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設計反思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反思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小學科學教案設計反思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學科學教案設計反思(優秀6篇)】,供你選擇借鑒。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反思篇1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
2.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二)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1.檢查學生帶來的玩具。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是什么玩具?
2.學生研究自己帶來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師說說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帶來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們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組共同研究,將研究的結果記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樣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時見過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學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個角落去研究。
3.小組匯報。
鋼鐵、不銹鋼、塑料、木塊、布、玻璃、紙……
4.指導學生將自己發現的這些材料分類,分類的標準學生自定。
(三)課后作業。
課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東西做成的?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反思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受熱以后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過程與方法: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后產生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于發現新的問題,愿意積極探索。
教學重點
1、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方法?
2、師生交流。
(預設: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給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熱
1、師: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裝滿冷水,然后浸入熱水中,仔細觀察冷水袋的變化。
2、根據看到的現象嘗試做出解釋。
3、小組討論,誰的解釋更有說服力。
(預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解釋或推測。)
4、全班交流。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6、冷水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個因素來進行解釋?
7、再次對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測。
(啟發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體積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
2、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
3、分析整理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有什么疑問?
板書設計
給冷水加熱
水受熱------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反思篇3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學生要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2、明白判斷光源的標準: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3、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4、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1、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也是有規律的。
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教學準備教師演示:有窗簾的教室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
三、教學重、難點: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引導語:對于光,我們都很熟悉,那么對于光,我們都已經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我們這個單元的學習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關于影子產生的條件
1)誰玩過影子的游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產生的,親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條件?
3)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3、關于“光源”的教學
1)影子的產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體能發光呢?學生列舉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點
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嗎?
2)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現自學科學書第25頁,看看是否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要求。
3)教師著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
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后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
5)分組匯報,交流實驗發現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系??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系??
5、回顧和總結
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么規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反思篇4
教學目的:
1、了解一些動植物正在滅絕或已經滅絕了。
2、認識一些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進行調查研究活動,了解一種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狀況,提出我們保護性的建議。
4、認識到愛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樹立愛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我國一些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教學難點:會寫一份關于某種珍稀動植物的調查報告。
教學準備:課前做的資料收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談話:你們知道地球上已經滅絕或正面臨滅絕的動植物嗎?
把你們了解到的情況向其他同學介紹。(教師補充介紹:19世紀,朱鹮在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地區廣泛分布,由于戰爭和環境破壞,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認為朱鹮已經滅絕了。直到1981年,人們在陜西秦嶺重新發現7只朱鹮,經過20多年的努力,朱鹮現存248只。)
二、探究過程
1、認識了解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1)請學生說出書上圖中珍稀動植物的名稱,說一說這些珍稀動植物的情況。
(2)請學生介紹其他珍稀動植物的情況,也可以介紹當地有特色的動植物。
(3)教師要做好相應準備,進行必要的補充介紹。
2、寫一份關于某種珍稀動植物的調查報告。
(1)自主選題,可以選珍稀動植物,也可以選本地有特色的動植物。
(2)交流調查活動計劃。
(3)調查活動安排課后進行。
3、小結。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反思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多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多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來說明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裝有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出示圖片:紅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把食鹽和紅糖放入水中,食鹽和紅糖會溶解在水中。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蘇打并簡單介紹。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鹽、小蘇打。
提問:如果我們把它們不斷地加入這杯水中,它們能一直溶解下去嗎?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入,喚起學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并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無限的嗎?激起學生對“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興趣。
二、探索
活動一:設計對比實驗
1、教師提問: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哪一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我們可以怎樣做這個實驗?
2、引入對比實驗。
通過向兩杯等量的水中,分別加入食鹽和小蘇打并比較它們的溶解能力。
3、實驗設計,小組討論。
(1)對比實驗應該設置哪些實驗條件?
(2)怎樣取同樣多的水?
(3)食鹽和小蘇打每次放多少?
4、明確實驗方法。
(1)在兩個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別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別往兩個水杯中加入1份食鹽和1份小蘇打;
(3)用攪拌棒攪拌至完全溶解;
(4)重復第二步,直到食鹽、小蘇打不能溶解為止。
5、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在做實驗時,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沒有全部溶解,份數如何計算?
6、出示實驗記錄單。
活動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實驗材料。
2、出示實驗提示。
(1)明確分工,相互合作。
(2)輕輕攪拌,不要溢水。
(3)沒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發材料,小組觀察,教師指導。
4、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
食鹽和小蘇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嗎?
設計意圖: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直接設計對比實驗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設計實驗時,教師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做可以使對比更有效。明白了對比實驗的重點和難點,可以為學生后續規范地進行對比實驗打好基礎。
三、拓展
1、拓展資料。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溫度等條件發生變化時,同一物質的溶解能力也有變化。
2、課后實驗。
廚房中有許多物質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鹽、小蘇打等。
哪一種物質的溶解能力比較強?如果想在家里做實驗,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課堂的實驗延伸,課后尋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繼續研究,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反思篇6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月相每月有規律的變化。
知道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
2.科學探究目標:
能觀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規律的變化。
3.科學態度目標:
增強觀察月相的探究興趣。
勇于表達交流自己的觀點,樂于傾聽、分享他人信息。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利用身邊的材料動手完成月相記錄。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知道月相每月有規律的變化
2.教學難點:用不同的方法記錄月相。
【教學準備】
1.小組活動:每組一張月相記錄卡
2.教師使用:課件,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質疑:(預設3分鐘)
1.同學們為了我們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請來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她是誰呢?(播放有關月亮的課件)
2.我們看到的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板書)
3.在過去的一周你發現月亮形狀有什么不同?
4.今天我們一起來觀察月相的變化吧!板書課題《觀察月相》
二、觀察、描述月相(預設10分鐘)
1.月相是月亮在每個農歷月中的形狀變化,接下來請你仔細地觀察月相你有什么發現?(無序出示上半月相圖課件。)2.你認為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怎樣的?
3.小組觀察。
4.交流發現,月相圖排序。(板書: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邊
5.推測下半月的月相。
6.出示下半月月相圖課件。
(板書:下半月由圓到缺亮面在左邊)
【注:在板書相對應位置貼典型月相圖,便于學生觀察掌握月相變化】
三、觀察記錄月相(預設20分鐘)
1.過渡:月相在每個農歷月中變化順序是由缺到圓;由圓到缺。今天我們利用高科技,觀察一個月的月相。(月相課件)
2.你能用什么方法把觀察的月相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呢?(用鉛筆畫)
3.能不能制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么辦法能顯示月亮的球形。用什么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初一的月亮是什么樣的?怎么表示?(黑色的球)
5.用白紙剪下月相形狀貼在黑色球相應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
6.學生動手制作月相。
7.小組展示。
8.班級評價。
四、研討交流,課外延伸(預設7分鐘)
1.通過觀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嗎?
2.在這節課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觀察是做科學研究一種基本方法。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很多月亮的知識,實際上月相變化還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課余時間對月相進行實際觀察,要注意確定固定的觀察地點和時間,用我們所學的方法進行記錄。看誰發現的多!
板書設計:
觀察月相
我們看到的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
上半月 由缺到圓 亮面在右邊
下半月 由圓到缺 亮面在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