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毛片生活片,国产真实系列在线,国产一级淫片免费视频,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匯得文網 > 教案 > 小學教案 >

小學創意科學教案

時間: 新華 小學教案

小學創意科學教案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小學創意科學教案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學創意科學教案(通用8篇)】,供你選擇借鑒。

小學創意科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3.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難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只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準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只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 說說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么?

(2)小組內交流、分組匯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 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里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觀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么?

(2)小組內交流、分組匯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 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么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后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小學創意科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制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

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厘米長30厘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上節課內容,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并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么?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擺動的次數。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數據。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么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并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擺動的次數。

7、反饋數據。

8、解釋變化原因并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整制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板書設計:

做一個鐘擺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每分鐘擺動30次教學后記:

小學創意科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

2、能夠在多個題目中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題目。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于對四周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題目。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題目的看法。

科學知識目標:能舉例說明四周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能回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預備:按組預備鼓和鼓槌1個、綠豆若干粒、鑼1面、鋼尺1根、紙杯1個

教學過程

一、引進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處處布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二、活動一:尋找聲音

1、觀察書中的四幅插圖

2、傾聽聲音:讓學生傾聽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體和動物在發出聲音時的變化。

4、關于聲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動二: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學生實驗

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填寫各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記錄表

討論物體發聲時有什么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

2、提問:用什么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聲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鑼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四、小結

板書設計3傾聽聲音

尋找聲音

聲音的產生:現象: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小學創意科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種植物都有一定壽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認識,懂得生命可貴,也體會生死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圖片,植物一生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記錄單里。

陸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共同點嗎?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從這些植物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幾課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都有相同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境(水葫蘆)結構特征等。(這樣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生發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

小學創意科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受熱以后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過程與方法: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后產生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于發現新的問題,愿意積極探索。

教學重點

1、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方法?

2、師生交流。

(預設: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給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熱

1、師: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裝滿冷水,然后浸入熱水中,仔細觀察冷水袋的變化。

2、根據看到的現象嘗試做出解釋。

3、小組討論,誰的解釋更有說服力。

(預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解釋或推測。)

4、全班交流。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6、冷水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個因素來進行解釋?

7、再次對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測。

(啟發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體積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

2、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

3、分析整理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有什么疑問?

板書設計

給冷水加熱

水受熱------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小學創意科學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瓷與玻璃的相同與不同。

(2)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和瓷的相同與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顆粒的粗細不同等。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玻璃和陶瓷特點的相同點,如不會生銹、腐爛,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們的不同點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與陶瓷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制造陶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創造。

(2)體會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陶瓷的應用還相當普遍。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一些玻璃、陶瓷用品,變色眼鏡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2.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學生匯報。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師生小結。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鏡觀察、鉛筆敲、互相刻劃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與相同點。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學生研究后匯報。

(3)教師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后會變軟,而陶瓷不會變軟;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們都可以作為盛東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為他們不會生銹、腐爛。

(4)師生共同小結小結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3.比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劃比較軟硬,放大鏡觀察顆粒的大小。從而區別陶與瓷。

4.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1)介紹中國的陶瓷技術。中國是陶瓷的發源地。在英文中“陶瓷”與“中國”是一個詞,“ahina”。

(2)學生閱讀P56的圖,想象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3)小組交流。

(4)個別同學匯報交流。

5.介紹陶瓷和玻璃的廣泛用途。

(三)課后作業。

用泥土制作一個陶瓷模型。

小學創意科學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

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

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1、引入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師: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如何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呢?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別)

二、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1、師:溫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怎么回事?當我們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里跳躍時,哪種情況下占據的空間大?

2、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體積脹大

空氣熱脹冷縮

受冷體積縮小。

小學創意科學教案篇8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學習準備】

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學習流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流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流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流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