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精選8篇)】,供你選擇借鑒。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篇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80、81頁。
教材分析:
“雞兔同籠”問題是我國古代的一道數學趣題,最早出現在《孫子算經》中。它集題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樣性、應用的廣泛性于一體,是實施開放式教學的好題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種解題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合作,運用假設舉例列表等方法,尋找解決的結果。教學中,要求教師不宜補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學了一些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還有一些學生在興趣小組、奧數等的學習中已經學過“雞兔同籠”問題。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學生的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有一定的小組合作經驗。
教學目標:
1、了解“雞兔同籠”問題,感受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
2、嘗試用列表、假設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通過列表嘗試和不斷調整的過程,從中體會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列表,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題的策略與方法。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遷移思維能力。合作、交流等學習品質和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列表、嘗試和不斷調整的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學難點:
運用學到的解題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兒歌)雞兔同籠不知數,三十六頭籠中露,數數腳有一百只,幾只雞來幾只兔?
師:這就是我國民間的三大趣題之一,最早記載在1500年前的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課件出示古書動畫打開書出現原題),原題是這樣的,請看: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誰知道,這是一個什么問題?(雞兔同籠問題,課件出示雞兔同籠情境圖)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中國歷的數學趣題
“雞兔同籠”。(板書:雞兔同籠)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道題的意思?(雞兔同籠,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共有94條腿,問雞、兔各有幾只?)
師:這道古代趣題你能解決嗎?我們還是化繁為簡,從簡單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題:雞兔同籠,有20個頭,54條腿,雞兔個有幾只?
1、明確問題,獨立思考通過讀題你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這道題里還有隱藏的數學信息嗎?
同學們先來猜一猜雞、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兩個同學猜測)
到底是幾只雞幾只兔呢?
2、小組合作交流。
師:小組討論,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用什么方法?
師:把你們的方法寫在紙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師提供的表格。
師:哪個小組說說你們的想法?
小組1:我們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實物投影展示小組的成果)先假設有1只雞,19只兔子,腳就有78條。腳太多,然后又假設有2只雞,18只兔子,腳還是太多了。這樣試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雞,7只兔子。
師:腿多了,減少誰的只數,增加誰的只數?
師:你們是怎么想到這種方法的?
生:在旅游費用的租車、租船中,我們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這題的類型跟那差不多,我們想,也可以用這種嘗試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師:這種列表法有什么特點?
生:雞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減少。
師:誰能給這種列表法取個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師:還有哪些小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組2:我們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們發現雞增加1只,兔子減少1只,腿就減少2條,所以我們沒有一個一個的試,那樣太麻煩,而是從1只雞,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雞,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雞,7只兔。
師:腿的總條數多了或少了你們組是怎么調整的,也就是你們的調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們減少兔子的只數,腿少了我們增加兔子的只數。
師:我們也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好嗎?
生:跳躍列表法。
小組3:我們小組也是列表法。我們是先假設雞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這樣比較簡便。
師:你能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嗎?
生:取中列表法
師(展示臺展示三張表格)同學們三張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雞、兔的只數,哪種方法最捷徑。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間數減少了“試”的過程能更簡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認為應該三種列表法結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減少一半的猜測數字,再用跳躍列表法加快猜測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時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數字大時使用,數字小時,還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會重復、不會遺漏。
小組4:(展示臺展示)我們組認為還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簡便、快捷,先假設雞的只數為ⅹ,兔子的只數就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數是7.師:你們小組的同學很聰明,但這種方法我們暫不討論,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和老師一起向他們請教,好嗎?
師:還有哪些組沒有匯報?
小組5:我們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雞、兔的只數(展示):假設全部是雞
(54-20×2)÷(4-2)求出兔7只,雞13只。
師:這種方法,我們也留在課后私下交流。
師:我們的祖先很聰明,為我們的祖先感到驕傲,其實老師也為你們感到驕傲,你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想出了這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你們很了不起!
四、方法應用,鞏固新知
過渡語:、“雞兔同籠”問題傳到日本,日本人稱它為“龜鶴問題”,你認為“龜鶴問題”與“雞兔同籠”問題有什么相似之處?
1、師:除了“龜鶴問題”與“雞兔同籠”問題類似以外,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
問題。(出示)學校舉行乒乓球比賽,有單打和雙打。12張乒乓球臺上共有34人同時在打球。問:正在進行單打和雙打的臺子各有幾張?
問:這題是否屬于“雞兔同籠”問題
2、師:我們班同學很聰明,會解“雞兔同籠”類型的問題,那聰明的你,是否會出一道“雞兔同籠”類型的題,考考其他組的同學呢?
3、(出示)一百個饅頭,一百僧,大僧三個更無爭,小僧三人分一個,大小和尚各幾人?
師:有興趣的同學,課后思考這一趣題。
四、小結交流
今天這節課,我們跨越了1500多年的歷史,即探討了中國古代的數學名題,又解決了我們身邊的一些數學問題。經過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篇2
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系,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二)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然后老師說明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墨水瓶盒等。請學生先觀察,再請兩三位來摸一摸,然后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學生: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
教師: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
教師:這些物體在原來的位置不動,我們還能在它們所占的位置上放別的物體嗎?(請一位同學演示。)
學生:不能。
教師:可見立體圖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間。
教師請學生從教具中挑出長方體后,說明本節課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并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留出寫“正方體”的空)。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的特征。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么?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棱。(板書:棱)
教師:請摸一摸三條棱相交處有什么?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板書:頂。)
(2)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關系?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棱?校的位置、長短有什么關系?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
學生討論并歸納后,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條,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頂:8個。
請學生觀看動畫圖(用電腦軟件或實物展示)
出示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個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個頂點。
教師:請完整地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征?(先請同桌兩人互相說,然后請一兩位同學拿著學具給全班同學說。)
(3)老師: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教師:(拿一個長方體正對學生)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請幾位觀察角度不同的同學回答。
教師:看不見的棱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后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介紹的同時用動畫圖像展示。)
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請觀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圖。(如圖)請指出框架上的12條棱分幾組?并指出哪幾條棱是一組的?
請指出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
教師:請量一量自己的長方體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看一看長度是否相等?
教師: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練習:請分別說出下面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第二個長方體與第一個長方體有什么區別?(投影片)
2.正方體特征。
(1)展示動畫圖像:(或抽拉投影圖)
第一步:長方體中的長邊縮短,使長、寬、高相等;
第二步:長方體中的短邊伸長,使長、寬、高相等。
教師: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么變化?
學生: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教師: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正方體,(也叫立方體)觀察,對照長方體的特征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征。(把課題補充完整——加上“正方體”。)
學生討論、歸納后,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條棱長度都相等。
頂:8個。
請看動畫圖像。
(2)教師:請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說一說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討論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棱、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棱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說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長方體的長是()厘米,寬()厘米,高()厘米。12條棱長的和是()厘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體,12條棱長的和是()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長是()厘米,寬()厘米,左邊的面長()厘米,寬()厘米,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和是()厘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里畫√,錯誤的畫×。(投影片)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4)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四)課堂總結及課后作業
1.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圖紙上的立體圖。
2.作業:教材P22練習五:1,2,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已經能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它們的特征。立體圖形的具體研究,學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觀察、比較,認識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它們二者的關系。平面圖上的立體圖形,學生接受比較困難,在教案設計中,安排實物觀察、動畫圖像的生動演示,來加深學生對圖上虛實線畫法的理解,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看立體圖的能力。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方體的特征。共分三個層次進行:讓學生通過感官了解長方體的面、棱和頂;利用教具學具和討論提綱,幫助學生自己去認識并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通過圖像和練習,學生會看平面上的立體圖,掌握長、寬、高。
第二部分教學正方體的特征。共分兩個層次進行:利用長方體長、寬、高的變化來認識正方體的特征,會看立體圖;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估計不規則圖形面積的大小。
2、能用數格子的方法,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重點難點】能用數格子的方法,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將接觸到大量的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問題,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估計、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二、探索新知
本探索活動分為三個部分,前兩個部分主要是呈現了小華出生時與2歲時兩個不同年齡段腳印面積的大小,第三個部分是讓學生運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估計自己的腳印面積。在開展實踐活動時,可以按照教材前后呈現的內容,先討論估計小華兩個年齡段腳印面積的大小,然后采用數格子的方法(不滿一格的可以按半格來數)來驗證前面的估計值。通過兩個年齡段腳印大小的估計,要讓學生理解成長期中腳印面積的大小與年齡的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估計自己腳印的面積可以回家完成,然后將所描好的腳印圖帶到學校進行交流。教學時,教師還可以找一幅公園或某個活動場所的平面圖,利用方格紙估算這幅平面圖形的面積,再組織同學交流。
如果有些班級的學生能力較強,也可以補充一些沒有方格背景的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計與計算。學生在估計與計算這些圖形的面積時,首先要會把這個圖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圖,并圍一圍,隨后用尺量一量基本圖的相關條件的尺寸,并計算面積。
板書設計:成長的腳印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篇4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節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學會發現知識之間的規律,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在小組合作探索的活動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探索問題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給每個小組準備梯形若干個,剪刀一把;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我們在學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學到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還記得是什么方法嗎?(轉化)
師:誰來說說平行四邊形式三角形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根據學生所述,教師電腦演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師:推導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時,我們都用到了轉化的方法,把我們要研究的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系,進而推導出面積計算的公式。
師:在生活中,我們能看到各種形狀的物體,(出示課件)這輛小汽車的車窗玻璃是什么圖形?還記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稱嗎?(出示課件)這是一大一小兩個梯形,你認為梯形面積的大小可能會與什么有關?它們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梯形的面積計算。(板書課題)
二、猜測驗證,自主探究。
師:現在請大家想一想,你準備怎么出梯形的面積?看來“轉化”這種方法確實很重要,我們在解決很多問題的時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那么你們認為梯形可以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什么圖形呢?
1、生猜想。(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
2、公式探究。
師:你們的這些想法是否正確呢?下面咱們一起來驗證一下。
先給同學們30秒的時間獨立思考,自己想辦法。
(30秒過后)
師:好了,下面的時間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先交流一下,然后選出一種的方法,利用你們手中的學具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
3、學生進行探究,師相機指導。
4、生匯報。
師:剛才老師在下面走的時候發現第x組的同學最先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公式,下面請第x組的同學派代表到前面展示一下你們是怎么做的。
(生展臺展示)
組1:我們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得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梯形面積的2倍,平行四邊形的高與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與下底之和,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師隨機貼圖并板書)
師:其它組有沒有不同的拼擺方法?(讓生在座位上說)
請你說說你們組是怎么拼的,推導出的梯形面積公式是什么?
組2:我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是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師:老師在下面走的時候發現有一個組采用了割補的方法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公式,是哪個小組?請到前面展示一下。
組3:我們選擇了一個梯形,沿著它的腰對折,然后剪開,再移到右邊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梯形的面積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師隨機貼圖)
師:哪個小組還有不同的方法?
組4:我們組把梯形剪成了兩個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積等于兩個三角形面積之和,這個小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小三角形的面積=上底×高÷2,這個大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大三角形的面積=下底×高÷2,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上底×高÷2+下底×高÷2(師隨機貼圖)
(注:師在生匯報的過程中要讓生到黑板上畫出小三角形也就是鈍角三角形的高在哪里,并引導生說明鈍角三角形的高為什么和梯形的高相等)
師:剛才同學們說出了這么多的方法,你們真了不起!老師也想出了一種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
(幻燈出示轉化過程)
師:誰能根據老師展出的這種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生口頭敘述。
師:你真聰明!其實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利用課下時間進一步探究。
師:好了,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積,用a、b和h分別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積公式用字母可以怎樣來表示?
生:s=(a+b)h÷2
(師板書)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個公式,想一想,要想求梯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
由此看來梯形面積的大小與它的上、下底和高這三個因素有關,那么,在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呢?
三、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生活,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
師:課件出示例題:
(這是我國長江三峽水電站大壩,它的橫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積。)
師:讓生以最快的速度在練習本上只列式不解答。老師算了一下這道題的結果,等于10530平方米,同學們可利用課下時間驗證一下老師算的到底對不對。
師:梯形的面積應用很廣泛,在很多物體中經常會看到梯形。下面我們來解決另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幻燈出示)
一輛汽車側面的兩塊玻璃是梯形(如下圖),它們的面積分別是多少?
師:好,剩下的時間我們來解決其他問題。
1.算出下面每個梯形的面積。(單位:厘米)90頁第3題
2.判斷題。
(1)兩個梯形都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兩個形狀一樣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3)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4)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梯形面積的2倍。()
3選擇題
(1)梯形的上底是4米,下底是6米,高是5米,它的面積是()。
A.45平方米B.25平方米C.25米
(2)一個梯形上底是80厘米,下底是12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面積是()平方分米。
A50B.25C.230
4.90頁第3題
5、一條新挖的渠道,橫截面是梯形,渠口寬2.8米,渠底寬1.4米,渠深1.2米.橫截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四、小結。
師:這節課同學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轉化的思想創造出了多種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并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們真了不起!今后我們將會利用這種方法來探究更多的有關圖形的知識。相信你們今后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2頁練習十四第5—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簡單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并能用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估算練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練習重點:
通過練習,提高學生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或自制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回顧再現
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請學生交流: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
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繼續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練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切入主題,直接引起學生對上一節課的回憶。)
二、分層練習、強化提高
1、口算:
2、解方程
X+=—x=
x—=x+=
3、出示練習十四第5題。
(1)學生先觀察每組的兩個算式,說說自己的想法,可以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和合理猜測。(鼓勵學生進行有根據地猜測和推想)
(2)學生每人選做兩組題,計算后思考其中隱藏的規律。
(3)請學生先和同桌進行交流,再請幾位學生來說說自己的想法,如:每組題中的兩個分母的`最大公因數是1,分子也是1,把這樣的兩個分數相加、減,得數的分母就是原來兩個分母的乘積,而分子就是原來兩個分母的和或差。(教師及時學生交流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類型的習題練習,鞏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
三、自主檢測、完善
1、出示練習十四第6題。
(1)理解題目意思后,學生先獨立思考進行解答。
(2)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說說自己是怎樣思考的。
2、出示練習十四第7題。
(1)先讓學生進行估算,看看哪幾題的結果接近1/2,再計算。
(2)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教師及時。
3、解決問題。
(1)出示練習十四第8題。
學生認真看圖后獨立解答,然后進行交流。
(2)出示練習十四第9題。
學生認真看圖,收集從圖中獲取的信息,然后獨立思考并解答三個問題。
組織學生交流,教師及時了解學生解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講評。
4、補充練習
1、食堂運來一批大米,第一周吃了總數的4/15,第二周吃了總數的7/60。這兩周一共吃了總數的幾分之幾?
2、張大伯收了1/2噸西瓜,第一天賣出總數的1/5,還剩總數的幾分之幾?
3、一個最簡分數,分子減去1,約分后是5/6,原分數是多少?
4、一個分數,分子、分母之和是29,如果分母增加13,約分后得1/6,原分數是多少?
學生獨立完成后進行交流,同桌之間可互相解答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測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分數加減法知識的檢驗,找出存在的問題,訂正錯誤,并體驗學習的成功喜悅。)
四、歸納課外延伸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有哪些收獲?練習過程中還有什么問題嗎?
教后反思:
本節課是練習課,學生能熟練地運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還能運用已學的運算定律、性質等進行簡便計算,效果比較好。但在拓展練習中,很多學生受思維定勢,打不開思路,經提示和部分學生的引路,知道了很多的思考方法。另外在練習過程中,通過不同類型的習題練習,鞏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通過測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分數加減法知識的檢驗,找出存在的問題,訂正錯誤,并體驗學習的成功喜悅。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篇6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14-1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嘗試運用“列表”、“畫示意圖”等方法發現規律,運用數的奇偶性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2、讓學生經歷探索加法運算中數的奇偶性變化的過程,發現數的奇偶性的變化規律。
3、在活動中培養等毛生的觀察、推理和歸納能力。
4、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規律,感受數學內在的魅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探索數的奇偶性變化規律。
教具學具準備:數字卡片,盒子,獎品。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新課。(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提問或列舉等形式,復習奇、偶數的意義。)
活動1:數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一)激趣導入。
清早,笑笑第一個走進了教室,像往常一樣把門打開后就去開燈,結果燈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語地說了聲“停電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會兒,同學們陸陸續續來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線有些暗,都下意識地伸手去按電燈開關,卻都像笑笑一樣無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個同學按過開關后,“開關”是打開的還是關閉了?
(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1、學生獨立思考后進行匯報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舉出開、關的情況
開、關;開、關;開、關;開、關;開、關;開、關……
讓學生數數,直觀地發現第11個人按過開關后,開關是打開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個同學或第60個同學進去,用列舉的方法判斷“開關”的開、關情況還方便嗎?你還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匯報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啟發學生總結規律并作答:當人數是1、3、5、7……的時候,開關處于開啟狀態,而當人數是2、4、6、8……的時候,開關處于關閉狀態。即,進來的是奇數個同學時,開關被打開;進來的是偶數個同學時,開關被關閉。因為47是奇數,開關被打開;108是偶數,開關被關閉。
(三)鞏固應用。
1、看書學習并解決小船的靠岸問題。
2、解決杯子上下翻轉,杯口的朝向問題。
3、舉例說說數的奇偶性還能解決哪些生活問題?
(四)活動小結。
當一個事物只有兩種(運動或變化)狀態時,運動奇數次后,狀態與初始狀態相反,運動偶數次時,狀態與初始狀態相同。
活動2:探索奇、偶數相加的規律。
(一)有獎游戲。
1、出示分別裝有奇數卡片和偶數卡片的兩個盒子。宣布游戲規則:從自己喜歡的盒子里任意抽取兩張卡片,如果卡片上兩個數的和為奇數,你就可以領取一份獎品。
2、游戲開始。部分學生按規則抽取卡片,并將卡片上兩個數相加的算式及得數寫在黑板上。上來的同學無一人獲獎。
3、引發思考。
師:是你們運氣不好,還是其中隱藏著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繼續抽下去,你們有獲獎的可能嗎?
4、發現規律。
學生觀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發現其中的“秘密”:兩個奇數相加和是偶數;兩個偶數相加和也是偶數。如此抽取卡片,永遠無法獲獎。
5、舉例驗證。
6、修改游戲規則。
(1)師:現在同學們已經發現了不能獲獎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戲規則,保證你們能夠獲獎呢?
(新規則:在兩個盒子里各抽出一張卡片,兩張卡片上數的和是奇數可獲獎。)
(2)請學生按修改后的規則試抽幾次,并發獎以資鼓勵。
(3)舉例驗證:奇數+偶數=奇數
(二)總結奇、偶數相加的規律。
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偶數=奇數。
(三)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1、不計算,判斷下列算式的結果是奇數還是偶數。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顆糖(全部)分給兩個小朋友,能否使每個小朋友都分到偶數顆糖?奇數顆呢?結果是什么?
全課小結:說說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篇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長方形、正方形等軸對稱圖形各有幾條對稱軸的探索過程,會畫簡單的幾何圖形的對稱軸,并借此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
2、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動手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審美情操,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折紙等方法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會畫出簡單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教學課件,白紙、長方形紙、正方形紙各一張,梯形和三角形。
學生:白紙、長方形紙、正方形紙各一張。
教學對象的分析:
這部分內容主要通過折紙等方法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特征。學生在前面已經的學習中,已經知道了一個圖形對折,折痕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并且認識了對稱軸。所以針對這一具體內容,課的一開始就通過撕紙玩軸對稱圖形,學生對這一內容非常感興趣。
教學過程:
一、“玩”對稱,談話激趣
談話:如果給你一張紙,你打算怎么玩這張紙?……你想不想知道老師是怎么玩這張紙?看好了,先對折,對折后有一條折痕(板書:折痕),然后從折痕處撕開。怎么樣,想試一試嗎?(把教師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究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1、仔細觀察你的作品,它是一個什么圖形?(我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有一條線,有一條折痕,兩邊完全一樣,完全重合)板書:軸對稱圖形
提問:為什么你覺得你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呢?(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
2、談話:軸對稱圖形中間都有一條(折痕),而折痕所在的直線就是這個圖形的對稱軸,(板書:折痕所在的直線叫對稱軸)。
提問:折痕所在的直線叫對稱軸,那說明對稱軸是一條什么?(直線)直線有什么特征?(無限延長)那么對稱軸怎么畫呢?
談話:畫對稱軸的時候我們一般用點劃線來表示。(板書:點劃線)也就是先畫一點再畫一橫,由于對稱軸是一條直線,并且是無限延長的,所以我們要把這條點劃線分別向上向下延長。
3、你能像老師這樣在你的作品上畫出對稱軸嗎?畫好了嗎?畫好后同座位之間相互看看。
4、沒想到吧,就這么一張白紙,簡單的一折,一撕,居然創造出了數學上的軸對稱圖形。其實軸對稱圖形離我們并不遙遠。
5、教學找長方形的對稱軸
1)這是一張長方形的紙,如果讓你找出這個長方形紙的所有對稱軸,你準備怎么辦?(對折)你贊同嗎?那我們就動手折一折并畫出它的對稱軸吧。
2)指名到講臺前展示自己的折法和畫法。
3)通過對折,我們發現了長方形只有幾條對稱軸?(兩條)
4)剛才我們用折紙的方法找到了長方形紙的兩條對稱軸,(出示黑板上畫好的一個長方形),這兒也有一個長方形,畫在黑板上的長方形還能對折嗎?如果要你畫出它的對稱軸,你有還方法嗎?小組內討論討論。指名說一說。
(先量出長方形對邊的中點再連線)提問:你是怎么找到對邊中點的?(量一量)談話:我告訴你這個長方形的長是30厘米,怎么找這條邊的中點?15厘米處。這條邊的中點跟上面的一樣。然后把兩個中點用點劃線連起來。
提問:對稱軸找完了嗎?請你繼續用這種方法找完長方形其他的對稱軸。
5)讓學生在書上畫一畫。畫好后提醒學生:畫好的同學把老師剛剛畫的這條對稱軸也畫上去。
提問:你一共畫了幾條對稱軸?
由此可見,不管是長方形紙還是長方形的圖,它都只有兩條對稱軸。
6、教學正方形的對稱軸
1)研究了長方形,你覺得我們下面要研究什么圖形了?(教師拿出正方形的紙)拿出正方形紙,請你用剛才研究長方形的方法,找到正方形所有的對稱軸并畫出各條對稱軸。
2)通過剛才的研究,你能畫出幾條對稱軸?(四條)哪四條?斜的這條你是怎么找到的?你們和他找的一樣嗎?原來老師和你們找的也是一樣的,演示課件,是這四條嗎?
3)現在我們知道了正方形有幾條對稱軸?(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和長方形相比怎么樣啦?(比長方形多)多幾條?哪兩條?(斜的兩條)
三、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完成想想做做1
1、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找到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對稱軸,知道了長方形有2條對稱軸,正方形有4條對稱軸。出示書本62頁想想做做第一題中的所有圖形。這兒有很多我們學過的圖形,看看哪些同學能一眼就找到其中的軸對稱圖形,你覺得它是軸對稱圖形的用鉛筆在上面輕輕地打上一個勾。學生獨立判斷。
2、你判斷好了嗎?你覺得怎么去檢驗你的判斷是對的還是錯的?(折一折)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這些圖形折一折,如果是軸對稱圖形的,請你在書上畫出它的對稱軸。
3、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集體反饋交流。
談話:老師發現很多同學都已經有了自己的觀點,現在機會只有六個,每個同學可以選擇你最有把握的一個,說一說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如果是的,有幾條?
4、談話:通過剛才的活動,大家都能準確的判斷這6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但是,吉老師覺得心里有話要說,不知道同學們心里有沒有話要說。我特別想說的是,就以梯形為例吧,1號圖是一個什么梯形?(等腰梯形)雖然這個等腰梯形是一個軸對稱圖形,但是……不是每個梯形都是軸對稱圖形,比如6號梯形還有我手里的這個梯形,他們都不是軸對稱圖形。看來一般的梯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只有等腰梯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好了,我的話說完了,剩下的圖形你們來說吧。
完成想想做做2
1、我給大家又帶來了一些美麗的圖形。下面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嗎?是軸對稱圖形的在下面畫“√”。獨立完成,指名回答,你來說一說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2、出示第一個圖形。這個圖形有幾條對稱軸呢?四人一組討論。指名回答,那你能把它畫出來嗎?和老師畫的一樣嗎?其他的兩個圖你能找到他們的對稱軸嗎?
3、學生獨立完成第二、第三個圖形。集體交流。
4、第二個圖你找到了幾條對稱軸?第三個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1、出示前3個圖形,先仔細觀察題中的三個圖分別是什么圖形?如果學生說第一個圖形是三角形,要追問是什么樣的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又叫正三邊形)如果學生說第三個圖形是五邊形,談話:這個圖形不是普通的五邊形,它的5條邊相等,它是正五邊形
2、這3個圖形各有幾條對稱軸呢?你能在書上畫一畫嗎?學生在書上畫一畫。
3、反饋:正三邊形有幾條對稱軸呢?有沒有不同意見的?是這樣嗎?那正四邊形呢?對嗎?正五邊形呢?
4、教師手指著黑板,正三邊形有3條對稱軸,正四邊形有4條對稱軸,正五邊形有五條對稱軸。你發現了什么?(正幾邊形就有幾條對稱軸)
5、根據這個結論,你能知道第四個圖形正六邊形有幾條對稱軸嗎?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不是六條。正八邊形呢?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一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其實,大自然對于軸對稱的創造遠遠不止這些。仰望藍天,俯瞰大地,擁有生命的地方何處沒有軸對稱的足跡。看那花叢中飛舞的蝴蝶和蜻蜓,那翱翔天際的大雁和白鴿。就讓我們在幽雅的音樂聲中做一回小小設計師,設計一個軸對稱圖形。完成書本63頁想想做做第5題。
教學反思:
學生在一年前已經學習過了軸對稱圖形,有的學生可能已經遺忘。所以課的一開始,設計了教學復習,可以引導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調動其已有的知識儲備,特別是教師畫對稱軸的畫法為學生畫對稱軸做了示范。這節課重點研究對稱軸的畫法,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在新授的內容中,首先讓學生通過折紙發現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然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研究怎樣畫長方形的對稱軸。這樣的程序可以引導學生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抽象進行思考。教師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作了預測,以便在不同情況下實現難點的突破。教師的示范作圖和必要的講解使學生對對稱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在教學試一試中,先放手讓學生嘗試折紙和作圖。這樣做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評議時關注后進生的認知狀況,啟發他們通過操作提高認知水平。
在練習的這個環節中,練習的操作程序清楚,而且題目講解到位。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很多學具準備的不夠充分,比如為學生準備的長方形紙和正方形紙太小,以致于在教學反饋時,坐在下面的學生根本看不到上面學生展示的作品,其實教師這時可以使用事物投影來展示學生的作品。并且多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氣氛非常的沉悶,沒有平時的課堂氛圍好,經教研員分析是教師對學生的正面的,積極的評價太少,導致學生的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在上完課之后,我努力嘗試了積極評價學生的回答,果然有不同反響。看來年輕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多多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平時多上一些教研課,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怎么寫篇8
教學要求
1、使學生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應用題的教學,加深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教育學生熱愛勞動。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出示準備題
1.8里面有()個0.1
0.6里面有()個0.01
學生完成后說說做題方法。
二、新課教學
1、教學例3。
(1)出示例3:為綠化祖國,12名少先隊員收集樹種37.8千克,平均每名少先隊員收集樹種多少千克?
(2)學生讀題后審題:
(3)根據題目意思列出橫式。
(4)教師板書豎式,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到余數為18的時候,提問:這里的18表示18個()?當余數為6的時候該怎么辦?為什么6的后面可添0?現在表示60個()。
在做題過程當中,特別強調除到被除數的末尾仍有余數,需要在余數后再添0繼續除,這是根據小數的性質。
(50解答后教師小結,并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
2、教學例4
(1)出示例4
(2)首先讓學生觀察這個算式的特點:這是一道被除數小于除數的除法,在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呢?
(3)讓學生在草稿本上試做,請一位同學上臺板書。
(4)結合學生的板書討論:整數部分的18除以32不夠商1的時候,應該怎么辦?討論后得出:先在商的個位寫上0,然后點上小數點繼續除。同時指出:除后余下的224表示224個()?
三、鞏固練習
試一試。
出示題目,讓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方法進行試算。同時要讓學生思考:這三道題目在計算過程當中各有什么特點?
讓三位學生上臺板書。
結合學生板書,師生共同討論校對:第一題是被除數小于除數,不夠商1的情況;第二題是被除數的末尾仍有余數,需要在余數后面添0再繼續除,而且商的十分位上不夠商1,需要添0;第三題是被除數小于除數,不夠商1,十分位仍不夠商1。
教師要注重講評有關商0的情況,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四、總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讓學生把課本43頁上的計算法則內的橫線填寫完整,然后集體朗讀。理解法則的內容。
五、提高練習
1、口算
學生練習后說說口算方法
2、列豎式筆算,三位學生上臺板書,其余同學做在草稿本上。
結合學生板書的內容,及時反饋,及時糾正。
六、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什么?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是怎樣的?
七、作業
課本44頁的3、4題,作業本[26]