,還有在最后所有軍人沖向租界區,對岸的百姓紛紛沖破鐵絲網,緊貼著鐵門向英雄們伸出“援手”。這些煽情段落一次用了是煽情,用多了其實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
其實說到底,無論是刪減還是人物塑造,雖有缺失,但無法阻止人們對于《八佰》的熱情和對于民族大義的感動和感慨,作為電影院開張的一門響炮,《八佰》收獲頗豐。
《八佰》電影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影片中有大量對比,蘇州河兩邊,一邊歌舞升平,一邊槍林彈雨;一邊是國軍全面撤退,一邊是400多名壯士舍身守城;一邊是小人物的貪生怕死,一邊是士兵的大義凜然……翩翩白馬是對民族的希望,密密麻麻的彈孔是殘酷的現實。
影片的最成功之處在于,我沒有認出任何一位演員,也沒特別記住哪一張真切的臉,但是那種對生命的渴望,對家園的守護,深深打動了我。一句“四行倉庫是我們最后的陣地,也是我們的墳墓”,感天動地!沒有預演、沒有動員,綁上手榴彈說跳就跳,令人聞風喪膽!
影片的人物塑造也挺真實,沒有偉光正,一個個小人物的猥瑣、惜命、冷漠、親情、仗義、轉變、熱血、英勇……都交融在一起,這才是人性。
第一個感受是:不想打戰,戰爭就是個屠宰場。政治、經貿、科技等各方面的爭議,能坐下來談的就不要戰爭。無論是膽小鬼還是真英雄,無論是走狗還是義士,哪一個不是血肉之軀、父母生的?那些血肉橫飛、鮮血四濺、砍頭顱當人體靶子的,都不是人類行徑,已經把人降級到了動物階段。特別是,如今的武器今非昔比,一旦打起來,那是真正的灰飛煙滅。
第二個感受是:那些用生命用血肉來守護家國的戰士們,是真正的英雄,是民族之魂。明知倉庫就是墳墓,甘愿舍命守護;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搏命也要遵守軍令。他們很傻,傻得不計算性命的價格;他們很真,唯有這份真,才能守護真正的家國大義。
第三個感受是:當年的中國實在太弱了。日本入侵,東北潰敗、華北潰敗,淞滬戰場上,80萬的正規軍打不過20萬的日軍。為了掩護50萬正規軍的撤退,也出于政治秀的需要,把租界對岸的四行倉庫當成了劇場,把一個營的戰士當成了演員。但是這群戰士是當真的,他們甘愿視死如歸、舍生成仁。無奈他們的表現再好,戲終究是戲,沒有實力的民族終究只有被人欺壓的份!
第四個感受是對歷史的哀嘆:過橋之后的戰士成為棄子才是歷史真正的悲哀。最后的過橋片段,是當年戰爭中死傷最多的場景,影片展現出來的戰士幾無生路,而歷史中,過程雖然慘烈,但414(有各種說法)名戰士,經過四天的戰爭,傷亡十余人,其余成功撤入租界,相對幸運些。
但是,沒有了戰爭和鎂光燈的高光,殘酷的現實才剛剛開始。一進入租界,這些戰士就被繳了械,扣押在原是萬國商團意大利的兵營,但是該處早已被遺棄,是堆垃圾、扔死嬰的一片荒地,稱為孤營,他們也被稱作孤軍。租界還在四周拉上鐵絲網、配上哨樓。既非敗軍、又非俘虜的戰士們就在自己的國土上被租界給囚禁起來。
雖然缺衣少食,軍人們面黃肌瘦,但是他們依舊每日操練,軍容整肅,如果想要突圍,租界的武裝力量根本擋不住。但是軍人有軍紀,謝晉元向國際聲援,也向蔣介石求助,換來的是蔣介石的冷漠回應(1938年6月19日):“五月三日函悉,尚望忍受一切艱苦,以維護國家榮譽。”
于是,謝晉元選擇忍辱負重。接下來的時光中,軍隊與租界不停地沖突,戰士內部也矛盾不斷,在物質越來越貧乏,連飯都吃不飽的境地中,日漸走向奔潰,出逃暴動,加上外部的暗潮涌動,最后謝晉元被自己的部下刺死。
余下的部隊還被汪精衛誘降過,但是他們沒有答應,于是整個隊伍被拉著去各地做苦役。害怕他們整個團隊的合力,戰士們又被分散流落到各地。在抗日戰爭結束的1945年,當年的約400名戰士最后只剩下了100余名。
兇狠的日本軍沒有消滅他們,無情的政治和殘酷的現實把他們打得七零八落。
電影《八佰》呈現了戰士們最輝煌最英勇的一面,但我期望中國再沒有那么屈辱的一天,也再沒有讓戰士們“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悲壯。如果不幸有那么一日,那么請善待我們的英雄,不要讓他們在為民為國奮戰之后成為棄卒。
翻看現今上海的夜景,83年前的故事恍如隔世。然而,的時局并不太平。歷經了一戰二戰,被裹挾其中的,哪一個民族不災難深重,不深刻反思?唯有遠離戰場、發戰爭財的民族才會熱衷其中。戰爭、冷戰絕不是兒戲,平和和發展才是人類主流,需要我們用極高的智慧和強大的實力來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